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升政府公信力

时间:2022-01-21 08:08:02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健全政府的资信制度等几方面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和谐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23-02

1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不足的表现

其一,政府责任意识降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和灵魂是诚信,从、邓小平、到,几代领导人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现实却是“以人为本”成为有些政府官员的幌子,有些政府官员甚至把行政职业与公共权力作为个人资本和特权,、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诚信度。

其二,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政府行为公信力是政府行为在公众心中的可信任程度。作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一些政府机关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随意承诺又不守信用,或政府管理不到位,无法最低限度的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使民众对政府失望,损害政府的信用形象。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弄虚作假,甚至跑官卖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后果,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三,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政府行政监督乏力的主要表现,一是监督滞后。我们的监督往往是问题出现以后,或等问题成堆才进行,很少有事前和事中监督,从而导致监督滞后。二是监督缺威。我们习惯于以部门文件来约束和监督权力运行,对官员的处罚经常是以党纪政纪、行政处罚、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威慑性明显不足。加之政府官员的人治、专制、特权观念极深,行政效率低下、推卸责任等一系列行政不诚信行为得不到遏制,削弱了行政的权威性,降低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其四,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恪守陈旧的思路,采取隐瞒,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灾难面前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2003年SARS爆发之初因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社会恐慌、谣言流传,造成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就是有力的佐证。同时,政府片面地认为公开正面信息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开负面信息不利于社会稳定,于是就采取新闻管制、封锁消息等措施,而公开性不够容易导致“行政神秘化”,这无疑将拉大公众与政府的距离,使得公众对政府信用持怀疑态度,造成政府工作被动。

2 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所进行的改革都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及问题。

首先,政府责任意识弱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关键在于“责任”,“责任”就是有责任意识和责任心。责任意识和责任心不强、不高,是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高的主要而关键的原因。当前,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其成员,利益观念和部门观念过重,公平公正意识淡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政心理普遍存在。一些公务员受传统“崇上、唯上、唯书”的行政思维模式影响,在工作中因循守旧、急功近利,使政府信用受到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因责任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但使自己由于失职、渎职而受到行政、刑事处罚,也给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其次,政府自身的自利性。政府组织的自利性,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以组织自身利益为考量,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现代经济学认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经济人,也存在自身的利益,因而就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自利性。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在没有国家法律许可或者行政命令授权的情况下,就擅自介入与自己无关的事务,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政府行为存在大量的错位、越位现象,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

再次,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但是我国现有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乏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二是司法机关独立难,我国法院、检察院的财权、人权、物权都受同级政府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其监督制约功能的发挥。三是派、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监督,其主体的监督意识以及监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待提高,并且其监督行为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监督效力与效果不理想。

3 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有公信力的政府应是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社会诚信以政府诚信为标杆,政府讲诚信,就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社会诚信蔚然成风,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增强外来投资者的信心;政府不讲诚信,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及公务员就要强化服务意识和“顾客至上”思想: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深化爱民之心,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利为民所谋,力行亲民之举,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以真诚负责的精神,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不、不,做到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当好人民的公仆。

第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社会转型向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挑战。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经济管理行为要与市场发展规律相适应,对经济过程的调控管理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提。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要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级公务员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各项工作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要求,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领导、决策和施政能力,在管理方式上,政府要从以人治手段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不断加大办事的透明度,并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有学者指出,“政府的公信力,正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效果的社会反馈,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射。”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一原则得以贯彻,即保证政府权力受到限制,政府的行为受到监督,政府的行为结果受到问责机制的制约,那么政府必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政府公信力必然提高。

基于政府与公众之间权力的非对等关系,政府权力必须受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与制约,还必须承担与权力对等的行政责任,既包括法律责任,也包括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现实中权力与责任常常错位,面对权力分配时,一些部门领导积极性很高,拥有权力之后,却不能尽到相应责任。这样权力就易于被滥用,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在考评机制、问责机制上下工夫,把权力与责任有效挂起钩来,使政府部门领导牢牢形成一种习惯性观念:获取权力是为了做事,做事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建立有效的政府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

第四,健全政府的资信制度。政府资信的信任度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资信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渠道传递资信的信任程度。是否尊重公民知情权、保证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首先,修改各种阻碍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立透明、公开、权威的政府信息披露机制,使公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从而使政府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

同时,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向政府传达意见和观点,自由地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做到下情上通,政府依靠获得的信息,采取措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样能使政府的施政措施更有针对性,更能代表人民的呼声,既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又得到了公众的拥护,政府行为也就具有了强大的民意基础,自然也就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仅仅是“海市蜃楼”,况且,政府公信力问题又关系到政府行政能力以及整个社会信用的提升,所以说,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李建功.优化环境促开放,强化责任抓追究[J].政府法制,2006(9).

[3]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刘少华(1963―),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问题;王芳(1986―),女,瑶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浅析强化民政资金管理和发放的有效措施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风险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