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5:37:53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合作;闽台;研究启示;展望;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77-0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外以及两岸四地合作办学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自2009年以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正式开启并得到了迅猛推进,标志着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已由浅层次水平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由于闽台高等教育合作是在相对特殊的行政区划和敏感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相对中外及中国大陆与港澳教育之间的合作,更具有特殊政治意涵[1]。因而,闽台教育合作问题已成为两岸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文通过使用“闽台+教育+合作”和“两岸+教育+合作”检索期刊论文篇名,共有96篇文献,剔除一些非研究文献24篇,共有72篇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的分析基础和依据。从的时间分布上看,最早一篇有关两岸教育合作于1992年,然而2008—2012年发表的文献占全部文献的比例达81.9%(见表1),文献数量非常集中,说明两岸教育合作问题是近期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从作者单位的地域分布上看,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福建、广东、台湾、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占88.9%,而福建作者占61.1%(见表2),说明福建省在推进两岸教育合作实践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产生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

二、研究述评

(一)大陆相关学者研究述评

从发表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大陆学者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历史与进展、合作层次、合作专业、合作内容和形式、学生管理、合作与竞争关系等几个方面。

1.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舒邦华(1994)从规模与结构、招生对象和招生方式、学籍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比较两岸高等教育的异同,还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学历与学位结构等方面比较了两岸高等教育学位与学历的内涵,最后对两岸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相互承认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2]。郁道银等(2001)分析了中国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从台湾高校新兴、交叉学科优势和对台资企业的深入了解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海峡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3]。代明(2006)比较了粤台两地高校发展,认为台湾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膨胀期以后出现“疲弱”态势,其客观原因是台湾高教“产能”过剩,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其主观原因是台湾当局所采取的限制政策,分析两岸教育服务贸易相互开放与合作存在利多空间及双赢前景。同时他还比较两岸两所暨大的发展,认为教育领域是继农业和旅游业之后21世纪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4]。张向前(2007)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补性和可行性强,加强高等教育合作有利于进中华区域经济的发展[5]。郑文谦(2009)介绍了台湾地区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着重探析福建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台湾地区高职教育成功经验与加强闽台两岸高职教育合作的思路[6]。王长旺(2009)认为台资企业人才本地化策略为闽台高职院校合作提供了契机,并提出台资企业参与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7]。金孝柏(2010)从两岸加入WTO所承诺的法律义务角度分析了两岸相互开放教育服务必要性,探讨了WTO体制下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若干法律问题,如学历和学位的互相认可、学生权益的保护、教育投资和教育投资者的保护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与法律实施问题[8]。张宝贵(2011)对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进行基本判定,并认为两岸实行职业教育合作可以实现“双赢”[9]。杨江云(2011)认为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先试先行实验区仍处于理论层面并分析了理论困境的原因以及解决思路[10]。冯静(2011)分析了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并论述了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意义重大,WTO 框架下开展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建议[11]。张宝贵(2011)对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做了基本判定,然后分析了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潜力,最后提出了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推进策略[12]。张英玉(2012)认为台海两岸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宏观运作体制上具有相同之处,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存在有利基础,但也存在不少体制和政策壁垒[13]。

2.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历史与进展研究。许明等(2010)认为,从1987 年开始,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经历了了解初探期、互动交流期、紧密合作期三个发展阶段,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可以归纳为浅层互访交流模式、中层互动参与模式、深层联动合作模式,并于2011年系统梳理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关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进程[14~15]。黄艳平(2010)分析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演进和影响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瓶颈,提出两岸教育合作应“学术化”、要全面实现学历互认、建立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试验区等政策建议[16]。李红(2011)归纳了当前正在进行的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七个类型项目,提出了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八个困难和问题[17]。邓岳敏(2011)认为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越来越高,普通教师参与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增多,两岸高校相互招生及联合培养人才开始实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两岸学历互认的阻力仍然很大,领导参访多,实质性合作少[18]。蔡舒钰(2011)认为,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校际交流关系愈加密切、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19]。张宝蓉(2011)认为福建省高校在对台招生、与台湾联合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术交流与教师交流、校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

3.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层次研究。陈文滨(2002)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海峡两岸四地研究生教育要从学术上的交流到学科建设的合作、从一般性的交流到共同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合作、从低层次留学生的交流到培养高层次留学生的合作[21]。肖川(2008)认为福建地区高职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提出以闽台合作办学为主要途径,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全面改革[22]。陈银秀(2011)分析了当前闽台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及不足,探讨闽台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23]。李维民(2012)从民办(私立)高等教育角度分析了海峡两岸合作的可行性及合作前景[24]。

4.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专业领域研究。陈启锋(1992)探讨了闽台农业教育合作的基础、意义和对策[25]。杨国豪(2010)分析了闽台海洋海事教育合作的可行性,并在互派人员、合作创办闽台海洋海事教育与培训基地、加强闽台海洋海事院校校际交流和合作等闽台海洋海事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提出展望[26]。陈超(2011)分析了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并提出了教育管理对策[27]。陈银秀(2011)也从中医药领域研究了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23]。

5.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谭世贵(2007)以海南大学与台湾一些大学在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学术交流项目的合作交流为例,探讨了琼台高校交流合作的优势和特色[28]。林木明(2010)认为海峡两岸高校在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和方法、管理队伍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并从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推行教育管理机构扁平化、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四个方面构建适应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29]。林中燕(2011)以闽江学院为例探讨了海峡两岸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30]。邓启明(2011)从教师交流与合作、高校交流与合作、学生交流与合作三个方面分析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内容并构建了合作的新平台[31]。李明(2011)对两岸的高等教育资源与环境进行SWOT分析,研究了闽台交流合作的基础与对策,认为福建省可以通过推广闽合培养人才机制,拓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形式,加快建设闽台教育合作实验园区[32]。邓启明(2012)分析了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从开放招生、合作办学、共同研发、扩大就业等方面提出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路径与策略选择[33]。

