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4:47:27

科技资讯论文

科技资讯论文范文第1篇

由於国内对於大型企业电脑化的发展和影响已有许多详尽的研究,如张委良(民79)、赖柏乔(民84)、吴东霖(民87)等人作过资讯技术对组织结构、竞争优势的研究;许志甫(民84)、林志宏(民87)则针对资讯技术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影响作探讨;而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相关著作或报导也甚多,如彭俊华(民77)、王惠真(民86)对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序作过研究;李馥源(民84)、张力人(民88)、詹怡婷(民89)、王长智(民89)、陈俊良(民89)、甘文政(民89)等人则针对中小企业导入电子商务等资讯科技的程序、因素及效益作过探讨;综观上述,专注在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之探讨较為缺乏。

而就中小企业而言,长久以来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方面,大多不甚健全,内部的作业程序也未标準化,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发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这些都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传统人工作业环境下的普遍缺失。依据资策会(民86)的调查结果,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脑的比例约為68%,且有逐年提昇的趋势,故本研究的目的即欲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是否能藉由电脑化而建立管理制度,并在作业流程中植入关键性的控制点以提昇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探讨在不同的电脑化应用程度下,其作业流程与内部控制的调整情况。

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包括电脑化的时间、资讯专职人员多寡、电脑作业系统的复杂程度、电脑化的范围以及资讯系统的开发方式為何。

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

瞭解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组织系络或电脑化情形的影响。

电脑化前是否先合理化

瞭解中小企业在会计电脑化前,是否先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以及探讨合理化与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

会计电脑化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

探讨中小企业的作业流程是否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有所改变以及不同的会计电脑化程度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会计电脑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瞭解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对作业的效率、组织结构以及整体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共四项,以下针对各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结论:

[1]、瞭解我国中小企业电脑化的情形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人才的欠缺及本身业务性质较為单纯的关系,对於资讯专职人员或电脑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在2人以下;硬体设备与架构方面,使用中型以上电脑者佔少数,大多使用个人电脑搭配单机作业系统,部分企业可能因业务需要搭配使用工作站,并以架设区域网路居多,显示样本企业的电脑系统复杂程度不高。样本企业对於ERP或电子商务等当前的新兴资讯技术应用的普及率不高,显示中小企业由於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对於新兴资讯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意愿都不高,大部分企业仍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导入会计资讯系统进行电脑化。

[2]、探讨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以及是否和组织系络与企业电脑化的情形有关

本研究以导入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个数衡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导入的会计资讯系统模组中,以会计总帐和进销存系统居多数,显示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以帐务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居多,王惠真(民86)曾对中小企业引进会计资讯系统的程序作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採用会计资讯系统的动机,主要是基於企业本身的需要,当企业规模扩增、业务量增加时,进销存及帐款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商务往来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且作业层次的电脑化所需投资的成本最少但收效却最快,恰能符合中小企业投资的经营特质。

在探讨组织系络和电脑化情形是否与会计电脑化程度有关方面,本研究提出组织系络、电脑化时间、资讯部门人数、电脑系统复杂度以及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等因素并形成相关的研究假说,藉由适当的分析方法验证是否与企业会计电脑化程度之间有关联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电脑化程度会受组织规模、成立年数、电脑化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随著时间经过,业务量及规模的扩增,会计管理的相关作业变得更加复杂,為提昇效率,自然会导入更多的会计资讯系统以因应企业所需。

[3]、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

有关作业流程合理化与会计资讯系统使用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前若曾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其资讯系统的整体使用满意度较高,显示先合理化再电脑化成功机率较高,系统的使用满意度也会较高,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支持此一说法。

关於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作业流程造成影响,本研究採用相依样本t检定验证样本企业的作业流程控管在会计电脑化前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作业流程控管五个构面下的各变项在会计电脑化前后均呈现显著的差异,表示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会随著会计制度的电脑化,在其作业流程中建立原先没有的控制点,并强化原先并未确实执行的程序,进而提昇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电脑化程度高低与企业作业流程控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成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对作业流程各构面进行分析,结果并无显著的情形,亦即会计电脑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整体而言其作业流程的控管越健全,但无法观察其对各个作业流程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4]、探讨会计电脑化是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影响

