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时间:2022-02-10 02:23:14

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金融自由化是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既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同时也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因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以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49-03

一、金融自由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金融自由化又称金融管制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金融市场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金融自由化来源于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各新自由主义学派,特别是以罗纳德•1•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为代表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要想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必须实行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其主张放松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特别是解除金融机构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限制,让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名义利率不断攀升,限制利率与自由利率之间产生的利差最终引发了新的货币信用危机(即“脱媒”现象):当市场利率高于官方限定利率的最高限时,存款者纷纷提款购买收益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有价证券,从而使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信用收缩,利润减少,各种金融创新运用而生。金融创新的出现,削弱了美国金融当局的调控能力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使美国金融管制体制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金融改革,由此从美国最先展开。[1]

以自由化为特征的西方金融改革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日益开放,趋于国际化;利率渐趋自由化;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金融工具多样化;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直接控制作用下降,一些政府金融机构面临收缩、取消或私有化的境地。此后,发达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虽然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平衡,但金融自由化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起步较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大多是在二次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独立逐步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基础比较落后。由于经济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体系欠发达,资金极为有限,为把有限的资源导向优先发展的部门,政府对货币金融体系―直进行严格管制,普遍采用以抑制为特征的金融制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抑制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金融抑制政策的失败,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由化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逐步放松了国内金融管制走上了金融自由化之路:一是放松或取消利率控制,让利率反映资金的真实成本;二是取消了对银行贷款的控制;三是大幅度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以增加银行对外贷款的能力;四是对一些国有银行进行私化,允许建立新的金融机构;五是培育、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偏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以利率自由化作为金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市场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却远远不够。[2]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推动资本形成的投资需求极其旺盛而过于强调了货币金融改革的储蓄供给效应,却忽视了对投资需求的管理与调控,致使许多宝贵的资源使用不当,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步伐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超越了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能力的许可,在金融改革自由化的道路上走得太急太远,没有看到保持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结果步入“自由化”陷井,不但没有带来持续的经济繁荣,反而造成连续不断的动荡和危机。

二、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

一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包括放开汇率、取消利率限制。资产价格的自由化一方面加快了金融市场自由化步伐,增强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为争夺资金,竞相提高筹资利率,引起筹资成本上升,造成资本价格的过度波动,从而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阻隔消除,银行和银行之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业务交叉,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国际银行贷款呈下降趋势,直接融资方式广泛使用导致“脱媒”现象的产生,银行业纷纷寻求新的增加利润方式,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特点就有巨大的潜在危险,银行业务的表外化又增大了监管的难度,加上为规避金融风险而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被国际投机资金青眯,使得金融创新工具的飞速发展。而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

三金融自由化使资本市场呈现“无边界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普遍加快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竞相放宽金融管制,形成了一大批新兴金融市场,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创造了条件。大量私人资本的流入造成供求失衡、经济过热,特别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入,往往对流入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增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会加大金融风险的生成,极易引发金融动荡和危机。

四金融监管的滞后性加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密,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大大增加,竞争压力和追求高回报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冒险意识加大。但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明显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各国货币当局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其金融监管只能以个别国家为立足点,面对国际化金融机构及国际金融市场却鞭长莫及。

三、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监管形成巨大的冲击

一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监管对象

具体说来,实现金融自由化,外国金融机构将从利润最大化、业务国际化的经营策略出发,更多地参与我国的金融活动,致使金融机构数目大量增加,金融机构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与此同时,大量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会促使国内金融机构采取模仿行为,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开展新的金融业务,其经营行为也发生变化。[4]

二金融自由化将使原有金融市场的外延有所扩大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诸如发行执照、审批业务、现场稽核、合规检查等,将难以行之有效。对于监管当局来说,要么实现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允许金融机构按照业务发展以及风险控制要求进行金融创新;要么抑制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促使金融活动向境外转移,产生替代效应和溢出效应。

三金融自由化条件下,传统的监管方法效率低下

一方面,审批监管方法不利于金融机构开拓业务,因为金融机构每开办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实现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现场稽核和检查容易导致外部监管代替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弊端,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快