6.其他问题。林素川(2011)分析了闽台高等教育资源现状,认为闽台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呈现竞争与互补的局面,今后将逐步从互补转向相互竞争,并指出在闽台高等教育水平、闽台高等教育学科、闽台高等教育生源、闽台高等教育师资、闽台高等教育就业等五个方面均存在竞争和合作[34]。刘地松(2012)认为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35]。

(二)台湾相关学者研究述评

台湾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两岸(闽台)教育合作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如谭以德(2005)分析了五十多年以来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所形成的特色,并提出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利用数字学习、两岸人才就业接轨、企业结合等推动两岸技职教育合作[36]。黄燕飞(2009)认为两岸政治的新形势孕育了两岸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合作新契机,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经验可供大陆借鉴,同时,台湾的社会环境(如少子化、老年化)与经济环境(产业国际化及其他经济环境变迁)也给台湾职业教育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挑战,并分析了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接受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可行性[37]。陈松柏(2009)以台湾空中大学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术交流合作为例探讨两岸远程教育合作方案[38]。许淑敏(2011)分析了两岸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体系,认为两岸具有互补优势,并提出四项两岸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体系的合作策略[39]。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闽台学者们对两岸(闽台)教育合作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两岸高等教育合作逐渐走向深入,并最终有助于实现彼此之间高等教育制度、理念、体系、机制等的真正沟通和交流。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闽台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必要且可行; (2)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得到了国家教育政策和福建省先行先试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而台湾当局也因势利导予以响应;(3)闽台合作办学的层次多样、专业逐步增加、内容逐渐扩大,说明闽台高等教育合作是全方位的,有利于两岸高等教育的全面认知。

然而,在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快速推进过程中,闽台教育合作办学的对称性和可持续性、合作院校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作办学机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性、两地教育与生活的文化差异性、营造“海峡两岸教育共同体”的可行性等是今后学术界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宝蓉.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究报告[D].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12:4.

[2] 舒邦华.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展望[J].教育管理研究,1994,(4).

[3] 郁道银.加强海峡两岸高校合作推动继续教育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2002,(4).

[4] 代明.从两所暨大发展的比较看两岸教育产业合作空间[J].东南亚研究,2006,(5).

[5] 张向前,黄种杰.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合作与中华经济发展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8,(5).

[6] 郑文谦.闽台高职教育合作的比较及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7] 王长旺.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8] 金孝柏.WTO体制下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若干法律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10,(5).

[9] 张宝贵.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5).

[10] 杨江云.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先试先行实验区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

[11] 冯静.WTO框架下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1,(4).

[12] 张宝贵,陕阳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策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5).

[13] 张英玉.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

[14] 许明,黄鸿鸿,沈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历史沿革与基本模式[J].教育与考试,2010,(3).

[15] 许明,黄鸿鸿,黄艳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16] 黄艳平.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17] 李红.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相关问题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11,(1).

[18] 邓岳敏,陈秋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19] 蔡舒钰.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0).

[20] 张宝蓉.新时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问题探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1,(2).

[21] 陈文滨.海峡两岸四地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2] 肖川.设立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特区构想——以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为主要特色和途径[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2).

[23] 陈银秀,杨敏,李沛.闽台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1,(9).

[24] 李维民.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可行性与前瞻性[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1).

[25] 陈启锋.闽台农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2,(1).

[26] 杨国豪.集美大学海洋海事教育与闽台交流合作之展望[J].航海教育研究,2010,(4).

[27] 陈超.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教育研究,2011,(12).

[28] 谭世贵,华世佳,龙腾.大力开展琼台高校合作 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9] 林木明.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0] 林中燕.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0,(3).

[31] 邓启明.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内容与平台创新[J].台湾研究,2011,(5).

[32] 李明.“环海峡经济圈”背景下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33] 邓启明,闫华清.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究[J].亚太经济,2012,(2).

[34] 林素川.闽台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1,(6).

[35] 刘地松.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2,(5).

[36] 谭以德.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岸的合作[J].亚太经济,2005,(1).

[37] 黄燕飞.新形势下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合作契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2).

[38] 陈松柏.台湾远程开放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两岸合作展望[J].天津电大学报,2009,(4).

[39] 许淑敏.海峡两岸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优势互补与合作[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责任编辑 陈 鹤]

收稿日期:2012-1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台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11BGL11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模式: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实证研究”(FJCGZZ12-004);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海峡旅游合作区发展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资助(JA11117S)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我国科技前沿领域博士学位论文概况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2001—2010年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分析 从博士学位论文看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首批武术博士学位论文在沪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总结与思考 我国档案学教育论文计量分析 我校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的实践与探索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与思考 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生物学类)获奖的要领剖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与省际分布特征分析 2006-2011年比较方法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蒋冠.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候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谭必勇.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12]王少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13]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4]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

[16]蔡梦玲,高俊宽.从档案学硕博招生看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4,04:21-26.