根据个案结果可知,企业的文件表单并未因為会计电脑化而消失,大部份企业仍要求将重要的凭证和报表印製出来供审核,只有部分作业可由电脑稽核取代之,可能原因是中小企业电脑化的程度普遍较低,且大多以购买套装软体的方式进行资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画,各子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导致资料的传输和稽核无法透过电脑执行一贯性的作业,只好延用电脑化前人工书面审核的方式。

就资料处理的速度而言,会计电脑化后,资料处理的速度明显增加,為企业节省许多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输出的资讯就一定正确,资料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遗失、隐瞒、增加、重覆处理或其它不正当的异动,导致最后输出的并非正确完整的资讯。

就资料处理的成本而言,企业的软体若选购不当,资讯系统的品质即受到影响,如系统的维护及维修和使用不易导致错误或无效率等等,而使资料处理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使用者本身的素质也会影响资料处理成本的高低,企业的员工流动率高或训练不足等都会使资料在处理过程当中发生错误,导致处理资料的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在电脑化后,许多资料的储存、传输方式均已格式化或标準化,导致弹性调整的空间相对变小;且电脑化省却了一些人工作业下的繁琐动作,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会变得较為单调且例行化,工作的负担和责任也有所减轻,但也导致职务的分工程度降低,有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

根据个案结果显示,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已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并不会改变原先的作业流程,大部份仍维持原先的程序,电脑化带来的效益只是让处理的动作变得更有效率。反之,当企业在人工作业的环境之下并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电脑化会促使企业进行作业流程的标準化或合理化,并建立或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但前提是企业导入电脑时有妥善的规划,且资讯系统也符合需求的情况。

[二]、研究限制

[1]、样本取得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资料取自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所出版之民国八十九年中小企业协会会员名册,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家数、行业眾多,加入中小企业协会的会员只佔少数,样本较不具代表性。

[2]、样本数有限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仅12.83%,样本数稍嫌不足,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问卷的题项过多,寄发时间又正逢企业的忙季所致。

[3]、衡量变数的问题

本研究变数的衡量有部分為主观性的指标,并无相关的文献支持,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问题看法上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以致於本研究在作变数的分析时,可能流於主观或武断。

[4]、访谈深度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资料的蒐集,由於访谈的时间有限,仅能针对简要的问题作询问,自个案公司所得的资料的品质不高。

[三]、建议

[1]、对企业的建议

1.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的程度不高,并以导入交易处理与作业控制层次的会计资讯系统居多,显示企业会计资讯系统的应用层次有待提升,方能确实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竞争优势。

2.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会计电脑化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及内部控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有受访企业是藉由会计资讯系统的导入而建立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显示企业在导入会计资讯系统之前并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藉由会计电脑化的进行,检讨己身的管理制度,进而促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2]、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1.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辅以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在资料的可信度方面较為欠缺,故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藉由个案访谈的方式,对会计电脑化是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作更為深入详尽的探讨。

2.本研究探讨的是中小企业会计电脑化情形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针对大型企业引进资讯技术对其内部控制的影响作探讨,相信可以对大型企业在导入资讯技术时,在其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上造成的影响以及因应方式提供有用的资讯。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会员名册(民89),中华民国中小企业协会。

王长智(民89),中小企业导入企业间电子商务之研究,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义云(民85),会计电脑化对会计原则的衝击,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36-45。

王蕙真(民86),中小企业会计资讯系统引进程序之研究,台湾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甘文政(民89),中小企业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推行企业再造之研究,长荣管理学院经研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朱文源(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备忘录,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27-29。

江敏志(民83),会计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建立-以电脑化总帐会计系统為例,东海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江瑞凯(民77),台湾中小型製造业电脑化困难之探索性研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东霖(民87),会计资讯系统对资讯使用者及竞争策略影响之研究,政治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吴棕璠(民88),审计学,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吴棕璠、谢清佳(民87),资讯管理理论与实务,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吕方尧(民85),跨越会计制度电脑化的障碍,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9-27。

李馥源(民84),中小企业策略运用资讯科技的初探,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周政贤(民73),中小企业电脑化过程对组织之影响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志宏(民87),资讯技术与企业流程再工程关系之探讨,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耀钦(民83),资讯科技对企业程序之影响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侯君溥(民87),中小企业电脑化与组织变革过程--一个服务业之个案探讨,中山管理评论,第46卷第12期,pp.1137-1170。

柯琼凤、陈专涂、谢清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沧海出版社。

柳中冈(民83),中小企业管理电脑化指南,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洪许智源(民89),电脑化资讯系统内部控制之研究与评估—以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為例,成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明玲(民85),企业会计电脑化现况大调查,会计研究月刊,第132期,pp.12-18。

