基于儿童立场,建构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06 04:47:48

基于儿童立场,建构儿童文化的语文课堂

在成人的世界里,儿童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幼稚,不成熟,依靠成人,强行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看似积极、忙碌,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是好心做坏事,因为儿童是被动的学习者。目前,很多小学课堂同样忽略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造成了儿童文化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具有儿童文化的有效课堂。

一、 基于儿童视角,审视文本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当教师更多地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教学设计就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切而深入,否则生本对话将变得肤浅,甚至虚假。基于儿童的立场审视文本,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去探寻学生学习时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等方面。这样既指向现实,又指向未来,是适应并促进儿童发展的。儿童的天性是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于一草一木的生长都有率真的想象。他们的想象在成人看来可能荒唐,却极富意趣。正是这种意趣让学生对文本有一种神奇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就要着力发掘这种意趣,引导他们亲近文本、走近文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用儿童的方式去解释、感悟。这样,学生会深入文本,情愫自然会从心底产生,率真的感情就会流淌在文本创造的世界里。

北师大语文第三册《第三个小板凳》一文课后的思考题是:“爱因斯坦做第三个小板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从教师的角度看,答案十分简单,但是二年级的孩子会怎么理解这篇课文?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句子?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会有的真实的想法,包括一些确实是错误的理解。当有学生说“爱因斯坦会想:我太笨了,连小板凳也做得太不像样了,怪不得同学认为我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再认真地读读二、三自然段,完全能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通过重新阅读,孩子们感受到了爱因斯坦持之以恒、不怕挫折、努力刻苦的顽强精神。学生重新回答这个问题时这样答道:“爱因斯坦想:我一次又一次认真努力地做作业,我有信心把小板凳做得一次比一次好。”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也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提高,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智慧。

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就会心中有学生,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感悟文本世界的同时,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动力。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二、 顺应儿童需求,设计课堂教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课堂是走进儿童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重要通道。课堂是平等的,是双向性的。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事实上,儿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有着超乎成人的想象,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总要发出无数个“为什么”的追问,表现出极大的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因此,教学设计要重视剖析儿童的语文学习心理,只有分析儿童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进而分析儿童学习语文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儿童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把儿童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

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课文提出问题,如:“天游峰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好山好水,却要去写那扫路人呢?”“游人感到累,而70岁的老人为什么不累呢?”“老人70多岁了为什么还不愿意退休呢?”“作者为什么要说30年后再去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老人豁达开朗的笑声为什么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教师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揣摩文本,通过读、思、议,并组织学生讨论概括,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老人。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作者为什么要说30年后再去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生:因为山里空气清新,作者相信老人能活到100岁。

生:老人不停地扫路,身体得到了锻炼,所以他能活到100岁。

师:劳动锻炼使人健康,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老人活得自信。

师:老人什么性格?

生:(边读书边说)“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说明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师:这种性格是怎么来的?

生:来自于大自然的滋养。

师:是的,大自然滋养了老人的性格,使他充满自信,使他健康长寿。

顺应儿童心理,满足儿童的需求,体现孩子们的主人意识,儿童一定会把学习当成“快乐之旅”。

三、 遵循儿童心理,构建儿童文化

遵循儿童心理,构建儿童文化,就是说,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立场理解儿童、发现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从而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儿童单纯、朴实,能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能在自己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全部快慰;儿童想象丰富,拥有一个比天地更开阔的七彩缤纷的幻想世界;儿童内心真实,更简捷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切的声音,比成人更靠近真理。

1. 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孩子们敢于疑问,拥有问题意识,便是迈出了期待解决、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他们(儿童)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儿童有非常旺盛的求知欲,他们都有一颗好奇、勇于探索的心。在生活中我们常遭到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连珠炮式提问围攻。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理解做出自己的设想。也许这样的设想、推论或者是尝试,在我们成人传统的意识里,是根本想都不会想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儿童这样的设想、推论或者是尝试,是对新奇世界的探索方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地发现并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最优化地发展。在一个儿童接纳的、支持的、和谐的、开放性的空间里发展儿童的语言,拓展儿童的思维,表露儿童的心迹,生态地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促进生命发展的阳光照进课堂,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享受智慧的荣耀。

2. 让儿童成为真切的体验者。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应该让儿童对课堂充满好奇,教师应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发现、积累、运用,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这种探究必然是伴随着儿童情感的。儿童的情感最丰富,最纯真,有效的探索需要在教材与孩子之间,在教师与孩子之间,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让孩子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激情、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旦得到激发与满足,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正能量。教学《梅兰芳学艺》,教师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认知现状,在课堂上,举着自制的鸽子,让鸽子飞起来,忽慢忽快,忽低忽高,忽左忽右,孩子们为了紧盯住这只鸽子,一会儿往下看,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左看,一会儿往右看,一会儿低着头看,一会儿仰着头看,看得孩子们眼睛发酸、发胀,甚至流出眼泪。这样深刻而丰富、真切而实在的体验促使孩子们对梅兰芳勤奋好学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唯有让孩子们去实践,去体验,他们才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深刻而丰富的感受,精神世界变得无比敞亮。

3. 让儿童成为个性的飞扬者。儿童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之中,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生活、学习、理想,对这个五彩的世界,有着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轻松和谐的环境,推心置腹的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宽广的胸襟,信任的目光,真挚的情感,赏识的态度,都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才能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飞扬。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很多时候完全不顾儿童特点,压抑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一个课例大家颇为熟悉:“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小学生们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变成了酥软的泥土。”“变成了绿绿的小草。”“变成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然而,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同学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雪融化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们的回答错了吗?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就这样,孩子想象的翅膀被“咔嚓”一声剪断了!老师固守着答案的唯一性,不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并不遗余力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威性,师生没有对话平台,彼此之间难以沟通。不得不承认,这便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现状。

小语课堂呼唤具有儿童文化的教学,用具有儿童文化的教学来滋润他们自由而烂漫的心灵。新课程告诉我们要关注儿童本身,关注独特的儿童文化,只有在鲜活、感性的具有儿童文化的课堂中接受教育,儿童的独特文化才能得以完美地呈现。

【吕 娜: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吕建明: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上一篇:小学生在非常态教学情境中听力退化的成因及对...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