[17]胡莹.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8]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085-05

[Abstract] Economy is the key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ducation and TCM economy,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nnections with each other, that is, TCM economy pushes forward education, and TC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CM economy development, thus to think about the way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and reflect on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economy a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TCM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C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mbination educ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CM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f TC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Economy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近年来,教育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教育过程渗透着经济的元素,经济活动活跃着教育的基因。不管是从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还是从包容性增长所期望建立的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审视,教育与经济都应该实现双方的协调互动和高度融合[3]。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把握它们相互联系中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1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1.1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社会经济活动,是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同样,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结构布局等也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变化也会反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5]。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教育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经济后盾来保证。经济的发展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影响着对教育的投入,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总量就越大,对教育的投入相应地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布局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结构。教育要得到经济的资助以便获得长远发展,必须紧跟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其布局结构,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解释经济增长的变量[7]。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的。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从而使新式的劳动工具迅速进入生产部门。同时,通过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保证了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8]。

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们的生活观念相应的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的消费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都将通过推动经济的发展来显现其威力。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教育使人们获得了强有力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无知者变成有知者,如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后,人们的视野从肉眼可见得狭小范围扩展到了微观世界、宇观世界,人们思维方式跟着发生了变化,能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9]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10]。教育作为知识产生和传播部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提供部门,在综台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教育。

2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偶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发展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但若是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道路走,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发挥其比较优势的作用,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板块的中医药行业,利用天然植物药剂,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系统观点,对人的疾病进行标本兼治,恰恰是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寻求自身发展要注重的优势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1],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而要研究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研究中医药经济与中医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联。

2.1 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中医药经济对中医药教育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中医药经济的规律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中医药疗法作用缓慢,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着循序渐进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多地需要比西医更有效且更少毒副作用的疾病治疗都倾向于使用中医药,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在回应诺贝尔奖时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获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荣誉”。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中医药已经加快走上世界的步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预计在未来10年内中医中药开发利用将在全世界出现“新浪潮”,中医中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2]。中医药存在这么巨大的市场前景,促使中医药教育更快速地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中医药教育已经走出了古老的口耳相传单一授徒的传统模式,走向了规模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新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成独立建制的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很多留学生专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中医升温,给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显著提高,而中医药保健品由于其天然、绿色、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正成为人们保健活动中的一种时尚追求。药膳食品、特制滋补品等都是中医药在保健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人们为了防病、减肥、增智、增力、明目、固齿等原因选择中医药保健品,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加需要中医药医生的指导,正确选购药品、选定用药量。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保健健康发展的瓶颈。然而按照市场规律,巨大的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必将推动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向前发展。

再次,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中药材种植经济,这是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天然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投入少、收入高,促使中医药种植经济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趋势,也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药材的种植数量、质量都对经济收入有较大影响,为了获得更加高的经济收入,积极研究环境变化等原因所造成的中药材种植数量质量的变化和对中材药在实用中用量及疗效的影响。广大种植户积极接受中医药教育,这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医药种植经济也成为推动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虽然我国的中医药教育在专业口径过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13],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中医药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和基层中医药医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4]。此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中医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畸形,必然影响中医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受西医发展的冲击,中医药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可以量化等因素,都会对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起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正确认识中医经济发展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发展中医药经济、推动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谋求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

2.2 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是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转移,从以单纯性的防病治病为主转向以维护和增强人们群众的健康、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加快,中医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烙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谓之“中医药经济”,比如早几年“银黄口服液”的上市,曾使全国中药材市场金银花的价格多年间都持续飚升[15]。中药由于其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广大人们群众的青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医药学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养生、治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这都依赖于高度发达的中医药知识[16]。但由于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医药市场已经突破了国家的界限,要想保持我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中医药教育。

首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广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规模。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广大人们群众只知道中医药,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00%,随着西医的传入,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崇尚欧洲国家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中医药的发展一度走入低谷。中医药教育出现过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解放之后,中医药才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年来,对西药的毒副作用的认知,对中医药知识的正确认识,人们对中医药源于自然、不用添加剂、完全按照系统的观念,用相生相克治疗方法,从整体上解决疾病的根源所表现出来的疗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医药对慢性病、疑难病、老年病又有着独到的技艺;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大自然”,倾向于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17]。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18]。这使得许多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中医药的传承中来,极大地带动了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如市场上中医药美容保健、延年益寿产品的畅销生动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人心的状况。随着中医药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其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深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中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但受到西医的冲击,而且还受到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医”的冲击。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深挖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如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按照WTO准则的要求制造中成药等等。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来完成。我们知道教育的深度是劳动者个人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量。劳动者中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越多、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大规模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这种强大的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想使中医药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只有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深度,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继承中医药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炼中药材,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提升中医医生的素质。

再次,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决定着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医药的现展同作为手段和方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19],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要想发展中医药经济,使其成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生力军,必须要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力度。只有当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力度使得其能够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站稳脚跟,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中医药事业中来,那么中医药事业将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并极大地提升中医药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中医教育发端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有近50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由于高等中医教育的价值平衡可以由其所引导的实物(获得高等教育的中医从业人员)平衡体现出来,因此,当中医医疗市场逐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时,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中医教育便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获得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平衡[20]。当前中医药教育在开发中医药经济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但是,由于教育落后所造成的人才缺乏、技术陈旧,使得很多地区出现了“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尴尬局面。为了促进中医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第一,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世界性的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接受中医药教育是重视保健的当代人的必然选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医药既是中国人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同时,更为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只有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医学成果,才能既保持中医药的传统,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新成果。

第二,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中医药发扬光大。对中医药的教育,既要重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继承,更要强调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越来越多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疾病正侵蚀着人类的肉体。在中医药教育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有敢于“勇立潮头”的勇气,积极投身于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中医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最终才能带动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与各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汲取当地的医学成果,遵从当地的医学习惯,才能快速地融入当地,实现中医本地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坚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医。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传统中医药中“重直觉”的诊断方法不可否认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坚持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望闻问切”使从中医药诊断疾病开始就走向标准化道路,是发展中医药经济的应有选择。同时,对药材的采购筛选也要采用标准化建设,建立严格的质量体系,这样才能扫除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路障。

第五,在中医药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勤读医典,多学历史,重视实践。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地掌握中医药中的精华,必须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勤读古代医学之集大成的医典名著,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勤动手、多思多问,重视中医的实践应用,坚持辨证思维能力与临床动手能力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中医药的精华,才能在面对其他各种民族医学的挤压过程中站稳脚跟,最终达到促进中医药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1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4-29.