高孔廉、王约成(民72),台湾中小企业合作经营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人伟(民75),会计制度内容及设计方法,台北中国预算管理学会。

张力仁(民88),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导入电子商务因素之研究,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淑光(民75),我国职场合理化、民主化对劳动者人格之影响,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纬良(民79),资讯技术之运用对组织的影响,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许志甫(民84),资讯科技运用对企业作业流程的影响研究,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功源(民71),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筹措问题之研究,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吴美如(民88),企业内部网路企业内部网路(Intranet)对会计人员之影响,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俊良(民89),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彭俊华(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之策略性规画分析—企业制度典之构想与应用设计,淡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汤宗泰(民85),中小企业电脑化之难题、失败原因与成功因素,台北银行月刊,第26卷第11期,PP.39-55。

经济部工业局网站(民87),www.moeaidb.gov.tw/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网站(民88),www.moeasmea.gov.tw

詹怡婷(民89),电子商务资讯与环境特性对中小企业衝击之模式,元智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资策会(民76),我国软体发展环境、问题及需求之现况调查。

刘士豪(民83),资讯系统与组织竞争优势关系之研究—资源基础理论之应用,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刘水深(民78),台湾中小企业之内部管理问题,臺湾银行季刊,第34卷第3期,pp.127-137。

楼雍仪(民86),由价值鍊观点探讨EDI在及时存货管理上的运用—以电子业為例,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千姿(民78),中小企业电脑化资讯系统发展之描述性研究,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蔡文贤(民74),台湾地区电脑化资讯系统规划之研究,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邓泗堂(民7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之研究,政治大学财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国庆(民80),资讯安全的门神-通行码,资讯教育丛书(三)。

萧逸之(民85),中小型零商业合理化与电脑化优先顺序之个案研究,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开平(民84),中小企业製造业内部控制现况探讨,中兴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赖柏乔(民84),后勤资讯技术运用策略与竞争优势之研究─以电子相关產业為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钱钦嫄(民84),作业电脑化与企业再造工程,今日会计,第58期,pp.71-73。

戴西君、张家铭(民78),台湾中小企业发展之研究,经社法制论丛,第三期,PP.151-170。

闕志铭(民85),企业电脑化与合理化孰先孰后的主张--从组织程序模式来推论解释,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淑慧(民86),电子资料交换使用状况及其对内部控制影响之探讨,淡江大学会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苏耀新(民88),会计资讯系统,松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Anthnoy,R.N.andJ.Dearden(1980),ManagementControlSystem,Illinois:RichardD.Irwin,Inc.pp.6.

Banerjee,R.I.(1993),DeLong,D.W.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HowMuchCompetitiveAdventage?LongRangePlanning,pp.29-40.

Cushing,B.EandRomney,M.B.(1994),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6thE.D,pp.59.

Delone,W.H.(1990),DeterminantsofSuccessforComputerUsageinSmallBusiness,MISQuarterly,pp51-61.

French,J.A.(1990),TheBusinessKnowledgeInvestment-BuildingArchitectured,NewJersey,YourdonPress,pp.15-20.

Murray,R.J.(1991),TheQuestForWorldClassITCapability-ITISKeytoAchievingQualityGoal,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pp.7-15.

Nunally,J.C.(1978),PsychometricTheory.Mcgraw-Hill,NewYork,pp.21-23.

Porter,W.tandPerry,W.E(1987),EDPControlsandAuditing,KentPublishingCompany,5thEd.Boston,pp.176-180.

Rahman,M.andHalladay.M(1988),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FuturesDirections,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pp.26.

Raymond,L(1985),OrganizationCharacteristicsandMISSuccessandFailureofanInformationSystemforProductQuality,MISQuarterly,pp37-52.

Thong,JamesY.L(1999),Anintegratedmodelofinformationsystemadoptioninsmallbusinesses,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pp.1152-1159.

Weber,Ron(1988),EDPAuditingConceptualFoundationsandPractice,NewYork:McGraw-Hill,2thEd,pp.307.

科技资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检验医学;资源;检索获取

Abstract:As a medical science,Laboratory Medicine is a broad range of interdiscipline,and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is scattered.This paper discusses in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nvironment,Retrieval and acquisition of Laboratory Medicine resources.

