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09 08:50:44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1

关键字信息化时代;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68-01

1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活动的理念及目标

随着社会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

1.1第一层级:复述性理解,主要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采取表演所阅读的材料,或者将阅读的材料用图画表达出来等形式来培养其第一层级的阅读能力。

1.2第二层级:解释性理解,要求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例如:对于中年级学生可采取问答方式或者制作一些简单学件(如幻灯片)来介绍或推荐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从而培养其第二层级的阅读能力。

1.3第三层级:评价性理解,即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对于中年级及高年级学生可利用课堂以及网络交流阅读材料时,对自己所阅读的材料本身,以及同学推荐的阅读材料进行评价来培养其第三层级的阅读能力。

1.4第四层级:创造性理解,要求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例如:让高年级学生写读后感,或者对阅读材料进行改写、续写,而这些学生作品也可放入学件,或贴在网络BBS论坛让其他学生来当“小老师”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手段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其第四层级的阅读能力。

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2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

阅读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千万不要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去选择大人心目中的好书好文章,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阅读欣赏的乐趣。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形式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直接在网上进行在线阅读电子文本,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2.1低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低年级识字量为1800个左右,所以应该由教师指定阅读材料,以简单的儿歌、小故事、寓言、童话、浅显的古诗词为主,书中可配有拼音。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唐诗三百首》、《看图读古诗》等。

2.2中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中年级识字量为2500个左右,所以应该由教师推荐阅读材料为主,学生自选阅读材料为辅相结合,以作文、微型小说、短小的散文、优秀的古诗词为主,鼓励看短篇及中篇小说。例如:《微型小说选》、《吃耳朵的妖精》、《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2.3高年级课外阅读欣赏材料的选择。高年级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所以应该以学生自选阅读材料为主,教师推荐阅读材料为辅,以优秀的诗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优秀的散文为主,鼓励看长篇名著。例如:《春江花月夜》、《水浒传》、《三国演义》、《季节飘带》、《锦绣心情》、《羊脂球》、《简爱》等。学生可以在阅读过后,通过在课堂上以及在BBS网络平台上进行评价、交流和推荐,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使学生不断增强对阅读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语文课外阅读欣赏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欣赏的能力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该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长期、长效,并利用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做到“厚积”才能实现“薄发”。

3.1低年级学生可将课外阅读先放在课堂上欣赏和交流,并渐渐引导其在课堂外的网络上扩大范围进行欣赏和交流,慢慢培养其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扩大其阅读和交流的视野。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每次可抽取两到三名学生向同学朗读自己推荐的好句子、好段落,要求说明推荐句段的出处,做到朗读时口齿清晰,可加入自己的表演,再谈谈为什么推荐这句段,表达自己对句段的感受,再让班上同学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注意在低年级中随机抽取的学生应先抽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有了好的开头,才有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制作学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及电子表格中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分。

3.2中年级学生可将课外阅读欣赏放在课堂上欣赏和交流的同时,在课堂外的网络上进行大范围的欣赏和交流,激发其课外阅读欣赏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一到两名学生向同学推荐好段落、好文章,要求说明推荐段落、文章的出处,朗读时做到感情丰富,可加入自己的肢体表演,再谈谈推荐的理由。在网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BBS论坛上对阅读材料的评价或者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进行发帖或者参加互动讨论。

3.3高年级学生由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增加,可将课外阅读大量放在课堂外的网络上进行欣赏和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在BBS论坛上发帖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要求说明推荐文章的出处,可做整篇文章的转载,也可自行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部分转载,甚至可以上传朗读配音,并写一写阅读后的个人感受及推荐的理由。当然,课堂上的阅读欣赏也因继续进行,教师可以在论坛上挑选阅读材料,也可在课堂上随机挑选学生做现场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社会转型期 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愿意交流的,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明确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循序推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实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农村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针对全国学生,没有考虑地域、城乡差异性。虽然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学校硬件、师资、家长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社区人文等重要因素,农村整体逊色于城市,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细化学段目标,循序推进。

一、二年级,严格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回家后尽量用普通话与家人说话。三、四年级,巩固普通话水平,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简要转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动地讲述故事,用语言打动他人。五、六年级。与人交流说话时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表达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学会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即兴简短发言。

