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乡土人文教育的新探索

时间:2022-09-10 01:26:22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乡土人文教育的新探索

摘 要: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积极发掘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乡土人文教育,是学校课程整体架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体现。无锡市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活了“儿童的世界”,使乡土教育不再成为是弱势的“历史的世界”,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内涵和教育品质。

关键词: 无锡市 吴文化 校本课程 乡土教育 人文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相对应,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合作、开放、民主的课程开发决策过程。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十一五”期间,无锡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无锡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区和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及幼儿园、中小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非常重视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进行吴文化教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持人黄树生博士,批准号为:B-a/2008/02/031),试图在教育现代化的愿景之中重建对乡土人文教育的想象和建构,以课题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标准》及必修课程体系的视域中揭示这种教育之于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意蕴,积极推动和指导基层学校以子课题方式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实施乡土文化教育,以此呵护青少年完整的生命成长,使得乡土教育真正成为“儿童的世界”的事情,而不是作为弱势的“历史的世界”。

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出发点是乡土人文价值的激活与重建,而这种教育问题的中心,甚至也可以说本土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则是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健全人格发展与乡土社会健全生活方式的引导与培育。有课程专家认为:人生是树,人文是根;根深叶茂,受益终身。阅读乡土,培植乡情,自信地做一个有根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子的生命发展的真切需要。[1]有了健全的孩子就有了健全的未来;相反,没有了健全的青少年的发展,本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乃是一种“无后”的结局,是一种极其短视的、缺少生命支撑的、没有灵魂的发展。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开展乡土人文教育的传统。在国外,如新加坡、印尼、日本等国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有的叫“社区”,有的叫“乡情”,虽然叫法不一,但说的都是乡土事,都属乡土教材范畴。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家庭―社区―城市―州―国家”的学习顺序,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

早在清末民初,无锡市实验新教育肇始之时,即开展了行之有效的乡土人文教育,编辑出版了《无锡历史》、《无锡地理》、《无锡新乡土教科书》及其《参考书》等教材。[2]以吴文化为内核校本特色课程,这里是指讲述无锡市本乡本土历史和人文自然的教材,讲的是本乡本土历史和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人、事和物,或者说是最令本乡本土感到自豪的人、事和物。

无锡市各学校积极利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契机大胆尝试,在《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的指导下,从乡土乡情入手,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调研、参观考察、访问、竞赛、作品展览等活动研发出各种有人文内涵的校本特色课程,借助地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真实、生动、贴近学生等优势和教育潜能,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了课堂―家庭―社会的多层次教育网络渠道。在开放、自主、合作和研究性的社会调研活动中,每一位学生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家乡观念,个性智能都得到充分锤炼、发展和展现。学生在接受乡情教育和开放式教学活动过程中,了解当地民情民俗、民族文化,增强自信、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争做健康、进取、和谐的现代人。

以宜兴市教育局为例,在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加强宜兴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宜教字[2007]23号)。宜兴市中小学充分享用新课程实验给予学校的决策自,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凸显办学特色,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亲历体验,更好地了解家乡物产风物,熟知家乡人文风俗。宜兴市中小学普遍重视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结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地处紫玉金砂故乡的丁山实验小学开设了“陶艺欣赏课”,设立了独具个性的“陶艺制作室”,聘请工艺大师做专题讲座。将陶艺作为“红领巾小事业”的重点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以“陶娃”为品牌的各项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考察前墅古龙窑、方圆紫砂工艺厂等校外实践基地。编写校本教材《陶娃学紫砂》六册,上海少儿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展示了工艺大师的经典作品,更有孩子不失创意的泥玩。一、二年级两册以紫砂卡通人物串联,童趣盎然;三、四年级两册以学生作品主打,生动活泼;五、六两册以紫砂文化为源,底蕴丰厚。

乡土人文教育课程实验取得卓越成效的学校,在无锡市不胜枚举。如无锡市辅仁高中,他们结合百年校史文化建设,先后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课程超市”至2010年下学期已开88门,学生在“超市”里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其中体现本校本土的文化关怀的《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钟书》、《名人乡情》、《感受吴文化》,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辅仁高中必读书导读》和《辅仁英语阅读文选》,重视审美教育的《书画印欣赏》,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珍爱太湖水》,关注道德教育的《明道进德》,关注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科学方法论与学习方法》等校本教材彰显了学校人文见长、中西融通的特色。正式出版的课程教材有《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钟书》、《辅仁高中校本课程集萃》3辑等,以乡土人文内涵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无锡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比国家和地方课程,乡土人文校本课程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10月,无锡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共开发各种乡土人文类校本课程200多门。除了上述列举学校案例之外,比较专业有影响的学校和课程有:宜兴市东坡中学的《走进东坡文化》,桃溪中学的《一梦绕千年――梁祝文化探究》;无锡市洛社中学的《洗砚池》,滨湖中心幼儿园的《我爱太湖美》,泰伯实验幼儿园的《吴凤雏燕》;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的《重走霞客路》,等等。无锡市各学校确立“文化立校”、“文化化人”的教育发展价值,自主创新地开展专业化、个性化和古典化的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引领学校走校本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优秀的乡土教材可以通过对家乡人文自然的全面介绍,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可以伴随一生。

通过数年的融入乡土人文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故事、经典传奇、人物、风情习俗都怀有特殊的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理,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的关键是,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体现出来的这一优势,持之以恒地在课堂中坚持融入乡土人文教育,并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好奇)转化为衡定因素推动学习,切不可半途而废。

参考文献:

[1]黄树生.身为长山人,应知江阴事(序)[A].陆建华.江阴好[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2.

[2]薛蕾.市档案馆收藏民国乡土教材揭开往事――80年前小学生必读“无锡景”[N].无锡日报,2005-03-2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持人:黄树生博士,批准号为:B-a/2008/02/031)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新探索 下一篇:基于过程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