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污水处理中生化处理阶段的运行管理

时间:2022-02-06 04:42:39

浅析污水处理中生化处理阶段的运行管理

【摘 要】污水处理厂生物处化阶段运行管理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但终究归结到一点,是使污水处理厂更加有效、安全、经济运行,以更好发挥投资效益。本文介绍了污水处理工艺两种生物处理方法的运行管理。

【关键词】运行控制;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来说,生化处理阶段管理是关系到水处理设施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处理后的出水能否达标排放的重要工作。

污水生物处理方法为包括活性污泥法(A-A-O)、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等。

1.活性污泥法

A-A-O工艺属于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按实际意义来说,本工艺称为厌氧-缺氧-好氧法更为确切。

1.1运行控制

(1)经常检查与调整曝气池配水系统和回流污泥的分配系统,确保进行各系列或各池之间的污水和污泥均匀。

(2)经常观测曝气池混合液的静沉速度、SV及SVI,若活性污泥发生污泥膨胀,判断是存在下列原因:入流污水有机质太少,曝气池内F/M负荷太低,入流污水氮磷营养不足,PH值偏低不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混合液DO偏低;污水水温偏高等。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污泥膨胀。

(3)经常观测曝气池的泡沫发生状况,判断泡沫异常增多原因,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4)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5)定期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洗。

(6)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堵塞或脱落情况,并及时更换。

(7)每班测定曝气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

(8)经常检测出水是否带走微小污泥絮粒,造成污泥异常流失。判断污泥异常流失是否有以下原因:污泥负荷偏低且曝气过度,入流污水中有毒物浓度突然升高细菌中毒,污泥活性降低而解絮,并采取针对措施及时解决。

1.2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1.2.1污泥膨胀问题

(1)发生污泥膨胀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污泥膨胀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分析膨胀的存在条件及成因。着重分析进水氮、磷营养物质是否足够,生化池内F/M、PH、溶解氧是否正常,进水水质、水量是否波动太大等因素。根据分析出的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2)由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采取污泥助沉法或灭菌法解决。

(3)由于工艺运行控制不当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根据不同因素采取相应工艺调整措施解决。

1.2.2泡沫问题

(1)发生泡沫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泡沫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根据分析出的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2)化学泡沫,采取水冲或加消泡剂解决。

(3)生物泡沫,增大排泥,降低污泥龄,预防为主。

1.2.3污泥上浮问题

(1)污泥上浮广义上指污泥在二沉池内上浮,在运行管理中,专指有于污泥在二沉池内发生酸化或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

(2)酸化污泥上浮,采取及时排泥的控制措施。

(3)硝化污泥上浮,采取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污泥龄,控制硝化的控制措施。

2.生物膜法

曝气生物滤池属于生物膜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的核心,也即主处理工艺。

2.1运行控制

2.1.1布水与布气

由于生物滤池采用滤头布水,所以滤头的堵塞会使污水在滤料层中分配不均,结果滤料层受水量影响发生差异,会导致微生物膜的不均匀生长,进一步又会造成布水布气的不均匀,最后使处理效率降低。对于布气系统,由于曝气生物滤池采用不易堵塞的单孔膜曝气器,所以在运行中被大量堵塞的几率不大,如有堵塞,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空气阀门,使供气匀,并可用曝气器冲洗系统进行冲洗。

2.1.2滤料

(1)预处理:对于滤池中的生物滤料,在被装入滤池前需对其进行分选、浸洗等预处理,以提高滤料颗粒的均匀性,并去除尘土等杂质。

(2)运行观察与维护:应定期观察生物膜生长和脱膜情况,观察其是否被损害。有很多原因会造成微生物膜生长不均匀,这会表现在微生物膜颜色、微生物膜脱落的不均匀性上,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应及时调整布水布气的均匀性,并调整曝气强度来予以纠正。每年定期检修时需视情况给予添加。

2.1.3生物相观察

滤池中滤料上生物膜的生物相特征与其他工艺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水质的逐渐变化和微生物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善,生物膜系统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较活性污泥工艺大,尤其是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种类增加,厌氧菌和兼性菌占有一定比例。在分布方面的特点,主要是沿生物膜厚度和进水流向呈现出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滤料层的下部(对于上向流)、滤料层的上部(对于下向流)或生物膜的表层,生物膜往往以菌胶团细菌为主,膜也较厚;而在滤料层的上部(对于上向流)、滤料层的下部(对于下向流)或生物膜的内层,由于有机物浓度梯度的变化,生物膜中会逐渐出现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但生物量及膜的厚度减少。

水质的变化会引起生物膜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进水浓度增高时,可看到原有特征性层次的生物下移的现象,即原先在前级或上层的生物可在后级或下层中出现。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现象来推断污水有机物浓度和污泥负荷的变化情况。

2.2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2.2.1生物膜严重脱落

在滤池正常运行过程中,微生物膜的不正常脱落是不允许的,产生大量的脱膜主要是水质原因引起的,如抑制性或有毒性污染物浓度太高或pH值突变等,解决办法是必须改善水质,使进入滤池的水质基本稳定。

2.2.2处理效率降低

当滤池系统运行正常,且微生物膜生长情况较好,仅仅是处理效率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是水质的剧烈变化或有毒污染物质的进人造成的,而可能是进水的pH值、溶解氧、水温、短时间超负荷运行所致。对于这种现象,只要处理效率降低的程度不影响出水水质的达标排放,即可不采取措施,过一段时间便会恢复正常;若出水水质影响达标排放,则需采取一些局部调整措施加以解决,如调节进水的pH值、调整供气量、对反应器进行保温或对进水进行加热等。

2.2.3进水水质异常

(1)进水浓度偏高: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如果出现,应当通过加大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来保持污泥负荷的稳定性。

(2)进水浓度偏低: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暴雨天气,应当通过减少曝气力度和曝气时间来解决,或雨污水直接通过超越管外排。

2.2.4出水水质异常

(1)出水带泥、水质浑浊: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生物膜厚度太厚,反冲洗强度过高或冲洗次数过频。解决办法是控制水解酸化池出水SS,减少反冲洗次数,调整反冲洗合适强度。

(2)水质发黑、发臭:水质发黑、发臭的原因可能是溶解氧不够,造成污泥厌氧分解,产生H2S气体。解决办法是加大曝气量,提高溶解氧的含量即可。

3.结语

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操作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章制度进行运行管理。处理单元、岗位的工艺控制和设备操作正确无误,处理工序安全、稳定运行,最终实现以最少的物耗和能耗,达到污水处理标准。

【参考文献】

[1]郑兴兰等.污水除磷脱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高廷耀,顾国维,周琪著.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海等.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试述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地质条件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