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应用的探索

时间:2022-02-05 05:12:16

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企业中应用的探索

摘要: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系统主要是强调企业内部价值消耗费用为主,并不能给企业提供及时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在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信息时代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机械制造企业普遍在追求可以提供有价值成本管理信息的成本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更好的生存。机械制造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分为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部分,并将两者很好的融合,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 管理模式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成本管理问题一直是困扰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深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更是因此而缺乏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我国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模式,引进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已成为多数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目标就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建立。

二、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仅仅注重包括直接材料、人力、燃料和其他动力以及制造费用等成本费用的管理,且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落后,从而使成本管理问题成为束缚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认为成本管理完全等于控制、管理生产成本

简单的将生产耗费当作成本管理的全部,这是国企机械制造业的通病。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竞争精神,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举措。

(二)管理模式单一

事前全面预算未能有效推广,或者全面预算流于形式,大多只有事后核算,并辅之以一些简单的处理分析,更多的是忽略事前分析和事中监管。

(三)成本控制手段单一

成本管理方式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成本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指导生产经营,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不大。在信息化和各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落伍。

(四)参与成本管理人员不够或能力缺乏

目前,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主要都是成本管理专职人员,但是涉及到成本管理问题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专职人员,而应涵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这就必然导致专职成本管理人员的能力难以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也必将导致其他员工成本意识缺乏,全员成本管理成为一句口号,浪费问题难以有效杜绝。

总之,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大大的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新的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探索已是势在必行。

三、建立机械制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思

(一)建立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

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运行包括采购、制造、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而市场经济的这些环节无不是围绕价值为中心的活动。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围绕这一系列为了提高价值而进行的活动所构建的,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为主的三个有机整体。

首先,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将企业内部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产品在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转移完成了价值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深入分析这些联系可减少哪些不增值的作业,并通过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的融洽配合,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反映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分析上游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及其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其他连接点,可以十分显著地影响自身成本,甚至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共同降低成本,提高这些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再次,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对企业自身各经营环节的成本测算。不同成本额的公司可采用不同的竞争方式,面对成本较高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可采用低成本策略,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使得规模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公司在主干公司的压力下能够求得生存与发展;而相对于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可运用差异性战略,注重提高质量,以优质服务吸引顾客,而非盲目地进行价格战,使自身在面临价格低廉的小公司挑战时,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之中,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无疑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起点,同时也为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奠定基础。通过对企业实际成本与价值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互动和优化。

(二)建立以“成本动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模式是以企业的成本动因本身为核心,从成本管理的结构和成本管理的执行上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结构性成本在生产开始之前就已经都已经被确定。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其结构性成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直接影响着汽车企业的产品成本,虽然目前我国汽车企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在结构上相对还是不够合理,重型货车等以国产开发为主,而轿车则以合资的形式为主。这样不同的车系很难形成互助,直接会导致我国汽车业规模化难以发展。而像德国和日本甚至包括韩国,这几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从重卡到微型车都有很全的生产体系,所以,这几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也是呈现出大集团化和规模经济效益。而我国现阶段汽车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主要还是以劳动加工整合为主,这就直接影响了汽车制造的效率,从而最终制约了我国汽车业的发展。

而执行性成本动因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他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如汽车制造业的执行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员工参与情况。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能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而员工参与成本又由显性和隐性构成,显性成本如钢板的浪费,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员工的消极怠工和对企业情况的不关心。

四、完善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几点意见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优方法之一,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成本管理,运用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或者以“成本动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使成本管理的比较呈现在大家面前,从而让决策者更好的决策。

(一)进一步完善战略成本管理预算理论

要将传统的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更好的具有预算效益的管理模式,从一开始就对这样一个“管理产业链”进行很好的把握,为体系化、科学化战略成本管理铺平道路。

(二)正确认识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培训员工养成参与成本管理的思维习惯

企业要采取培训和建立职工成本管理小组的模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成本管理体系,让全体员工理解接受多动因理论观念、成本系统管理观念等新的理念,真正意识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从而更好的为企业谋福利。

(三)选定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无论是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还是以“成本动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模式,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都是可以解决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但是,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模式,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才能更好管理好企业的成本和促进企业的发展,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

(四)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不同于现行的财务会计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战备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数量较大、而且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超越企业范围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拓展信息来源渠道,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及时准确地收集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信息、客户与同行企业需求信息、资源信息等。

(五)加强战略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全过程和全部人员都按可控成本制订和分解目标成本,作为责任成本,纳入成本预算,对成本的发生进行日常控制与核算,在对全部人员承担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定期核算的基础上,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或奖金挂钩,以经济利益调控全员的成本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鸣.浅谈战略成本管理在国有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与探索[J].金融经济,2012(10).

[2]褚嘉霓.浅析战略成本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及注意问题[J].科技信息,2010(35).

[3]张士玉,王滨有,张士宏.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新课标指导下如何上好高中体育课 下一篇:浅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