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技术学科“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

时间:2022-01-23 08:32:51

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技术学科“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开放、共享教育理念的蓬勃发展,全世界的教育正进行一场“微”革命: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翻转课堂作为“微”时代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吹响了又一轮教育改革的号角,笔者也积极投身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从生硬地模仿,到再一次审视课堂结构,深入思考、追问微课程,立足深度融合的视角,探究智慧型课堂的实质内涵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思考四: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

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达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最终需要聚合、生成、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例如实践中遇到了家长的担心和质疑,理由是“学生到底是学习还是玩游戏”、“学生没有课外探究时间”等,问题的求解,就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最终需要达到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共振。

总之,我们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立足“深度融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智慧课堂,仍是目前及至将来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课题。

上一篇:谈“翻转课堂”推动化学课堂教学的改变 下一篇:浅析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