随着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业务的日益交叉,以及金融(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有所加快。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仍采取分业监管体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才能形成,从而需要较高的政策协调成本。同时,交叉性业务的出现,既可能出现重复监管,又可能导致监管缺位。

五金融自由化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变得不可缺少

由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中介活动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如集团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使得仅靠单个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不能有效控制其经营风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迫切需要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提高各有关国家金融监管的效率,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空缺现象。

四、防范我国金融自由化产生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消除金融隐患,打好金融自由化的基础

1.长期保持金融系统良好的资产结构。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根据现有的条件,适宜建立一个打通系统限制、吸引部分民间或外国资本广泛参与的证券化方案;融入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者,完成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过程(基础资产打折、超额担保和资产储备等),从而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法律支持。这对于金融机构能否安全自由化以及自由化后能否在金融市场中站住脚并展开公平竞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否则自由化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利于金融稳定。

2.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一是股份制改造工作必须规范、彻底,为下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成为股权可流通的公众银行创造基础性条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充分借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转换。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产权主体,规范和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在产权主体上,要建立“国家、法人、个人、外资”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注重引进优质资产、技术、信息和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在股权结构上,要兼顾国家控股与股权结构合理化的目标,在条件具备时,国家要逐步减持国家股比重,或相对控股,或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国家要加强作为国家资本代表的董事、监事的人格化塑造,防止“内部人控制”。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长期目标内成为公众上市银行,实现银行资本、收益、风险和监督的社会化,树立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形象。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是中国金融自由化最重要的事。

3.采取“消肿”的手段,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淘汰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尤其对国有银行中业务量小、亏损面大、存在价值不大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利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金融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机制,把提高商业银行效率作为重点。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基准利率对市场才能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三是强化中央银行干预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独立职能。四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利率体系。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最终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五是发挥非正式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的作用,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

从本质上讲,利率市场化的真谛就是将资金真正作为一种商品,将它以市场价格直接借贷给需求者。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为避免利率的过度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应是渐进式的。2003年,央行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按照这一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同时要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5]

(三)继续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

对中国而言,当前推进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重点应该放在资本市场两个最核心部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开放国内证券市场:第一步为开放外资以收益凭证方式间接参与市场;第二步为开放国外机构直接投资股市;第三步全面开放证券市场允许区域外机构及个人直接投资股市,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并将从资本引进为主转向资本引进与资本输出并立的双向络局。从目前情况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GDII)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的做法。[6]

中国实现资本流动自由化,必须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放弃严格的外汇管制。这不仅是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国内外机构、企业及个人从分散风险考虑,对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未来数年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按照综合规划、协调配合、循序渐进、灵活调整的原则,逐步从有较严格限制的可兑换过渡到较宽松限制的可兑换,在条件完全成熟时基本实现完全可兑换。当然,能否顺利实现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还取决于经济基本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如较强的综合国力、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宏观调控能力、健康的金融体系等。

(四)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推进

20余年来,审慎的金融监管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日趋成熟,而且已成功用于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主张金融自由化并不是否定金融监管,规范化与自由(下转第66页)(上接第51页)化并驾齐驱的金融改革才是稳健的改革。在那些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汇率水平和波动、资本流入和流出、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及投向等仍有一定的限制。[7]

对于中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金融监管改革的努力方向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非行政化。金融监管的手段必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间接手段,在日常监管中基本取消行政命令式的监管办法,只在金融市场失败时政府方可直接进行干预。

2.金融监管的功能化。所谓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的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会得到及时处理,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容易判断。同时,它可以克服多个监管机构所造成的重复和交叉的管理,用统一的尺度来管理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金融监管的综合化。因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之间在运营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开始能被各方面接受的新的监管工具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但作为一种努力的方向和将来金融监管发展的趋势,金融监管的综合化趋势已经显现出来,并在英国等国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要要完善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要加强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对金融集团和混合业务实施联合监管。在强化法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行业自律、银行内控、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多元化金融监管体系。

4.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国际协作是对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反应。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增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从一国监管向跨境监管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严骏伟.国际监管:跨国银行的金融规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郝琳.西方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金融监管[J].上海金融,2001,(3).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冲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7]刘崇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理论及实践分析 下一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督资源整合优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