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时间:2022-02-08 08:37:07

浅析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产科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等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增加医护人员主观防护知识,加强对职业危害的预防,减少工伤。有效地防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结论根据产科职业危害因素,制定产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职业危害因素;产科;医护人员;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12―02

随着医学发展,产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变,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发生变化。笔者对产科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等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止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现报道如下。

1 产科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生物性危害因素 产科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与产妇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频繁地接触,因此血源性感染的发生机率很大,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产妇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污染的针头或锐利器械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医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锐器损伤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锐器伤的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这与发展中国家针头重复使用及缺乏对锐器伤的相关研究有关。锐器伤的发生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1)主观因素: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等,如给使用过的针头套帽或人为地把针头折断、弄弯以及用工作服擦手等。(2)客观因素:操作对象不合作,有研究报道,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锐器伤。另外,工作环境混乱、工作繁忙等因素也可增加锐器伤的发生率。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产科要求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母婴同室以及产房的室内空气、工作台、地面等每天都要进行常规消毒。用来消毒的挥发性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易对皮肤、呼吸道粘膜等产生损害。含氯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溅到皮肤和眼睛内可引起损伤。

1.3物理性危害因素 如胎心监护仪、产科监护室的心脏监护仪等工作时发出不同程度的噪音,长期处于此环境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听神经,引起疲劳、烦躁、头晕、头痛和听力减退、失眠等生理变化。另外,紫外线照射后所产生的臭氧可以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长期刺激眼睛、皮肤等,可引起烧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皮肤过敏。据报道,每年美国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占同期医院感染的45%。

1.4心理性危害因素产科为高风险科室之一,要求医护人员有高度的准确性及很强的责任心。产科的工作人员多为女性,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另外,长时间站立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疾病。据报道,职业性下背痛是美国第2位的职业性损伤,在卫生保健人员中,护士下背痛的发生率最高,年发病率为40%~50%。目前国内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感染则影响生活、工作、家庭等,甚至还有可能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给他人带来不幸。因此对产妇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2 预防措施

2.1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预防 加强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的宣传及学习,严格落实医院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接触患者唾液、血液和分泌物时必须严格戴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穿工作服。同时,正确处理针头,禁止回套针帽;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他人。向患者说明操作的危害性,躁动者必要时用约束带,如不慎被刺伤,应及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将血挤出,同时用流动水连续冲洗伤口5~10min,用2%碘酒、75%酒精消毒后包扎。处理方法:(1)立即对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IV、HBV、HCV抗体检测。(2)误伤2 d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对受到HBV感染的针刺伤者,24h内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加全套乙肝疫苗。(4)对HCV感染的针刺伤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d,并观察6-9月。(5)确认感染HIV阳性者,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在医师指导下运用抗病毒制剂或3种药物联合化疗,最好在2 h内服药,可将感染从0.3%降至0.06%,暴露后第4、6、12周以及6、12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2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预防配置含氯消毒剂时浓度要准确,注意随时盖上盖,按时开窗通风。消毒时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等。消毒液若不慎喷溅到眼睛上,立即用清水冲洗15min以上。

2.3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预防尽量减低胎心监护仪的音量,或是将声音关掉。待产期间尽量少用全程监护,减少噪音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应严格掌握时间,消毒期间严禁人员人内,禁用眼睛直视紫外线灯,以免引起眼睛畏光、流泪、刺痛等症状。

2.4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预防合理安排作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稳定家庭生活。同时,社会应提高医护人员的地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放松精神的文化生活,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增加下肢静脉血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注意锻炼腰背部肌肉,预防腰肌劳损。医院要重视人员配备,确保人力充足,在努力减少夜班频率的同时,需配备充足的护理辅助用具和设备。有条件的医院可适当配备男性护士,以减少或中和女性护士的体力消耗及身心压力。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关系到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策略和防护措施,有效地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医疗行业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根据产科医护人员暴露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的预防措施,能改善产妇的心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进护患关系,有效地减少了医院职业感染的发生。

上一篇: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调脂治... 下一篇: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