[2] 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11):153-155.

[3] 刘笔利.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我国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1):141-144.

[4] 彭腾.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2005(3):107-108.

[5] 李国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能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1):6-10.

[6] 王家庭.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31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30-36.

[7] 闵维方.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17-26.

[8] 迟景明,何晓芳,程文,等.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1-7.

[9] 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 陈卫东,王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灰关联度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28(3):194-197.

[11] 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12] 丛春雨.论中医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C]//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1.

[13] 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14] 王思民,元伟靖,张桓.中医院校高等专业设置原则以及与社会对接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2-2253.

[15] 陈书太.亟待扶植的中医药经济[J].卫生经济研究,2005 (7):32-33.

[16] 刘阳.浅析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职业,2015(8):25-26.

[17] 倪项根.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医药学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0,21(2):47-48.

[18] 周蔓仪.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914.

[19] 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04,22(2):42-51.

[20] 龚学忠.从经济学角度看高等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2002,21(2):14-15.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选修课;学习态度;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中,其知识容量不断增加,与新时代的结合愈加密切。专业选修课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1]。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构成高校课程体系,同时选修课填补了专业必修课无法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补全相关专业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2]。但是现实运行中存在学生对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知识结构、重要程度以及教师教学特点认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存在盲目选课和凑学分、求高分等急功近利的现象。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显示:选修课在高校中设计、建设较为匮乏且未能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仅47.0%的学生能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造成课程参与度较低,55.85%的学生都逃过选修课;其中50.9%的学生的逃课原因是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这更加降低了选修课参与度甚至满意度。然而“网上选课”的给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支配空间,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3]。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生,采用如下的调查方式:①问卷调查:按比例随机分层抽取了496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男生192人、女生30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8.71%和61.29%②实地调查与访问:对课堂实地调查并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选修课认知态度较高

通过调查76.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69.3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选而不学”是不良行为,应该杜绝;并且高达66.53%的同学认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在拓宽视野、满足兴趣等方面选修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选修动机多元且需求呈现多样化

在调查中67.7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的目的是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57.66%的同学选课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53.23%的同学补充专业知识为就业提高竞争力,还有34.07%的同学是以凑学分作为选课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同学是以提高素质和满足兴趣作为选课的导向,有少部分同学是以凑学分为目的而选课。

在课程设置种类方面,人文类课程最受同学们喜欢,占49.19%;同时医学类及社科类的课程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分别占45.36%和43.55%;经管类占34.88%,社会体育类仅占22.98%。

不同专业对于选修课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医学类、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喜欢人文类和医学类的专业,管理类的专业学生青睐于人文类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通过纵向分析数据我们得出艺体类专业的同学比较喜欢医学类和人文类的选修课。

(三)选课机制不规范,选课需“拼杀”

在没有选到满意的课程中,网络拥堵这一原因占到了52.87%,选课系统的机制不规范制约了学生的选课满意度,同时也有16.9%的同学是必修课冲突及14.94%的是由于选课种类不足为选到满意的课程,还有9.58%的同学由于选修课限制条件过多而选不到满意的课程。网络以及选课条件的种种限制制约了同学们选课的自由度,同时也降低了对选修课的积极性。

(四)教师对于学生选修课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调查显示课程太枯燥占到所有选修课逃课原因的50.9%,居于逃课原因的首位,另外还有30.69%的同学认为老师不点名,不会影响成绩也是逃课的主要原因;在对选修课的上课方式调查中,83.47%的同学认为生动幽默并结合教师亲身经历的上课方式最受欢迎。由此可见,老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选修课质量及选修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选修课选修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为满足其自主选则权提供充分有利条件

为使其真正做到充分自主选择,不设置人数上限和下限,根据选课的人数设置。开展选课教育,学生选课以兴趣和学知识为重点,避免混学分的现状,真正做到自主选课。提前公开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与大纲,便于同学们了解课程相关信息。

(二)上课时间和方式的自主化

上课时间应尽量避免安排在学生放松时间,增加网络选修课的种类。上课方式相较于必修课来说应具有更大的趣味性,较强的灵活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

(三)设置灵活的考试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重点化教育,可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灵活处理,采取机考、实践技能考核、口试、论文答辩等;也可以分组考核、平时分阶段检验,真正提高授课效果。

(四)校际合作选修课,营造双赢局面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各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高校密集区域开始尝试建立教学共同体。各校之间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的选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气氛,并增加了学生间的校际交往。因此,校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优秀课程的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的共赢举措[4]。

四、结语

选课制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是推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条件。选课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高校教师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增进教学效果,调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选课制的推行与实施应该谨慎、科学[5]。

虽然现在国内的各大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但目前教育方法还在探索发展当中。但是我们成长的步伐还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结合我国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来设置选修课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就一定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子明,潘A华,金姝兰.关于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研究[J].学理论,2010(35):266-268

