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初探

时间:2022-01-16 12:00:24

论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初探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媒体监督是公众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表现,而司法独立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适用的公理性法治原则。二者都有其宪法依据,都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一般关系

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最终价值都在于追求社会公正,二者具有最终价值追求的统一性。司法需要媒体的监督,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从而更大程度地保障司法公正。而司法在法治社会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司法能否公正。司法公正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孟德斯鸠认为的:为了保障人民在法律下的自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平衡。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从总体来说,媒体推动司法进步,不仅有利于阳光下的审判,同时让判决结果通过媒体直接接受社会舆论的检验,而且能够防止司法权滥用。

二、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

(一)司法独立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就司法的天性来讲,它总是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涉和影响,包括媒体的干涉和影响以维护自身的独立,顺利完成国家与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自然也不应受社会舆论的干涉和影响。尤其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外部的干扰或压力必然会对司法人员造成影响,使其独立意志发生嬗变,进而使案件在处理中发生偏颇,导致不公。

(二)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干预性

由于司法是政治社会的公共行为,社会通过舆论对公共行为的知情和评价正是现代文明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大众媒体形式的典型性原则,使得它更倾向于对司法管理和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因为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较其他社会问题更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不满,更容易成为舆论的热点。由于社会舆论代表着广泛的民众,所以,媒体监督并不是来自舆论本身,而是来自舆论背后表达的民意。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媒体的不当监督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司法独立。现实生活中,媒体对司法审判的报道有时不够客观,追求抢先效果,容易造成“媒体审判”,干扰了司法独立。媒体常常只听取受害人的一面之词,没有做到“兼听”;有些报道和评论加入了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偏见,并且言辞激烈,追求轰动效应,还常常在法院做出判决以前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和意见。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害怕媒体监督,对媒体监督设置种种障碍,如不让记者旁听,采访案件等,导致媒体不能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三、冲突存在的原因分析

纵观和反思这些年来,就我国有关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存在的冲突进行原因分析,既有理论原因也有实践原因,既有媒体的不当“越位”,也有司法的不当阻拦。

(一)二者追求的价值冲突

媒体是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价值标准——道德来评判是非,以追求道德上的公正;司法则通过依靠公众同意的公共准则——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追求法律上的公正。而道德意义上的公正与法律意义上的公正是不能完全等同。

(二)二者的职业特性、运作逻辑不同

首先,二者的特性不同。媒体具有开放性、透明性的特点,而司法则意味着一个有独立性的、自律性的“法的空间”。倘若放任媒体对未决的诉讼案件发表倾向性的报道或评论,则极易使法官先入为主、产生偏见,或使法官不得不考虑舆论的呼声,作出不当判断以迎合传媒与受众,形成所谓的“媒体审判”或“情感审判”。其次,二者的运作逻辑不同。媒体的话语立场是道德、强调重民意、重感情、重公意;司法的话语立场是形式法律,遵从证据裁判原则,一切案件的定性都须以确定充分的证据为基础,即司法重证据、重理性、重公正。

(三)司法独立机制尚不完善,司法存在不公正的现象

实践中,司法机关独而不立,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我国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严重,司法机关受制于行政,难以独立行使司法权。二是经济上、人力上由地方政府控制,缺乏依法保障的体系。

四、试探我国现阶段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之平衡

司法与新闻的关系涉及到两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正如王艳教授所说的:“司法独立与新闻自由是现代国家宪法的两大原则,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犹如车的两轮,彼此不可替代,也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一)从媒体监督的角度看,需建立媒体监督司法的规范机制

1.媒体监督司法,要坚持新闻自由但应当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自由是当今各国普遍采取的一项原则,它是媒体监督所必需的,没有必要的自由,媒体监督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是正如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只是意味着“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2.媒体要有效地监督司法,应提高监督者的法律知识。一个不懂法的监督者看问题时,只会从道德层面去做主观的判断,不管赞成什么、提倡什么或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会对社会舆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好坏,全凭他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个人的良心。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出于责任感而诚实,与出于惧怕不利后果而诚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行动本身包含着自己规定的法则,而后一种情况,却必须看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只有监督者也懂法,才能站在法律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毕竟道德和习惯不是法律。

3.媒体在监督司法时,要尊重司法的特性,应有适当定位而不能“越位”。司法权,它具有独立性、公开性、程序性、权威性等特性,所有这些都是实现司法公正所必须的。一是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立场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二是以客观平和的态度报道和评论司法活动,不过分渲染炒作,不追求猎奇;三是在监督过程中要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轻易发表评论意见,尤其要注意是法庭在审判,不是记者在审判这个基本原则;四是对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批评要准确、客观,不能主观臆断、信口开河。

(二)从司法的立场来看,应正确对待媒体监督,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并提高法官的素质

1.对于媒体的监督,司法部门应持有宽容的理解和理性的接受态度,同时限制被监督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权利。对媒体监督,不要有找茬、挑刺的情绪,不能苛求记者必须按法官的意图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进行报道。还有要限制被监督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权利,由于受到采访条件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在细节方面难免会有失实之处,而如果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承担诉累之苦和败诉的风险,那么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就会逐渐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从而对监督失去热情,国家和社会对媒体监督司法的企望就会化成泡影。新闻媒体不是司法机关简单的传声筒,它应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2.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审判公开,自觉接受媒体监督。要进一步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的制度和机制,最大程度上减少任何组织、团体、个人对司法机关的干涉,树立“司法公正、执行有力、工作高效、队伍廉洁”的法院形象。“要把案件审理过程、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判决等通过媒体报道,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看到法院是依据这些证据做出判决的,以增强司法的透明度,提高裁判的公信力”。对于媒体与公众的误解,也要善于利用媒体澄清事实、表明观点,从而得到媒体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3.司法机关可以设立一套免受报道干扰的防范机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延期审理。对于受媒体报道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案件进行延期审理,直到有偏见的舆论压力消除或减弱后再重新启动审判程序;二是变更管辖。案发地往往是舆论的中心,异地审判能够使被告远离媒体,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审判;三是审判人员回避制。如果审判人员已经从新闻媒体报道中对案件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以申请回避;四是对诉讼参与人的庭外言论作必要限制。对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证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在庭外禁止或允许发表的言论做明确的规定。

五、结语

世间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媒体监督是一柄双刃剑,当媒体监督权被正当行使时,无疑对司法公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媒体监督权被不当行使时,便会损害司法公正。但权衡利弊后,我们还是应该给媒体监督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不断优化、支持、改善媒体监督的环境,正如伏尔泰所说:“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同时在法律上给媒体监督最大限度的保护,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进程。宽容新闻媒体评论,理性对待监督和批评,是司法成熟的表现。

上一篇:浅谈有源电力滤波器 下一篇:浅析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