二、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甄别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其购买其它更多学习材料,课本应当就是孩子主要的认知材料,甚至是大多数农村家庭唯一的书籍。因此,农村老师利用好教科书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是经典美文,城市孩子可能吃过花样百出的花生食品,但对花生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对花生生长过程给人成长的启示理解。绝对要逊于农村孩子。

二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只要能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自然、社会、人文,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农村小学生家长难有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挖掘,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更无指望。充其量,农村家长在年节时或外出务工偶尔回乡时,为孩子集中买几本纯粹应试且不一定适用的所谓辅导资料。所以,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甄别出其中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开口表达。结合教材中安排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口语交际练习课。鼓励小学生说说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挖掘课外资源的丰富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开阔与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三、采取适应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情境,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课文教学。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又呈现给学生身边的一些美景,如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园、田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画面,与游客互动,带领大家领略家乡的美。课本中安排的《劝说》、《让名著中人物走上舞台》等口语交际练习课更强调了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农村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农村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少有城市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的条件下,尽量给学生创设课外口语交际实践的环境。

锤炼胆量。农村孩子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可进,也进不了电影院,听不到音乐会,很少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跟团游玩,孩子接触大场面、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少,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生普遍腼腆、矜持、“放不开”,开口的胆量很小,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农村教师,首先要在学校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勇敢答问、勇敢争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鼓励孩子在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学会尊重孩子意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凝心聚神。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发展至“口语交际”,“听话说话”是倾听和表达,“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和交流应对,强调了瞬时互动性。因此心神不宁,应对就难以抓住关键,《晏子使楚》除了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机智,更要理解应对者冷静的重要性。

修炼涵养。农村小学生成长过程所接触到的文明场所一般只有小学校园、校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未成型,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滥,农村孩子平均接触到赌博、争吵等不文明现象的机率远高于城市孩子。这种生活环境浸染下的孩子,呈现出的将会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农村教师要防微杜渐,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与人交谈时,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礼貌。三四年级时,要用课文《孔子拜师》、口语交际练习课《我看到了……》等,培养学生交谈中倾听的认真态度,激发请教意识,敢于与人商讨不同的意见。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用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口语交际练习课《聊聊热门话题》等,提醒注意语言美,不说脏话,抵制农村粗俗、不文明的语言。

四、多给予农村小学生积极评价。扬长避短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习作教学理念。其实,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然而,在我校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不少少年儿童习作情意水平低。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角浅,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下笔时常被“无米之炊”所困扰。他们敷衍成篇,其习作内容贫乏,思想干瘪,情味欠缺,甚至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厌恶与排斥情绪。下面我粗略谈谈习作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1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怎样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课文的样子,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能写。例如,人教版小语教材“壮丽的祖国山河”,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习作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地方。通过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和写作风光景色的,学习作者通过景色描写和直抒认识的方法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然后运用到口语交际中,互相交流说一说;最后在习作教学中,进一步学习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写完以后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作修改,使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我有位好友的女儿,今年才小学五年级,却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又十分喜爱写作,每晚笔耕不辍,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小作家呢!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我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当然,这远远不够,我还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课外书带到班上来,同学间互相借阅,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我还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鼓励学生节省零用钱去买必备的课外书,如《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积累一些间接经验和语言材料。

2 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习作内容生活化,利用本地资源,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实现习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缀,让学生感悟生活,感受到习作是生活真实表达的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从大自然中索取材料、从活动中创造材料,从阅读中积累材料、从课文中挖掘材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校外素材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我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

3 习作要互相交流

作文和说话一样,都是交际的工具。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很自然地在交际中得到了反馈,分享了表达的快乐。作为说话延续的作文,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从而得到反馈,“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需要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发表的欲望”就是写作的需要、写作的动力。作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发表欲望,满足他们的写作需要,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标规定“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其意义也就在此,我们绝不能忽视。

4 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帮助差生,针对他们作文中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教会他们“能写”,努力做到会写、写得好

