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下的《阿凡达》

时间:2022-02-08 01:38:20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阿凡达》

[摘要] 卡梅隆的杰作《阿凡达》是一部重要的生态电影,影片表现了丰富的生态美学精神:它用诗意的影像语言描绘了自然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倡导通过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类美好人性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构建了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的人类理想社会,期望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绿色的星球上。

[关键词]《阿凡达》;生态美学;自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生态电影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QN-355)。

《阿凡达》是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又一部重要作品。《阿凡达》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但是我们似曾相识,其实就是讲述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的故事,反映了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类该何去何从,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环境与发展、生存与科技、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笔者试用生态美学理论来研究《阿凡达》所表达的生态美学精神,使其成为修复地球生态、回归人类美好人性、建设人类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文资源。

一、歌颂自然生态美

纳威人居住的潘多拉星球是一个以绿色为基调的,并且充满各种奇幻色彩的星球。那里美丽富饶,就像人类的最初的乐园伊甸园,有飘浮在空中的群山、奔腾的河流,奇特的植物,晶莹剔透的花瓣,凶猛奇异的怪兽,快如闪电的飞禽,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还有漫天飞舞会发出光的圣树种子,整个色调纯朴而原始,奇异而神秘,浪漫而美妙,展现的是一幅自然生态美景。这与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逍遥天地是多么相似,“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潘多拉星球上,所有的物种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在树与树的根部之间存在某种电流化学反应现象,像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每棵树之间都有连接”,而且所有生命都有独特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相互有交织、相互联系的网络,没有上下贵贱等级之分。动物植物是纳威人生活的环境,纳威人同样是其他动物植物所生活的环境,这里没有中心,也没有他者。纳威人的公主妮特丽告诉杰克:“一个原子的力量贯穿着这些所有的生物,能量在生物间流动,就好像是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一样,总有一天是必须偿还的。”这说明整个潘多拉星球所有生命都是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处在一个以尊重差异、丰富多样的健康﹑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这正如电影《狮子王》中木法沙对辛巴讲的那样:“你所见到的事物都存在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关系。你要懂得这种平衡,并尊重所有的生物,不管是蚂蚁还是羚羊。虽然我们吃羚羊,但是我们死后身体会变成草,而羚羊吃草。所以在生命的循环中我们大家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大的善,最美的美,最高的利益所在。.

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 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中讲道:“人是谁哪?……人要见证什么哪?要见证人与大地的归属关系。荷尔德林称之为‘亲密性’。”(1:39)当人由自然的动物演化为政治的或城市的动物,便开始丧失这种亲密性。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疏离,进而导致了自然生态的严重危机。在影片《阿凡达》中,人类的无限制发展超出了生态系统有限的承载力,已经把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祸害得“没有一片绿色”,整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崩溃。这种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发展无异于直奔死亡。“早在1925年,利奥波德就批判了经济第一、物质至上的发展观。他把这种发展形象地比作在有限的空地上拼命盖房子,盖一幢,两幢,三幢……直至所能占用土地的最后一幢,然而我们却忘记了盖房子是为了什么。……这不仅算不上发展,而且堪称短视的愚蠢。”(2:159)人类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批判、抛弃这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主义观。自然生态环境的荒漠化和人类精神的荒漠化是同一过程。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3:195)影片讲述杰克是一个双腿瘫痪的老兵,影射了地球人类关系紧张,冲突和战争不断,杰克的残疾暴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杰克的遭遇揭示了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缺乏关爱和温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类物欲的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而且伤害了人自身,使人丧失了天真纯洁和美好心灵。虽然杰克曾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西方父权制文化中,残疾就意味着是弱者,他者,社会的累赘,就会受到社会世俗的歧视和迫害。双腿瘫痪的杰克在生活中遭遇冷漠和虐待,处于社会的边缘,心灰意冷,“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战斗”,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意义。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精神污染越来越深重,人类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类陷入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的立场之上,它只从人类本身的利益角度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惟一的道德,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之外。以科学技术为武器的工业文明对自然的节节胜利,使人类的占有欲极度膨胀,人类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看作是拥有幸福的惟一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象征的帕克和迈尔斯,为了获取超额的利润,满足人类的私欲,他们来到潘多拉星球,开采一种常温超导矿物元素“unobtanium”。他们相信科技至上,科学技术成为人类膨胀欲望的帮凶,利用工业文明的产物——飞船来到潘多拉星球,建立了科研基地。地球人的科研基地配备了尖端的机器设备,而且他们生活在钢筋铁骨围筑的空间里,安装了各种各样的精密仪器设备、军用设施装备等,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操作机器和机器人。没有生命的机器占据了他们主要的生活,人与机器融为一体,人就是机器,机器就是人。这正如我国学者曾繁仁教授讲的:“现代技术挑动、损扰并折腾着人,使人的生存根基受到致命的威胁,加倍地堕入茫然无家可归的深渊之中。”(4:329)可悲的地球人“为物所役”,成为了技术和机器的奴隶。为了获取宝贵的资源“unobtanium”,地球人妄想使用机器驱逐纳威人,剥夺纳威人的生存空间,达到自己罪恶的目的。潘多拉星球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原始大自然,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绮丽优美,一切生命生活在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中。但是在迈尔斯看来,“如果有地狱的话,那么和潘多拉星球比起来,那会是天堂”。潘多拉星球没有内在的价值,只有使用价值,是地球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仓库。他把纳威人看做“肌肉发达在树上生活的生物而已”,应该受到人类的支配和奴役。正是在这样地球人至上思想的指导下,他下达了向纳威人进攻的命令,飞机大炮喷着罪恶的火舌,密集的子弹飞向纳威人,大树被连根拔起,可爱的精灵陷于火海,潘多拉星球面临着灭顶之灾。潘多拉星球的所有生命力量在神灵树伊娃的召唤下,在杰克的领导下,对人类的暴行进行了顽强的反击,地球人的飞机与飞龙相比显得多么笨拙,地球人的先进武器在纳威人原始的弓箭长矛下失去了威力,地球人的炸药毁灭了自己。最终冷酷无情的迈尔斯被纳威人公主妮特丽射杀,贪婪的地球人被赶出潘多拉星球。正义战胜了邪恶,生态整体主义战胜了人类中心主义,科技至上的神话也破灭了。