Key words:Laboratory Medicine;resources;Retrieval and acquisi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合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1]。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环境下,交叉学科的资源分布更为分散,资源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全面准确的获取检验医学的期刊论文、资源资讯进行探讨。

1期刊论文

医学检验学科,因其交叉学科的特点,其期刊论文在万方、同方、维普库中均有被独家收录和同时收录的情况。因此,在检验医学的期刊论文获取方面,为了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在充分了解不同数据库的学科侧重和文献量分布的情况下,依据检索需求,进行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策略的制定。

检验医学作为交叉学科主要涉及医学和理工科领域,为了解其被不同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在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应用相同的检索策略,即"(检验医学or医学检验)In All",其中维普期刊库检索出3600篇,同方库中检索出191818篇,万方库中检索出74033篇,即万方和同方库在检验医学期刊论文的收录方面更具优势,在检验医学专业期刊的收录方面,维普数据库共收录检验医学期刊19种,其中2种核心期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11种检验医学期刊中有3种核心期刊,同方数据库收录的7种检验医学期刊中有2种核心期刊(其中1种核心期刊已经停止收录)。另外,万方库和维普库可获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的全文,同方库中虽文献量多且涉及学科范围广,但并未收录中华医学会核心期刊。

因此在数据库的选择方面,根据检索需求的不同,获取检验医学的核心期刊论文首选万方,获取检验医学普通期刊论文首选维普数据库,获取更多的非医学期刊的检验医学论文首选同方库。在检索策略的制定方面,为了保证查全率,应当尽量使用关键词检索,而不是导航或者期刊检索。

2其他资料

在检验医学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获取方面,可通过国家药监局的"检验医学信息网"(http://.cn/),包括"政策法规"栏目和"质量指标""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栏目。其中,"政策法规"栏目共了141项政策法规,并同时提供了三种检索方式,包括可按照政策法规的年代进行快速检索,还可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地方性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的级别进行检索,另外,也可按综合类、药品类、试剂类、医疗器械类等检验相关耗材器械的类别进行检索。"质量指标"栏目,共了与质量指标相关的通知和现状调查。"实验室管理办法"栏目中,可下载医疗机构临床试验室检查报表等实验室相关资料文档。

在专业的图书知识点数据库中,超星读秀数据库提供了知识点检索功能,可通过输入关键词的方式,检索获取来自超星图书数据库和其他专业参考资料的知识,这种知识点的获取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因为知识点的来源是大量的图书,故检索结果更为专业全面。在检验医学网站中,"检验医学信息网"上的"学术交流栏目",对检验医学的常用知识进行了分类汇总,收集了包括检验常识、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检验仪器和试剂、实验室管理等专题知识和资料的1131篇。

在检验医学资讯、职称、投稿等信息的获取方面,除了传统的网络检索外,微信平台的信息丰富和及时使得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部分检验医学相关的微信平台已经嵌入了资源、产品资讯、职称、投稿等信息和功能,在信息互动和投稿等业务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医学的微信平台,有相关机构建立用来资讯通知的的,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微信平台;也有检验医学相关杂志通过微信号进行资讯或者投稿的,如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平台[2],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平台[3];另外一些事检验仪器公司对设备信息进行资讯,如医学仪器与试剂检验之星,齐鲁医学检验等。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检验医学的文献信息的获取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微信、网站、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这些途径,采用针对性的检索策略和方法,可以迅速、准确的获取检验医学的知识、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期刊论文、投稿信息、最新资讯等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J].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2]张英杰,王松旺,杨洋,等.依托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规范和强化数据共享服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5):47-51.

科技资讯论文范文第3篇

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逐步发生挑战,研究生培养从过去的学术性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并扩大了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这种培养目标的转型,标志着我国现有的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改变。在政策上,我国应用型硕士培养的口号早已打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字面的转换简单。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社会企业对于目前培养出的应用型硕士也存在较大的质疑。针对应用型硕士培养出现的问题,本文以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为例,剖析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而对我国大陆地区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提供建议。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与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大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也是分为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性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学位。技术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如若继续深造,还可以继续读博士班深造。以上两种类型,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渠道多样、体系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未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有权利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台湾地区应用型硕士,等同职业技术教育的硕士阶段。笔者以台湾地区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工程资讯系为例,了解其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二、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一)科系简介

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成立于1965年,曾名正修工专土木工程科,1989年增设夜间部两年制,1999年改制为工程土木系,招收大学部及进修部,2006年成立营建工程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土木与工程资讯系。土木与工程系课程规划: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题,以电脑应用为辅,并注重专业课程之实务教授以培育具有专精技能的现代土木技术人才。