不少差生的作文内容叙述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与他们思维不清和组织内部语言能力差有关系。我们可以“先说后写”,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作指导,引导他们想一想:我要写什么样的内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把要写的内容一句一句连续地说一说,帮助他们组织好自己要写的内容和语句,清楚有序地表达出来。有一些差生每次只能写出三言两语的作文,使老师们很头疼。我想,首先要让他们有话可写,在“先说后写”时指导他们说得多一些。还可以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什么”“怎么”“什么样”“怎么样”,把内容写得具体一些。例如写事就可以问问:“是什么事情?”“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写一个人就可以问问:“他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 “他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他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写自己想到的就可以问问:“你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小学生作文写多少字?现在《语文教学标准》不再规定习作的字数,有利于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流水账式的作文,我们要正确对待。我想,差生能写出流水帐式的作文,毕竟是迈出愿写的关键一步。再说,日常生活本身就像流水账,作文就是找出生活这本流水账中的精彩,把它写下来。遇到了流水账式的作文,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而选择好作文的材料。还可以对这些内容多问几个“什么” “怎么”“什么样”“怎么样”,做到“言之有物,言有重点”。说话罗嗦、语句不通顺、更是常见的毛病,就是一般的小学生作文中也免不了。究其根源,往往和学生口语表达有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及时纠正学生口语中的这些毛病。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先说后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认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口治”自己的这些毛病。

总之,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的深远与厚重,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习作,学会习作是习作教研的最终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大家共同探讨习作教学之路,使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4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乃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词汇教学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传授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他们感兴趣的关于目标语言文化的任何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也能让学生在翻译时不望文生义,逐渐减少语用失误。

例如在预备课程“What color is it?”一课中,可以充分挖掘red,green,black等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比较,如:“红色”在汉语文化中可象征喜庆、欢乐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的“red”却是暴力、流血的象征;“blue”在英语中形容心情时表达的是忧郁,在形容音像产品时,还可表示色情的意思,跟汉语里的“黄”相互对应。通过将这些单词在汉语及英语中的不同涵义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感觉学得轻松、有意义,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些单词。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就初中英语教材而言,所使用的阅读材料一般是内容生动、难度适中、贴近生活的名人轶事、生活故事、幽默小品、历史故事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相应国家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1.通过英汉文化的比较,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介绍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避免学生按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例如,我们中国人见面的开场白多用“吃饭了吗?”“上哪去啊?”等问候语,以示关心。但在英语国家,这样的问候语会让别人认为你不礼貌,干涉他们的私事。西方人常用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话题来开始谈论,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直观呈现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像材料呈现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人的子女一般在成年后离开自己,他们为了排遣孤独通常会饲养宠物,视宠物为家庭的一分子。从而也就能理解英语中的习语“You are a luck dog”的真正含义:你是个幸运儿。体现出一种亲昵的关系,并不是汉语中骂人的话。

3. 拓展课外阅读,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教材选取的内容由于受篇幅所限,不会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拓宽阅读范围,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从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体会英美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初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的阅读材料,如Little Red Riding Hood《小红帽》,Snow White《白雪公主》,Cinderella《灰姑娘》等;初二的学生可以选择新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如《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中学生英语辅导报》、Shanghai Students’ Post等;初三的学生则可以阅读如《展望未来》、Forrest Gump《阿甘正传》等,并最好摘抄好词好句,写短小的读后感等。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口语学习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在目前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顺利地学好英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让受话人明白自己表达的意思,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pair work,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等,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安排学生即兴表演对话,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比赛等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吸收目标语言的文化,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教育 教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1-01

1.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的单向教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

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大都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讲的东西,成为存贮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这是不科学的。新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应该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刺激、促进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使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方情境,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旧套路,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经常变换学方式,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诸如朗读、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

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指导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2.用课外小组活动补充单一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使他们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习惯只有慢慢地通过经常不断的重复才能获得。仅靠在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只有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并养成语言习惯。我国中学的英语课每学年还不足170学时。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采取增加课时、课外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办法来扩大接触外语的机会,不但未能奏效,反而使学生负担过重,失去兴趣,以致许多人放弃学习。因此,若将教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用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又把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形成课内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学习方式。

3.将学生的学习从以个体方式为主变成以小组学习为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据此,可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在课堂相互合作,在课外也常常开展活动。这样学生把英语学习不只当作课内的任务,而是把课内外的活动变成一种学习的整体工作。小组活动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交流和协作。伙伴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各自又都获得很多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小组学习有效地保证了课内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四人学习小组按邻近座位组成,开始时,每组指定量名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学习。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诵、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还可在小组复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大家命题进行期中考试。