三、建构人类理想的生态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加剧,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在这种危机日益加重之下,海德格尔在《追忆》一文中给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1:107)诗意地栖居就是要拯救大地,就是摆脱对于大地的征服与控制,使之回归其本己特性,从而使人类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诗意地栖居就要坚持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潘多拉星球是卡梅隆为人类建构的以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纳威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纳威人视自己为整个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是潘多拉星球的中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链条。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活在同一星球的兄弟姐妹,没有上下贵贱等级之分,动物植物是纳威人生活的环境,纳威人同样是其他动物植物所生活的环境,这里没有中心,也没有他者。纳威人保持着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实践着“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他们关心的是星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一个有机物种个体的利益;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于栖居在大树上,一切食物来源于自然,饿食野果充饥,渴饮露水解渴;他们外在的物质生活十分简朴,但是内在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珍惜每一种生命,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知道如何与自然进行交流,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威人都有一个特殊的辫子,被称为传感器。纳威人通过传感器可以感知动物和植物,能够聆听他们的思想,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且通过这个传感器还可以与灵魂树伊娃进行对接,理解她所传达的信息。纳威人敬畏生命,视每一个生命都是有灵魂的,认为“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的”。当不得不杀死一只动物,纳威人都要说:“我感受到你了,兄弟,谢谢你,你的灵魂将与伊娃同在,你的身体将与我的族人化为一体。”潘多拉星球的最高利益就是星球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纳威人的母神伊娃的职责也就是保护和引导着潘多拉星球上的所有物种,使潘多拉长时期处于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维持着生态平衡。当地球人入侵潘多拉星球,残害生命时,伊娃号召她的子民,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维持星球的和平与安宁,回归生态系统的平衡。潘多拉星球就是人类工业文明遗落的“天人合一”的田园理想。纳威人为人类树立了榜样,人类要学习纳威人生活的方式,学习他们的自然生态伦理,再次叩问心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为什么活,家在何方?”(5:5)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平等、相互依存、物我交融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

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分析电影《阿凡达》发现其包含有丰富的生态美学精神:颂扬了大自然的生态美,批评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构建了以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人类理想社会,期望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绿色的星球上。《阿凡达》体现的生态美学精神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促使人们积极采取行动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 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Brown Carmony.Aldo Leopold’s Southwest[M].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90.

[3] 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田晓(1978—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和生态美学研究。

上一篇:析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下一篇:《刮痧》中的人情与法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