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

时间:2022-01-28 02:50:3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

摘 要: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张,其财务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严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厘定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委托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该委托关系导致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缺陷,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财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i76X(2010)01-0111-05

我国的民办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从278所增至318所,在校生从133万人增至182万人,教职工数从12万人增至1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影响和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委托理论的拓展,认为随着新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公司治理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更为广泛的相关者利益也被纳入到公司治理的目标中。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比委托理论内涵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要素提供者就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股东、员工、银行、顾客、供货商、社区以及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公司治理不再局限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拓展了公司治理的范畴,是对传统的委托理论的有益补充和扩展。民办高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比一般公司更为复杂和广泛。

1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层次划分

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更广泛,如高校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校友、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以及高校所在社区等,是较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委托关系由股东和管理者之间拓展至利益相关者之间,因此更为符合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让管理者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就相当于管理者对谁都不负责。因此除核心利益相关者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应仅限于信息的参与,即将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避免管理的低效性。图1根据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重要性和影响能力将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的第一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高,包括高校的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  第二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二象限,对高校的重要性较强,但影响能力较低,如学生家长、高校所在社区和用人单位等。

第三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三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低,如兄弟院校、社会公众及学校校友等。

最后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四象限,对高校影响力较强,但重要性较弱,如政府部门及合作企业等。  2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职能  (1)资金筹资的利益相关者。资金筹资是指在财务主体创立和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活动,是财务主体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财务活动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最广的环节。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弱,因此筹资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出资者的初始投资。①政府部门对于民办高校的直接的资金支持低于公立高校,往往以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对民办高校进行投资。除此之外,合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和校友及社会捐赠同样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

(2)办学结余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办学结余分配是指在财务主体获得货币收入,并扣除相关成本费用以及按照法律法规扣缴税收之后的办学结余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活动。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财务分配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权人和股东,企业在支付员工工资、偿还债务、扣除留存收益之后的剩余利润归企业股东所有,企业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企业的剩余利润。然而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民办高校来说,其出资者并不以办学结余的获取为目的,也不存在剩余办学结余的分配,只是在公益性前提下按照高等教育社会收益率提取具备扶持与奖励条件的合理回报,②机构的办学结余作为留存收益,用于高校的硬件及软件的投资建设、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员工的工资及津贴补助支付,从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以及科研秩序。

(3)财务监督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是指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财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防范财务活动的舞弊和违法行为,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按照主体类型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人员按照年度财务预算,对其财务收支和分配状况进行的监督和管理,通常由常设内部控制部门完成;外部监督则是高校之外的相关人员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实施的监督,通常包括债权人、审计部门以及政府税收部门。此外,尽管目前并不存在高校的师生及学生家长财务监督的相关机制,然而作为对高校影响力和重要性较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此类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同样存在强烈的监督动机和意愿。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核心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传统的委托关系进行了拓展,即委托关系并非仅存在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有着利益冲突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由于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多层委托关系。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影响能力和重要程度不同,与之相关的委托问题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对组织的影响同样有所差异。其中能够对高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大多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委托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出资者与高校校长之间。民办高校的出资者包括个人、企业、政府、银行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等。他们是高校创办经费来源主体,拥有高校的产权,是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民办高校的校长通常由高校董事会进行任命,是高校重大事项和日常工作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拥有对其他管理人员进行聘任和罢免的权利,并对高校管理系统的运转进行监督,是委托关系中的人。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尽管并不存在严格

意义上的股东,但同样存在着两权分离的情况,即由出资者进行出资,并雇佣管理者对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同企业的管理者一样,校长作为人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如过分追求在职消费或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而损害学校的长期利益等,导致与出资者的利益冲突,因而存在委托关系。

第二层委托关系存在于校长与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之间。校长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将高校的各项事务委托给高校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实施。管理人员通常包括院长、院系主任、机关单位负责人等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职员工分类较广,从职能划分来看可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肩负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为行政系列非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及教学辅助工作,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三类为后勤人员,包括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如食堂、宿舍、浴池、医院、便利商店等。与一般企业不同,民办高校具有高校组织结构特有的二元权力的特点,即高校内部组织既包括校长~处长―科长―科员的行政权力配置,同时还包括校长一院长一系主任一教授的学术权力配置。行政权力依托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和管理职务,具有鲜明的集权特征,行政人员职务的高低决定其权利的大小;而学术权力则更为民主,以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载体,权力的大小以学者本身的学术造诣来衡量。两种权力系统一方面在管理机制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也很难认定哪一种权力应为高校管理的主导,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两种系统中的人员往往身兼两职,如教授担任机关单位处长或高校校长,两种权力的交叉必然会对彼此的权利配置产生影响,进而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产生影响。这种二元权力导致高校第二层委托关系更为复杂,委托冲突更为剧烈。

