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2-03 06:37:09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以情感为纽带,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对于学生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任何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渴望,而价值和成功是通过他人的赏识、鼓励实现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和赏识,这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而推动他们不断地成长。

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毫无疑问,在历史教学中,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除上述方法外,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或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当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在某一历史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供以后学习的问题,这些同样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能得以体现。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组织广泛的讨论交流,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积极地就历史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能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构思设疑释疑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

构思设疑释疑技巧即教师把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1)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你提出的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有的甚至会大声地迫不及待地说出他们想到的答案。(2)设计的问题要有想象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3)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五、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要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也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算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治史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如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史学理念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方法的选择,历史结论的形成等过程,培养学生读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L]

上一篇:关于《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方法设计的几点探... 下一篇:浅谈在历史事件原因分析中通史知识体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