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2-07 03:34:18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分析

【摘 要】嫉妒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动力性。本研究使用《学生嫉妒心理诊断量表》对洛阳市三所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嫉妒心理水平普遍较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嫉妒心理差异不显著;理科生的嫉妒心理显著高于文科生。

【关键词】嫉妒心理 大学生 性别 专业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43-02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心理是在与别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也存在于大学生中,并有可能成为影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嫉妒心理对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嫉妒情绪过多可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引起攻击。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调适和矫正嫉妒心理,对于高校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本科生,分别抽取各校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各班随机抽取30名被试,共360人。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74.4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学生嫉妒心理诊断量表》,该量表具良好的效度和信度,主要测量个体在生活情境中的一般嫉妒心理体验和可能的行为反应。量表包含8道题目,采用ABCD四级计分,依据总得分的高低,可以将嫉妒划分为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的嫉妒心理强度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Ⅰ型:强烈型,Ⅱ型:时发型,Ⅲ型:克制型,Ⅳ型:平和型。

采用统一测试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将所有背景资料不完整及超过半数题目未作答的量表剔除,然后将所有有效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二 结果与分析

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具有嫉妒心理,但水平较低。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来自城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之间的嫉妒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女生的嫉妒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差异并不显著。理科生比文科生嫉妒水平更高,且差异显著。

1.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分布情况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6.3%的学生得分在23分以下,一般为Ⅲ型或Ⅳ型,即平和型或克制型,仍处于较低水平,属于较适度范围。这说明大学生虽然普遍具有嫉妒心理,但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3.7%的学生有强烈的嫉妒心,有2人得分高于32分,属于Ⅰ型范围即强烈型,该嫉妒类型的人在稍微感到自己受到歧视时或者看到别人比自己某方面优秀时,更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嫉妒心理。有8人得分高于24分,属于Ⅱ型范围,即时发型,这种嫉妒类型的人比起I型产生强烈嫉妒心理的机会较少,但是比普通人要更容易一些,属于需要调节的一类人。

2.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嫉妒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嫉妒心理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即男生和女生的嫉妒心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女生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首先,较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或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对女生的嫉妒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偏见;其次,现代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人格上更加独立,思想得到解放和进步,从而使嫉妒心理减弱;第三,男大学生的嫉妒水平可能本来比较高,只是社会角色通常要求男生要胸怀广阔,使他们的嫉妒心被隐藏起来了。

从各项目的具体得分看,第1题是“你的同学穿件过时的服装,却又得意扬扬,问你‘这件衣服漂亮吗’,那么你的回答是?”女生在该题目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该结果显示了女生更容易对外在形象、衣着打扮等产生嫉妒心理。而其他项目的结果表明,能力、学识、名誉等更容易引起男生的嫉妒心。第6题是关于大学生恋爱嫉妒心理的测试,数据显示男女生在该题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各题,差异显著,女生在该题得分高于男生,显示了男女大学生都有较强的恋爱嫉妒心理,并且对恋爱嫉妒的水平要高于对其他的嫉妒;相对于男生,女生对于恋爱具有更强的嫉妒心。

3.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专业差异

数据显示,理科生的嫉妒心理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但差异并不显著。只有第7题针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嫉妒心理的测试,理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说明理科生竞争激烈,学习紧、压力大,更看重学习成绩。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理科学生学习内容相对比较单调、枯燥,作业更多、功课难度更大、竞争更强,闲暇时间更少,情绪更容易紧张和焦虑;而且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但他们对人文、社科方面的接触较少,对人的了解、认识更容易产生偏见。

三 建议

嫉妒是一柄双刃剑,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动力性,即嫉妒对人类的影响有负面的破坏性和正面的动力作用。应当有效利用其积极的动力作用,而尽量将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减少过分嫉妒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大学生普遍具有嫉妒心理,且处于较低水平,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但是,学校教育者并不能放松警惕,因为仍有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的嫉妒心理,这部分嫉妒心强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得到帮助和引导,不仅影响其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可能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伤害,破坏和谐友好的人

际关系。因此,对于大学生嫉妒心理应给予重视,及早发现,积极引导。

首先,大学生嫉妒心理水平普遍较低,应当正确引导大学生将嫉妒心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鼓励大学生将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也符合当前积极心理学的要求,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等活动的开展,来发掘嫉妒心理的积极方面,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如不适应、过分嫉妒、竞争性选择等,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如友谊、悦纳、合作性联盟等,以增加人们的快乐体验,将嫉妒心理转化为动力,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情绪和健康心理。

其次,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学校园中形形的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是形式、内容还相对比较单调,往往参加活动的总是那些有特长、活跃的学生,这些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差距越来越大,嫉妒之心容易滋生。因此,组织策划活动时应该全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获得成功的机会。另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要顾及文理不同,应该组织适合各科学生的活动,使理科学生有调整放松的机会,也要鼓励文理不同学科的学生多多交流,使理科生增加人文修养,提高感性情怀。总之,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积极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三,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治疗不可缺少。嫉妒尤其是很强烈的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对于有严重嫉妒心理的人,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高校,可以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来改善强烈的妒忌心理。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个别进行:即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的咨询辅导予以缓解,这种方法效率低,效果差。有心理专家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朝着以团体训练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助的方向发展。团体的心理辅导,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安全感,能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被治疗,并且在有着类似心理问题的群体中,在科学有效的心里团体辅导的作用下,还能够体验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心,更容易舒解自己强烈的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封洪敏.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上一篇: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探析 下一篇:地方高校留学生(研究生层次)管理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