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老虎范文

时间:2023-11-30 05:39:09

剪纸老虎

剪纸老虎篇1

我从小就很喜欢做手工,特别是剪纸。说起我学剪纸,那就得从那次开始。

还记得那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很漂亮的剪纸,好奇心使我很想弄明白是怎么做的。于是,我问姐姐。姐姐说:“我会,我来教你吧!”我先准备好剪纸的材料:小刻刀、彩纸、铅笔、剪刀。我开始跟姐姐学剪纸。姐姐先给我讲剪纸的过程:首先拿一张彩纸,在上面画一幅画。再用剪刀沿着画剪下来,粘在彩纸上。最后用小刻刀在画旁边,刻一些花纹装饰一下,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把剪纸粘在背景纸上。姐姐介绍完后,对我说:“你自己试试吧!”我说:“嗯,不过,我应该剪什么呢?”“剪纸的图案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应该是十二生肖了。”“那画的时候,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又向姐姐请教。“你应该注意:不要画得太小和整个轮廓要清晰。”姐姐耐心地解答。我开始剪纸了。我先在一张橙色的彩纸上画出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然后刻出阴影,再把老虎粘在绿色的背景纸上,可是我左看看,右看看,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我想了一会儿,拿起刻刀,在老虎旁刻了一些花纹。我把我的成果拿给我的“小老师”看,她直夸我做得漂亮,还建议我把剪纸挂起来,于是我把这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挂在了我的房间里。

剪纸真有趣,在剪纸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中国的文化是如此的纯雅而迷人。

剪纸老虎篇2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生:这句话不是姥姥自己夸赞自己的,而是借乡亲们的嘴夸赞的,这样的侧面烘托更能写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人心服口服。

生:我发现,这句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列举的两组动物都很有代表性。一组是猫和虎对比;一组是公鸡和母鸡对比。我想,作者这么对比着写,也是为了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因为,两个这么相像的动物,姥姥都能剪出各自的特点来,真的是太神奇了!

(借由学生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笔者趁机出示了一句话进行对比:“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

师:自己读读,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句子前半段是剪什么像什么?后半段是剪什么能什么!而您改的这个句子,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

生:我觉得您改的句子没有原文中的好,全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觉得句子太直白了,不生动。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姥姥剪纸的逼真和栩栩如生。如果说“像”字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形似,那么,“能”字则写出了神似,这样写,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形神兼备”。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像这样细细地品读语言。

2. 披文入境,言语画面。同学们在对比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思维日渐活跃,言语表达欲望不断提升。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盘腿坐在炕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剪着窗花,背景的窗框上也满是精妙绝伦的窗花……一段悠扬的轻音乐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姥姥身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能动笔写写吗?(生练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姥姥,她正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炕边的煤油灯,专心致志地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

生:姥姥她剪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连老花镜快滑下来了,都没有察觉到……半晌,她用手背推了一下老花镜,手上的活计也没停下。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剪刀在她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一会,一幅“牛驮小羊”就剪好了……

这是作者记忆深处姥姥的样子。续写:“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整篇课文两次习作指导、画面想象,不仅让学生对作者铺情含蕴、谋篇布局的构段形式有所领悟,也不断披文入境,积淀情感……达到文字与篇章的完美融合。

【反思】语言具有提升思维品质的效度。语言达到一定效度就成为“表达力”,语言表达达到的效度,形成的美度,致人心灵的感受度、震撼度,综合起来就是语言表达的功力。

1. 咬文嚼字,言语智慧探究化。语文教师应该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言语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本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的载体。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会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第一课时,我从“神”字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文章是如何淳朴真切地还原姥姥人物形象的。一句句夸赞的话,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乡亲们任谁开口,姥姥都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在咬文嚼字的言语探究中跃然纸上,为后好了铺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写”,理解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围绕主题,甄选合适的材料,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咬文嚼字,从遣词造句再到布局谋篇走一个来回。

2. 阅读感悟,言语训练开放化。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很多教师对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解读只是为了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其实,在不断地诵读中不难发现,这句话还从侧面烘托出乡亲们对姥姥的爱和赞美,且语言淳朴而极富节奏韵味,读着琅琅上口。两个相似动物的对比描述,长、短句的韵律节奏,形神兼备的写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

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写,正是学生通过开放化言语实践,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体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时那种“物我相融”的心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以期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促进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3. 披文入境,言语表达生活化。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好的记忆,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胸臆。在本文教学中,我两次用到扩写、续写,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想象姥姥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言语因素,巧用音乐渲染的魅力,调动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勾勒渲染姥姥与作者离别的画面:“年幼时的你,看见姥姥在灯下剪纸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此时,形、神、声兼备,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情动而辞发……

剪纸老虎篇3

关键词:山西剪纸 民间种类 民俗功能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6-03

民间剪纸产生于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部分――山西剪纸的产生、发展与兴盛都与山西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山西千百年来的人民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剪纸艺术是山西人的精神寄托,而且,山西民间剪纸特别讲究对称,成双成对,这可以看作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外在反映。

从流派划分来看,山西剪纸属于风格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北方派,但是山西各个地区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剪纸风格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过去剪纸一般出现在农民家里的窗户上,如今在太原的大街上,凡是带有晋韵风味的酒店、宾馆的橱窗上都出贴着巨幅的剪纸,给人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今的剪纸主要内容多是民间传统吉祥题材,如十二生肖、寓意圆满的大幅团花,意义在于把好运带给客人,也愿自己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剪纸已经被作为一种山西特色吸引顾客,也反映出了剪纸在山西民间的标志性作用。

