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尔弗雷德·欧文战争诗歌特点

时间:2022-01-10 10:59:14

浅析威尔弗雷德·欧文战争诗歌特点

摘要:威尔弗雷德・欧文是一战中的杰出诗人。他的反战诗歌以描绘细节见长,画面感强,直指战争的残忍无情,同时也辛辣地讽刺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悍然发动无谓的帝国主义战争。本文试从欧文具有代表性的十首战争诗歌分析其特点,抛砖引玉,以求为国内更深层次地研究欧文战争诗歌打下基础。

关键词:英国文学;战争诗;欧文

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杰出的的战壕诗人,被赞誉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诗人”[1]。一战爆发时,他从军参战,目睹了战争之惨烈,写下了《为国捐躯》(Dulce Et Decorum Est)等诗歌。而后他因伤住院,结识了著名诗人沙松等。1917年,他再次奔赴战场。在给他母亲的信中,他提到“我要尽一个军官应尽的责任…直接领导这些士兵,同时也能间接感受到他们的痛楚…把这些记录下来并为他们祈祷”[2]。1918他中弹身亡,年仅26岁。1985年,欧文作为十六大“一战诗人”之一,他的名字被刻在了西敏寺诗人角的石碑上。

欧文与哈代等诗人不同,他本人参加过战争。他的现实主义战争诗多描绘战争的恐怖画面,起到直达人心胡效果。他写下了自己作为军人的经历,也描绘了军人在战场上所经历的种种心灵创伤。他的诗歌富于描绘细节,“生动形象,往往又带给人恐惧感”[3]。他的诗歌代表了一代人的呼声,传达了对英国帝国主义的不满,对煽动战争者的愤恨,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国内对欧文诗歌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分析其诗歌特点,以求为鉴赏欧文诗歌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

一、长于讽刺

欧文诗歌中主人公往往聚焦于战场上的一个士兵,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抑或是戏剧化的情节处理来讽刺煽动战争的统治阶级,凸显战争的无情。欧文在刻画细节层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比如在《为国捐躯》一诗中:

And watch the white eyes writhing in his face,

His hanging face, like a devil’s sick of sin,

If you could hear, at every jolt, the blood

Come gargling from the froth-corrupted lungs

诗歌描绘了一个士兵在中了毒气的画面,脸色苍白,反刍物四溅,身体溃烂,极其可怖。在后文中,欧文亲切地将煽动战争的统治阶级称为朋友,并指出他们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反问如何能一边热情高涨,鼓励人们参军,一边粉饰战争的残忍无情,让孩子们大唱“为国捐躯”。欧文力图将战场的画面带入人们的脑海,来激发人们的反战情绪。

此外,欧文也在多首诗歌中将梦魇描绘地淋漓尽致。如在《奇怪的相遇》(Strange Meeting)中,欧文描绘了在西部前线士兵的梦魇,他遇到了自己杀死的敌人,但对方多次将自己称为“我的朋友”。他告诉欧文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但“未完成的人生”是个遗憾。这个敌人又提到了有些真理尚未被讲清,此处暗指战争的无情尚未人尽皆知,所以他害怕“战争中的事实被隐藏,怜悯也随之蒸发而去”。这种梦魇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应该更清楚理解战争的本质,并深刻意识到是谁让人们心中的怜悯与同情被“蒸发”而去。

欧文有时也在诗歌采取戏剧化的处理,起到出人意料但又发人深思的效果。如在《暴露》(Exposure)中,他描写了西部战线的士兵已经瑟瑟发抖,通过顿觉法(aposiopesis,即句子中突然中断)来表现士兵们已经不能连续思考。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士兵们只有最基本的感知。在第五诗节描绘了士兵们经历了一种接近昏迷的状态,梦见自己死去上了天堂,没有战争,满地花开;在第六诗节写道他们的灵魂回了家,却发现家中冰冷不堪,老鼠乱窜。在这首诗里,欧文将士兵苦苦等待战斗等和浑身瑟瑟发抖的状态描绘到极致,但戏剧性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无疑是一场莫大的嘲讽,士兵们已经冷到麻木然而却什么都没发生,反而是恶劣的自然状况摧残了士兵的身体和精神。

总体来讲,欧文的战争诗往往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回忆,该现实主义写法充满讽刺。在《青春葬礼赋》(Anthem for Doomed Youth)中,送给死去的士兵的赞歌不是礼炮,而是枪林弹雨的和鸣。在《麻木》(Insensibility)中表现出士兵们杀人冷血无情,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而他们却是开心的。在《徒劳》(Futility)中,士兵每天早晨都是太阳“叫醒的”,而今天军官们将一些死去的士兵送往阳光之下,太阳却再也叫不醒他们了。欧文用真挚的描写刻画了战争是如何冷酷无情,是如何将士兵们转化地麻木不仁,更重要地是他讽刺和谴责了产生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即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

二、音韵奇特

在《欧文诗歌》序言中,欧文曾说道“该书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遗憾。诗歌同样也在遗憾之中。”欧文的诗歌往往在用词和音韵故意表现出一种遗憾,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和谐则会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在《暴露》中,他选用了一系列富含元音的词汇,第一句“in the merciless iced east winds”,元音罗列,令人读来绕口,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映衬了诗歌所要凸显的凛凛寒风所带来的刺骨之感。同样,在《青春葬礼赋》中,作者在第二诗节选用了双元音或长元音的词汇,如speed, shine, flowers, minds等等,故意拉慢了诗歌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们思绪环绕,起到渲染意境的作用。[4 ]尾韵方面,欧文曾故意在诗歌中留下遗憾来表现出一种遗憾。如《送别》(The Send Off)中:

Shall they return to beatings of great bells

In wild trainloads?