第三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顾客,委托高校教师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并为其享受的服务向民办高校所支付学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机会成本,希望高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源于高校教师的各种投入,然而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投入相同,但基于学生不同的努力程度和资质高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即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益并不一定相匹配。而学生以及家长则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客观事实,而将其归结于高校的教育水平,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委托关系更为复杂。

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功能弱化。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务筹资、财务分配和财务监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侧重于会计核算功能,而其财务管理的功能则被忽视。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财务筹资功能逐渐弱化;民办高校的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导致财务分配功能无法实现;财务监督功能相对有所体现,但仅侧重于财务的事后监督,而对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功能均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这种财务管理功能的弱化导致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措施无法实现,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强调出资人和校长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发挥。这样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缺乏效率的,是与教育教学实际脱钩的。事实上,包括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政府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社会公众代表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才是民办高校在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时最应考虑和重视的因素。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与教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相关,由他们形成的相互监督机制往往更加高效,更能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由他们参与制定的激励机制往往更能反映客观实际,更能把激励作用发挥到实处,真正体现出激励的价值。

(3)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通常由高校常设的财务部门担任,一方面进行日常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由于高校利益相关者众多,对于财务信息关心程度以及获取渠道均有差异,因而导致出资者、管理者获取信息较为全面,而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获取的财务信息相对较少。这一方面由于财务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缺乏及时有效的传递渠道,导致广大师生虽为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但并不了解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状况和财务业务办理流程,进而不利于其在完善民办高校财务制度中作用的发挥。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相关建议

1 明确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强化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

(1)坚持非营利性本质,制定符合国家“扶持与奖励”原则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民办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首先明确自身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本质,坚持公益性原则,正确把握国家的“扶持与奖励”原则,以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而不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结余作为其提取合理回报的基础,从根本上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民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这一点反复向举办者说明。

(2)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准确定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是制定正确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治理结构决定了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方的地位和关系。在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必须弱化出资人的地位,即在确保投入资金安全、法人财产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出资人不得干预办学活动。同时,突出办学者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学生、教师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在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更多地考虑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应单纯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即追求利益最大化。  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高校资金运转通畅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多依靠财政拨款,而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且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主要是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或者少量的经费支持。这一方面造成民办高校巨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招生、教师待遇、学生助学贷款等诸多方面均受到较多限制,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仅解决了民办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地位,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加强与校友之间联系,鼓励校友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国外高校往往建立完善的校友联络机构,与校友联系密切,鼓励校友积极为母校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并未形成捐赠理念,也较少设立相关的捐赠机构,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捐赠行为做出指导,

导致校友捐赠受到阻碍。因此,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强与校友的联系,设立专门的校友捐赠机构,及时掌握校友的捐赠意愿和能力,并对于校友的捐赠行为予以纪念和感谢,从而调动校友捐赠的积极性。

(3)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与公立高校“大而全”的学科设置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科设置更注重职业化教育。因此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相关协议,推行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或者针对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专门的专业;举办短期或长期培训班,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化培训;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投资建立校办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互动,一方面能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1)突出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的监督职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其重要地位远大于一般企业的员工;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其所支付的学费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也代表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因此其对高校而言也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民办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对学校的监督活动,并赋予工会和学生会等组织新的职能,使之成为反映师生真实意志的独立组织。

(2)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强化民办高校内部监督体系的必要条件。随着民办高校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应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而不应仅局限于简单的会计工作,另一方面应改变工作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广大师生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切实发挥资源优化组合效应。  4 建立风险意识,主动规避财务风险  (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防范财务风险。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敏感性财务指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分析和评价,能够找出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对于可能或即将到来的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规避。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为民办高校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和化解财务风险。

(2)与银行建立良好信贷关系。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银行对民办高校的贷款较为谨慎,信贷资格和规模限制较大。此外,民办高校不能以校产做为担保和抵押,进一步限制了民办高校的信贷规模。一旦失去银行的信贷支持,民办高校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尤其在高校规模扩张的环境下,这种资金压力甚至会迫使民办高校退出竞争市场。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还本付息,建立与银行之间良好的信贷关系,否则资金链条断裂,高校难以维持和发展,必将陷入退出和倒闭的困境。

上一篇:董事会会议的监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比较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