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

时间:2022-10-22 12:56:50

探析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

ぃ壅 要] 儿童动画片不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寓教于乐是儿童动画片创作的永恒追求,把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人性、人情、真爱、励志等题材以动画艺术的审美形式加以展现,让儿童在感动、兴趣、欢愉中学习做人的品质和道理。“教”要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具有多元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乐”是动画艺术审美的表现形式,“乐”不是简单的再现,更不是媚俗,而是一种创造,是智慧的体现。

ぃ酃丶词] 儿童动画片;寓教于乐;学习心理;动画艺术

中国动画片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万氏兄弟,最初的作品有《大闹画室》《骆驼献舞》等,1941年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标志着中国动画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中国动画不断发展、壮大,1964年的《大闹天宫》把中国动画推向巅峰。但从此之后,中国动画的发展几乎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体制、动画定位等原因,中国动画一直在低谷徘徊,中国的动画市场被美国、日本等占据了90%的份额。

动画片尤其是儿童动画片市场长期被国外占据所带来的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再是动画片自身的问题,也不再是经济利益问题,而是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这种冲击对儿童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无法用经济利益去衡量的。

通过动画片使儿童感知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儿童动画片的职责所在,同时儿童动画片又必须注重娱乐性,娱乐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寓教于乐成为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理念,儿童动画片的创作和表现如何做到寓教于乐,“教什么,如何乐”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源自于诗学艺术,即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是对文艺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说明。在《诗艺》中,贺拉斯提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诗人写出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同时强调这种认识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和具体的形象表现来达到,读者和观众是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受到教育。

儿童动画片的寓教于乐是把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人性、人情、真爱、励志等题材以动画艺术的审美形式加以展现,让儿童在感动、兴趣、欢愉中学会做人的品质和道理。儿童动画片要有社会责任,这关系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儿童动画片若脱离这一基本要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寓教于乐中的“教”

(一)“教”与儿童的学习心理

一部动画片的创作首先要定位受众,了解受众所关心的问题,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于儿童动画片尤为重要,从儿童的角度去叙述一个能够激发其兴趣的故事,才能达到最终“教”的目的。

儿童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儿童的学习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他们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强化―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以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获得的,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具体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在直接学习中,儿童行为的结果构成了对该行为的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儿童动画片“教”的过程是儿童以动画片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通过对偶像精神、意志、信念等的理解和领会以及对偶像行为的模仿,完成直接学习;动画片中偶像的精神、信念、行为结果得到人们的认可或赞扬,则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形成替代性强化。儿童的模仿行为的结果则构成学习的直接强化;同时,儿童根据信息反馈来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自我的强化过程。

儿童动画片的“教”不是把现象呈现出来,让儿童去辨别或评判,因为儿童的社会经验和智力水平还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儿童动画片必须用鲜明的真、善、美去引导儿童,使其在模仿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规范行为准则。

(二)“教”的多元性

儿童动画片中的“教”是多元性的、丰富的,人性、亲情、真爱、励志、家庭、社会、战争、死亡、灾难都可成为“教”的内容,关键是要以一颗童心去理解,赋以时代特性,用智慧和动画艺术的审美方式来表现。

在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过程中,总是感觉儿童动画片的题材受到很大的限制,一部动画片既要“教”又要“乐”,束缚了儿童动画片的创作,限制了儿童动画片“教”的多元性,实际上这是对“教”多元性的错误解读。在“教”与“乐”方面,把深度与多元性混为一谈,把“教”想得太复杂,把太多成年人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呈现给了儿童,“教”失去了童心、童真,自然就没有了童趣,这和“教”的多元性是没有关系的。

(三)“教”有所为,有所不为

儿童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较弱的判断是非能力使儿童动画片的创作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谨小慎微,“教”有所为,有所不为。

动画片是把一个故事或事件通过动画艺术的审美方式表现出来,是形式与内容美的融合与统一。儿童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应该以可爱风格为主,给人以美感,而不能片面地追求人物造型上的奇形怪状、与众不同,试图颠覆公众的审美观点,这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对创新的亵渎;在语言运用上,儿童动画片不能过分媚俗,儿童之间“老公”“老婆”脱口而出,似乎取悦了受众,但当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们彼此叫喊着“老公”“老婆”时,还会为所谓的“创意”叫好吗?幽默是动画片的根本,是一种智慧,需要更多的思考;儿童动画片要培养儿童敢于面对挫折、经历苦难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就要不断地努力、付出,不轻言放弃,应更多表现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过程,只会下决心或口号式的说教会给儿童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无教”及“说教”