(二)入学要求

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有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2.符合教育部认定标准之国外大学或独立学院有相关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者。

3.合于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同等学历认定标准――第三条)报考硕士班之规定者。

从上可以看出,其入学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存在,其硕士招考范围较大陆地区高校范围广,含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及职业技术类本科,专科(含工作经验、资格证等)均可以报告,参与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申请。大陆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双轨制的教育系统,在招生上达不到台湾地区的招生灵活性、范围广泛性特点。

(三)课程方面

其课程体现了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与资讯系课程特征。从2013年的课程要求中,对于应用型硕士生课程的学分要求都差不多保持在30学分以上。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有海外研习。这一点在大陆应用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很难看到。从其课程开设情况看,其开设的课程立足与实际生活、社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效用。

(四)学制特点

所有硕士均为2年学制,这点和大陆地区全日制工程硕士部分2.5年的不同。大陆地区高校一般都是采取先开设课程,然后实习加硕士论文撰写,毕业。正修科技大学工学院土木与资讯系中营建工程研究所课程中,其课程与硕士论文处于同期,研究生二年级仍有课程需要学习,另外,也开展了硕士论文撰写。

(五)建教结合模式

正修科技大学在建教结合方面较强的优势。原因有:台湾地区教育政策,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台湾地区不仅在《大学法》中明确规定大学要与政府机关、事业机关等进行产学合作,“教育部”还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对建教合作的内容、经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签订的契约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从法律上保障了产学合作的实施。正修科技大学荣获“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示范基地,拥有7个产学研发中心。一方面,解决社会所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予研究生以实际接触真实世界的基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用型硕士的实践能力。

三、启示

首先,从入学要求上看,正修科技大学应用型硕士的招考要求,较大陆高校应用型硕士招考有一定的灵活性、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等。这种做法,在招考中扩大了学生生源的数量,有利于学生入学的公平性,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应注重课程的实际性,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社会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注重课程实际效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再次,优化课程安排,兼顾硕士论文写作。台湾模式,课程与硕士论文同时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会促进硕士论文的写作。论文写作中的疑惑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有利于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科技资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图书资讯学 期刊评价

分类号 G250.1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0.019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Assessment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in Taiwan

Li Xianzhi, Fan Yingying, He Rong, Yang Xiao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s in Taiwan began by the mid-1990s. It has undergone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journal ranking,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period of journal ranking and indexed by core journal databases, as well as the new system period of ranking and indexing, which show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journal ranking and indexed from independence to unity, the assessment basing mainly on objective index to mainly on expert assessment, and so on.

Keywords Taiw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assessments.

0 引言

学术期刊提供了专家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实现了知识累积、传播、分享的目的,也正因如此,学术期刊的分级与品质把关遂成为学界一项重要的工作。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学术期刊的繁荣出版,评价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将近2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即“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 [1]。2015年底台湾地区“科技部”(原“行政院国科会”,下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制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开展新一轮期刊评比收录[2]。

大陆专家学者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期刊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于1994年率先对台湾地区科技期刊的出版与发文进行了统计分析[3],随后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专家学者逐渐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现状的梳理[4],基于国际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台湾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影响力分析[5]、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一级期刊对比分析[6]、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系期刊论文主题分析与引文分析[7-8]等方面。总体而言,大陆专家学者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研究较为零星,研究成果较少,而针对期刊评价方面则缺乏整体把握。因此,本文将在简要回顾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概况与评价背景的基础上,以评价制度的确立为时间节点,较为全面地阐述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历程,同时就在评价历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征作简要说明。