2009年10月,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各省(市、区)列入部级名录的剪纸项目联合打包,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山西剪纸进一步走向辉煌。

山西民间剪纸种类十分丰富,用途极为广泛。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西人的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剪纸遍布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装点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根据山西剪纸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窗花。窗花是指贴在窗户白纸上或者玻璃上的剪纸。过去农家窗户都是木头做成的方格,用纸糊在上面,以避风寒。窗花的形状一般根据窗户的形状设计,各地的窗棂构架不同,窗花造型也各不相同。晋北一带窗花格式多样,除方格外,还有菱形、圆形、多角(包括多孔小窗格及十字窗棂)等各种样式。还有的因为窗格较小,各个小窗格的剪纸拼凑起来是一幅完整的图案。所以窗花随窗而异,有左右对称或二方连续的图案,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呼应的团花。窗花的题材丰富多样,人物风景、花鸟虫鱼、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等等,大多蕴含着吉祥幸福,对来年好生活的向往。在山西许多传统节日都会用到剪纸,不同节日、不同时刻会剪不同题材的窗花,春节的窗花是最为丰富多样,最有特色的。

2.墙花。墙花是为装饰室内的墙壁而贴在墙上的剪纸,有贴在土炕周围的“炕围花”和贴在灶边的“灶头花”。由于空间的大小不同,墙花的尺寸一般大于窗花。墙花的题材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炕围花多是戏曲故事及历史人物,且要粘贴连成片,起到挡灰的作用;灶头花则以吉祥题材为内容,有图案,也有直接剪出吉祥文字的。

3.顶棚花。顶棚花是指贴在室内顶棚上的大幅剪纸。过去农家的顶棚是用白纸糊的,在雪白的顶棚上贴上色彩艳丽的窗花,既可以美化装饰环境,又可以通过剪纸图案寄托希望。顶棚花主要是用于节日、婚庆或迁居的室内。顶棚花的幅面较大,一般是把纸折叠剪出来的对称结构的剪纸。形状多是圆形、菱形、方形或者其他多角形大团花形式,有的四角还配有三角形的角花,与中间的大团花主题相呼应。一方面顶棚有大块的空间,可以展开大幅的剪纸图案;另一方面,对称的剪纸也象征着生活的和和美美,圆满幸福。

4.门笺。门笺,又叫“挂笺”、“吊笺”“吊签”,是春节时悬挂在门楣或窗楣上面的剪纸。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门楣上悬、挂门笺的习俗应当是由唐宋时期挂“春幡”的习俗演变而来的。门笺的形状为长条形,天头较大,便于张贴;外缘较宽;下摆较特别,或为流苏,或为锯齿状。门笺一般以四条或者五条在一起张贴,几幅不同的图案组合,构成喜庆吉祥的组合图。在山西,门笺一般用于喜庆的时候,大多是用红色或者五色纸雕刻。门笺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吉祥的图案或者词语。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吉祥文字多是“福”、“寿”、“喜”、“四季平安”等;有的是文字与花样结合。

5.礼花。礼花,是用来装饰礼品的剪纸。过去在山西农村人们互相走动带的礼品(如:花馍、鸡蛋、糕点等)上都要盖上剪纸,现在礼品包装越来越精美,这一习俗随之逐渐被淘汰。

但是,现在在婚礼上,仍然可以看到礼花,由于是喜事,所以人们一般叫做喜花。新婚之时,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山西晋南一带女儿出嫁,陪送的各种嫁妆上都要用《喜鹊登梅》、《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除此之外,亲戚送的礼物有的用莳萝,有的用条盒,都是多层的,每层的礼物各不相同,每层都要盖上大红色喜庆剪纸。浮山也是如此,女儿出嫁时,嫁妆如衣柜、脸盆、茶具等上面,通常都要贴上或者盖上代表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之类的剪纸图案。

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比如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6.刺绣底样。剪纸和刺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两项最基本的“女红”训练内容,而剪纸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剪纸往往作为她们刺绣的底样,根据剪纸花样绣出色彩艳丽的衣服鞋帽。刺绣花样大多是用白纸剪成。刺绣花样题材广泛,根据刺绣的用途主题有所不同。

鞋花是用来做布鞋鞋头、鞋帮、鞋底、鞋垫表面刺绣底样的剪纸。流传于山西的“金十果”鞋花是结婚时新娘穿的鞋上绣的花样,除此之外,还有“戏水鸳鸯”、“蝶恋花”等表现爱情的题材。流传于山西的谚语“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就是丧葬中,要给亡人的枕头上绣上牡丹花或者贴上牡丹花剪纸,要在鞋底绣上或者贴上莲花,这样子孙后代就能大富大贵。

帽花是用于帽子上的刺绣剪纸底样。帽子种类丰富,所以剪纸花样也丰富多样。儿童帽一般以老虎、狮子这些凶猛的动物为形,比如虎头帽、狮子帽都很常见。帽子上的刺绣花样则一般是一些花鸟纹样,比如佛手花、莲花、牡丹花等等。

围涎花是用于儿童围涎刺绣底样的剪纸。围涎,又叫“围嘴”,以前婴儿经常流口水,为了防止口水流下来弄脏衣服,就给婴儿做一个围涎戴上,既实用又美观。围涎呈圆形,围在婴儿脖子上。围涎上的形状多种多样,刺绣花样也很丰富多彩。有的是简单的圆形,上面绣上寓意吉祥的花,如佛手花、莲花等。有的是象征四季的四季花,这种围涎由四片组成,每片上面一种花,代表一个季节,希望婴儿四季平安。有些是五片拼接起来,形状像一朵梅花,上面绣着五毒。还有虎型围涎,老虎有虎虎生威的意思,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一样茁壮成长,所以虎型围涎在民间是非常受欢迎的。

