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时间:2022-02-06 03:08:38

浅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摘 要】中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十几年发展非常迅猛,为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事业本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致更多的人在关注它,更多的人来研究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61-02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215所,其中形成了100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年已达109所),出现了近3000多门高职高专类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为国家培养了1300多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说在这段期间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正遇到了瓶颈,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如制度管理、师资发展、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基础建设、学生管理、发展方向、国外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合理解决,将会制约我国高职的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满足新时代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将决定了高职教育以后的发展前景。

一 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核心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作为高职高专,我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有思想有道德的技术人才,来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是非常低的,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专科学生专业对口率只有30%左右,而且普遍薪酬待遇都不高,大学生工资赶不上“农民工”工资已经不是新闻了,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另一方面,我国技能性人才又是相当匮乏的,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家应该能认识到: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没有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我们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没有结合实际企业岗位的需求,用人单位招不到想要的人,高职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这样一来形成了上述现象。因此,我们的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到了该思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时候了。其次,技术、文化都在发展,我们是不是要更长远地思考我们的专业建设?

德国职业教育水平众所周知,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成功,甚至有人把德国的经济发展归功于成功的职业教育。相对于我们国家,德国职业教育具有非常独特的模式,学校培养学生非常实用,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但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真正地结合了高职培养目标和实实在在地完善了专业建设。德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一星期有三天在企业实习,两天在学校上课,在企业他们是员工,在学校他们是学生。相比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动手机会,边工作,边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按照目前我们国家实际情况,条件不允许我们完全照搬,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专业培养和建设更加结合实际岗位,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力争形成订单式培养。同时,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由学校和用人单位或者行业共同制定,其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就是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最后加强行业考核、法律监督。

在德国同一职业院校同一专业如果培养不同企业学员,所学的知识也不完全一样,如一学校机电专业有来自BMW和KROUNS两个公司的学员,但是他们所学的知识并不完全相同,这样的差别主要是由于企业岗位对员工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不同。目前,我们高职院校专业相同培养方案几乎一样,开设课程也相同,课程内容都相同,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会使高职学院的发展止步不前,毫无生机。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能否结合自身特色,结合地方特色,甚至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来培养?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每一个高校建设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 课程建设

同时,在课程建设上也需要花大力气。虽然目前有很多示范性高职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式教学形式,课程建设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就总的来说,高职高专很多课程体系都是沿用了大学本科的模式,甚至课程内容都同本科没有多大差别,很多课程只是内容上被“项目化”了。我们没有理由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下一发展阶段高职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该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在德国,职业教育没有课程门类这一说法,只有电类、机械类课程这样的称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包括机械类和电类知识)及一本手册,很多资料和信息来自老师,德国职业学院老师大都是在工厂工作了很多年的、非常有经验的,因此他们每一堂课就是实际工厂工作情景,老师管理组织,学生工工作学习。开始看到这种情况我很难想象,这样下去能学到什么知识?直到看到毕业班学生毕业设计才大吃一惊――其中6个同学每人做了一个工位并一起组装一台自动生产线,我们的毕业生几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我们也要认真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教学水平。

三 考评环节

最后谈谈教学的最后环节――考评。目前,我们大多高校一直采用试卷笔试的方法来给学生评定成绩,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违背职业教育理念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技”而非“理”,目标是“能”而非“考”,而试卷往往是考不出技能的。所以建议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兼职教师把握,综合给出一个成绩,来代替我们“期末成绩”评定,然后在合适的阶段,参加行业或者政府主办的实操考试,合格者发放相关证书,行业通用,保证合格的学生能得到这个行业的认可。

总结:结合国内的现阶段高职发展阶段,笔者认为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要同时抓住以下要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应用性和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以这些为基础来建设我们的专业。开发建设我们的课程体系,同时更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实落实学生进校后能有大量的时间在企业实习,甚至毕业后能留在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尚颖.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J].华章,2013(1)

[2]芬杏娟、安学敏等.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之若干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11(1)

[3]杨彩霞、马修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教育科学院[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郜旭芳.浅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7)

[6]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道而弗牵则和 下一篇:浅析高职体育课上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