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时间:2022-01-27 04:30:54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时采用中医辨证,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2%、72.1%,数据差异对比(P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现今我国常见疾病,属于乙肝病毒常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病毒传染的高危区,是我国公共卫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慢性乙型病毒性感染是因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导致,病因复杂,病情反复,迁延难愈,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情进行性发展为肝癌、肝硬化等,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中医治目前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病情采取辨证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病情发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中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形成,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毒蕴结等相关,因此笔者以44例患者为例,将中医辨证治疗体会分析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相符;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1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2.3±1.4)岁;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4.5±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统计软件分析,可参与研究,具有可比性(P>0.05)。

1.2 选取标准

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身体状况良好,无耐受药物治疗;患者在签署了研究同意书后,参与研究。

1.3 排除标准

精神功能及认知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障碍患者;患者合并其他肝性疾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剂、甘草酸二胺、维生素等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西医治疗。患者每次口服10mg阿德福韦酯,qd;疗程1个月。

治疗组患者以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分型,合理使用中药方治疗。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患者,可健脾补气、补肾柔肝,基本方:丹参15g、五味子15g、枸杞子、车前子各10g,虎杖15g、女贞子15g、川楝子10g、秦艽10g、瓜蒌10g、浙贝母10g。肝胆湿热、疫毒蕴结患者,基本方:丹参、赤芍药、茵陈各30g,生地黄、黄柏、苍术、栀子、藿香、香附、水牛角各10g;肾双虚,伏毒内陷型患者,中药基本方:黄芪、丹参、炒白术、猪苓、鳖甲、苦味叶下珠各15g,桃仁、郁金、苦参、补骨脂、灵芝、补骨脂、桂枝各10g,三七粉(冲服)3g;郁脾虚,湿阻阳遏型患者,基本方:炒白术、柴胡各15g,白芍药、黄芪、茯苓、川芎各10g,金钱草、八月札各15g,枳壳、厚朴、龙胆草、郁金、砂仁各10g。

1.5 疗效判定[3]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HBeAg转阴;显效:症状、体征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HBeAg转阴;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本组研究中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用x2,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2%、72.1%,两组间数据差异对比(P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例)

2.2 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表2: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分析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乙肝常见类型,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胁痛”的范畴[4]。中医学认为乙肝病因多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形成,患者感染湿热疫毒,身体正气亏虚所致。人体正气主要来源于脾、肾两脏,并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感邪、劳累、饮酒、情志等。乙肝患者郁而化热、致阴血亏损,致脾肾亏损,另外壅遏气机,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阻络,导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中医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疾病类型,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病情改善起到显著疗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类型主要分为: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型;肝胆湿热、疫毒蕴结型;肾双虚,伏毒内陷型及郁脾虚,湿阻阳遏型,通常病症类型无法分开,多是相互兼夹[6]。通常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整个进展过程中,气虚、湿毒及血瘀贯穿于整个始终。因此,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需健脾补气、解毒化瘀。而在分型治疗时,对于肾阴虚,痰瘀阻络型患者,需滋肾柔肝,健脾益气;肝胆湿热,疫毒蕴结型患者需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脾肾双虚,伏毒内陷型患者需活血化瘀,健脾和胃;肝郁脾虚,湿阻阳遏型患者需疏肝解郁,健脾调中。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2%、72.1%,数据差异对比(P

参考文献:

[1]许霞,牟晓丽,董亚华.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4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03):156-156.

[2]王鑫.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03):184-185.

[3]马桂英,王玲玲.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J].河北中医,2009,31(05):696-697.

[4]文莉.辛晓红.胡勤明,等.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02):106一107.

[5]姜广鑫,孙燕辉.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eAg的中医辨证分型[J].中国医学杂志,2007,05(08):44-45.

[6]李蔚莉.马秀云,吴璐.等.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12):281-282.

上一篇:鼻腔扩容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 征... 下一篇:烧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