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

时间:2022-01-29 05:50:31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

【摘要】 目的 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方法 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潜在的或已发生的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找出最佳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实施安全措施以来, 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大大的减少。结论 用心做好护理工作是预防住院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最好办法。

【关键词】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

1 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

1. 1 生物学因素

1. 1. 1 性别和年龄年青男性和中年女性患者。

1. 1. 2 躯体疾病、颅脑损伤、内分泌代谢紊乱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

1. 2 心理社会因素

1. 2. 1 性格特征 由于患者是集中治疗, 彼此之间常因一些琐事导致对对方不满;躁狂症患者的过分挑剔等, 从而发生口角、争吵、打斗等。

1. 2. 2 环境因素 居住条件不好、拥挤、噪音、人际关系紧张, 会增加心理压力, 易产生烦躁、冲动行为。

1. 3 疾病因素 受精神症状影响, 如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的支配, 认为有人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或伤害;或有人命令自己先发制人。

1. 4 患者家属因素 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不重视患者、不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1. 5 护理人员因素 对患者态度简单生硬、训斥、嘲讽、怠慢等造成患患者的反感, 亦可诱发暴力行为。

2 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

2. 1 暴力行为发生前的表现 激动、不满、表情愤怒, 语速增快, 无理要求增多, 过分挑剔、抗议, 过分关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或歪曲事实, 活动增多、坐立不安等。

2. 2 发作期表现 冲动、伤人、大喊大叫、谩骂等。

3 预防措施

3. 1 改善服务态度 患者入院后, 护士应态度和蔼,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消除患者的敌对情绪, 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2 加强责任心 护士在岗时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对患者的病史, 精神症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患者入院后要知道其姓名、诊断、治疗、用药情况、护理要点, 要详细了解病情, 掌握其既往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方式、使用何种工具。

3. 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良好的理论基础, 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不断开阔护士的视野, 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对暴力行为预见和应对。

3.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级护理患者, 每15~30 min巡视病房一次, 重点患者要不离视线。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要善于从患者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外在表现, 预知患者的内心反应, 及时预防和制止暴力行为的发生。

3. 5 加强与患者沟通 鼓励患者抒发内心体验, 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对其提出的无理要求, 要给予合理的解释, 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4 暴力行为的护理

4. 1 认真评估患者的情况 通过询问病史和患者的行为表现, 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采取恰当的方法, 减轻或消除引起暴力行为的因素。

4. 2 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修养环境, 同一种类患者尽量分开居住, 尤其是躁狂症患者, 以减少接触机会。

4. 3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对精神患者要有尊称, 与其交谈要有耐心, 以使患者有感到安全。我们要时刻牢记, 服务的对象是失去理智的,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患者, 必须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高度的奉献精神, 理解并接纳患者的一切行为。

4. 4 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坚守工作岗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清除病室的所有危险物品, 如静点时有专人守护, 静点结束后及时收回点滴架。随时随地做好安全检查, 禁止危险物品进入病房。

4. 5 做好心理护理是预防暴力行为的有效手段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要学会引导患者倾吐内心的感受, 帮助改善其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缺陷, 早日回归社会。

4. 6 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技术操作比较少, 更多的时间是与患者之间沟通与交流, 但是这种沟通有时并不一定顺畅, 甚至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为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所以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知识, 还要掌握心理、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 给患者提供帮助, 将暴力行为降到最低。

4. 7 做好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顺应性、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等, 保证患者准确服药, 以最快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血药浓度, 减少暴力行为发生。

4. 8 鼓励患者参加积极而有意义的活动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如绘画、下棋、手工制作、游戏等。这样既丰富了住院生活, 又可减少和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4. 9 暴力行为的护理 患者发生暴力行为时, 如果使用保护性约束, 要让患者明白, 保护性约束是协助其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而不是处罚手段。2013年5月1日《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 其中明文规定:在医疗机构范围内的患者, 发生或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行为时, 在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措施时才可使用, 操作时应该有医嘱, 必须要有执业护士在场, 还应有记录, 实施后及时告知患者的监护人。同时, 对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护理, 要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 做好二便及饮食的护理, 每次使用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 h[1,2]。

5 结论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产生的后果及危害非常大, 它不仅涉及到患者的自身的安全, 也涉及到医院工作人员及其他患者家属的安全, 因此做好精神科的安全护理工作, 特别是做好住院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

[2]李红丽.精神科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有张有弛抓重点 下一篇:深挖现场节目制作潜力寻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