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2-08 10:14:31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可行性。方法 对4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微创穿刺治疗。结果 本次研究应用特制的颅内血肿穿刺针清除csdh48例,疗效满意。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轻微,并发症少,安全经济,疗效满意。 ?

【关键词】 微创穿刺 慢性硬膜下血肿 ?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csdh48例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3.5岁。包括:单侧血肿39例、双侧血肿9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40例、不明原因8例。病程21-160d,平均(36±6)d。临床上均有有头痛、头晕、呕吐、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轻度偏瘫、行走不稳、意识及智力障碍等不同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检查:可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及混合密度影,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偏移.其中所有单侧血肿中线移位大于1.0cm,双侧血肿者中线移位不明显。血肿平均(130.00±25.00)ml。 ?

1.2方法 ?

避免创口感染及其它意外,所有病例均在手术室行微创操作。根据ct片选择血肿最厚层面,注意避开头皮颞浅动脉及脑膜中动脉的主要分支,在头皮上选择合适穿刺点。头皮穿刺点用2%利多卡因针2~3ml局部浸润麻醉。部分欠合作病例加强化麻醉,术中监测生命体征。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血肿冲洗引流装置(由北京万特福科技公司生产,外径3.0mm.内径2.5 mm,长20 mm或25mm微创针)。将微创针安装于专用电钻上,垂直颅骨,快速钻透颅骨及硬脑膜,进入血肿腔 ,在颅骨上自锁固定,拔除针芯,加密封盖,侧孔接引流管,可见陈旧性血性液或酱油样液体引出,自然引流至无血性液引出.随后用20ml针筒从引流管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等量置换直至冲洗液变清亮,接引流袋,手术结束。 ?

术中须注意避免冲洗用力过大.注意过度引流及空气进入颅内。术后一般采用头低位(床脚抬高10cm),多饮水,不用脱水剂,输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及低渗(5%葡萄糖液注射液)液2500~3000 ml/d持续2—3d,利于受压脑组织恢复。手术后24~48 h复查头颅ct,2~4 d后拔引流管。

?

2结果 ?

58例手术后颅内高压、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基本消失。有15例颅内少量积气,但无临床症状。出院前复查头颅ct示颅内积气全部吸收。有7例出院前头颅ct显示:少量硬膜下积液,但无不适感。住院时间6—9d。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治疗后l~2月复查头颅ct,均显示颅内原有血肿腔完全闭合无异常影像,提示血肿无复发,也未发现脑损伤、张力性气颅、伤口及颅内感染、脑积液漏、癫痫发作等并发症。 ?

3讨论 ?

3.1 csdh发生机制为血肿内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血管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通透性增强,内皮细胞间隙可见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血小板,提示有渗血现象,导致血肿不断扩大。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底内含有纤维蛋白解酶原,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诱发慢性出血??[1]?。慢性硬膜下血肿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2]?。传统的钻孔冲洗引流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3]本次研究从微创治疗csdh中得出以下几点的体会:?

3.1.1手术仅需在局麻下进行,极少数需在强化麻醉下进行;?

3.1.2选择穿刺点宜在血肿最厚层面,同时尽量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的主要分支,减少出血;?

3.1.3用2.0-2.5cmyl-1型穿刺针一次性快速进入血肿腔十分安全,且借助颅骨自锁功能,患者带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避免了钻孔或锥颅置管角度和深度的控制不当以及固定不牢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术中易于控制血肿液缓慢引流而不致颅内压骤降引发颅内血肿。?

3.1.4冲洗系统始终是液体充满的,避免了钻孔引流在血肿外溢后,随着脑博动压力的变化将气体被动吸入血肿腔或颅腔内的问题。?

3.1.5系一次性进针,头皮及颅骨与针接触密切,留置时间又短,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大为减少。注意:术前ct检查血肿包膜较厚或血肿密度较高病例采取钻孔引流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 ?

参考文献 ?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171. ?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444. ?

[3]胡飞,王建一.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352 ?

[4]张显柏 董明.直视下小骨窗开颅与锥孔引流治疗hich疗效比较. 中华神经外科研究杂志,2009,8(5):465

上一篇: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注射用炎琥宁致过敏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