枕头花,又叫“枕顶花”,用作长形枕头两侧的刺绣底样用的剪纸。过去枕头是长形,两端是方形,就是“枕顶”。由于空间限制,枕顶的刺绣花样的构图一般是方形,内容多是花鸟为主的吉祥喜庆题材。多数四张花样是一套,可以绣一对枕头。

衣袖花,是要绣在衣服或者袖口处的剪纸花样。自古以来,民族服饰品种繁多,并且几经变迁,还按照不同庆典和节令,有着各种各样的服饰,比如以儿童服饰为主题的剪纸即有《狮子登元宝》、《如意石榴》、《丹凤朝阳》、《佛手娃娃》、《黄金万两》、《富贵花》、《牡丹花》、《白菜娃》、《长命锁》、头饰纹样等多种。再如婚嫁服饰、寿丧服饰等剪纸纹样也十分丰富。如《双凤朝阳》、《双喜如意》、《刘海戏金蟾》、《福寿双全》、《双猴献寿》等多种多样。

山西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联系密切。一方面,民俗生活为它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剪纸又为民俗活动所应用。民俗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剪纸。这时剪纸在民俗活动中,不只是用来装饰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功能性。根据功能不同,剪纸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岁时节令剪纸。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节日,相传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山西民间,春节是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围绕着这个传统节日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扫尘、守岁、挂年画、贴春联、摆贡品、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蒸花馍等。其中贴窗花和门笺成为人们每年必做的一项,也已经成为传统节日的标志。每年这个时候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u)“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的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贴鱼,贴鸡,贴虎,贴各种花卉、飞禽走兽。民间贴“鱼和鸡”,喑喻“吉庆有鱼”。而贴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人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日有戴“胜”的习俗。“胜”是一种剪纸头饰,剪成人形的就叫做“人胜”,剪成方形的叫“方胜”,剪成花的就叫“华胜”。这一日,百姓家家户户剪纸为人,剪彩戴胜,以寓意人丁兴旺,以求年康。李商隐在他的《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说明剪彩为人源于山西一带。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也称“灯节”。元宵之夜,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在山西的花灯有走马灯、宫灯、河灯等。近代民间流传的彩灯主要工艺是运用糊纸、扎纸和剪纸,剪纸也就成为了灯彩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是古代祭祀雷雨神的节日。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历来降雨量少,尤其是春季十年九旱。旧时,遇到久旱不雨,人们无力自救,便将希望寄于龙,到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这类剪纸大都造型简洁夸张,轮廓分明,少有浮饰,呈现出拙稚的野味。在山西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这说的就是二月二贴剪纸龙的习俗。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山西习俗,清明扫墓时,要带上祭品和吊钱。将食物祭在亲人墓前,吊钱插在坟上。吊钱是一种白纸镂空的幡状物,上面有铜钱的图案,也是一种剪纸作品。

谷雨节后,气温升高,各种害虫进入生长期及繁殖期,各种瘟病也容易传播。为了防止害虫及瘟病对人们的伤害,人们在谷雨日在家里贴上“谷雨帖”。山西北部地区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雄鸡叼蝎子”或“老君斩蝎子”的剪纸,并配上禁蝎谚语:“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有的则要贴“符”,“符”上刻印有:“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四盅,送蝎千里化为尘。”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民间习俗这一天要插艾草,驱五毒。“五毒”通常指蛇、蝎子、蜈蚣、蜥蜴和蟾蜍。要在孩子衣服上绣上五毒图案,或者在门上贴上“虎除五毒”的剪纸或绘画,用以辟邪。

2.人生礼仪剪纸。人生礼仪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几个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日子,代表人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生活的表达,在人生的重要礼仪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长辈的为这新生命都得庆贺一番。山西家里要是添了丁就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办喜事是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婚礼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更是全家的大事。到了结婚当天,院落、客厅、门窗、洞房都要张贴剪纸,称作喜花。娶亲嫁女的主题就是“喜”,所以大红喜字是绝对不能少的。山西婚嫁贴“喜”字很有讲究的,嫁女的一方贴“禧”字,是表示一种喜庆、吉祥。而娶媳妇的一方则要贴“喜喜”字。这“喜喜”字,原本是民间集体创造的字,结婚是一喜,婚后很快就会怀孕生子又是一喜,因此以喻喜上加喜。“喜喜”的出现出于民间艺术家的丰富想象,也体现一种民族的共同心理,她们在剪“喜喜”字时,又将钱纹、瑞兽、花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越发增加了剪纸的意蕴,也袒露出中华民族非常丰富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作者更深层、更广泛的一种涵义。家里到处除了贴上大红双喜字外,常见的还有“鸳鸯戏水”、“蝶恋花”、“鱼戏莲”等表现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题材,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山西大多数地方还要在新房的窗户上、门上贴上“扣碗”窗花或者门笺。忻州一带,结婚时要贴“全窗花”。“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以及剪刀和尺子的图案,祝愿娶来的新媳妇是善于女红的巧手;并祝愿早生贵子,长命富贵,四时如意,美满幸福。山西阳泉地区装饰洞房的窗花用大型团花,名叫“盘合”,又叫“月廊”。其题材多以表现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字。即天上飞的禽鸟,山上跑的走兽,河里游的鱼虾,地上长的花草都包括在内,以表示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各得其乐。其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在传统的月廊中,无论以什么题材,都必须将猪、柿子、如意、剪刀四样东西穿插在其间,是借助四种东西的谐音,猪(诸)、柿(事)、如意、剪刀(坚固),组成了“诸事如意坚固”。俗语谓:“诸事如意坚固,守住爹娘不走;事事如意坚固,夫妻必定到头。”

