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亟须准确定位

时间:2022-02-10 03:00:29

文言文课堂教学亟须准确定位

身居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往往会发现这么一些现象:上语文公开课,老师一般都避开文言文;而老师事先没有充分备好课时,一走进课室又都喜欢挑文言文上;原来很活跃的学生,一上文言文课往往变得死气沉沉;考试时学生最畏惧、心里最没底的往往也是文言文,如此等等。目前,费时、低效而又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

一、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是什么导致文言文教学的这一尴尬处境呢?我认为有以下主要原因。

1.从教师授课角度看

许多老师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有失偏颇。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主流方式是串讲课文,逐句翻译,文言实虚词逐个落实,文言语法也一一讲到,他们认为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提高,所以教师自己不辞劳苦满堂灌,学生也听得枯燥乏味。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抛弃了文言文的人文性特点。另一种原因是许多老师把文言文上成了文学鉴赏课,或鉴赏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或品味语言。曾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例,老师课前布置学生疏通文字,了解故事情节,课上老师就直奔本文的写作手法――类比论证而去,讲此论证方法的注意事项,然后就是布置学生运用此方法写作议论文。

当然,也有的老师意识到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处理两者关系时往往存在着僵化现象,简单地“言”加“文”,将两者割裂开来,表现形式有先“言”后“文”,这个“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从“言”内在体现出来的。

2.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数千年的时间演变,古汉语与现代语言差异很大,其中的文本背景和故事情境也让学生难以理解,加上众多的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纷繁复杂的文言知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甚至生厌情绪就是情理之中了。

二、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也脱离不了语文的根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这一目标规定了高中文言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教学,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并内化成一种语文的能力,这一点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先人们深刻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它们都是学生体悟生命、提升修养的经典范本,也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综上所述,“言”和“文”是文言文教学的两个方面,教学应立足于“言”,有机融合“文”,那种把文言文上成单纯的古汉语课或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所谓“人文教育”都是极不恰当的。

三、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

1.让诵读成为文言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含义深远的好文章,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玩味咀嚼、品赏体验,读出韵味,读出气势,跟随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让学生的心灵在文章语言的精妙处、优美的情境中沉浸、体验,然后老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自能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言的语感。文言文老师应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精讲,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讲解为辅,让诵读成为古文课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朗读要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激昂处还以激昂,委婉处还以委婉”。《陈情表》中李密叙早年孤苦情形时要让学生读的哀婉凄凉、情真意切;《赤壁赋》里苏轼抒发人生感慨时要使学生读出豁达、奔放的意蕴;而读屈原的《离骚》,则必须读出满腔的悲愤但仍矢志报国的忠贞和决心……

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语感。齐声朗读是诵读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句式较短,感情强烈的散文、议论文或片段适用此法,阅读时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句读,数十学生齐声读更能读出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滕王阁序》中阔大的境界、《将进酒》中的豪迈气概、《阿房宫赋》中的磅礴气势,只有在几十人的齐声诵读中才可展示的淋漓尽致,也极易让学生进入作品中的境界,深受感染和熏陶。句子较长、对话多的文章,则可用分角色朗读。

此外,有难度的片段由老师范读;动情深沉的由学生个人美读;重要段落则选段朗读;有意境、画面感强的段落配乐朗读等等,这些现代文常用的朗读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妙意,在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学生的文言语感何愁不能提高呢?有人曾认为“教学千法读为本”“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文言实虚词众多、语法纷繁复杂,而这正是学习文言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讲方法、找规律、多积累。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这一语法时,我列举了学生学过的这么几个句子:(1)“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不然,籍何以至此?”通过以上句子的比较、分析、归纳,学生自然得出以下结论:文言文的宾语前置通常需这么些条件?a.是反问句式或否定句式;b.宾语由代词充当。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结论从粤教版教材的必修1至必修5中再找出类似的实例来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对宾语前置这一文言语法的掌握就再牢固不过了。至于状语后置,我也是先找出相关的几个句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相与枕藉乎舟中。让学生首先区分谓语、介词短语等句子成分,然后比较现代汉语会采用的词语顺序,通过比较,学生自然领悟到该语法的要领了。

文言虚词学习工作量很大,切忌死记硬背,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好分类,然后积累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定期复习巩固,那么18个虚词的用法自然就了然于胸了。如学了《游褒禅山记》一文,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十余个“其”字的不同用法,将它们区分归类。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就将它的用法做了如下归类:一般人称代词(他、他们、我);指示代词(这、那个);语气助词(难道);补充音节助词。然后要求学生收集在固定的本子上供以后复习用。

此外,像根据古汉字的会意造字法来推断字的本义、利用古今汉语的比较掌握其异同点等方法、技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披文入情”,于细微处品古人的人文情怀,对学生进行人格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分析理解《项脊轩志》的思想感情,就抓住这一细节: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通过品读、想象画面、学生的讨论等形式,我们会透过字面、透过作者的盈盈泪光感受到悠悠慈母情、拳拳赤子意。又如有关祖母的一个细节: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对孙儿的怜爱、寄予的殷切期望和作者的愧疚之情,力透纸背。在细节中体验作品深刻的内涵,领略古人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这样就读出了文言文的“语文味”,自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妙进行拓展、延伸或资料穿插,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探究《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征时,学生出现了几个观点:刚愎自用、自信轻敌、妇人之仁、不屑诡诈的真正英雄。此时我适时地展示了李清照的《咏项羽》、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在古人的对比评价中,学生加深了对项羽的认识,一个鲜活的“项羽”就立在了心中。背景资料的穿插可以在课文的导入时介绍,也可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安排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途或在学习结束。此外,如重视课外阅读,增大文言文的阅读量等也是可提倡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要广大老师对文言文教学准确定位,艰苦实践、思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把文言知识落到实处,又注重从古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区勒流中学

上一篇:灵活选取思维起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