在教学中,“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展“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技能,逐步学会学习。所以说,“小组学习”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变单一依靠课本和练习册为博取多种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多样化教学体现在教材问题上的做法,可以比喻为“将羊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靠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需要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只利用课本或少量的补充材料对学生重复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令人感到厌烦的、乏味的苦差事。

除了使用统编教材,教师还要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阅读、听力材料及其它学习材料供学生在课内外学习用。A、B两班的同学,以班、以小组、甚至以个人为单位订阅英语杂志和画报,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作课本的补充。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们理解到:他们不需要在某一课书或某一节课内死盯住几个词、几个句子或某个语法项目才能学会它们,而是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后,在语言的复现中比较灵活、也比较容易地掌握语言的。同时由于学生读得多、见得多,他们视野较广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正是多样化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煜峰 《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苏德宏 “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6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和实用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特色出发,分析比较该专业的听说教学大纲和小学英语对听说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提出了对教材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听说课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早已将教学重点由读写训练转为听说训练,这里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就不再累述。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对英语初学者的小学生来说,就要从听说入手。鉴于此目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就应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能增加该专业的听说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技能。

那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究竟是什么?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尤其是应用语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老师准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对初学者会有一种如音乐般的魅力;流畅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的环境;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老师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是: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有课堂演示,表演的特殊技能;掌握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开展孩子们喜爱的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了解影响外语听说能力的因素和外语教学理论,采取适当的听说策略等。有了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要研究听说教学的教法。首先要对比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和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部2007年7月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听说能力的一般要求(节选)

(一)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二)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二、小学英语新课标中对听说能力的目标总体描述(节选)

(一)一级(三、四年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

(二)二级(五、六年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三、对比分析

对上述听说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听说教学在达到其一般要求的同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加实用性。现主要从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方面讨论:

标准的语音。听说课中首先应该让每个学生过语音关。主要教学内容为国际音标的正确读法和发音方法,美式和英式音标的区别,听音辨音能力,重读、弱读,升降调,断句,正确拼读字母和单词等基本语音技能。语音的训练应该列为第一学年的教学重点,因为这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且对小学生的英语入门和今后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英文教学。要结合小学英语教法课,让学生在听说课中熟练掌握和应用小学英语的基本课堂用语及肢体语言。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让他们在初学时接受全英文教学,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通过反复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成自己的语言。这里我强调在听说课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去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内涵。曾有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动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发展空间。

能说会唱会表演。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提高的,其听说的能力也是在语言交际和应用中得到体现的,所以小学英语老师首先就应该具有说唱和表演等多种技能,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就应结合教法课在听说课堂中得到体现。一般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采用的形式比较死板单一,如对话和讨论等。为了突出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色,在听说课堂中可采用与小学英语课堂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语音模仿,两人及多人对话,讨论,简单评价分析,自编自演儿童短剧,用英文讲童话故事,看英文动画片,英语歌曲演唱和表演,诵读英文儿歌和绕口令等。通过这些形式,未来的老师们在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课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建议

基于以上对听说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对此,还应该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因目前还没有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特定的教材,国内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仍选用《大学英语听力》配套教材或《新视野听说教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应在目前使用的教材基础之上,合理选用,安排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增加能突出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材料辅助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教材处理建议,以供讨论。

(一)教材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专科用)》编写的,与精读,泛读,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配套的听力教材。其中每课都涉及口语训练,因而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教材。该教材着重听说的基础技能训练,材料大多以生活题材为主,在培养学生听懂基本语言单位(如语音,字母数字,单词,句型)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学生在语篇的理解能力和熟练程度,提高他们对听说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同时教材所提供的题型与全国四,六级考试题型相似,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首先具体分析教材结构:

教材每单元分三部分,包括单项听力技能训练(PART AMICRO-LISTENING),语篇整体听力技能训练(PART BMACRO-LISTENING)和口头练习(PART C ORAL PRACTICE)。