1 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概况与评价缘起

1.1 出版概况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出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台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图书资讯学正规教育的铺开以及图书资讯学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等因素而逐渐开展起来。1953年11月台湾“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11月更名为“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在台北“国家图书馆”恢复成立[9],195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2005年更名为“图书资讯学研究”)正式刊行,标志着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的开端。1967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国家图书馆”分别刊行《图书馆学刊》(1999年更名为《图书资讯学刊》)、《“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1996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馆刊)。到了70年代创刊数量略有上升,共计7种,例如1970年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编辑发行《教育资料科学月刊》(1980年更名为《教育资料科学》,又于1982年更名为《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上世纪80年代创刊数量与70年代基本持平,共6种期刊,例如1983年台北市图书馆发行《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等。进入90年代,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创刊数量达到鼎盛时期,共有16种期刊编辑发行,例如1991年成功大学图书馆发行《成功大学图书馆馆讯》(1998年更名为《成功大学图书馆馆刊》),1994年世新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刊行《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已停刊)等。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创刊数量较少,新创刊的期刊仅有3种,例如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于2004年编辑发行的《出版与管理研究》(2008年更名为《文化事业与管理研究》)等[10-11]。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在“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收录101种,包括已停刊,同时将停刊更名视为不同期刊,下同)、THCI(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收录24种,2011年6月停止更新并整合至TCI-HSS)、TSSCI(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种)、TCI-HSS(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收录20种)、ACI(学术引文资料库,收录15种)、CLISA(中文图书资讯学文献摘要细料库,无查询权限)、Airiti-Library(华艺在线图书馆,收录21种)等数据库中均有收录,本文限于篇幅仅以2013年9月11日启用的TCI-HSS数据库收录的“图书资讯学期刊”名单为依据,同时去除已停刊、原刊名等情况,详见表1。

1.2 评价缘起

一方面,随着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学术期刊出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也伴随着期刊质量良莠不齐,欠缺客观评价体系等问题,加之台湾地区大学不断民主化,建立客观的学术评审制度刻不容缓,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便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12]。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扩张,出现了诸如教育发展质量失衡、教育资源排挤、国际化程度不高、大学及学术评价亟待建立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台湾地区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或修订大学法律法规来促进大学发展的健全化、国际化以及评鉴标准化[13]。在此背景下,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价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步形成了4个层级的评价体制:(1)各大学的总体评价以及所属单所系评价;(2)同学科与同学门评价;(3)学者研究成果评价;(4)学术刊物评价[14]。在大学评价过程中,“学术研究表现”与“学术研究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期刊品质,因此期刊评价便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2000年台湾地区“科技部”(原“行政院国科会”,下同)正式发表《“中华民国”人文社会科学白皮书》,并将学术期刊评价计划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15],借此契机各学术领域或自发性需求或接受“国科会”委托,纷纷展开期刊评价工作。

2 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历程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隶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教育学门,其期刊评价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同步开展起来的,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逐渐形成了两套评价机制,即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本文以这两种评价制度产生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1 期刊评比排序探索时期(1995―2000)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于1991年12月举办“国内人文学术期刊与学术推广期刊相关问题座谈会”,邀请相关期刊编辑、文哲系所师生及出版业者出席,在会谈别提到期刊评价制度问题。在此会议的基础上,1995年台湾地区“科技部”遂开始推行“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各学门期刊评比排序”计划[16],图书资讯学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或自行或受“科技部”委托进行期刊评价与研究工作,自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工作正式铺开。1995年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薛理桂教授对台湾地区仍在刊行的31种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第一次评价研究,其评价作业的详细情况详见表2。

从表2可知,薛理桂教授主要是从客观角度进行考察,并未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主观认知纳入指标体系。同时,在该评价研究中并未进行期刊排序,主要依据《“国内”学术性期刊评量参考标准(乙表)――人文社会科学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与客观描述。此次评价研究属于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首次评价排序研究,也是这一阶段唯一的一次评比排序研究,因此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对后续评比排序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并行发展繁荣时期(2000―2015)

以TSSCI和THCI Core的建置、使用为标志,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进入“双轨制”评价阶段,这一时期期刊评比排序逐渐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方案与体系,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也逐渐成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期刊评比排序方面

自1995年进行第一次排序开始到2010年,又先后进行了4次评比排序研究。2001年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黄世雄等人接受台湾地区“科技部”委托的研究计划,以1996-2000年刊行的17种期刊进行评价排序(编号A)。2008年台东大学教育学系黄毅志等人亦接受“科技部”委托,对2003-2007年刊行的11种期刊进行评比排序(编号B)。2009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黄慕萱与台东大学教育学系黄毅志合作,对当时每期都刊行两篇及以上论文的11种期刊进行评比排序(编号C)。2010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陈光华等人,在对比前几次评比排序的基础上,亦进行了19种期刊的评比排序(编号D),详见表3。