“无教”是指儿童动画片的创作只注重是否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否能娱乐儿童,而忽视儿童动画片的内容和情节是否适合儿童。实际上,任何故事或情节展现给受众,受众都会抽象出一种想法或意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众的行为,尤其对于具有很强模仿能力的儿童来说会有更大影响,儿童动画片在过分追求娱乐儿童的动因下,很容易出现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内容或情节,这不是“无教”而是“负教”,因此完全“无教”是不可能的。

“说教”是指儿童动画片的创作只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意义,而忽视儿童动画片的“乐”的属性。注重“说教”的儿童动画片,或是把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道理强加给儿童,或是在表现“教”时忽视动画艺术所提供的丰富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使儿童对这类动画片不感兴趣。

三、寓教于乐中的“乐”

(一)“乐”的含义

寓教于乐中的“乐”是广义的,泛指感动、兴趣、吸引、喜欢、娱乐等,是动画片带给儿童的心理感应,是动画片中吸引儿童去观看的因素,是动画艺术的表现方式。“乐”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创造,是智慧的体现。

(二)儿童动画片中“乐”的问题

国产动画片特别是儿童动画片对“乐”重视不足,使动画片失去了“乐”这一动画片的灵魂。中国动画从一开始就缺乏“乐”的理念,总是把动画片放在是否尊重原著、是否真实等框架中去考量,再加之几乎僵化的说教理念,使儿童动画片非但没有“乐”,甚至连童真也丢失了。

对“乐”理解的简单化。“乐”不仅仅是娱乐儿童,男孩子喜欢打打杀杀,儿童动画片就充满了暴力,或用低俗的语言和亲妮的动作去吸引儿童,这不但没有做到寓教于乐,更是“负教”于“乐”,这种“乐”失去了积极意义,只是一种媚俗。

“乐”不是简单的再现,“乐”是智慧,是创造。儿童动画片缺少“乐”的元素,往往是由于在动画片创作过程中习惯于再现一个人物、情景或动作,而动画片自身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动画片的人物、情景、动作等既合理又不合理,似曾相识又从未见过,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童真的体味,对生活的理解,需要智慧和创造。

(三)“乐”的表现方式

动画片是把故事或事件通过动画艺术的审美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乐”的表现方式是和动画艺术的审美方式相关联的。

“乐”的情节表现方式。儿童动画片的情节不能太复杂,所表现的主题要明了、清晰,不是让儿童判断是非,而是告诉儿童应该这样做,这样才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使儿童在轻松的动画环境中体会动画的乐趣,过于复杂的情节会使儿童对动画片失去兴趣。

“乐”的造型表现方式,动画片的造型设计包括场景和人物的造型设计。场景除了设定故事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营造审美的氛围,儿童动画片的场景尽可能地清新、明快、阳光。人物造型在儿童动画片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看过很久的动画片,可能忘记了片名、细节,但人物造型却是鲜明的;儿童动画片的人物造型要简练、可爱、聪慧。据调查,儿童动画片中人物形象美、帅或可爱是儿童喜欢的首选原因。

“乐”的语言表现方式。由于儿童动画片的定位又分为低龄儿童和大龄儿童,两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的接受能力差别较大,儿童动画片的语言首先要适应儿童的需要,这样再观看时才不会有障碍;儿童动画的语言应尽可能亲切、生动、幽默。

“乐”的动作表现方式。动作是动画审美方式的灵魂,动画中的动作极具夸张性和戏剧性,这一特质会深深吸引儿童,产生刺激、给以愉悦、带来无尽的乐趣。《猫和老鼠》中极其夸张的动作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冰河世纪2》中猛犸象爱丽兼具猛犸象和负鼠的双重性格,硕大的身躯却有着小负鼠的种种行为,极具戏剧性的动作,产生滑稽、可爱的效果。动画可以用更为夸张的形态、动态和压缩了的因果演变过程,以更具戏剧化和表现力的形式将人们的潜意识表现得更彻底。

四、结 语

儿童动画片是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寓教于乐是其永恒的追求,把人性、人情、真爱、励志等全面的、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题材以动画艺术的审美方式表现出来,给儿童以榜样,助其明确是非,并带给儿童以感动和欢愉。

“乐”不是无教,不是媚俗,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乐”是动画艺术审美形式最智慧、最富创造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李德芳.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文学•艺术[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

[2] 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郑欢欢.电影励志:切入儿童电影的一个角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 吴冠英.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J].装饰,2002(03).

[作者简介] 张雅洁(1963―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居全伟(1964―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上一篇: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 下一篇: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