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角色,强调素质和情感融合

时间:2022-02-03 08:41:45

改变角色,强调素质和情感融合

摘 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给教师带来了前进的契机,但也带来了新的任务。在这种情势下,大学英语教师更需要由单一角色型转向多角色型;由传统教学型转向反思研究型;由显性教学型转向隐形教学型;由单向给予型转向教学相长型。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改变角色 教学转向

一、引言

2010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

同志的讲话为中国的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给教师带来前进动力和契机的同时,也让广大教育者感到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而且要提高其文化素质。[2]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多管齐下,而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从知识、从文化传递、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以适应经济和文化的逐渐全球化,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步,为中华民族谋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而努力。这样的多角度教学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在不断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从动态角度分析,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这些情感因素便在教学情境中被激活,并以情感信息的形式在师生间流动,从而形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实施情感教育的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将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角色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痛苦”转型。

二、由单一角色型转向多角色型

随着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1.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提道:“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看,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3]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平等伙伴,这是教学工作中蕴含的本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有意识地营造课堂交际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际,并且教师自己也必须积极参与,不能只做“指挥员”、“旁观者”。这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师生能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是课堂成功交际的关键。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迫使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有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只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如,在英语课堂中经常进行的分组活动(group work)、角色扮演(role play)、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或正反辩论(debate),教师也可以在中担任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旁观者或甚至只是个监督者。教师的参与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当避免限制过多,要给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的余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信任的推动者

《礼记・文王世子》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情感交流传输给学生以优良品德。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存在着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当今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微笑、得体的言谈和对学生经常性的鼓励和关爱及学生相互间的默契与合作,不仅能够融洽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左右课堂的活动方式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了成就互相祝贺,有了困难互相帮助。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学习上的偶尔失败或与教师交往中一点小瑕眦而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和与学生课外的交往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同学对他的爱,以此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创设良好的氛围,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看得见的榜样

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一方面,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适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另外,教师博学多才,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要加强课程与学科间的融合,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教授的某一门课,即要增加跨学科内容。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中看得见的榜样,做到与时俱进,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合格教师。

三、由传统教学型转向反思研究型

传统的英语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把学生看作是“装载知识的容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上课时较重视如何按照大纲和教案来组织,而对于学生如何学则很不重视,结果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得少。教师不能仅凭所学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进行专业的实践尝试,还必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为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反思、研究、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幸而,现在很多英语教师课后都会思考,撰写教学反思,重新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思维方式,寻找更合理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全局考虑教材,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在这套教材的每个单元后都有词汇练习、语法练习和完形填空,而我在不断的教学反思后发现,对课文内容和练习进行整合而不是一页一页往后看、往后做更加有利于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为了更加证明这一点,我跟踪研究了60名2009级大学一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验将这60名学生分为两个组,A组学生按传统方法教,即由读单词讲解每个词读讲课词汇练习语法练习完形填空翻译;B组学生按整合后的教材内容来教,即由给出完形填空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听读课文划分层次讲解课文并根据课文完成语法和翻译练习,同时还讲解重要的词汇。在对该两组学生的每个单元(共八个单元)后的测试中,我发现其对词汇语法、课文内容、课文结构的掌握有很大不同。结果见下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种调整不仅会使教学环节流畅,教学效果好,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一方面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了;另一方面教师“学会教学”,即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

四、由显性教学型转向隐形教学型

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在教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分类,提出了“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所谓“显性”教学,是指在中国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考试为导向的教学、“隐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隐形形式进行的,对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或以隐形教学效果体现的,对创新、实践、合作等能力培养而实施的教学。[5]他尤其指出了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内隐的而非外显的,在此过程中减少对具体技能的传授与习得的强调。[6]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及学生都是在传统显性教学的灌输下成长的,已经对此形成了“惯习”。因而当师生面临从显性教学向隐形教学的转变时,“惯习”便会使他们感觉到不适与压力,会觉得困惑、无所适从,不得不依旧沿用传统的做法。鉴于“惯习”的稳定性、持久性与系统性,单一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仅以行政命令要求教师落实教改是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时甚至还会强化诸如形式主义等负面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1986年和1999年两次出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1999年的《大纲》增加了“用英语交流信息”“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2]新《大纲》的新规定无疑对英语课的教授提出新要求。英语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外,还要使其了解掌握有关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与其它知识的学习不同,文化学习的社会性、传播性和动态性比较明显。文化的教学既有显性的,更有隐性的教学。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如在教授《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可以加入一些意大利面的知识和意大利文化,让学生积极了解及接受西方文化知识,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会透析社会现象洞察文化底蕴,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了这种积极主动性,教材中的一些语言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容易被接受和运用了。

五、由单向给予型转向教学相长型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当今信息时代,即使我们身为人师,不可能做到处处比学生高,所以教师要始终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心理准备。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和学生也要建立融洽、民主互动的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英语专业修养,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在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传递。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科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素养,如清晰、正确的英语发音,规范的英语语调,庞大的英语词汇储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质和积极有力的沟通能力,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并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感将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这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收到教学相长的妙效。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德,注意学生好的表现,可以引导学生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学生是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品质能通过学生反映出来,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调节,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把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自身素质相结合,与学生心心相印,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六、结语

中国“要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1],要“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作为帮助学生睁开双眼看世界的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对中国的大学生、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负有责任。正如情境教育学者温格所说,我们如何体验工作、如何诠释位置,所有这些既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也不仅仅是属于某个社会类别的结果,而是我们在工作、与学生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协商而来的,是通过师生间一个个共同体所形塑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改变角色、进行转型和对学生情感教育将意义重大,这也是值得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OL].www.省略.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M/OL].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2-138.

[4]王桂林,孙悦亮.超越经验――高师院校教师在反思中成长[J].教育探索,2009,(10):104.

[5]Bernstein,B.Class and Pedagogies:Visible and Invisible.[M]Paris:OECD,CERI,1975.

[6]陈宁红.隐性教学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J].教育技术资讯,2006,(6):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职英语阅读实训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