1.单项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主要涉及语音练习,听音辨音,单词和短句等听力基本训练,培养初步的听力技能。结合课本练习和材料,教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辨容易混淆的音素,失去爆破,单词和结构;学会对简单的语音信息做出判断和分析,包括对数词(年份,日期,年龄,电话号码,地址等),简单句的听写。同时,教师还应对语音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如音标的发音原理和技巧,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连读,省略,爆破等基本技巧的训练,还可辅以英语绕口令,歌曲等对学生进行训练。该部分要将听说结合起来,听和说所占的分量应该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同样的提高。"

2.整体语篇听力技能训练。该部分短文的题材多为生活场景类,因而对学生来说内容不是很专业化,对提高口语表达也很有实用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一是对应试听力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应试技能,如主题句和关键词,猜测问题以及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技巧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二是对提高听说能力本身的训练。影响听说能力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和非语言因素(如心理素质听力技巧等)。传统的听说教学把听和说独立教学,或者重听力而轻口语,重口语而轻听力,这些都不能有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两者应该并驾齐驱。该教材的听力材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类场景,如问候,介绍,爱好,学习,提供帮助,请求,致谢,道歉,购物,看病,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交流谈话密切相关,所以同时进行这些方面大量的听说训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还和我们以后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课堂教学可采用先以说为主的热身运动,再精听教材内容,完成练习,为下一步积累语言素材,再就所听材料进行语言再现,之后再听材料模仿语音语调,规范表达。

3.口头练习。这部分主要进行以说为主的巩固扩展(如自编对话短剧,复述,讲故事,讨论等)。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正确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还要通过课外口语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课堂上习得的语言素材和拓展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让其意识到自主学习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主导课堂。听说活动交替进行,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交流。对于学生在表达,交际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和评价,起到交际衔接和促进的作用,并把握时机,适时介绍听力策略和交际策略。

(二)课堂教学方法。要在听说课堂教学中突出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笔者建议将听说课的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法的某些内容巧妙的结合起来。首先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要让其充分认识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知道自己应该学习掌握好哪些技能。有了这些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就要让其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真切的感受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1.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将来从事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启蒙人,而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对英语语言初步的感知能力。要让我们的学生以后有效的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就要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深切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形式应该活泼丰富,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选择他们想听,想说的话题和内容。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惧,紧张,羞涩等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先给他们充分的课前准备,再让他们在课堂上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渐养成说英语的习惯。有了习惯,就有信心大胆用英语表达,说英语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其次是帮助他们克服语言表达障碍。通过听和模仿语言材料,先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再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学会使用肢体语言。这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加鼓励。具体的说,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以下课堂教学活动可供参考:

(1)材料复述:让学生复述所听材料的关键词,大意,主要情节,细节。不同形式的复述可就具体情况和材料的难易程度安排在听说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课后可以布置故事复述的练习,选材为儿童故事或童话故事,并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根据情节做出手势和表情进行复述。以后,逐渐增加难度,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如在诊所,在车站,在邮局,在餐倌,在商店等。教师还可以提供英语短剧和动画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

(3)短剧表演。可以就听说材料进行改编表演,或让学生分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短剧,并进行小组评比。

(4)英语儿歌和绕口令练习:儿歌和绕口令不仅是练习英语语音的语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朗朗上口,节奏明快,便于记忆。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听音,辨音练习,培养英语语感,同时还为学生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素材。

(5)英语歌曲,歌剧表演:音乐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东西,所以英语歌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2.加强语言基础训练和讲解。每一堂英语听说课都有语言教学重点,教师在每课的听说训练之前,应该详细的向学生讲解在不同场景下应该用什么句型和表达方式,向学生介绍类似的表达法,比较英汉语言的差别,让学生尽量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在学生的口语练习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是的汉语式英语和语言错误。

