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心理压力源探析

时间:2022-02-08 09:29:50

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心理压力源探析

摘 要: 压力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体验。孩子在生活中也有压力,一方面可能是他们意识不到,另一方面能够感到压力的存在,且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缺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常常不能自己解除压力。然而,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压力问题,并积极培养儿童自我调适压力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儿童心理压力源 自我调适压力

压力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体验。当成人被各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往往会羡慕天真烂漫的孩子,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实孩子的生活中也有压力,只是孩子没有意识到那是压力,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压力常常会被家长和教师们忽略。有时孩子感到压力存在,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很多时候无法得到成人的及时帮助。同时,因为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的缺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常常不能自己解除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心理学家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会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并在研究中对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三种类型的压力源。它们分别是: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社会性压力源。现代社会中儿童面临的压力源主要是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①对儿童来说,心理压力也是一种身心经历,当儿童感觉到周围的各种环境或事件后,如果觉得这些事物或事件具有潜在的威胁性,而自身又不能适应或改变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这些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有: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有特殊作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12岁以下儿童的德育教育而言,起着学校及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虽自古皆然,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当今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为迫切。这样的心理驱使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他们非常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学业上更是要求严格,几乎剥夺了孩子所有的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期望他们能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出人头地。更可怕的是家长往往还将这种期望通过不合适的语言和行动等传达给子女。

教育期望理想化对孩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家长的期望多是以自己的理想或社会的要求为基础进行的“想当然”式的设计,而很少顾及或全然不顾孩子本身的兴趣、能力和体力。家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塑造出“神童”,也可以塑造出任性倔强、自卑懦弱、反抗或冷漠的“问题儿童”。家长的期望凝聚着他们对子女最深沉的爱,但如果期望过高以至于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无异于拔苗助长。

(二)教养方式不当

家长的教养方式一般指家长在对子女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家长的教养方式,现代社会家长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溺爱型”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任性性格,自私且依赖性强,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一点委屈和挫折,不被同伴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遭受失败。这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自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专制型”教育下的儿童虽然依赖服从,但往往性格软弱、优柔寡断,易形成“被动型人格”,同时由于心理过于压抑,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放任型”教育下的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怀,缺少约束,容易情绪不稳定,具有攻击性,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性格孤僻、不合群;“民主型”的家庭最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比较民主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民主的作风、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家庭氛围不和谐

家庭不和谐不仅使家人身心疲惫,而且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这些家庭中的儿童身心备受煎熬,较一般家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及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

从心理层面分析,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好像一只受伤的小鸟,变得惊恐不安,又或好像一根小草,随风飘摇,无人顾及。当孩子遇到委屈得不到安慰时,他们有的就感到孤独、无助,开始变得厌倦、冷漠、郁闷、愤怒,缺乏安全感,对家庭抱有敌意;有的则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则感到自卑,自甘堕落。一些天性内向的孩子会习惯性地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不和周围的人说话,不和父母交流,有什么事情就憋在心里,慢慢地变得自闭。

从行为层面分析,家庭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处理问题时行为过激。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以打架、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将武力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不懂得运用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注意控制与缓和自己的情绪,性格暴躁、易怒,容易用过激行为解决问题。浙江省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来自残缺家庭、不和睦家庭的孩子合计占68%以上。

二、学校因素

(一)学业压力

虽然有关教育部门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仍然离不开应试教育的范畴,抓考试分数、比升学率,把原本处于“满负荷”学习状态的孩子推向“超负荷”学习状态,使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过度紧张和疲劳。看看身边的孩子们,每天早上7点之前起床,午休时间难有保障,下午放学已近傍晚,吃完晚饭继续写作业,晚上10点之前难得上床,平均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双休日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外,许多孩子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等。当学习成绩被当做单一的评价指标后,学校便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使孩子发展中的许多重要方面被忽视,限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一些中小学生因为不堪学习重负而放弃宝贵的生命。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而且使他们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倘若孩子的成才是由于过度的智力开发和过重的学习负担,通过强制、体罚等手段,以牺牲孩子的休息、娱乐和天性为代价获得的,则应该坚决否定。因为它损害了儿童身心健康,会给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带来阻碍,容易引发焦虑、厌学、学校恐惧等心理问题,而且会给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留下阴影,甚至影响儿童一生的幸福。

(二)教师压力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意系统,稍有不慎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教师最容易造成的压力状况就是竞争,因为竞争对自尊有威胁,从而使孩子产生压力。多数教师会潜意识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对少数自己心目中的优等生比较偏爱,本能地给予更多关注,然而这种关注是动力也是压力;对于多数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普遍自我评价偏低,滋生自卑心理;对于那些学习暂时落后或调皮的学生,教师往往采用否定性的语词矫正他们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对待他们,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教师适度的期望会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但是如果过度期望或不给予期望,就会产生负效应。

(三)同伴交往压力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独立性的增强,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伴关系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影响幼儿。由于幼儿在社会往和人际关系处理上还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理解还不全面,可能导致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主要的压力源包括: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愿与之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一个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或被同伴忽视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幼儿的焦虑和心理不健康。

三、儿童个人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个人的人格倾向影响其对压力的反应。其中A类型人格特质的人往往具有极端的挑战性,急躁和竞争倾向,并致力于克服环境中的障碍,因此,压力也应运而生。与A类型行为相反的人,他们往往较为散漫、满足现状,这类人被称为B类型人格,他们息事宁人,不愿与人、与事对立,所以压力也较小。再有,人的性格不同在对待压力时的态度和容忍力也不同。性格内向的人,遇到某些较强的刺激,就会产生压力;而性格外向的人,则不一定产生压力。所以,有些儿童因为个人的人格特征原因,本身面临的压力要大些,或者对抗压力的能力要弱些。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来自成人更多的帮助。

(二)个人的认识能力

这是让儿童最易受挫的一项。个人的认知、经验等因素会影响到儿童对压力的容忍力。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压力情境的认识、判断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容忍力。在幼儿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经常看到许多幼儿过高地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但是在班集体中,幼儿又会受到同伴或教师的不尽认同,这让幼儿无所适从,为求得认同,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就得承受更大压力。

现代儿童绝大多数在生理保健方面能得到及时、足够的照顾,但是各种因素使儿童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具有双重作用,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儿童生活、学习所必需的动力和活力,但压力太大则会使儿童身心无法承受,进而引发各种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除了要关注儿童生理上的需要外,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压力,并积极培养儿童自我调适压力的能力。

注释:

①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04.

参考文献:

[1]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试论语文课后练习的“修整” 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五个“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