山西丧葬礼仪中也大量用到剪纸。民间殡葬礼仪极为冗繁。殉葬之物都是用纸剪出的,有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名堂很多。人们怀着笃诚之心寄托对已故亲人的追怀、纪念,精心细致地剪制彩幡、花卉与殒者生前所喜欢的用品,为谢世者安排一个富富裕裕、快快乐乐的世界。这个习俗的由来,是从上古殉葬奴隶、陶器物品的礼制延续而来。山西浮山在丧事中有“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坐状元”的说法。就是说冥枕上要贴象征富贵的牡丹剪纸,冥鞋上要贴象征清白的莲花剪纸,这样后代才会有福气。吕梁地区有在棺木内死者枕头底贴“蛇盘兔”主题剪纸纹样的风俗。

寿花,就是为老人祝寿时用到的剪纸。祝寿一般为老年人祝寿,已嫁女儿奉献的寿衣寿帽上除用剪纸样花绣上“寿”字外,还用红色剪纸图案覆盖,宴堂或屏风上要张贴或悬挂诸如《福禄寿三星》、《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大型剪纸,祝福老人多福长寿。祝寿仪式中宾客贺寿,在乡村一般携带的都是自制的寿馍,馍上再苫一帧朱色剪纸“寿桃葫芦”,或者剪蝙蝠(蝠谐福)、鹿(鹿谐禄)、寿星(或者桃子)三种构成的纹样。一言以蔽之,盼望福寿双全。

3.巫术祭祀剪纸。剪纸还是民间巫术信仰的一种媒介物,认为是能沟通阴阳二界、人与鬼神之间的信物。这虽然是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但在群众中流传已久。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潘鲁生,苗红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4.薄松年,段改芳.山西民间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刘泽民等.山西通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2001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剪纸老虎篇4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阜阳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其发展中融合了我国南北剪纸的风格,又受淮河沿岸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建国的大背景下,阜阳剪纸正在向产业化迈进。

关键词 :阜阳剪纸;民俗文;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99-02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淮河流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成果之一(13BG074)

我国最为出名的“剪纸之乡”之一就是安徽阜阳地区,剪纸这一民俗活动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艺术形式在阜阳农村地区每当民俗节日或者婚嫁,丧事时都能看到,阜阳剪纸被作为一种祈求人们美好愿望实现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

一、阜阳剪纸的艺术风格

阜阳剪纸题材多种多样,多以喜庆吉祥、家庭安康、儿孙满堂、风调雨顺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阜阳剪纸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性,它融合了我国南北地区的其他剪纸艺术形式,线条虚实结合,刚毅中又不乏秀美,粗狂中蕴含巧妙,这是阜阳剪纸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工艺特点

1.阴阳交替,虚实变化

中国国土面积大,南北方文化差异也很大,北方的剪纸略显粗犷,南方的剪纸细腻娟秀,有小桥流水之美。阜阳剪纸融合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刚柔并济。阜阳剪纸艺人善于处理画中黑与白的对比,面与线的结合,形成刚中寓柔的艺术效果。剪人物时,在强调整体刻画的同时,也注重衣服纹样的装饰。阜阳剪纸根据粗线和细线的不同特性,分为阴剪和阳剪。阴剪就是镂空的剪法,里面的部分取出后形成美丽的花纹,这被叫做“线线相断”;阳剪得方法就是以粗线来描绘形象,有种粗矿之美,这被叫“线线相连”。这两种方法最后形成的图案结构就被叫做“千刀不落,万线不断”。如阜阳剪纸代表性大师程建礼的作品《小大姐抱猫咪》属于阳剪,整体造型流畅而又连贯。而剪纸作品《喜瓶》则是 典型的阴剪花纹,使用阴剪剪法使花瓶出现镂空感,内部的喜鹊图案和外部的花卉图案相结合,粗线细线交替使用,使其有着良好的层次感。这种虚与实的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人思想中的阴阳结合和动静关系的传统审美特点。

2.色彩丰富,绚丽多姿

阜阳剪纸的色彩形式多种多样,有表现纯色的如红纸剪出的作品,有表丧事的白纸作品,有进行填色的形式和染色的形式,还有一些借鉴了早期西洋绘画的艺术形式,它们色彩丰富,绚丽多姿。尤其是近年新开拓的彩色剪纸,不仅丰富了剪纸形式,拓展了使用用途,而且使作品呈现当代特征。阜阳剪纸艺人程建礼的早年作品《指公骂婆》就体现了浓郁的风俗人情,造型以面形为主,单色就凸显其粗狂传统的特色。更多现代剪纸艺人的作品在线条清丽细腻、构图丰满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的色彩,更显剪纸艺术的丰富性和时代感。

(二)图案特点

1.多用曲线形

中国自古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圆是圆满的象征,因此曲线在艺术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阜阳剪纸常用曲线造型表现喜庆吉祥的题材,表达的是喜悦、生命美好、家庭圆满与幸福意愿。阜阳剪纸的女性剪纸艺人用曲线表达生动和善良的意愿,使阜阳剪纸自然贴切,作品气息浪漫飘逸。