据表3可知,上述4次评比排序或受台湾地区“科技部”委托开展研究或自行研究,评价方法基本都涵盖了“形式审查法”“引文分析法”“专家评价法”等,指标体系也大同小异。但是在这4次评价研究中,台湾地区“科技部”相关部门尚未建立针对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方案,致使这几次评比排序规模较小,不易积累经验,公信力有待加强。有鉴于此,2011年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制定《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统一的评比制度,并实行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导、委托下的线上系统申请形式的学门期刊评比作业。新的评比方案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评比组织、评比指标、权重分配、评比程序、评比对象及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其中评比指标包括“形式指标”(6%)、“引用指标”(24%)、“调查问卷”(35%)、“专家审查”(35%),评比结果经由分级会议确认并以A、B、C、D形式,并作为TSSCI、THCI Core的收录依据[21]。

此次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排序于2014年在台湾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郑英耀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学门期刊评比中进行,参与评比的图书资讯学期刊共计6种,其中《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图书资讯学刊》《图书资讯学研究》为A级,《图书与资讯学刊》《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为B级,《大学图书馆》为C级[21]。

2.2.2 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方面

台湾地区自 1992 年起,引入SCI、SSCI、A&HCI、EI等引文资料库[22],而本土引文资料库的建置则滞后几年。随着台湾地区大学评价及学术评价的本土化意识加深,加上世界各地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本土语言表达方式等因素[16],相关研究机构在台湾地区“科技部”(原 “行政院国科会”)的委托下开始计划并着手建立符合台湾本土需求及特性的引文索引资料库作为检索、研究与评鉴工具。1999-2001年相继建立TSSCI、THCI数据库,2006-2008年建立THCI Core数据库,2012-2014年整合上述数据库的资源并建置TCI-HSS数据库。这一系列的数据库仅TSSCI、THCI Core两大数据库分别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核心期刊评价收录工具,而图书资讯学期刊仅在TSSCI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收录,因此本文仅阐述TSSCI数据库对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历程。

TSSCI从建置之初就定位于学术水准较高、影响力较大、出版过程严谨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3],使得其本身兼具检索、研究与评价的功能。TSSCI期刊收录审查流程包括预审、初审及复审三个阶段,其收录方案涵盖了“形式指标”“引用指标”“调查问卷”以及“专家审查”等方面众多指标。自2000年首次公布收录名单开始,直到2009年公布的收录名单中才出现图书资讯学期刊。截止2015年共计公布15次收录名单,图书资讯学期刊历次收录情况详见表4。

2.3 期刊评比收录新制时期(2016―)

上述两种期刊评价制度双轨并行发展,功能却有雷同之处,这样势必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使用者认定上的困扰,因此台湾地区学界近几年一直呼吁将二者进行整合。2014年底,台湾地区“科技部”公告废止期刊评比排序工作及相关实施方案[25],2015年3月起“国立”政治大学黄东益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制度变革”审议式论坛计划,以审议式调查方式进行,希望藉此了解并呈现学界多元化意见。随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促进学术研究与期刊品质的提升,并使原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业务更加符合学界需求,遂参考该计划成果,于2015年8月起着手拟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4日修订通过并于2016年起开始实施新制。新的评比收录新制在原TSSCI、THCI Core收录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期刊评比排序的多元指标特色,以“形式指标”(5%)、“引用指标”(15%)、“调查问卷”(30%)以及“学门专家审查”(50%)等4项指标进行评比,根据币种换算后计算总成绩再依据成绩与学门代表、相关委员审议后分为三级,受评为第一与第二级者,按学门收录到TSSCI与THCI Core中,受评为第三级者为非人社核心期刊[26]。

2016年1月4日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正式“开放2016年人社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申请”公告[27],而图书资讯学隶属的教育学门期刊评比收录将在2017年开放申请,因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将在2017年迎来第四轮评比收录作业,也即期刊评比排序收录新制实施后的首次评比收录作业。

3 结语

自1995年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薛理桂教授对台湾地区仍在刊行的31种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第一次评比研究开始,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比收录研究已走过了20年的历史,见证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大学评价与学术评价的兴起与繁荣以及图书资讯学教育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纵观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收录发展历程,其主要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

3.1 从独立分散评价研究走向统一评比收录作业

在2016年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尚未实施以前,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排序一共进行了3轮,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也进行了7次。虽然这几次的期刊评比排序与收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却一直是独立进行,这样不仅不利于跟踪评比收录进度与经验交流,而且不利于合理利用研究资源以及对评比收录结果的客观认知。因此,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底制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评比收录新制将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整合到一个平台进行统一作业,2016年正式实施后,因而台湾地区期刊评价制度将走向了新的阶段。