[2]袁文翠,于文娟,马瑞民.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论坛,2014(46):111

[3]郑宏星,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制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

[4]袁文翠,于文娟,马瑞民.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论坛,2014(46):113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中医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医在欧美各国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中医人才的培养逐渐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中医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外中医教育的开展对中医在世界范围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把握国外中医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加快中医教育国际化步伐、以及更有利地推动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在回顾欧美各国中医教育发展情况、把握其发展现状、归纳其发展特点的同时,对日后如何在中医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更好地促进中医教育在这些国家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1 欧洲主流医学界的中医教育概况

1946年,法国德·勒·富耶创立了欧洲第一所中医教育机构“法国针灸中心学院”,中医教育在欧洲得以开展。在初期,中医教育的形式大多是小规模、低水平的私立培训教育,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欧洲各国已建立了系统化、高质量的正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在欧洲的开展为欧洲各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现将法国、英国、德国这几个主要国家的中医教育情况分述如下。

1.1 法国

1.1.1 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法国是西欧各国中对中医最重视,且中医教育历史最为久远的国家。早在1671年就出版了记载中医学的书籍《中医秘典》。1934年,soulie de morant出版的《真正的中国针刺术》是法国、乃至欧洲最早的针灸教科书,在法国和欧洲医学界产生很大影响。1946年,富耶创立了“法国针灸中心学院”,开始了较为正规的高等教育;之后,法国又创立了“国际针灸学会”。二者的成立使法国成为欧洲针灸教育的中心。中医教育进入法国的主流教育界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1989年,法国政府批准公立大学开设针灸课程,巴黎、马赛等地9所医科院校率先以讲座形式开设针灸选修课。1990年,法国波尔多大学、里昂大学、马塞第二大学、蒙彼利埃-尼姆大学、尼斯大学和巴黎北方大学这6所大学的医学院正式联合开设校际针灸文凭课程,针灸正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1]。除了针灸专业外,法国也建立了系统的中医药专业教育,如1997年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创设了中医专业文凭课程[2]。

2003-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促进了法国的中医药组织逐渐形成联合的统一的整体。2007年2月14日法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吉勒·德罗宾在巴黎第五大学宣布,法国政府将正式授权有关高校颁发中医针灸国家级学位证书,目的就是要把针灸教学和针灸治疗纳入国家级标准,全面提升其质量,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粹。

此外,在法国还有一些中医学会积极传播中医文化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在法国的发展。目前,在法国主要和中医相关并得到政府认可的的学会有法国中医联盟、法国中医医师联合会、法国传统中医学院、传统中医针灸和气功治疗独立工会、全欧洲中医专家联合会等[3]。

1.1.2 中医教育体系

1.1.2.1 入学条件 以在职的西医医生为主,也包括业余爱好者。而参加六校联合校际针灸文凭课程的学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法国医学博士;②在本国获得文凭,或在法国行医的外国医学博士文凭获得者;③1983-1984年前医科教学及医疗中心和地区卫生院录用的住院实习医生;④医学院高年级学生。

1.1.2.2 教师资格 法国对中医教师的任取资格尚无明确的要求,师资管理也不够严格。担任中医课程教授的主要有:①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医院校留学归国的欧洲人;②从中国大陆出去的经过正规培训的中医教师或医生;③法国本土培养的中医药人员;④各学校从中国聘请的专家。而其中,法国本土培养的中医药人员虽亦有造诣较深者,但大部分仍缺乏从事中医教育所需的理论素养、临床和教学经验等;而从中国大陆聘请的专家仍为少数,且多为短期,其中不少人在语言交流上有障碍,缺乏与欧洲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3]。

1.1.2.3 教材 法国的中医药教材主要参照中国的教材和大纲。目前,针灸教材较为成熟,但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版本尚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及临床教材相对缺乏。不过,法国已经开始了由单纯针灸向完整中医药事业的过渡,翻译了大量中医药古籍文献,使中医药教材日趋完整。

1.1.2.4 教学计划 法国的针灸教学一般分3年进行:第一学年是基础课教学,包括125个学时的理论课和25学时的指导性教学。第二学年为针灸学和疾病分类学,包括75学时的理论教学,50学时的实践教学,以及25学时的指导性教学。第三学年是临床和治疗,包括90学时理论教学和75学时的实习。最后,学员要撰写一篇论文[4]。六校联合校际针灸文凭课程的设置为非全日制(周末上课),学制3年,总学时不少于360学时,包括250学时理论课、80学时临床课及15个半天的临床实习。法国有条件较好的针灸实习基地,医学院附属医院将医学教育作为医院的首要职能,为学员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些学校还设有提高班,学员毕业后主要来中国等地参观进修。3年通过所有考试及论文答辩者将被授予由本校校长签发的针灸专业校际文凭。

中医专业文凭课程也分3年进行,如在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该课程学制为3年,非全日制。前2年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3年做毕业论文。所有课程达到本校标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将被授予该大学签发的中医专业文凭证书[5]。

1.2 英国

1.2.1 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jack r worsley创办了英国第一所传统针灸学院。1975年,英国国际东方医学学院获准建立国际东方医学注册处(irom),成为欧洲针灸师、中医师的临床、科研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追寻回归自然的浪潮,中医教育在英国的发展进入高潮。尤其自1996年以来,英国中医学位教育的发展异常迅速。例如,伦敦westminster university于1996年开办了3年制针灸专业课程。伦敦middlesex university与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7年联合开设了欧洲第一个5年制中医专业。从2000年开始,英国一些大学的医学院开始将替代医学作为学生的选修课,针灸是其中内容之一。根据英国大学入学服务机构ucas提供的数据,至2006年10月,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6],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

