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时间:2022-01-25 09:52:26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者认为:要想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12-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谈几点体会:

1 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例如:作者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正方形,从摆1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到连着摆2个、3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的实际操作。来诱发他们对摆50个、1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思考。师生就会很自然的转到学习知识上来。数学中渗透了语文,政治思想的教育。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2 延拓创新,创设情境,增长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如:作者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2.1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一),而是将2.1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2.2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一)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我要求学生将(二)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

220m,时速为a 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二)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来想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

3 开放题材,联系实际,拓宽自主学习的世界。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性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在比较中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说,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认识问题的正确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要想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有创造精神,应将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元认知策略 下一篇: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请重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