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的思考

时间:2022-02-07 11:14:53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的思考

摘 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在中学生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和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如何使德育取得实效,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德育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和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突出表现在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而在德育工作中,由于存在着“假、大、空”的反科学现象,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不相信德育的心理,如此反复,便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反感对抗的情绪。如:在有些学校中进行“热爱党”的教育中,忽略了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空泛的讲道理,举一些陈旧的事例,降低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纠正有逆反心理者的这种不科学的心理。

首先,要向中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如某校组织了一次“逆反心理会诊”专题,给中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5年前,父母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现在你怎样看待父母?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否成熟?然后类推到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削弱了中学生在接受德育中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溶于情中,使中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同样是“热爱党”的专题教育活动,可以请一位老党员做报告,通过这位老党员的亲身经历和典型事例,让学生感受老党员的真实情理,具体可感,让学生服气,这样才能做到真实有效,增强学生对党的感情。

再次,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消除这种心理时就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拓宽思路,多想办法,想好办法,才能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彻底消除。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丁证霖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朝阳学校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下一篇:于细微之处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