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前预习

时间:2022-01-17 11:02:07

谈语文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师问:懂了没有啊?学生齐声回答:懂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经常碰到这一现象。讲了一个词句的含义时问,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后也问……但检查后发现许多学生并非真懂。有时试图让学生自己质疑,可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问题到底在哪儿呢?

后来看见一本书介绍,“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在平时逐渐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原来不是学生不想问,而是不会问。那么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质疑了,在自学中质疑,这充分显示教会学生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的意义和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良好开端。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预习的任务及方法

在预习的目的上,有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结果预习的工作变得很辛苦,他们也就知难而退了。而另一些同学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了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摸索出了一条“入学教给预习方法,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检测预习效果”路子。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入学之初,先利用上课时间挑选不同文体,教学生如何预习。

例如,对于记叙文,我要求学生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词。对于生词可先猜测,再靠书下提供的注解加以解决。如果还不懂时,可借助字典弄懂。第二步再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试按自己的思路来复述课文。第三步反复阅读,勾画好词好句并做好旁注;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标出记号,已备上课提出与同学、老师研讨。第四步参阅课文后的练习,细读课文,结合新旧知识给予回答,不能回答的做好标记,以便听课时做笔记。最后初步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预习时教师就必须先介绍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预习习惯是良好的习惯之一,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此,我授新课之前,一定先留出预习问题让学生预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字正音,积累词语。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语,先结合上下文猜测后用工具书。还是不能理解的就做好标记。比如教《行道树》时学生就能提出“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个句子中的“堕落”一词。再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似乎”与“确凿”两个词学生也能提出来。这样讲解的时候,学生就是带着问题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而且日积月累,学生掌握的词语就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增强了。

2 了解作者、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怎么做呢?比如预习课文,看预习提示及注释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或代表作)归纳出来。例如学生们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接触到的孔子的作品是《论语》。在教学之前,我做了具体的预习布置。在课堂上进行常规预习检查时,有好多学生纷纷举手,要谈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一个学生(艾永星)将他运用“扩展了解法”所查找的关于孔子的生平介绍,津津有味地向同学们作了长篇汇报。在汇报完毕后,我再出示孔子的图片并加以补充,使学生对孔子有了较全面而形象的了解。这比由老师一人一口气讲到底的效果要好得多。既增加了课堂的训练量,缩短了教师必要劳动时间,而且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 找出课文的精彩句段,自己初步赏析,做好眉批和旁注。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品析好词好句时,大家就跃跃欲试。通过检查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较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我给予肯定,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划出不理解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而且听课的时候,也就会比较容易地随着老师的串讲,理清老师讲课的思路,体会到作者作文的思想感情,并且从中发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还不明白,通过听课、提问,求得及时解决。比如同是《紫藤萝瀑布》,当我们讲解课文时,学生(李霞)就提出了难点“淡紫色的香气”,因她课前思考过,那我一讲她就能心领神会。

5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归纳中心思想等。以《最后一课》为例,预习时可以把描写韩麦尔老师的语句、表情、动作、服饰的句子和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书旁注上自己的评点。再如《金黄的大斗笠》一文中的拟人化的描绘语句十分有特色,预习时就可以将其划出来,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生动的词语,加上眉批。这样在自己的赏析下,再经老师课上的点拨,领会就更快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预习效果的检查

为了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在每一新课开始时,我都要检查预习。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在课堂检查中,我多采用交谈的方式,有师生之间的,有生生之间的。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演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前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课堂除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外,再动笔、动脑消化他人成果,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另外,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五个重要的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应试。五个环节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对预习和复习要有个合理的安排,告诫他们不能一味预习只求往前赶而忽视了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复习。

总的来说,有组织的课前预习,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幼儿园计算机区角活动的探讨 下一篇:小学低段口语教学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