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

时间:2022-01-18 10:14:08

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

ぃ壅 要] 剪纸动画是运用民间剪纸的造型语言,借鉴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发展起来的电影样式,这种表现形式突破了通用的单线平涂表现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动画的表现空间,使剪纸动画成为我国民族经典动画的代表,树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派。剪纸动画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剪纸动画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呈现独特的文化意蕴,即表现题材的说教性、造型语言的民间性和制作工艺的独创性。

ぃ酃丶词] 剪纸动画;文化背景;文化意蕴

剪纸动画是我国民族传统经典动画的代表,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一无二,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动画大奖。剪纸动画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呈现独特的文化意蕴。

剪纸动画产生的文化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美国电影动画《大力水手》《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传入我国,万氏兄弟被这种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所感染,开始对动画艺术进行探索。他们借鉴中国皮影戏和走马灯等艺术,并从“西洋镜”的原理中得到启发,历时四年初步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原始技法和逐格拍摄的原理,终于成功拍摄了《舒振东华文打印机》,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0年代末,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创作的《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创造了高额的票房收入,面对这样的动画商业效应,上海的很多投资商开办动画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万氏兄弟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尽管取得了成功,但在创作过程中很多创意受投资商的制约,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影片无论是动画形象塑造还是人物动作设计,都具有迪斯尼动画的痕迹。

40年代末,前苏联动画在二战后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取得巨大成功,并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政治色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动画形成以前苏联动画为模仿的样本。

纵观中国动画的起步与发展,离不开对欧美动画的模仿与学习。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尤其是1955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获奖的尴尬事件发生,给中国动画艺术家以极大的震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标志着中国动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创作上的“百花齐放”和学术理论上的“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对动画民族性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一种政治文化环境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广大动画创作者以自觉的民族意识挖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并从民间美术和传统水墨等造型元素中汲取创作灵感,创造性地完成了剪纸、水墨等动画片,以独特的表现语言,树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派。

剪纸动画的文化意蕴

(一)表现题材的说教性

我国剪纸动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新生政权需要巩固,在这样一个宣传媒体单一的年代,电影自然成为政治舆论和道德标准宣传的有力工具。1953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文件指出:“电影艺术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对群众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大作用。”另外,动画影片的受众多为青少年儿童,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创作出内容健康向上,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动画影片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素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为了体现动画的说教功能,很多动画影片都以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达到创作的目的。《猪八戒吃西瓜》是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该片取材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途中,唐僧派猪八戒去找食物,而猪八戒只顾自己吃西瓜,于是孙悟空就用法术变成西瓜皮,让猪八戒摔了跟头。影片幽默滑稽、妙趣横生,既给观众轻松欢快的审美愉悦,同时告诫人们如果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让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渔童》是我国第二部剪纸动画,该片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的是渔童勇斗洋教士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精神,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勇敢与智慧,告诫观众最终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山羊与狼》是1960年创作的一部剪纸动画,影片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描写了大灰狼借口小山羊弄脏了它的河水,要吃掉小山羊。该片无论主题的选择还是动画设计,都十分贴近儿童的审美要求,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以寓言改编的剪纸动画,如《狐狸打猎人》《南郭先生》《鹬蚌相争》《猴子捞月》等,也都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从不同角度反映问题,给观众一定的教育意义。

中国剪纸动画所承载的“寓教于乐”功能,既强调动画作品能够给受众愉情赏悦的作用,又能够从动画影片中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而两者能够完美结合并达到平衡统一,则具有很大的难度。美国迪斯尼动画尽管也强调“寓教于乐”,但他们的动画作品为了迎合市场,作品往往呈现唯乐至上的表现风格,使动画作品的说教性大打折扣。我国剪纸动画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动画的主题包含传统文化精神,是观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每件作品都是在强调喜剧色彩的同时,隐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造型语言的民间性

心象造型手法是民间剪纸特有的表现方法,民间艺人在剪纸创作中不受物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等客观因素影响,而以主观对物象的理解去表达事物。这种造型观念可以打破自然法则和时空界限,将不同时空的物体放在同一平面上,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创造。剪纸动画《老鼠嫁女》就采用了这种造型方法,为了情节的需要,打破常规的透视法则,如影片中桌子采用俯视的角度,而桌子上的陶罐采用平视的角度,同一画面中有平视和俯视,给人矛盾空间的感觉,但这种方法却符合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在表现陶罐时,也打破常规的透视法则,如罐口是圆形,而罐底却是平直的,这种造型手法在民间美术中得到很好的解释,罐子底部是平直的才能放得平稳,圆形的罐口可以通天,罐子既是天圆地方传统哲学观的反映,又是孕育万物的母体象征。在剪纸动画《南郭先生》中,也采用这种造型手法,室内外的景物互不遮挡,平面展开,把空间环境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这种表现手法尽管不符合科学的透视原理,但在民间美术中已成为固定的表现法则,并且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