2.构图饱满,追求圆满

阜阳剪纸图案构图饱满,追求完美、圆满的艺术形式。程建礼的作品《伏虎》,构思巧妙,立意鲜明,表现了皖北大地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画面上手持双斧的童子怒目圆睁,站在老虎头上,将虎身一分为二;老虎臀部形同两座大山,童子手持开山斧,往两旁猛推,似有降龙伏虎劈山开道之势。画面线条细腻丰满,构图完整,图形大小分布有序、疏密得当。人物与虎之间的空间穿插,生动别致。人物衣纹、虎身的花纹和周边的装饰纹样互相呼应,画面自由、饱满、生动活泼。阜阳剪纸《凤凰牡丹》作品是两个凤凰围绕牡丹的构图形式,该剪纸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体现了其喜庆的主题。牡丹花刻剪精到,层层烘托中心图案,凤凰在周边流转,整体呈现活泼的动势,粗细线结合,对比鲜明。

3.复合图形,互相渗透

一个图形和另一个图形的重叠渗透就是复合图形,这种造型方式表现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奇特的艺术形象和美学趣味。阜阳剪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当然也延续下来了这种传统风格。根据创作的需要,阜阳剪纸会把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复合在一起,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如程建礼的《麒麟仙子》作品就是使人形与麒麟形在腰部复合,虽造型怪异但体现了淳朴的民风。

二、阜阳剪纸的风格成因及与阜阳的风俗习惯

(一)地理位置、民风民俗对阜阳剪纸风格形成的影响

阜阳地区是上古时期淮河流域文明中心区域,农耕文化发达。淮河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人们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很敏感,非常担心洪水的肆虐,期望风调雨顺,家庭安康。阜阳地区属于淮河文化的范围,是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而儒家、墨家、法家和农本思想均渗透进了阜阳人民的生活之中,给这里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区域人文生态底蕴丰厚,融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阜阳剪纸文化更是有着“百家”的艺术特性。

(二)阜阳剪纸与阜阳的风俗习惯

阜阳剪纸的作者们大都是阜阳本地的艺人,他们的作品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他们通常喜欢以简洁的构图、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风土人情。在传统节日、婚事丧事、祝寿等方面,人们惯以剪纸来美化和装饰,如窗花与灯花等;或把它绣成鞋花、袜底花等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剪纸作品《八个和尚图》就是表示阜阳俗语“八个和尚头对头,明天出来红日头”意思,祈祷好的天气到来。阜阳剪纸还有崇拜鬼神的寓意在其中,用大红色的纸剪出某种图案,贴在家中,希望灾难早些过去。剪纸作品《麒麟送子》表现出当地人民对生殖繁衍的朴素认知。当地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当然更是阜阳剪纸表现的对象,如阜阳本地的“赶集”、“舞龙”等民间活动都会成为剪纸艺人的剪纸题材。阜阳剪纸艺人们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剪纸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阜阳剪纸长卷作品《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此作品是由20多名阜阳剪纸艺术家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的,由《喜迎奥运》、《传统美德》、《民族大团结》三个部分来组成,长达223米,高达1米,总共的面积达到了2008平方尺。画卷上的剪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0大字,包含了表示中华56个民族团结结合的内容,还展示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画卷结尾的部分是长达10米的中国龙图案。这个画卷是阜阳剪纸的代表作,而且它还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第一个剪纸艺术画卷,是阜阳剪纸发展史上的有一个高峰。

三、阜阳剪纸的发展路径

(一)培养传承人,创新表现形式

阜阳剪纸的传承人大部分是朴实的农民,生活困难,很多年岁已高,而且对剪纸艺术主要是传承,而不是创新。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颍州区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荣誉称号,这对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怎样使阜阳剪纸这一古老的文化焕发青春?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要让阜阳剪纸不断取得新突破,就应当培养既有专业创作水平又掌握剪纸艺术理论的剪纸艺术大师。目前阜阳剪纸的传承人注册了多家阜阳剪纸公司,这使阜阳剪纸文化跨越式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新开发的精品包括以本地著名历史人物为背景的《江淮风韵》精装画册,以颖州西湖的历史为素材的《走进颖泉——印象古西湖》和反映特色安徽风土人情的《美好安徽》精品礼盒。这些作品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礼品和城市名片,被运用在城市交流活动中。而市场也更加多见阜阳剪纸文化的身影,工艺品、日用品甚至旅游纪念品都印有阜阳剪纸的标志,如阜阳特色食品枕头馍、老雁馍的包装上都运用到了阜阳剪纸的图形。

(二)培育文化品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商品服务让品牌与品牌形象越来越具有核心竞争力。文化品牌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能够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提升。因此要让我们的文化品牌市场化、国际化,就必须在不断变革的文化体制中打造属于自己特有的产业形象,使自己在品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阜阳剪纸如何成为优质的文化品牌是亟待思考的命题。首先要整顿市场,真正以传承人企业为中心,打击假冒伪劣,防止其对文化市场的侵蚀。规范商标,严格市场监督。其次,政府、高校、企业要联合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展演形式、品牌广告、创新包装设计、文化推介等多元举措提升阜阳剪纸的知名度。扶持文化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把阜阳剪纸做大做强。阜阳剪纸这一品牌的开发要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相衔接,同时与国际接轨,提高阜阳剪纸的国际知名度。总之,在信息时代,只有与时俱进,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艺术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之上有很多沦为流水线般的商品,渐渐失去了其特有的艺术性。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阜阳剪纸必须保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并时时创新,才能延续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阜阳剪纸艺术只有基于其文化的传承,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才能日益建立起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鲍家虎.剪纸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黄会林.中国艺术传统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季龙.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陈思达.孙子兵法与品牌战略[M].南京:广告大观杂志社,2002.

