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思考

时间:2022-01-27 12:49:41

基于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思考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造成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强、工作压力大、成就感低、社会认可度低等职业焦虑,损害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高校的学生工作。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遵循心理健康服务的服务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预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服务 必要性原则 加强策略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及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却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予重视。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内部的稳定安全局面的保持,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缺乏切实的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必然能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冲突、自动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因而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注意和关怀。加之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一项消耗性的隐性工作,短期内难以见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被放任自流。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在生活和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1)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扮演角色的增多,而每个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要求是不同的,使得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加剧,这些冲突往往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心理时刻处在冲突之中,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也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安全维稳、就业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危机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造成部分高校的各个部门但凡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就找辅导员来办。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学生的安全责任、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的任务又往往担在辅导员的肩上,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和毕业生就业率的责任状,使得辅导员时刻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连睡觉都无法安稳,就怕半夜手机响。面对种种工作任务和各种可能影响到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各种问题,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3)职业焦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很难提供给从业人员成就感。虽然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但是往往得不到社会及高校的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上,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在学校中地位低,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只讲奉献不讲待遇,对他们的进修、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前途发展的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于育人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效果。高校辅导员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即不被认可重视,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的反馈,同时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还要忍受自身的专业日渐生疏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煎熬。因此,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应该遵循服务性的原则,是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居高临下来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处在一个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激烈的位置上,因此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应以不再增加其工作思想负荷不占用其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前提,并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其心理冲突、提高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服务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各种因为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型原则,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适应辅导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塑造个性,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非是针对极少数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伤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而是为促进所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的。

3.预防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定位在于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应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即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上,兼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预防性原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树立与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上,做到早期预防,由被动走向主动,使高校辅导员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上,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4.主体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比,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心理水平更为成熟,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努力唤醒辅导员关注自身的心理良好发展的自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要提醒辅导员关注自身。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导向中,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奉献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这往往使得辅导员不关注自己、忽略自身的各种需求,渐渐损害到心理健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辅导员为主体,在对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辅导员关注自身,提高自我平衡心理冲突的能力,合理解决各种心理冲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在给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避免“智囊化”的倾向,就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为辅导员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各种答案。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解决所能为辅导员提供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辅导员可能会养成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潜力的挖掘,结果事倍功半。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目前,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对辅导员只用不关心不培养的局面,轻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定心理健康服务对辅导员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辅导员往往也忽略自身的各种问题,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即使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也讳疾忌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和领导认识、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必需的物资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强宣传让辅导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服务,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这也将直接有助于对学生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或资历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场地设施不完备,无法提供给师生满意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其成果显效较慢,或者说难以评估,因此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导致物资和人员配备都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投入,使人员和物资得以完善和提高,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高效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与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实践中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测查为参考,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要形式心理咨询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建立起宽松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帮助维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1)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环节就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如卡特16PF测试、SCL-90自查量表,尽量避免不适合学生工作的人员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压力大、角色冲突多、成就感低、应激事件多,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做调整。

(2)有效开展多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应激源有其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处理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个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特质不同、所面对的应激源也是有特异性的,当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起到作用时,那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和接受心理咨询对于还能起到对学生的一个示范榜样作用,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偏见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化,避免对参与人员进行价值批判,也要避免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就如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文化活动建设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却并不重视对辅导员的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和辅导员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种种特长爱好,营造出宽松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缓解工作的压力,进行精神辅导,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大多数是由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引起的,特别是学生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学生工作边界的无限弥漫而导致的工作负荷大,责任无限化、社会认可度低、待遇差、晋升路途窄等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高校要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尤其是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清晰明确,改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管理教育服务等一切事宜全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降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缓解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并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多尊重多理解,改善办公环境与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培养晋升的通道,熔促进辅导员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于一炉。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292-295.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

[4]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86-89.

[5]倪亚红.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组织,2007,15,(7):667-668.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下一篇: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全面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