A few, a few, too few for drums and yells,

May creep back, silent, to still village wells

Up half-known roads.

《送e》一诗描写了乡亲为征召入伍的新兵送行,新兵们洋溢着笑容,然遗憾地是他们并不知道战况有多惨烈,更不知自己的命运如何。诗歌末尾,roads与trainloads押韵,然而trainloads是合成的名词,roads前面有half-known这一合成的形容词,转移了尾韵的重心,确保诗歌的结尾并非自然与圆满。那些人为信念从军但却对战争一无所知,诗歌结尾的不圆满也照应了这种遗憾。[5]

欧文也常引入象声词或动词的现在分词来渲染效果。在《哨兵》(The Sentry)中,欧文刻画了一个士兵中弹时候跌落战壕的情形,一连串的声音“thud! flump! thud!”,“thud” 强调滚落的状态的声音,而“flump”则是砸在地上“砰砰”的声音,刻画了士兵滚落下战壕的逼真场面。在《为国捐躯》第二诗节中有人大呼“毒气”,“fumbling”,”“yelling”,“stumbling”,“floundering”和“drowning”等现在分词的连用突出动作的连续性以及紧急性,而后有人中弹“guttering, choking, drowning”则刻写了该士兵的痛苦。

欧文诗歌中另一特点是多采用半韵,读起来刺耳。如在《奇怪的相遇》中:

Through granites which titanic wars had groined.

Yet also there encumbered sleepers groaned.

这刺耳映衬了他与死去的士兵相遇的一种离奇。同样,在《徒劳》中,“know”和“now”,“once”和“France”;在《麻木》中,“rid”和“red”,“over”和“ever”等等。欧文看似随意的押韵往往传达出一种不和谐,而它不光是韵上的不和谐,更照应了诗内容上的离奇,这往往会让人深思诗歌背后的意义。

三、多用修辞

抛开音韵修辞格与结构修辞格不谈,欧文的诗歌在词义修辞格上多用明喻、拟人。首先,欧文的诗歌多用明喻,而非暗喻,前者相对更叫直观,更有画面感,容易引发联想和共鸣。以《为国捐躯》为例:

Bent double, like old beggars under sacks,

Knock-kneed, coughing like hags, we cursed through sludge.

本句话中,士兵被比做身着麻衣的老乞丐,极尽士兵疲惫不堪之态。欧文又化用《麦克白》的女巫形象,将士兵比作是吐痰的老女巫。这两个明喻较贴近生活,表现了士兵们路上疲惫不堪的样子,容易让人引发联想,产生共鸣。在《暴露》中,诗人将远方的射击声比作成流言蜚语,让人进一步思考战争的意义何在。在《哨兵》中,诗人将受伤了的士兵的肿胀眼珠比作鱿鱼,让人感受到士兵受伤的状况。在《武器与男孩》(Arms and the boy)中,诗人将钢刀的蓝光比作成疯子发疯的眼神。总而言之,欧文擅使明喻,且往往多贴近于生活,能更好地让人感受战争之残酷。

诗人同样擅长使用拟人,往往也具有讽刺的效果。在《最后的笑声》(The Last Laugh)中,诗人将武器拟人化,杀人的最后一声枪响比作武器的笑声:

The Bullets chirped-In vain! vain! vain!

Machine-guns chuckled-Tut-tut! Tut-tut!

And the Big Gun guffawed.

这三种武器的最后的笑声都是枪鸣,将杀人的枪声比作笑声是一种对战争的嘲讽。同样,在《青春葬礼赋》中,诗人也将枪拟人化,认为它们满腹愤怒:Only the monstrous anger of the guns (只有枪的魔鬼般的愤怒)。它回应了上文提出的“士兵像牲畜一样死去,那么歌声是什么呢”?这种口号式的回答则会带动人们的反战情绪。在《送别》中:欧文描写了信号灯没有动,点了点头。这暗示着是统治阶级对他们点了点头,不过神情默然,漫不经心。[6 ]诗人进而讽刺了那些无情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丝毫不顾虑这些军人的生命安全。在《武器与男孩》中,子弹头对男孩的心情有独钟,弹药筒更是有着锋利的牙齿,这暗示了战争中的死亡情景,刻画了战争的无情与恐怖。

欧文的反战诗歌“被通常认为已经超过了尼科尔斯、格雷福斯甚至是沙松”,他的笔触“饱含深情、富喻细节、形象生动”,一战诗歌领域“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媲美”[7]。欧文活得不够长,但却足够“深”。他的诗歌代表了一代人的呼声,传达了对发动战争的统治阶级的反感以及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时有发生,而欧文的反战诗歌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深的启示。总之,欧文是战争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歌值得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梁为祥.本世纪英国最有希望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简评[J].外语学刊,1995(04):52.

[2]Adrian Barlow: The War against the War Poets, World Poetry Review, 2015(05):8.

[3]Widad Allawi Saddam: The Image of the Soldier in Selected Poems of Wilfred Owen, Al-Ustath, 2013(02):200.

[4]赵海平.哀怨的曲调 炽热的情感―译介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二首诗[J].龙岩师专学报,1992,10(01):88.

[5] Peter Cash: Wilfred Owen, The English Association: Leicester, 2010.

[6]Peter Cash: Wilfred Owen, The English Association: Leicester, 2010.

[7]R. Hughes: The Winter’s Publishing in England, Poetry, 1921.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改... 下一篇:电商视觉设计课程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