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时间:2022-02-01 08:37:2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而作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讨论,已经全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受教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能力和艺术,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讨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前提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没有对讨论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至于怎样讨论,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不得要领。由于分工不清,目标不明,讨论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组内成员讨论的不知所措和课堂上的混乱局面,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所以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首先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并明确相应的任务和要求,确定主持人(或组长)、记录人等,以便使学生各司其职。其次,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良好的讨论参与者不仅要积极发言,而且必须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再次,要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关键

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首先,讨论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如,在上《身边的诱惑》一课时,组织学生就"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与弊"展开讨论,然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的周边,有哪些东西最能诱惑人,以前遇到诱惑时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后果,学了本课后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这些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对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起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在讲"诚实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我们周围存在哪些不诚信的现象,并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些不诚信现象对自己有什么危害。因为这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自己身上,学生要讨论出来并不困难,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的引导学生深刻挖掘不诚信的危害,从而指导他们下决心今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样就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很好的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这样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讨论的问题要有梯度并富有创新。课堂讨论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梯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同时讨论的问题富有争论性,问题的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14岁的刘丽丽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她会求爸爸不要再打她的。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刘丽丽会听奶奶的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就"家丑不可外扬"与"家丑应该外扬"展开辩论。当奶奶跟爸爸说了以后,爸爸却变本加厉,丽丽"旧疤未愈又添新疤"。丽丽在绝望之时,无意之中发现了奶奶的安眠药......她会把药吃下去吗?学生又进行了大胆猜想、议论。而当丽丽因被爸爸一顿暴打给打醒时,教师又让学生为丽丽想办法:可通过哪些途径讨回公道......案情悬念层出不穷,教师设计的问题又颇具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再如:在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候,我便把收集的汀江两岸被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1)看了这篇报道,你会怎样做?(2)假如你是县长,看了新闻后,你认为你当前应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讨论的问题立时就与学生的自身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主人公,也就有了充分锻炼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再次,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真正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观看下载的湖南电视台《丁莎莎失控姐搞笑小民警》录像。录像中,"情绪姐"和"淡定哥"两位同学面对小偷表现出极大的情绪差别。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1)面对问题,两个人情绪表现有什么不同?(2)这些多变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说明了情绪有什么特点?(3)两位同学的情绪表现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已涉及教材中"情绪的基本类型"和"情绪对人的影响"等重点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教材的这些重点知识也便了然于心。

三、创设宽松、平等的民主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课堂讨论。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如上课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室布置成商店、模拟法庭、社区、家庭、动物园等不同风格。在教室中,我们还可以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角,图书角,生活角,以提供学生交往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事理、懂得道理;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聚一堂,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又如我们可以加入某小组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提出老师的观点让学生来评价,在这样的民主的课堂上,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发表意见,他能和同学、老师,甚至同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也不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如我在教学《走近法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居民间发生的矛盾,于是我将课堂设计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小区居民在闹矛盾争执不下,另一部分是设计成模拟法庭,让法庭搬到社区里现场办公,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法则,社会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规范和保护作用,法不可违。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总结与反馈也是课堂讨论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以便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也是与我们现今倡导的"赏识教育"相吻合的。但也有的教师片面理解鼓励学生发言,表现在讨论的反馈中,一味地"赏识",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导向,诸如,"你的回答很正确!"──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你的回答很有创意!"──其实毫无新意。特别是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肩负着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使命,更应注意正确的价值引领,否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课堂讨论是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课本知识,更要多读课外书刊,关心时事社会热点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讨论问题来,另外,对学生要多鼓励,正确引导和调控,只有这样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出实效来。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 下一篇:高校英语听说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