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品老师的任务

时间:2022-02-04 07:43:38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品老师的任务

【摘要】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和程度大小,直接关系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应将思品教学工作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觉悟的形成、道德情操的养成、文化素养的促成和法纪观念的生成上,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

【关键词】德育水平;科学评价;品德教育观;科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70-01

思品课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能否发挥和程度大小,直接关系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初中思品课过分重视学科值得传授,“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与学生成长脱节,与社会生活脱节,使得本应形象生动的学科变得僵化保守、令人生厌。实践证明,只有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品质,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1要明确思品教学的目标

学校思品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思品教育工作要以此为教育出发点,将思品教学工作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觉悟的形成、道德情操的养成、文化素养的促成和法纪观念的生成上,而不是刻意追求学生的考分上。更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绝不能以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德育的优劣。要以学生的情感、养成、适应、创新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察考核,建立科学评价方案,客观地对学生德育进行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偏差进行针对性的及时纠正,以评价促教育,最终实现育人、树人的目的。

2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认为,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在教师科学组织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活动,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独立去探索和研究,去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练习,而不是等教师告诉他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到自己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判断和选择,并对其负责。

3要整合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新课标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思品课与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课程有了广泛的整合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新课标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从而完成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上一篇:基于程序性知识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 下一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