3.2 从以客观指标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专家评审为主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最初的评比工作主要从“形式审查”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在随后进行了几次评比排序及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中,主观指标如“专家审查”“调查问卷”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将其纳入评标指标体系中,但是在较早涵盖“专家审查”指标的研究中其权重偏低,随着台湾地区“审议式民主精神”理念的不断深化,期刊评比排序收录中主观指标权重得到进一步提升[1],如2011年《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中“专家评审”与“调查问卷”两项指标权重为70%,而在2015年底《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中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则高达80%[28]。

参考文献:

[ 1 ] 黄东益,董祥开.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制度变革:审议式论坛说明及邀约[J].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15,16(2):22-27.

[ 2 ]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开放2016年人社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申请(新制)[EB/OL].[2016-04-09].http://www.hss.ntu.edu.tw/news_d.aspx?no=5&d=374.

[ 3 ] 叶继元.台湾期刊及科技论文分析[J].图书馆建设,1994(2):58-60.

[ 4 ] 程小娟.台湾图书资讯学学术期刊的现状与特色[J].情报探索,2011(10):79-82.

[ 5 ] 高俊宽,戴炜轶.从DOAJ收录的LIS期刊看海峡两岸同类期刊的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5(1):85-90.

[ 6 ] 陈艳伟.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期刊引文抽样调查与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5(2):76-78.

[ 7 ] 隋鑫,王念祖.2008―2012年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学一级期刊论文分析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6):126-132.

[ 8 ] 张红岩.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论文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8):84-86.

[ 9 ] “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历史沿革[EB/OL].[2016-04-09].http://.tw/intro/1.

[10] 薛理桂.“我国”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学术性期刊评鉴[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1995,21(2):61-80.

[11] 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图书资讯学[EB/OL].[2016-04-10].http://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eoMRb/journalbrowse?sq=jsb1=%22%E5%9C%96%E6%9B%B8%E8%B3%87%E8%A8%8A%E5%AD%B8%22&treelv=%E6%9C%9F%E5%88%8A^^%E5%AD%B8%E9%96%80%E7%80%8F%E8%A6%BD^^jsb1~~~~%E5%9C%96%E6%9B%B8%E8%B3%87%E8%A8%8A%E5%AD%B8&stype=jour&&jouropendb=ncljour.

[13] 李明辉.“国科会”“我国”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各学门期刊评比排序之检讨[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9,9(2):239-242.

[14] 周祝瑛.SSCI下的台湾高教竞争力:以政治大学学术评价为例[C]//程郁缀,谷雪.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131.

[15] 王梅玲.大学研究评鉴与引文分析应用[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5,31(1):5-13.

[16] 陈光华,吴恬安.台湾图书资讯学学术期刊评鉴之比较研究[J].图书资讯学研究,2010,4(2):65-94.

[17] 周大兴.“国内”人文学术期刊与学术推广期刊相关问题座谈会纪要[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2,2(1):49-70.

[18] 黄世雄,陈雪华,赖鼎铭.图书资讯学期刊排序之研究[EB/OL].[2016-04-10].http://tkuir.lib.tk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6500.

[19] 黄毅志,洪聪敏,黄慕萱,等.“国内”教育学门图书资讯学术期刊评比研究[EB/OL].[2016-04-10].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91008.

[20] 黄慕萱,黄毅志.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之研究[J].图书资讯学研究,2009,3(2):1-23.

[21] 郑英耀,周洪室,郭峰渊.103年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报告―教育学门[EB/OL].[2016-04-10]. http://www.hss.ntu.edu.tw/model.aspx?no=351.

[22] 刘世闵.台湾学术界教育学门TSSCI制度衍生之问题与批判[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2(11):33-37.

[23] 杨巧玲.TSSCI问题化的问题[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2(11):9-16.

[24]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TSSCI收录期刊名单[EB/OL].[2016-04-12].http://www.hss.ntu.edu.tw/model.aspx?no=67.

[25]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期刊评比收录新制简介[EB/OL].[2016-04-12].http://www.hss.ntu.edu.tw/model.aspx?no=63.

[26]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新制Q&A[EB/OL].[2016-04-18].http://www.hss.ntu.edu.tw/model.aspx?no=358.

[27]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开放2016年人社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申请[EB/OL].[2016-04-21].http://www.hss.ntu.edu.tw/news_d.aspx?no=5&d=374.

上一篇:科技培训方案范文 下一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