〔6〕王家民,等.包装造型设计的文化亲和力[J].包装工程,2005,(6).

剪纸老虎篇5

创意剪纸活动中,幼儿的审美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剪纸创作,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去感受、发现周边环境中美的事物。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到周边社区中进行观察采风,同时引导他们以写生的形式将自己眼中的美记录下来,开阔创意剪纸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幼儿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在欣赏剪纸“马”的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一幅写实的图片马和剪纸马,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两匹马的不同,从颜色、花纹、材料上逐一比较,从而感受到剪纸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花纹的镂空、图案的对称。此外,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的观察,说出“两匹马的动作有什么不同”,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感受马高大、神奇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最后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哪匹马。

教师在引导幼儿运用剪纸基本技巧的同时,将创作的余地留给了幼儿。如刚开始学剪纸的中班幼儿,只会无目的地随意进行操作,剪出的是简单的图形,这时去要求他们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剪出两种或三种图形的组合,可组合成树、汽车等,引导幼儿逐渐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有创造地剪,进而又设计了“树上的水果大又圆”“汽车比美”等内容,引导幼儿创造出简单的造型。

孩子创新活动的激励者

以创新的态度去欣赏、评价幼儿的创造,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如在一次剪苹果的活动中,有一名幼儿把苹果剪成了方型的,教师问全班小朋友:“你们见过方形的苹果吗?”回答:“没有。”于是,教师请这名幼儿谈谈他的想法。幼儿说:“因为我喜欢吃苹果,可苹果是圆的,我老拿不住掉在地上,苹果要是方的,我就不会拿不住了。”于是,教师对大家说:“噢,原来他是这样想的,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只有他的苹果跟别人不一样,他真爱动脑筋,我们希望他长大后真能发明出方形的苹果。”这种鼓励创新的态度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持续发展。

剪纸老虎篇6

关键词: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82-03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起源的确切年代今天已很难查证,大约产生在南北朝时期。颂扬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原阜阳亳州人)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描述,“花黄”即是头贴剪纸。隋朝时期阜阳民间就有剪纸艺术。2008年阜阳剪纸作为地方民间美术门类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阜阳剪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侠颖、程建礼、贾培秀、朱坤英、刘继成等,阜阳剪纸应用广泛,如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宗教祭祀、艺术欣赏以及鞋花、门窗花等。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是阜阳人民民间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表现出艺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阜阳民间剪纸是人们真、善、美的艺术创造,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性与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和愉悦。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朴拙美

从老子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开始至今,“朴”的美学要求一直是简单朴素,平淡自然,从而成就了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拙朴美学思想。走进阜阳民间剪纸便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审美观及造型简洁憨拙的剪纸艺术的乡土气息。题材上有年年有鱼(余)、五谷丰登、吉祥喜庆、六畜兴旺等,形象拙美、装饰性极强,情趣朴素丰富,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风格,即质朴之中见秀丽,憨拙之中蕴纤巧,形成了朴拙和谐、形神兼备的阜阳地方剪纸艺术特色。如阜阳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礼的剪纸作品多以朴拙的艺术手法去描绘生活中的形象,程建礼(1921―2006,安徽阜阳人)13岁时以剪纸为生,大半生走遍湖广云贵,历经生活磨难,走到哪里剪到哪里,边剪边唱,形成了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其作品多以乡土文化为素材,通过大胆吸收湖广地区、云贵高原及阜阳地方民间文化营养,创作出许多精美的剪纸艺术作品。没有人知道他能剪出多少东西,仅蝴蝶就能剪80多种。他的剪纸作品拙朴、硬朗、饱满,既有粗犷大线条又有精妙细节,他遵循着剪纸平面的形式感而随心所欲,是一种形式美的表现。程建礼先生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人物剪纸作品更加体现了其作品的质朴、拙雅的民间本土韵味。程建礼剪纸作品有《花木兰》《王祥卧冰》《三岔口》等,其中《王祥卧冰》和《花木兰》两幅作品均在头顶以凤鸟装饰,衣服以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搭配,作品中人物的刀法简单、充实、富于变化,更能体现其作品独特拙朴之美。在京戏为题材的作品《三岔口》中,表现的是两个人物在黑暗中互相警觉摸索,而双方的眼睛却又在黑暗中明闪闪的对视,体现“一剪之巧夺神功”,此作品色彩以黑色为主,人物形象周边剪法简单粗放,营造出黑暗场景气氛,构图造型夸张拙笨生动,表现出动静、巧拙、虚实的和谐。程建礼先生是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如《斗鸡》《伏虎》《药王爷骑虎治龙》等都表达出寓巧于拙、以拙胜巧的审美理念。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夸张美

夸张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们艺术想象力的再创造,没有艺术想像力就是很难产生剪纸艺术的夸张美。阜阳剪纸艺术的夸张美集中表现在它的变形夸张、象征夸张、寓意夸张3个方面。

1.变形夸张。阜阳剪纸存在于“象形中的变形”与“变形中的变形”之美中。许多剪纸作品通过变之又变创作出一幅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画面。但不管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怎样变形夸张,其目的都是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剪纸艺术家通过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使人们产生愉悦之美的剪纸作品。此类代表作品有王侠颖的剪纸作品《五道娃娃》、葛庭友的《二十四孝图》、程建礼的《双虎》等,均形成了和谐生动、自由表现之夸张美。