1.2.2 中医教育体系

1.2.2.1 入学条件 目前,中医学院对学生的入学资格要求并不一致,有的具有2年以上大专或大学学历,有的是高中毕业生。在英国,医生中从事中医、尤其是针灸的多为当地西医和自然疗法的执业者,因此,大多数学生为当地的西医医生。

1.2.2.2 教师资格 英国的中医教师大部分是从中国引进的,少部分是本国人员送到中国的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进修后而从事中医教育的。此外,还有一些定居在英国的从事中医的中国人,一边从事临床,一边从事教学工作。

1.2.2.3 教材 目前,英国市售的中医教材多为基础知识,中医针灸理论的教材大部分是引进中国的英汉对照的对外教材,缺乏提高进修的专科英语教材。英国针灸教育十分重视相关提高教材的编写,出版了许多涉及各个专科的经典内容与新近研究成果的中医针灸读本。

1.2.2.4 教学计划 英国中医学院、针灸培训学校一般将学制分为短期和长期。短训班多为基础训练,招收在职西医人员,业余上课。长学制为3~5年,有业余和全日制两种,其中,业余以3年制最为常见,招收在职人员,每周15~20学时,业余或假日上课,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者发给结业证或毕业文凭;全日制教学招收非从业人员。

1990年,英国成立了至今为止英国最大的针灸专业教育评审机构——英国针灸专业评审委员会(baab)。目前,英国有11所大学的中医、针灸学士学位课程的教学计划大多是根据baab的专业评审标准来制定的。学制多为3年(全日制),共要完成3 600学时的学习,其中课堂授课不少于1 200学时,教授各科中医基础课和西医基础课;临床实习不少于400学时,学员将被安排在大学设有的临床培训基地进行见习、实习。学生毕业时将被授予由本校颁发的中医学士学位或针灸学士学位,而从baab认证的院校毕业的学生将自动成为英国针灸协会会员,并可直接行医[7]。

1.3 德国

1.3.1 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德国的中医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可以分为学校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与普及教育3个方面,其主要形式是在正规医科大学里开设中医、针灸课程。如慕尼黑科技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举办针灸系列讲座。到90年代中期,德国已有38个医学院校开设了针灸课,将其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另有10个机构增设了“中国医学”讲座。在各个大学里,针灸仍然是教授的重点,但除针灸外,一些院校也设立了其他中医课程,如针灸处方学等。中医、针灸文凭课程也在一些院校开展,如维滕/黑尔德克私立大学开设了中医、针灸研究生文凭课程,不仅面向在职医生、牙医,而且也是本校医学院高年级学生临床课的部分内容。2003年5月,德国医学会颁布了针灸继续教育条例,将针灸教育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并对教学内容、学习时间和考试形式均作了规定[8]。

除正规的学校教育外,德国还陆续成立了各种中医药、针灸教育组织,开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班、座谈会,进行中医药、针灸知识的教育和传播。此外,德国的媒体先后制作了一些科普性专题片、教育片对中医针灸进行介绍,促进了中医教育在德国的普及。

但从总体上说,德国中医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是太高,尚缺乏完整规范的中医教育体系,管理和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2 中医教育体系

1.3.2.1 入学条件 德国要求学员必须具有西医学的基础,甚至必须取得西医行医资格后方可接受中医药、针灸教育。

1.3.2.2 教师资格 现在德国的中医教师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人员组成:一是在中国大陆各大学留学归国的欧洲人,多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从中国大陆回欧洲的,已经成为目前德国中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中大部分是西学中者,但真正系统学习过中医并且获得学位或文凭的并不多;二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经过正规培养的中国中医教师或医生,多数在各类中医学校或大学从事兼职中医教学;三是德国本土培养的中医药人员,虽有造诣较深者,但大部分仍缺乏从事中医教育所需的理论素养和中国文化背景,临床和教学经验也比较缺乏;四是各学校从中国大陆聘请的专家,这部分人是少数,且多为短期,不少人缺乏与欧洲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对欧洲教育也缺乏了解[9]。

1.3.2.3 教材 德国的中医药教材多是从中国大陆引进的,其中针灸教材是目前较成熟的,而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则版本尚少,中医各家学说、经典及临床教材均较匮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3.2.4 教学计划 在德国,针灸已被列为一些大学的医学课程的必修课,传统医学课的学习班均以针灸的学时为最多。许多德国医生来中国大陆的中医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实习,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每年都有5~6批(20~30人/批)的德国医生接受为期3周的针灸培训。由于辨证施治所要求的中医基础理论对德国医生来讲难以接受和理解,许多医生缺乏对中医的整体认识,还有的对于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且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针灸辨证施治和针灸处方的灵活性常常被忽略,缺乏中医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2 美国的中医教育概况

2.1 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1969年,美国中西医科大学在洛杉矶成立,它是美国最早开办的中医学校,标志着美国的中医药教育的起步。该校不是只进行单纯的针灸教育,而是模仿的中国中医学院的课程,实现针灸和中医理论并重,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美国的中医、针灸学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8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ccaom),承担对针灸和东方医学院校的认证及候选单位的考察。该认证机构采用的考察系统共包括对14个领域的考察[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中医学院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80余所中医高等教育机构,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加州、麻州和纽约地区[12]。其中有30所中医学院获得了该机构的认证。该机构对这30所中医学院颁发的中医文凭予以承认。

20世纪90年代,中医教育开始走入著名医学院的课堂,且被越来越多地列为西医师继续教育课程。1996年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全国的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设立中医博士后项目。

