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发

时间:2022-02-09 04:56:33

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发

摘 要: 关于关键期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并由此引起很多社会现象。如果本着学术的精神,坚持关键期的存在,并想验证发展这一学说理论,我们无可厚非,而且应该鼓励与赞扬。但有些学术机构,特别是幼儿英语培训机构,鼓吹关键期假说理论,添油加醋,目的是争取更多的幼儿学生,并从中谋利。本文介绍了语言学当中有关语言习得理论关键期假说的概念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和学生年龄起点的启示。

关键词: 关键期 小学英语教学 启示

一、“关键期假说”的简要介绍

关键期假说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后来语言学家把它引入二语习得研究之中。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是有区别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周围有众多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目的语环境为习得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外语学习没有目的语环境,而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因素直接导致语言输入质量的差异。外语学习者得到的并不都是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所以直接影响最终的语言掌握熟练程度。

虽然二语习得不同于外语学习,但关键期假说与外语学习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期假说是指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语言获得关键期的研究由来已久,认同“愈早开始学习外语,成效愈好”的人,在学理上常引用“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论证此项观点。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有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学习语言的,约在11岁至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边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二、对关键期假说的支持及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外语越早越好,一些著名语言学家提出了二语习得领域的“关键期假说”作为他们理论上的支持。他们认为:在青春期以前,学习者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早,就越容易学会地道的第二语言;相反,在青春期过后,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已逐渐发育成熟,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已错过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对于是否有“关键期”的存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儿童期就开始学习外语是否比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外语更具优势,以及到底什么年龄阶段才是学习外语的最佳起始年龄。

综上所述,可得出下述结论:(1)语言规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大;(2)学习的速度通过自然选择随着生物机体的发展而发展;(3)语言和人两种进化过程相互协调,从而关键期=规模/速度。

三、对关键期假说的反对及研究

一些英语学习者,道听途说关键期的存在,于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关键期,不可能再把英语学多好,把英语撂到一边,导致学业甚至就业大受影响。这些都是关键期假说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关键期这个神秘的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Hakuta(1999)认为,若要证明关键期的存在,起码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第二,关键期结束时的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有明显的断层;第三,应该有证据表明关键期内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之后有质的差异;第四,在关键期内,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不应有很大影响。但是,各种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最终学习结果还是学习过程看,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没有本质差异。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教育等)的作用似乎远远超过年龄。关于年龄差异问题,Hakuta等人做出了如下解释:由于最终语言水平因开始学习的年龄不同而衰退,那么与语言有关的一般认知机制也可能在效率或效果方面衰退,这样才能部分地解释语言水平的变化。终生认知研究表明,年龄大的学习者比年龄小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忆相同的词对;年龄大的学习者行为更加谨慎,如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就不可能冒险;年龄大的学习者建立长时记忆的编码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更多次尝试才能学会词表;人在一生中回忆细节的能力会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只记忆大意。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学习和使用语言必需的,所以其衰退对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些功能衰退是一个持续的渐进过程,没有任何人提出记忆和认知有关键期。因此,假如与年龄相关的最终语言水平的变化可以归因于这些认知变化,而非受成熟时间表制约的语言模块,第二语言能力和最终水平的衰退也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

四、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的联系体现

1.关键期假说研究是针对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期假说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的正确的理论适用于外语学习。

2.既然那么多学者研究关键期假说,那就说明处于某个阶段(无论是关键期还是敏感期)的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效率高、效果好。学习是讲究策略的,如果关键期真的存在,那么处于此期间的习得者可能都表现出相对统一的学习特点,相关研究证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语言习得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从中得到启示,并应用到外语学习当中,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五、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发

1.中国儿童英语学习不是二语习得

首先让我们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之间的定义,外语指的是在国内并不属于母语的一门语言,在学校中有该门语言的课程,但是它在国内不会被当做官方语言使用。如英语在中国就是一门外语。第二语言则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一些国家,移民和少数民族仅仅在学校或工作中才使用当地语言,如身处美国的移民,英语就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第二种情况就是对于像印度、新加坡和菲律宾这样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使用英语当做官方语言,但是他们的母语却不是英语,而是当地语言,那么英语就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外语和第二语言是不同的。在中国,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而不是二语习得的,二者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2.教师应针对学生外语学习特点选取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

既然学生能较容易地处理复杂深层的语言形式和内容,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自控和自我约束能力强,英语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设定教学方法。比如可以侧重使用翻译法和交际法。在此法过程中,详细的词汇和语法讲解及母语媒介,加上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可以帮助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语法结构,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儿童英语学习绝没有绝对优势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儿童倾向于用母语表达,关键期不适用于外语学习,不能否定或轻视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比如发音错误太严重,或者写作能力太低等。要明确地认识到:影响语言习得或学习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目的语输入的质与量,学习者自身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目的语使用频率等。年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年龄和其他因素交互作用,才能对外语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4.应给儿童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的,所获得的语言输入量大,学习者能够在交流中获得许多语言、文化知识。学生群体情感屏障较高,很多学生,特别是对自己英语水平不自信的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不愿意说英语,这样极不利于他们的外语学习。支持关键期假说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被剥夺了语言环境的小孩,再回到社会环境中就很难适应,一辈子都不能再习得语言。可见后天环境对语言习得多么重要。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门语言,帮助我们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与他族人交流。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多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综上所述,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关系密切,并不是年龄决定学习成效,各阶层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及学习的优劣势。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坑.英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一条龙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4(1).

[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Muriel saville-troike.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指导老师:张娟

上一篇:浅析幼儿自我保护策略 下一篇:职业学校班级意义管理的实践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