2.象征夸张。阜阳剪纸历来重视艺术夸张的象征性,上百年来阜阳民间剪纸如逢年过节、祝寿送礼、祭祀拜神等题材均采用象征吉祥、喜悦,展望美好未来憧憬的象征手法创作,如《五谷丰登》《年年有鱼》《吉祥喜庆》等民间优秀剪纸作品,素材均取自于生活场景,造型古朴、夸张、生动,这些作品通常都要比正常人多几个头,几只脚或手,艺术家们借用艺术的象征夸张手法来表达阜阳剪纸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3.寓意夸张。从阜阳民间剪纸图形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气息。阜阳民间剪纸图形中具有的美好寓意也是我国传统剪纸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阜阳民间剪纸常用作节日装饰的喜花、窗花、灯花等,内容寓意吉祥与喜悦。程建礼剪纸作品花瓶系列中的《扬州金钱花瓶》寓意“兰草铺菊一辈子不受屈”;《苏州山字花瓶》寓意是“满瓶桂花开,仙桃满瓶水就来,山山有水一分田,打得粮食吃不完”;《苏州玉合花瓶》寓意“双喜牡丹,爹娘看了都喜欢”;《扬州寿字花瓶》寓意“竹梅兰菊洋刺么苔,朵朵鲜花向上开”;《亳州如意花瓶》画面表现花瓶与柿树的结合,寓意“事事(柿)顺”。阜阳民间剪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双身卧虎》,画面表现的是一个虎头同时左右两个虎身,中间还有一个小孩左右手各握一把斧子,虎头上还剪了一个大大的“王”字,寓意“手拿双斧走天下,再大困难都不怕,万事如意带金钱,荣华富贵万万年”。剪纸作品《划龙舟》画面表现龙形船上一个人在划着船,人物上面飘着祥云,寓意“步着龙船下江河,心里满意快乐多;我有心来唱山歌,有人给我来撑船”。阜阳民间剪纸中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图形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建礼将这些全国各地寓意民间美好愿望的图案运用到剪纸文化艺术中,是对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满足阜阳人们的审美需要。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在愉悦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结合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升华而来的高级精神感情的一种状态。情感美既表现质朴、善良,又表现团结友爱、踏踏实实、乐于助人。在阜阳民间剪纸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美表现在阜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保家卫国、繁荣富强、和谐社会,小到花鸟虫鱼、衣帽枕套、鞋帮围裙上的绣花,无不表现出阜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和感。

情感是阜阳民间剪纸表达的生命源泉,阜阳民间剪纸作品表达的情感具体丰富,有生命力。阜阳民间剪纸艺人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阜阳人,阜阳百姓朴素的审美观直接影响着剪纸艺人的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如阜阳农民剪纸艺人陈之仁与王家和合作的剪纸作品《丹凤朝阳》表现了万物生命源泉的太阳和万灵中最美的凤凰,表达了阜阳劳动人民不仅对生命物质的追求,同样也对生命审美情感的渴望。程建礼先生80年代中期创造的剪纸作品《佳人仙鹤图》通过烛台、鲜花、佳人、仙鹤等这些吉祥图形组合成一幅具有阜阳地域乡情醉美浓情的感人作品,笔者当年在阜阳求学期间有幸现场观看并求得了这幅佳作。当年程建礼先生边剪边唱:“紫树栏杆的藤台,朵朵鲜花朝上开,粉白佳人请出来,一对仙鹤飞家来……”这种边剪边唱的表达方式也是程老先生的一大特色,不管是剪还是唱无不体现出阜阳地方文化特色的情感美。

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表达把阜阳人民善良淳朴、勤劳勇敢、帅真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让人们内心感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存在都具有精神性的情感含义,就阜阳民间剪纸的情感审美而言,题材、形式、具象、抽象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是标准,而是通过阜阳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精神智慧,通过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在精神世界寻找出了一种最恰当的表达,这种表达即是审美性情感的表达。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阜阳剪纸技艺传人培养机制缺乏

阜阳剪纸传统的传承方式一直遵循着世代相传、心口相传、家庭式相传、师徒相传及地域式传承等,主要有两种传统传承方式:一是没有任何商业或利益目的,就是地方乡邻式或家庭民俗传统爱好习惯,父子之间、姐妹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对剪纸艺术的相互交融、复制、重样等,是百姓生活中逢年过节、祝寿送礼、婚丧嫁娶的一种文化需要;二是以剪纸为生计,以商业为目的的传承行为。传统剪纸艺人背着各色彩纸走街串巷,嘴里还不停哼着民间小调,边剪边唱。过去的剪纸作品一般都很便宜,二角三角、一元二元都可以买到,人们买回家后或贴在窗户上或绣到鞋帽衣服上,相互模仿世代相传。剪纸艺术入门易做精难,剪出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更难,目前阜阳60岁以上有精湛技艺的高端剪纸艺人数量不多。60岁以下的中年剪纸艺人剪纸技术比较熟练,但观念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阜阳民间剪纸的主要后继力量,但由于阜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阜阳剪纸模式很难给当今物欲化的社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很多剪纸老艺人面临收徒难的尴尬局面,现在的年轻人在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祖父辈的剪纸手艺已不再热衷,不愿传承和学习。

