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坡“妙喻”与诚斋“活法”的特点

时间:2022-01-03 02:21:19

摘 要:“坡仙”苏轼与南宋开创“诚斋体”的杨万里却在自己的创作中,将各自对诗歌艺术的理解用“妙喻”、“活法”的表现方式,为千百年来的后世读者书写下宋诗中“诗趣”意味浓厚的千古佳篇。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对二者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二者的异同,以求能够比较清晰地呈现宋诗诗趣在宋代代表诗人笔下的风貌。

关键词:苏轼;妙喻;杨万里;活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8-01

一、苏轼的“妙喻”

(一)何谓“妙喻”

诗歌的语言重在含蓄,切忌过于直白,因此通过“立象”来达到“辞约而义广”。天才型诗人——苏轼正是长于“譬喻”,而其的诗句往往在诗人自己的笔下含蓄生动,抒情说理都自然贴切,深入浅出,后人以“妙喻”二字誉之。

(二)苏轼“妙喻”的特点

1、新奇取胜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的千古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早已化为成语“雪泥鸿爪”。读者在不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的前提下,也会被苏轼的人生譬喻所震撼:人生不就像这盲目飞翔的孤鸿吗?命运的不可预知性,让人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

2、讲求奇趣

东坡有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实则是为“诗趣”下了明确定义。诗人对于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也怀有浓厚兴趣,因能将人们所忽略的平凡化为笔下的新奇趣味。

二、杨万里的“活法”

(一)何为“活法”

杨万里将吕本中的以“活法”论诗,践行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上。“钱钟书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吕本中的‘活法’多是就方法规矩而言的,杨万里则是在此基础上‘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

(二)杨万里“活法”的特点

1、雅俗并陈

在“活法”的启发下,杨万里的诗歌呈现出对“以俗为雅”的传承和“以雅为俗”的革新,最终达到“雅俗共赏”艺术新境界。对于杨诚斋善用俗语是比较公认的,如“拍浮”、“抵死”、“怪生”等。这些来自民间的语言使诗句更加生动活泼。

2、生命体认

周启成认为杨万里的诗歌,有一个特点是“以万物为宾友”,但是在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书写上,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如:“雨剩风残忽春暮,花催草唤又诗成。”一花一草的生命都是激发诗人灵感的源泉。

三、苏轼的“妙喻”与杨万里“活法”的异同

(一)二者的相同点

1、讲求诗趣

“宋诗学所讨论、所追求的‘趣’以幽默、机智、理性、巧慧为其特点,是宋人尚理精神、自适心态和谐谑意识在诗歌中的结晶,并成为‘宋调’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周裕锴先生的看法是对宋诗整体特征的把握,诚然在品读东坡与诚斋的诗歌时,这一鲜明的特征已表露无遗。

2、平易自然

“冲口出常言”、“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诗学态度是东坡所提倡的。同样,杨万里也有相同的看法。在这种以体悟自然为基础的创作上,二者的诗句在风格上,多为自然之语。

(二)二者的不同点

1、理趣与风趣

苏诗与诚斋体虽然都是追求诗趣,但是“趣”字在二人的笔下又有不同的审美表现。由于苏轼个人的禅学修养极高,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表现出高于常人的哲思。而杨万里将“风趣”视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最高宗旨,并将苏、黄所开创的诗趣境界加以深化,使其诗歌更为生动。

2、天然与人工

苏轼的诗歌在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时,更多的是自身的天赋使然,苏轼奇特的想象和恣肆的文风是天然形成的,固有“坡仙”的美誉。而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并不是像苏轼一样由于自身的天赋形成的一种圆熟的风格,更多的是通过后天自身的学习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诗风。

四、二者对于宋诗的意义

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其所以如此者,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盖凡文学上卓异之天才,皆有其宏伟之创造力,绝不甘徒摹古人,受其宠罩,而每一时代有自有其情趣风习,文学为时代之反映,亦自不能尽同古人也。”苏轼与杨万里两人作为北宋诗坛的代表,虽然各自的诗学观点、艺术技巧、个人天赋不尽相同,但是“妙喻”与“活法”都在诗人的笔下与诗人的情思相结合,幻化出精彩的诗篇,突出了“宋调”“美在气骨”特征,丰富了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清)王文诰校点.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上一篇: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浅谈色彩在水墨画中的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