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机器人红利

时间:2022-02-09 08:35:12

从人口红利到机器人红利

“机器换人”浪潮

被视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样板的富士康,最近豪掷5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而一份针对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的欧美日企业的调查表明,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再加上工业机器人性价比的快速提升,有超过40%的在华外资企业有将制造业基地回迁的意向。

事实上,《经济学人》曾断言,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期凭廉价劳动力突然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将再度成为无足轻重的制造业国家。

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拥抱。位于深圳的一家名叫雷柏的制造企业,在4年前有3000多名工人,而现在的产值是4年前的2倍多,但雇用的工人只有1200多名。原因是这家公司购买了200多个工业机器人。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美的公司在2013年总共投入1.2亿美元来购买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各种智能制造设备,少雇用了员工3万多人。美的所在的广东省佛山市,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转型,而且出现了数十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和制造的企业。

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已经宣布努力打造中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而另外一个大城市武汉宣布将与重庆竞争。

企业成本账

近几年,城镇单位制造业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私营单位制造业工资也出现类似涨幅。我们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以长三角为例,一个工人按年成本5万元核算,两个工人三班倒,就是6个人工,一年工资成本约30万元;再加上社保等,以三年投资回报期计算,也要100多万元。而这样的成本投入,完全可以买机器人了。

2014年,杭州康奋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了80台自动串焊机,每台售价在160万元左右。据介绍,串焊机可以取代10个12小时一班的工人,一天可以节省20人。如果以每人月薪3000元计算,一年下来节省的人工成本近200万元。采购这台机器设备的投入,一年时间就能回本。

可以想见,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让现有制造生产模式从人力转向机器化成为企业的必然出路和选择。以声称要在2015年前实现70%自动化生产率的格力为例,2013年以来,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改造,位于珠海的格力空调注塑厂,人员从最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

何处下海

机器人制造是毋庸置疑的蓝海。其应用最广泛的非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莫属。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其对机器人的需求占了全国的60%。据统计,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约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销售量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尽管如此,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5台,跟韩国的347台、日本的339台无法比拟,甚至还不足国际平均水平58台的一半。跟国家要求在2020年达到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台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

对有志于进入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和创业者来说,找大行业可以说是当前最理想的方式。

首先,不是每个领域都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其次,也不是每个需要机器人的行业,其市场容量都是一样的。接下来几年,一般制造业尤其是电子行业迅速崛起,将取代汽车产业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一般制造业1400亿元,汽车行业600亿元。

打通任督二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家。

不过中国企业对工业4.0的主动拥抱并不能完全打消我们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担心和疑虑。中国在传统的高科技产业中,向来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而中国约95%的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赚取的利润不多。

只有产业链各环节的上下联动,让资源能源流通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和效用。比如国产机器人产业链的厂家,那就潜心做核心技术;集成商们,好好深究市场应用需求;相关研究院校,则可以静下心来搞科研,并思考着如何把科技成果变成现实。只有这样,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才有可能真正爆发,深耕的企业和涉足的创业者才能有机会收获到机器人制造业发展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机器人是多种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新材料、控制、电子、智能、传感、大数据云等等,你能想到的技术几乎在机器人里都可以集中体现。这基本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个技术发展的水平,将成为衡量国家技术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南京·哀思·和平 下一篇:滚装船智能汽车理货信息系统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