(二)剪纸作品复制现象严重,优秀创作人才缺失

在剪纸市场与艺术展览会上,剪纸作品翻刻、抄袭、拼凑、复制现象严重,很多剪纸作品粗制滥造,造型雷同,精品难求。年轻一代复制、翻刻老一代剪纸艺术家的作品严重,优秀的剪纸创作人才与创作团队缺失,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失,不利于阜阳剪纸艺术的健康发展。

(三)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启蒙样式缺失

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样式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充分反映地方古老的习俗,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呈现。精神的生产来源于物质生活。传统的民间活态手工艺创造方式已不存在,如传统生活中妇女个体或集体刺绣、纺线做衣、剪纸等,相互传承与学习,人们制作手工生活用品的过程,也是建构民间文化活态样式的过程。在今天过度工业化与过度市场化的生活状态下,剪纸等一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活态生活与创造启蒙样式已经失去。

三、阜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贵财富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观、艺术观和审美观。对阜阳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把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传承与保护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离不开教育宣传与艺术课堂的学习,阜阳几所高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已开设了民间剪纸艺术课程。80年代中期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的一些学生把程建礼先生请进了课堂,看他边剪边唱。近几年阜阳师院还请阜阳博物馆的刘继承等老师作剪纸讲座,现在阜阳师范学院把剪纸艺术纳入学生社团组织进行学习与保护性研究。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阜阳开源剪纸工作室合作开展剪纸技术人才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得到社会认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既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又对阜阳剪纸艺术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阜阳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形式、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向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倾斜。

(二)把阜阳剪纸和地方经济挂钩,做到服务地方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阜阳地方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民间组织要相互协调,力争促进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和地方经济接轨,促进阜阳剪纸和商品接轨,带给人们精神享受与物质效益。阜阳剪纸服务地方经济,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阜阳剪纸图案与日常生活用具、旅游纪念衍生品结合。门帘、桌布、时装衣帽、冰箱贴等都可以和剪纸图案结合。还可以把具有阜阳地域特色的阜阳民间剪纸图案开发成旅游纪念品,如阜阳历史人物管仲、甘罗、吕蒙等艺术形象剪纸;阜阳地方著名建筑颍州西湖和文峰塔剪纸,还有具有阜阳地方民间特色的玩偶、十二生肖动物、工艺扇等,这些商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量,还可以传播阜阳的历史文化。其次,开发庆祝活动剪纸艺术衍生品。如将“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合”10个字以剪纸形式开发,用于人们的节日喜庆活动,体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剪纸还可以应用于各种装饰环境中,如婚庆、老人祝寿、孩子生日等场合。

(三)加大对阜阳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

通过现代传媒工具和各种展示场地广为传播和展出,教育部门还可以将阜阳剪纸编入教材,纳入教学计划,使阜阳人们更多地了解阜阳剪纸艺术,以营造保护剪纸文化的良好氛围。

剪纸老虎篇7

我很多次去乡下发现一些巧妇在剪纸,就有些纳闷,便好奇地问妈妈:“她们为什么要用纸剪各种各样的图案呢?”妈妈说:“剪纸是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用各种颜色的纸剪出来不同的图案,寓意不同。”

比如,前出的十二生肖猴子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老鼠贼头贼脑,鼠眉鼠眼;老虎张牙舞爪,四蹄奋起,威猛无比;老牛踏踏实实,一幅憨厚勤劳的神态……

还有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剪纸不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而且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

剪纸老虎篇8

一、敦煌剪纸艺术是敦煌艺术孕育出的一朵奇葩,内容雅俗共赏,技法独具神韵,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1、敦煌剪纸宏扬敦煌文化艺术,各类作品被海内外游客购买收藏,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敦煌剪纸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3、敦煌剪纸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内容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息息相关。剪纸大师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剪出了各种飞天和菩萨,使敦煌艺术在民间延续。

二、敦煌剪纸技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它的工艺过程、式样、刻法、构图、创新方面。敦煌剪纸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色剪纸,其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工序;

1、画: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为画样子。

2、订:将画好的样子订在宣纸上,并用剪子按着样子的大小分成小块。

3、刻:将订好的货放在蜡板上,根据图案的要求进行刻制。

4、包:把通过上述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用纸式塑料包装成书本、镜框等形式。

剪纸的式样分为以下几种:

1、单一图案:最直接、简明。

2、连续:以对摺的方法,一摺、二摺……甚至多次摺,剪出连续图案。

3、对称:可分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如多次对称则可成放射状。

4、切裂排贴:这是一种利用剪与贴配合的艺术表现。

剪纸的创新手段: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神似,而不是形似。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敦煌剪纸艺术是敦煌艺术孕育出的一朵奇葩,内容雅俗共赏,技法独具神韵,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仿照敦煌壁画内容创作的大型群组剪纸作品有:《反弹琵琶乐舞图》、《说法图》、《莫高神韵》、《莫高之春》、《飞天的故乡》、《敦煌壁画乐舞图》、《千手观音》、《睡佛》等。根据乡土风情和民俗戏剧创作的作品有:《回娘家》、《三岔口》、《七品芝麻官》。

三、濒危状况:

1、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敦煌剪纸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民间剪纸大师相继去世,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敦煌的剪纸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

2、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原生态文化整体价值认识的欠缺,尤其是活态文化传承不力,教育传承滞后,这些都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带来极大冲击。

3、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传统剪纸的使用有一定影响。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是明亮的玻璃窗,加上现代电灯的普及和工艺彩灯的流行,使过去糊窗用的窗花纸和各种剪纸不再受欢迎。

四、保护工作:

上一篇:环保烟花范文 下一篇:如何配眼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