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根NGO应学会“假公济公”

时间:2022-02-06 05:44:41

中国草根NGO应学会“假公济公”

中国的公募基金会发轫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原因,既是给民间资源开放空间、实现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也是为了动员民间资源来弥补政府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供应不足。总之,中国的公募基金会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上而下产生的,在筹款、特别是资金使用上,也自然而然依托原有的政府系统。借助政府系统来落实捐款,确有风险小的巨大优势,这也是过去20年来公募基金会资金使用效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

但在这种优势的背后,也存在民间捐赠资源过度垄断的弊端。长期以来,第三部门内缺乏分工,特别是在基金会与公益服务类组织之间缺乏分工,各自的比较优势没有形成,缺乏合作,各自为战,不能收获优势互补的系统效应。其结果是,公募基金会与民间公益服务组织很难资源对接,草根NG0几乎无法获取本土资源的支持,不得不依赖外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间捐款热情犹如井喷,大批草根组织和志愿者义无反顾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当时我判断,这一次中国本土NG0一定能在本土资源支持下,在紧急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突出作用。但事实上,本土NGO面临的本土资源供应断裂问题,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为缺少接纳志愿者的民间公益服务机构,在灾后恢复重建的今天,志愿者迅速退潮。

中国草根NGO在20多年的发展中,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不善于和政府对话、合作,不懂得“假公(公共资源)济公(公益)”,获取政府的资源支持。世界上其他国家通行的是政府购买NGo的服务(美国政府购买NG0服务的款额是民间捐赠总额的1.5倍),中国正好相反,是NGO购买政府的服务。

如果把社会比做一个板凳,板凳的三条腿均衡发展才够稳定。今天我们几乎只看到政府和企业这两条腿。非营利部门这条腿既细又短不说,有一部分还与政府、市场界限模糊,难解难分。10年前,我和康晓光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丛书》,今天有人间我:中国有第三部门吗?我竟无言以答。

现阶段中国民间公益领域存在两种生长力量,一是自上而下从官到民的力量,一是自下而上、扎根民间的草根力量。中国草根NG0长期面临合法性困境和资源困境,所以生长很慢。在灾后重建中未来的表现如何,草根NG0能否以自己的出色项目获得基金会和企业的资金支持,能否以优异的管理、服务绩效和自律精神赢得灾区群众的拥护和政府的信任,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两种力量继续成长的方向在哪里?是公募基金会一直依靠政府、不到民间扎根?还是本土NGO一直依赖外援而不是依靠本土资源生存发展?都不是!两股力量、两种资源的合流才是中国民间公益行业发展的理,性选择。中华慈善大会提出“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反映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的共识,也揭示了中国NG0发展的健康路径。合作――NGO与NG0的合作,NGO与政府的合作,NGO与企业的合作,NGO、政府、企业三个部门的合作,可以产生能量裂变,增加社会资本,产生美妙和弦。选择合作路线,草根NGO才可能长大。

民间公益行业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不像企业那样是排他性的。在公益行业的发展生态中,只有你活得好,我才能活得更好。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和草根NGO的资源对接,合作发展,是解决公益产业的产业链断裂、改善行业生态环境的理性之举。

上一篇:卡提因镇的水 下一篇:要通过评估促使资金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