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亲和力

时间:2022-01-28 10:55:22

浅谈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亲和力

何谓教学中的亲和力呢?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中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极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氛围。语文学科是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情感和生活的,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就这个问题,我准备从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组织、课文内容分析三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角色要更富人情味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求有学生“我口讲我心”的真切、独特的感受。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形成人格。”而传统的与学生不平等的“为人师表”的角色,往往抑制了这种良好氛围的产生。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自己更富有人情味。

二、课堂组织要更具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即要求教师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能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否则,“目中无人”的教师怎能使课堂具有亲和力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以下两点要求:

1、不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现代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对过多干涉不满。老师若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规定这个,指挥那个,老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找不到自我,那么,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

2、让课堂多一份平凡、自由与真我,少一份教学上刻意追求的“完美”

现在评价一堂优质课,往往喜欢用“完美”两字,这也成为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完美,学校往往要求教师教案详细、完整,每个问题、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清晰、环环相扣,并以此为依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有的教师对自己要求更严格,连师生间的一问一答都要事先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了时间表,每句语言都要有的放矢,即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前后都要互相照应等。教学设计是够精致、完美了,可总给人精雕细琢、缩手缩脚之感。其实,备课是很难量化的,课堂出现的情况也是很难预料的,你又怎么能事先把一切都设计得“天衣无缝”呢?所以教师备课不能备“死”,需要合理地“偷懒”,即给自己留有适当的“空白点”,让学生去填补。这样的课虽然不够完美,但却是很有生命力的。

三、内容分析要更富亲近感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这些文章跟他们毫无关系,特别是古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拉近课文和学生距离,使文章和学生的生活、情感联系起来,岂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课文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呢?

语文是一门内容最丰富、最贴近人本身的学科。可事实上是学生远离了语文,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课脱离了生活,从而也脱离了生活中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充满活力,而将我们学生的视野禁锢于一本书、一堂课中,那对于学生来讲又该会有多大的失望啊!所以,“语文学习材料必须配合时代的发展,联系社会的实际环境”。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将表态的文章分析“还原”到动态的生活中去从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

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多一份真诚,少一份威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多一份真我,少一份做作;我们的教学内容都能多一份真实,少一份空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离学生还会远吗?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下一篇:灾区,村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