意象造型是民间剪纸的另一种造型手法,这种造型是指民间艺人在创作中将表面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通过寓意组合,呈现新的意境,表达新的含义。民间剪纸的意象表达语言来源于原始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中国本源哲学观和世界观,受中国本源哲学观影响,民间剪纸艺人通过“观物取向”的象征手法,把自然属性的动植物同阴阳观结合起来,表达人类最朴素的生命意识,体现民间剪纸深刻的文化内涵。《老鼠嫁女》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也是民间美术惯于表现的题材,由于鼠的繁衍能力较强,被称作“子神”,排在十二属相的首位。中国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民间有老鼠嫁女的传说,即为繁衍万物之意。剪纸动画《老鼠嫁女》就是采用意象造型手法,是对生命意象的延续与传承。另外在民间美术中,鱼和莲也是惯于表现的题材,鱼和莲的多子属性也被赋予生命繁衍的象征符号。民间剪纸中常常用《鱼戏莲》《连(莲)生贵子》等纹样,表达对生命的祝愿。在剪纸动画《渔童》中,渔童诞生于莲花之中,代表着纯真与圣洁,是勇敢与智慧的化身,这种造型观同样源自民间剪纸的意向造型。

物体的色彩来自对光的反射,并由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共同作用。民间美术用色完全摒弃了这一理论,而是根据自身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以祈福、趋利、辟邪等功利目的作为色彩的表现寓意,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定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概括出五种基本色相,即青、赤、黄、白、黑。这五种色相作为特别的观念指代,又与五行构成了秩序的整体系统。民间剪纸用色在不违背色彩文化的象征寓意的同时,特别注重色彩的视觉效应,通过色彩的联想和情感选择使用色彩,如“红配绿,一块玉”“红间黄,亮堂堂”等就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色彩认识。剪纸动画的创作也深受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影响,表现出特有的民族色彩韵味。如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中,人物造型不受自然色彩束缚,而是以民间常用的红、黄等为色调,并借用京剧服装的造型,突出了猪八戒的稚拙可爱,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剪纸动画《老鼠嫁女》中,老鼠穿着红、黄、蓝等不同色彩的服装,背景采用黑色,既达到色彩的调和,又体现出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通过对民间色彩的运用,使整个场面热烈欢快,有力地烘托了气氛,渲染了主题。

(三)制作工艺的独创性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对民间剪纸的赞咏。民间剪纸的美不仅表现在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还体现在多样的制作工艺上。民间剪纸按照加工手段,可以分为剪纸、刻纸、撕纸;按照纹样的黑白比重,可以分为阴刻剪纸、阳刻剪纸;按照纹样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单独纹样剪纸、连续纹样剪纸;按照纹样的色彩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等。另外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不同,如南方剪纸精工细巧,北方剪纸粗犷大气。

剪纸动画是以剪纸艺术作为动画造型手段,借鉴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在动画角色上安装关节点,制成关节纸偶,放在玻璃板上,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分解动作逐一拍摄下来。这种制作工艺摆脱了通用的单线平涂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动画的表现空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融合丰富的民间剪纸制作工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出16部剪纸动画,进入70年代又成功地创造了拉毛剪纸工艺。拉毛剪纸是采用纤维细长、质地松软的皮纸为原料,用手沿着动画形体的结构线,撕出动画角色的基本形,撕开的边缘出现长短不一的纤维,呈现毛茸茸的效果。另外还可采用剪刀或刻刀表现对象,然后用毛刷沿着形体的外轮廓刷出毛边,同样具有毛茸茸的效果,这种效果突破了早期剪纸动画形体平直整齐的外缘,很适合表现动物的形象。在剪纸动画《鹬蚌相争》中,鹬的造型就是采用拉毛剪纸工艺,并在鹬的脖子上设置了三十多个关节点,使其形象更加逼真,动作更加自然,该片凭借独特的表现工艺,在第三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银熊奖”,在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国际动画电影节获特别奖和加拿大第七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剪纸动画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典范,并为中国动画赢得巨大声誉。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高科技动画技术的发展及来自美、日等国家动画的冲击,我国动画的发展走入了低谷,探索剪纸动画的文化意蕴,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J韦.从优秀国产动画看民间美术对国产动画发展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2007(01).

[作者简介] 曹国洪(1969―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

上一篇: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 下一篇:从电影动画的发展看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