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观碑拾趣

时间:2022-01-29 03:59:01

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路口东北角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经过近些年精心修缮,现已成为一处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庙宇的庭院松柏成荫,与大殿,碑亭等红黄绿色相映成趣,充分显现了庙宇整体布局的恢宏气势和皇家的尊贵气派。置身其间,既感庄严又觉安适。

庭院正中的景德祟圣大殿内,供奉着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188位历代帝王的牌位和79位历代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的牌位,其氛围威严,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而矗立在大殿前的四座碑亭则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瞻仰。

格局谨严四碑亭

这四座碑亭按四个方位布局,即

大殿右前侧为西南碑亭,亭内立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御制碑,高6米,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满汉合文;碑阴为汉文的《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基座的造型酷似一只巨龟,但却又不是龟,其姿态有些像盘龙,无鳞无角,背驮圆壳,俗称“”,它背上驮着高达6米的大石碑,显得非常夯实有力。西南碑亭后面是正西碑亭,内有雍正年间立的“无字碑”,高7.83米。有趣的是它的基座造型与前一碑的不太一样,体形像盘踞的卧龙,有鳞有角,背上也无龟壳。笔者向同游者和庙内工作人员请教,都说这也叫“”。大殿左侧也建有两座与右侧完全对称的碑亭:前部为东南碑亭,亭内立有父子碑,其碑阳为雍正11年(1733)题《历代帝王碑》,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50年(1785)题《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汉文。后部为正东碑亭,内立有乾隆御题的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

这些石碑因经历长年风剥雨蚀和历史劫难,碑文多已斑驳不堪,有些地方已模糊不清,很难辩读。但是经过修整和旁加腾抄说明,其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主要是些歌功颂德、张扬历代帝王文治武功的文字,倒也没有多少新奇;只是乾隆在其《父子碑》的碑文中有两个警句,颇引人注目。一句是“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另一句是“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一个身处“盛世”,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金科玉律的封建皇帝,竟然有如此见识,也可谓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明君”,难怪他自称是在位60年、活到88的“十全老人”了。

“”碑座有讲究

笔者在这里还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场景。先是发现两个让人疑惑的问题,一是立碑记功、张扬勋绩或志庆纪念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全国各地到处都可看到各种各样的碑刻,但是其基座形制却不尽相同,有的有“”座,有的则无。这其中又有什么讲究呢,一位同游的本地老者解答了这一疑问。他说:“”基座不是可以随便用的,它有严格的秩级规定,只有皇帝御笔题写的碑文或敕建的碑刻才能用“”基座。这位老者还很专业地讲了一段史实:驮碑始于东汉,之前碑多为方形,不加雕饰,也无基座,直接埋入土中;直到汉光和六年“白石神君碑”和“王舍人碑”才出现龟形碑座,后人将其称为“龟趺”。

另一个疑惑是为什么会有两种造型?这位老者解释说:“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早期的无齿,如河南济源出土的明代就无齿,基本上是龟的形象;到了清代,皇家将其“龙”化,于是它就有了“龙”的各种特征。这里还可能与民间传说的不同年代或不同寓意的造型有关,未经考证不敢妄言。”

在这里还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来观瞻碑刻的,多数人都会正经其事的摸摸的头和尾。询其故,他们告之:“民间有个说法,‘摸摸头、万事不用愁;摸摸腚,到老不生病。’所以人们来这里都会摸摸以求福缘。”闻言,笔者便趋前仔细地端详了的头尾,果然发现这两处被人们摸挲的锃亮,格外光滑。这虽然说有些迷信,但作为一种习俗却反映了人们对的敬仰,它不仅要驮万斛石碑艰难爬行,还要佑护万民,为百姓祈福,看来它真不愧是无私无畏、埋头苦干之楷模。

“龙生九子不成龙”

由联想到有关“龙生九子不成龙”的传说。这一传说倒也有些趣味。据记载,这个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情况和寓意大体一致。这一传说的含意是龙生的九个儿子都不是龙,而是一些神奇的动物,不是和它们的老子一样都是龙。其实这也是民间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血统论的否定。“九”字在这里只是个概数,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有不同的数目,有的说龙生九子,有的则说十子或十二子。而“”则是其中的一子。

记述这一传说最多的是明代学人,如陆完、李东阳、杨慎等都有一些“笔记”或“杂记”记述了这一传说,并将其“规范”化。同时他们还记述了一则“传闻佚事”:明孝宗朱樘是个办事很认真的人,但是很较真,死心眼。有一天,他听到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之说便起了疑心,皇帝是“真龙天子”怎么能说“不成龙”呢?不成龙那又是什么呢?于是他便写了一个“御书小帖”给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命其将龙生的九子都是什么神物、各有什么爱好等等如实奏来。这可难坏了这位出了名的“伴食宰相”,他绞尽脑汁,充分发挥其饱学功底的优势,终于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造出了九种神物,并且赋予它们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本领。这不仅使皇上满了意,而且经过他的门徒杨慎等人添枝加叶的炒作还将其流向民间。

“九子”爱好迥相异

李东阳上奏皇上的“九子“都是一些什么神物?它们都有些什么不同的爱好,特长和本领?传说较多的有以下一些说法:

――老大“囚牛”,形似黄色小龙,好音乐,其形象雕刻在胡琴柱头上,称为“龙头胡琴”,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雕刻有它的形象。

――老二“睚眦”,形似豺,喜斗好杀,其形象主要是刻在刀剑的吞口上,以示威严。“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成语,可能就是来自这位龙子。

――老三“嘲风”,形似兽,好险又好张望,其形象多出现在殿旁“仙人指路”兽列的“排头兵”位置,后面依次为凤、狮、天马,海马、骏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含有威慑妖魔、消灾灭祸之意。

――老四“蒲牢”,喜鸣。传说它原来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非常惧怕鲸鱼,每当鲸鱼向它一攻击,它便吓的大声吼叫,因此它的形象被雕刻成钟钮,而把撞钟的木杵雕成鲸鱼样,每撞一下钟便响彻云霄,以取其增强“钟声大音”之意。

――老五“狻猊”,形若狮,好吞烟吐雾,故其形象被雕成佛座,借佛之光享受烟火。传说它是在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很普遍,到明清之际,各种石狮和铜狮颈上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也刻成了它的形象。

――老六“霸下”

(即),形似龟,好负重,其形象被雕成碑基座,同时它还喜好喝水吐泡,故其形象还经常出现在桥头、泉边、出水口等处。传说上古时期,它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酿成灾害。后来大禹治水收服了它,并用它推山挖沟,为治水作出贡献。治水后大禹怕它旧病复发,再次撒野,便搬来大石碑,上刻着它的功绩,让它驮着,不得乱跑乱动。另有考证认为,的原型是“象龟”,又称“龙龟”,是陆生龟类中最大的一种,因其腿粗壮如象而得名,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现已濒临灭绝。

――老七“狴犴”,又名“”,形似虎,好讼,有威力、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因此它的形象多出现在狱门或衙门正堂等处。

――老八“负”,形似龙,好文,其形象主要是被雕刻成碑文两旁的龙纹。

――老九“螭吻”,又名“鸱吻”,“鸱尾”,“貔貅”,形若剪尾的四脚蛇,口润嗓粗而好吞,故其形象被安放在大殿背脊的两端,以取其消火避灾之意。另外,有的传说还将“椒图”(形似螺)、“饕餮”(形似狼)、“鳌鱼”等也列入“龙子“之列。

上一篇:再看那一处峡谷传奇 下一篇:文化河北精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