从2001年开始,正规针灸教育将成为美国唯一可获针灸考试资格的途径。2004年,美国加州参议院通过《针灸教育标准法案》,根据该法案,从2005年起,要取得加州针灸中医师执照必须修满4 000学时以上的针灸中医课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加州针灸中医的教育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地位。

2.2 中医教育体系

2.2.1 入学条件 美国中医院校学生入学资格一般要求具有2年以上大专或大学学历,即60个semester学分或90个quarter 学分,或高中毕业并已修完一定学分的现代医学课程。生源大部分为以前从事其他行业而后转学中医的。具有中医或西医学历者,可以转(减免)学分,并缩短学程。

2.2.2 教师资格 教师分专职、兼职两种,多以兼职为主。大多数学校教授中医部分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中国,近年来不少中医学院增加了部分美国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充当师资;现代医学部分的师资则来自美国的医学院或医院。一般均采用英文教学,另有少数师资充裕的学校开设了中文教学班级。

2.2.3 教材 美国的中医教材大多译自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统编教材。近年来,美国也开始有一些较好的英文教材供选用。

2.2.4 教学计划 一般中医学院的学制为3年,包括2 000~3 000学时(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课程,及500~800学时的临床实践。学生要完成大部分中医课程以及一些现代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临床实习。一般中医学院均有供学生临床实训的基地,部分学院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国的中医院进行短期的临床实习,以接触更多的病例。

2.3 中医教育形式

目前,美国的中医教育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

2.3.1 私立中医学院教育 目前,美国的中医学院是培养美国中医师、针灸师的主要来源。一般中医学院的学制为3年,3年中,学生要进行2 000~3 000学时的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学习,以及500~800学时的临床实践。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nccaom的资格鉴定考试或州针灸师资格考试后,才可向所在州申请执照,开业行医。目前,只有前面提到的nccaom认证的30所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有资格参加该执照考试。

2.3.2 综合性大学及医学院的中医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医学院相继开设了中医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于1993年开设替代医学课程,并由刚开始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1997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和美国医学院协会(mmc)相继成立了替代医学特别工作小组,鼓励所有医学院的学生了解并学习替代医学知识。这种教育形式为美国西医对中医的了解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医在美国的发展。

2.3.3 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 中医现已成为绝大多数美国西医师继续教育中最为热门的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替代医学中心举办的替代医学继续教育课程每年举办3~4期,内容包括针灸、中药、推拿、脊椎按摩等,每期都吸引全美各地大量的西医师前来参加,已在美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3.4 nih的中医博士后项目 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设立了替代医学博士后项目,分别于每年的4月、8月和11月接受申请,鼓励美国医生进行高水平的替代医学研究,其中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方向。

3 欧美中医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中医教育日益受到欧美各国政府及民众的重视,中医教育的机构不断增多,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也日益壮大。从最初各种民间组织的短期专题性培训、私人院校式教育,发展到现在综合性大学及医学院校里开展的现代医学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及传统医学系或独立的传统医学院校的设立。从最初低水平的证书式教育,已逐渐发展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的高水平教育。欧美国家的中医教育呈现出一些共通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培养方向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意识到全面掌握中医药理论是学习针灸技术的前提,同时,由于中医药各种疗法在更广的领域内发挥着保健、康复作用,人们已不满足于学习单纯的针灸技术,而是渴望更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医药。因此欧美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除开设针灸外,亦开始设置一些其他的中医专业。以培养针灸师为单一目标的中医教学正在向针、医、药多种培养目标迈进。

3.2 培养形式多样化

目前,欧美国家的中医教育包括学位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短期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

3.3 课程设置系统化

无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欧美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3.4 教学管理规范化

随着欧美各国对中医药学术了解的逐步深入,要求学习地道、正宗中医药理论的呼声日渐高涨,同时也对各类中医药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欧美中医药教育不论是专门的中医药学院,还是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教育,在招生、注册、教学安排、师资质量、考试过程和实习要求方面等都向规范化方向迈进。

4 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中医教育在欧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针灸事业在欧美的进步与繁荣,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由于中医自身学术特点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欧美学术界、医务界、教育界对中医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医在欧美的传播发展还需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欧美中医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①加强沟通,扩大宣传,一方面要巩固现有的教学联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欧美学术界、医疗界和教育界的沟通。②拓展中医教育的国际合作,加强合作办学的模式,进一步发展境外教学,扩大中医教育的国际影响。③建立国际性中医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组织,以规范中医教育的标准,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使中医知识和技能得以正确传播。④实行派出与引进相结合的战略方式。一方面,向境外教学点派出我们的教学人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在境外教学点的学生来国内中医院校进行正规实习,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在对留学生强化中医教育的同时,也应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授,实现“文化、教育、医学”三位一体。⑤培养高水平的外向型中医药师资人才,提高专职教学人员素质。这类师资应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实际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外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⑥针对各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特点,组织力量编写适于各层次教学的高质量中医药教材,使教材在内容编排及外文文字表述上都易于受教育者接受。

在清楚认识欧美中医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趋势,一方面巩固现有的中医教育阵地,另一方面根据各国中医教育的特点,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教育规模,促进中医教育的开展,推动中医在欧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蒯 强.法国针灸教学、研究及医疗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06,4(4):93-95.

2 张丹英,张立平.欧洲主流医学界的中医教育概况[j].中医杂志, 2007,48(6):563-565.

3 王振宜.中医在法国——法国中医学会拾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 7(2):190-193.

4 郑 进.中医教育在欧洲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4,23(6):65-68.

