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汉竹”壶的创作之感

时间:2022-01-17 10:55:33

浅谈“罗汉竹”壶的创作之感

摘要:紫砂壶是以形传神的作品,“罗汉竹”壶内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韵味悠长的意境。开拓出一种广如天宇、顺应自然的意境。

关键词:紫砂;罗汉竹壶;结构;内涵

1 前言

紫砂壶是以形传神的作品,好的紫砂艺术作品简直就是一篇情意洋溢的文章,是一首充满意境和神韵的诗,是一幅深蕴情趣和风物高盛的画。

2 “罗汉竹”壶的创作渊源

从艺近四十载.笔者悟出一个道理:照搬前辈艺人的模式终究不能向前发展。追求创意,又无法使传统的紫砂艺术发扬光大。笔者告诫自己实践中的艺术不能完全“守旧”。但也不能丢掉传统去创新。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外貌(形)和作品内涵的韵味(神)融合、兼备。如今天所要谈的创作“罗汉竹”壶的感受。

自古以来,人们都将竹作为刚直、贞节和虚心美德的象征。竹与梅、兰、菊古称“四君子”,竹与松、梅合栽于一个盆钵之中,即闻名遐迩的“岁寒三友”;宋代大诗人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等入迷的程度。在笔者的创作作品中。对竹也是情有独钟的。

在紫砂历史上。近三百年的竹形茗壶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的器型种类:

(1)自然形,此类造型将自然界中的竹节仿真制作;

(2)自然型和几何型相结合,此类造型多在几何形体中。局部加入竹节形或贴上竹叶等:

(3)用竹片组合成壶体,此时竹片已经过加工处理再组合而成;

(4)自然竹节型变异,将竹节型变化重新加工组合。

有了上述的了解和深入,对自己创新作品就有了很好的底气。宜兴地区多山,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笔者创作的作品首先在形体上就有了突破:以四川地区的罗汉竹为题材来创作作品。在书和图片中笔者了解到,佛肚竹与一般竹子的不同之处,是竹结较细,节间短而膨大,好似弥勒佛之肚,又好似叠起的罗汉,故此得名。笔者也希望在此壶中融入当下流行的佛学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紫砂艺术与佛学予人不同的感观,然而由形而入神,由表而及里,纵然外观迥然,内核却有相似。紫砂之于佛学,可以说是一种信仰,游离而不悖离,始终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前者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前者通往极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探讨紫砂艺术,从佛学人手或能重新打开格局.阐发崭新奥义。

3 “罗汉竹”壶的结构及内涵

在接下来的具体实践创作中,笔者把整体造型设计成了大肚的竹节形状,它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形体上的形似,让视觉效果一目了然;其二,它扎根传统,在与民族文化相契相合的基础上探索佛意.与佛学思想互渗贯通。寓意这样的思想源远流长,叶茂缘于根深,紫砂壶兼收并蓄,是历代艺人智慧的延伸发展,也是雅士文人、佛家学者参与下的完美结晶。为了和壶身的整体造型吻合,在壶嘴的设计上,传承了何道洪大师的特色:粗嘴,使整体和谐统一:壶把的设计参照了罗汉竹的特点:部分秆的基部或中部以下数节极为短缩而呈不对称肿胀,或节间于节下有长约1cm的一段明显膨大,这样的壶把不仅形似.而且便于使用者把持。在紫砂创作中实用性是笔者一直牢牢把握的细节;如同诗之有眼,壶钮的设计让笔者花费了不少功夫。很多书上对于罗汉竹的特征描写让笔者在实际创作中对壶钮这一部位慎之又慎:罗汉竹不论地栽或盆栽,都能显示出它潇洒的风姿。这种竹刚劲挺拔、俊俏幽雅,凌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长茂,雅俗共赏,自然人画。传统的“玲珑八竹壶”整体造型虚实相间,在写实的基础上注重增加装饰效果;清朝道光时期的自然形“竹节壶”.由以往多枝竹节演变为单一的竹节身筒,流、把、钮均为细小竹节。传统是过去式更应该是进行时,而笔者更愿意带着过去与未来相逢。佛学不是科学、不是哲学,而是一切学科的总集,无始无终又源源不绝,空无一物,又包容万物。而紫砂由点、线、面制造出恢弘的视觉印象,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源于自然,突破自然,肖兽拟物,千姿百态,其包罗万象的丰富造型暗合了佛学的博大精深。这样深刻思考的理念让笔者最后在壶钮之处“胸有成竹”起来:罗汉竹其植株较矮,竹竿幼苗为绿色,老竹呈橙黄色。老竹如养护得法,其叶和幼竹一样翠绿。于是,在壶盖上以双层线圈装饰,在壶钮上以简单但刚健的佛塔顶作为壶钮,造型上也接近罗汉竹的竹竿,又和整体壶身的佛肚形巧妙地融为一体,所谓“佛心有境”,即在作品中内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韵味悠长的意境,开拓出一种广如天宇、顺应自然的意境。最后,选择清水泥的大气稳重为原料使作品锦上添花。

4 感悟

“罗汉竹”壶作品的诞生,让众多壶艺爱好者眼前一亮,也让笔者深亥4领悟到:艺术是人类用情感和想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艺术家的理性认知与艺术感知力的碰撞及融合,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精选创作对象,实际操作前多看、多思、多想,有利于打好基础,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但不可能大小无遗全盘继承,应该取其精华,明确继承什么、创新什么。真能创者,必有所守,既知所守,始敢言创。

上一篇:浅谈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陶艺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陶瓷艺术品摄影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