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滑菇高效栽培的出菇管理措施

时间:2022-01-28 10:44:21

浅谈滑菇高效栽培的出菇管理措施

摘 要:辽宁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滑菇栽培,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颇受广大菇农的欢迎。滑菇现已成为辽宁省第三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随着目前国内外需求趋势的上升,滑菇已成为辽宁省出口创汇的主要食用菌品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文章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滑菇栽培时出菇阶段的几点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滑菇;高效栽培;催蕾;搔菌;出菇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滑菇人工栽培始于日本,70年代我国引种栽培。滑菇属低温结实性菌类,具有朵形小、丛状结菇、生长旺盛、耐寒性强等特点,适于我国北方地区栽培。目前大多数滑菇养殖户在栽培时采用半熟料栽培,是指用常压蒸锅蒸散料2~3h进行消毒,然后压块播种、养菌出菇的一种栽培方法。这种栽培方法采用早春低温播种,可有效地避免杂菌污染。经过春夏两季养菌,使菌块达到生理成熟,秋季9~11月份集中出菇。滑菇的出菇管理分为出菇前管理阶段和出菇期管理阶段。

1 出菇前管理

进入秋季滑菇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便可进行开盘出菇管理。

1.1 适时打包、催蕾

菌盘生理成熟,8月中下旬立秋后,并且平均温度稳定在20℃左右,即可打开包裹菌盘的塑料膜,人为加大菌盘温差可以诱导原基形成。打包之前要将菇房进行彻底消毒,常用1%来苏尔或1%~2%石灰水喷施消毒,再喷杀虫剂杀虫,地面垫2~3cm厚河沙。

1.2 搔菌

菌盘上形成的菌膜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菇蕾的形成,为此要进行搔菌划面,给菌膜以机械刺激。具体做法是利用小刀等划面工具每隔3cm左右划开蜡质层,深度视蜡质层厚度而异,厚的菌盘0.5cm,薄的菌盘0.2cm,划缝1~2mm,以便利于通气和水分渗入,划面后继续覆膜1~3d,等到划痕处长出新生菌丝后,方可进行喷水管理。否则菌丝创伤未愈合,喷水后受刺激而逐渐萎缩,不仅推迟出菇时间,还会影响产量。

1.3 喷水增湿

菌盘能否形成子实体原基,形成原基的迟早、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基内的含水量。菌盘经历数月培养,基内含水量降低。喷水也可使其降温,促使其停止营养生长,而转入生殖生长。搔菌菌丝恢复后应根据气温高低适当喷水,白天气温20℃以上向地面洒水,晚间下降后喷水,白天气温10~20℃可直接向菌盘喷水,尽量喷成细雾状,经过十几天喷水,逐渐使菌盘含水量增至70%,以手指重压料面发软,且有水珠渗出为度,喷水后料面不能积水。如打包后又发生杂菌感染,应用刀刮弃,再在患处撒上石灰粉,若发现有虫蛆,用脱脂棉沾500倍敌敌畏液置于菌盘面,再用薄膜包严20h左右。总之出菇前菌盘一定要干净,并彻底消灭杂菌和害虫,以防出菇期造成更大危害。

2 出菇期管理

2.1 温度管理

滑菇属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其子实体在7~18℃生长良好,如果温度高于20℃子实体就不能形成或形成缓慢,即使形成子实体也肉薄、柄细长、易开伞。若气温低于5℃,则子实体生长缓慢,易出畸形菇,菇盖表面出现皱褶,色泽深,粘液厚,菌柄短而粗,基部相连并明显肥大。每天如有10℃左右的温差刺激,子实体生长极好,出菇整齐、产量高、健壮无杂菌,并且温度适合菌柄生长时,有利于提高产量,菌柄发育所需的温度较原基形成时要稍高。

9月以后,自然界温差变大,应充分利用自然温差,加强管理,促进多产菇,产好菇。当夜间气温降低时,要保证出菇室温度不低于7℃;当中午气温高时,应注意通风换气,使出菇室温度不高于20℃。

2.2 湿度管理

打包后,昼夜温差加大,经20~30d后现蕾,子实体原基刚形成时呈乳白色的颗粒状,经1~2d转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能辨认出菌伞、菌柄的子实体。这时要保持菇房相对湿度85%~90%,喷雾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菇体长势以及前后潮次灵活掌握。一定要使用清洁无污染的自来水、井水或河水,以轻喷,细喷,勤喷为主,使水缓慢通过表面划线渗入菌块。每天喷水2~4次。若一次喷水过多,影响透气性,一旦遇上高温,菌盘还易腐烂变黑。在滑菇整个生长过程中,料面不可积水,否则除了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外,还能使菇蝇类、螨类、线虫等虫害发生。

2.3 通风管理

滑菇属好气性菌类,应保持菇棚空气清新,通风不良易导致菌盘和子实体腐烂。每天午后通风1h,并且随着气温的降低,通风量要减少,但再冷,每日应通风10min。通风时注意避免过堂风,减少菇蕾失水。

2.4 光照的管理

滑子菇子实体生长需要散射光,出菇期间的光线管理也不容忽视。若光线不足,柄长而弯曲,菇体色淡,盖小开伞早;若光线过强则菌盖色深,菌柄短而粗,容易形成畸形菇,并且菌盘水分容易散失,不利用菇体生长,直接影响产量。

当出完一茬菇后,要将菌盘上的菇根、死菇等清理干净,进行5~7d的养菌,此阶段停止喷水。整个滑菇出菇阶段一般9月中旬开始出菇,10月上旬为出菇盛期,11月中下旬出菇结束,可采2~3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80%~100%。为了出好第3潮菇,一般在10月末菇棚草帘外再加扣一层塑料以便保温。

参考文献

[1] 张印,李长莉,张巍,等.滑菇栽培常见问题及对策[J].食用菌,2005(04).

[2] 杨淑云,付瑞洲,谢福泉.滑菇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4(02).

[3] 孙艳霞,刘文华.北方山区滑菇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2(02).

[4] 郑明顺,龚振杰,律凤霞,等.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07(02) .

[5] 李长莉.滑菇半熟料栽培越夏管理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04).

作者简介:姜国基(1978-),男,辽宁省普兰店市人,大学,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食用菌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上一篇: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南充市高坪区甜橙地窖贮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