3.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能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这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除了教材上的听说材料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之外,主要利用计算机设备来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将大量知识信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给学生。直观,立体,动感的图文音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播放英语歌曲,观赏英文影片,进行课堂语音和听说测试,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给学生提供课后的听说练习等,这些方式都能较快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加强课后练习。提高听说能力主要靠平时坚持不懈的练习,因此,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让学生的听说得到充分的练习,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练习,安排各种听说活动。上面已经提到了利用局域网或校园网给学生提供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如英文儿歌,英文小故事,英文短剧剧本等训练听说的材料,汇编整理后自主练习,再让学生自己组织参加一些英语晚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英语角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听说,而且为学生今后组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结语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除了教法课之外,其它的英语专业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都无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弥补教材的不足。而听说课是其中最灵活,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根据笔者在该专业八,九年的听说教学实践,形成了对该课程的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和改进,让学生在听说课堂中能听能说,重要的是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适应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也知道如何有效的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郝建平,李静纯.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虞苏美,李慧琴.大学英语听力[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鸿芩.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 互动法教学 实施步骤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词汇、语法及会话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时期。但是这一阶段,学生处在机械记忆时期,学得快也忘得快,语言交际能力不强。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听”又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是一种言语能力,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听力教学,加强学生对听力理解。而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互动法”教学则能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抓准互动法教学实施步骤,提高听力教学有效性

(一)把握听前(pre-listening)准备,营造良好听力气氛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音语调的基础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听力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听前准备环节,了解学生已有听力水平,并选取出合适的英语听力素材,围绕教材要求挑选出具有一定交际性且通俗易懂的、具备一定趣味性、知识性的英语听力素材。这样不但能够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丰富积累。其次,教师还应充分运用不同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如投影、图片、实物、视频、录像等,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意识,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同样,教师也应充分熟悉所听素材,准确掌握需解决的问题,对材料中的背景知识或某些生词可选择性的去提示或解释,并对各教学环节应有事先安排。此外,教师还可按听力内容设计热身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听力材料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group work)等活动,让学生可以先熟悉材料,然后进入听前心理准备状态,从而更好地融入听力训练中。

(二)注重听中(while-listening)开展环节,强化听力训练

这一环节是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环节时,教师应精心地设计简明又体现听力素材主体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于问题驱使下开展听力训练。在听完材料后,由记忆中获取材料大概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以免注意力平均分配,而能够捕捉文中关键词,抓住内容主线及分辨关键信息。在学生录音材料听完后,老师可利用事先所设计的问题,提问各层次的同学,以及时获得课堂教学反馈。其次,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将听说有机结合起来,由说促听,由听带说。例如:教学3A Unit5 Let’s eat时,教师可利用课文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创设一个在麦当劳的情景,学生可以点自己所喜爱的食物,用 “I like”“Have some”等所学知识进行情景小对话。这样,让学生不但展开听力训练,还有利于口语表达。

(三)注重听后(post-listening)验收、提高的教学环节

听是信息接受、信息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若具备一定知识输入量,那么学生的听力则会有所提高。因而,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其结合语言输入、语言吸收与输出。

第一,角色表演。善用听力材料中的情景来创设多种语言交际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英语知识,轻松、愉快地学习听力,提高英语交际、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完6AUnit 2:Where's the science museum?后,可选取相关听力材料展开听力训练,指导学生以角色表演这一方式来展示听力,验收听力效果,促进听力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分组讨论。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听材料来讲讲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如听与“birthday”有关材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以所学词汇谈谈自己对birthday的看法,以促进口语与听力的全面进步。

二、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互动法”教学注意事项

(一)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听力习惯

目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愈来愈早。但是,不少学生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感觉英语学习太难、太枯燥,导致厌烦、畏惧心理。因此,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英语听力也是如此。第一、养成听力预测习惯,指依据已知信息去判断未知信息;第二、形成听前问题浏览习惯,依据文化背景、文章环境等预对材料;第三、养成获取重要信息、关键词的习惯。在快速听力中,一些单词发音因失去爆破、连读、弱读等影响而有所变化,这时可依据语言知识选择性地听;第四,边听边记,可用简单中英文符号、单词等快速地记下如时间、数字、主题等重要信息。

(二)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短时记忆训练

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老师还需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尤其是发音中的同化、弱读及重音现象。一般而言,实词重读,虚词弱读。其次,加强学生的短时记忆训练。在听完录音材料后,注意引导学生回忆文章大意,将所听内容进行联系,以熟悉符号快速记录重要信息,以便记忆。如所听材料是简短故事,可按故事发生顺序,把人物与情节进行联系加以记忆。

总之,通过“互动法”教学模式,有利于在交流中实现“教”和“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发挥出老师的主导、指导作用,同时侧重学生的语言交际,将语言输出与输入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慧娟.小学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篇8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上一篇:书面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