5 王 卫,徐 立,郭 义.中法两国针灸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4):36-39.

6 蒯 强. 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中医文凭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6,4(4):92.

7 张立平,张丹英.英国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现状[j].中医教育,2006, 25(6):19-22.

8 the british acupuncture accreditation board. educational excellence for the acupuncture profession[eb/ol]. http:///">论文摘要汇编:美国中医教育系统简介[c].北京:中国针灸杂志社,2007.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课程内容系统、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平善、教学资源多元、课堂组织生动的“五位一体”体系,于2005年被认定为我校精品课程。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不断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法改革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具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任务导向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鲜明的团队精神和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预期成果。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质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由药学院院长担任,药学院院长是我省药剂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发表制剂方面文章百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除药学院院长外,整个教学团队中57%具有高级职称,43%具有博士学历,42%具有硕士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毕业,5名硕士毕业,引进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扬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团队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团队内部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名青年教师指定专任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听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年安排公开课3~4次,并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建立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们到省内外培训,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为特点的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不断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 构建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064)、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编号:MY090102)

三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四 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我们的课程建设始终以提高学生药学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高等院校自身来讲,精品课程应服务于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我们还应从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2]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等.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3):20~22

[4]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25~26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拉脱维亚经济基础较好,以工业和农牧业为主,是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原苏联经济最发达和富饶的地区之一,在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中,其工业位居第一、农业位居第二。拉脱维亚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是一个风景如画、文化丰厚的美丽国度。在教育领域,拉脱维亚也拥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独具特色。

拉脱维亚的高等教育概况

“拉脱维亚是学习型社会,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拉脱维亚努力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积极主动,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学领域尤为出色。”

“在地理位置上,拉脱维亚地处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是最为充满活力的欧洲国家之一。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府拥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科目,如人文学、社会学、工程学、自然科学和IT等。可以说,拉脱维亚人一生都在学习!”这是拉脱维亚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对该国教育状况的概括。

拉脱维亚有尊师传统。9月1日开学这一天,学生们大都会捧着鲜花到学校报到,并把鲜花送给他们的老师。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会出现很多手捧鲜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兴隆,开学日则被这样的气氛渲染成了一个节日,拉国尊师重教的风气可见一斑。

在拉脱维亚,义务教育为9年,政府提供免费的小学和初高中教育。全国90%以上的儿童就读国立学校,大多数大学生则就读公立大学。除公立学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学和大学。另外还有政府补助的少数民族学校,这些学校教学使用俄语、白俄语、乌克兰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希伯来语及波兰语。

据了解,自1996年起,拉脱维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到2008年初,每万人中有近500名大学生,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脱维亚有20多所国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设有丰富多样的学术性或专业性教育课程。

学术性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和应用科学。这种课程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在每阶段结束前,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论文。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学习后可获学士学位和学术性学位。3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是一种职业预备课程,并不是一项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不包括职业培训,是一项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课程。在某些课程中,职业培训和学士学位培训可同时进行。经过5年学术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和资格认证;专业性高等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技能。这些课程一般历时1-2年,可与学士学位的学习同时进行。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可学士学位,又可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发放以下几类专业人员:内科医生、药剂师、工程师、艺术家、教师、牙医和技师。

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教育的第二阶段,经过1年半-2年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而博士学位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博士学位和资格博士学位,取得资格博士学位是担任教授的必要条件。博士学位学习历时3-4年。学生须提交博士论文并通过公开答辩才可获此学位。若想取得资格博士学位,必须进行论文答辩,此论文是几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学或教育论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论文答辩后的专题研究。

若想就读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毕业证书,学院将对其所学的中学科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哪些科目的成绩可作为入学条件。申请人必须参加招生办负责人组织的面试,学生必须参加4种入学考试中的一种。若想申请就读硕士学位,必须提供学士学位。3年制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在原校就读硕士课程,如想转到他校就必须再学一段时间的学士学位课程。若想就读博士学位课程,就必须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或对等学位证书。如果所申请课程的教学语言是拉脱维亚语,申请人必须通过语言能力考试。

外国留学生在拉脱维亚就读大学本科和硕士课程,每学年需交纳2000-3500美元。博士课程学费每年约2500-3500美元,另需交纳一小笔注册费。学生住宿费每月约15-20拉特(拉脱维亚货币,1拉特约合2美元)。生活费取决于个人的住宿地点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约150-200拉特。留学生抵达拉脱维亚后最好立即办理健康保险,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拉脱维亚和中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据报道,今年9月11日,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程文举拜会了拉国教育科学部长库克女士。程大使回顾了近年来中拉在教育科学领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别是在中国驻拉使馆推动下,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汉语桥”项目已在拉国生根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拉脱维亚目前学习中文人数约500人。

库克说,拉脱维亚已经发展成波海三国地区的汉教中心,拉国教育科学部亦将继续支持汉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库克表示,拉国教育科学部已同意与中方签署中拉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协定的草案。这一草案的签署必将为中拉两国的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推动两国科教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拉脱维亚的大学

里加工业大学是东欧最古老最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拉脱维亚排名第2位的大学),始建于1862年。从建校那时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学府,许多德国、波兰、瑞典、俄罗斯的科学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拉脱维亚独立后,抱着与符合欧盟关于教育、科研标准的明确目的,RTU彻底改变了教育程序。现在,RTU的学历得到世界广泛认可,RTU还积极参与与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合作的欧洲教育科研项目。

除了本地学生,RTU还有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及其他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学生。

RTU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个系及5个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专生7500人、硕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学生1000多人;教职员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拥有拉脱维亚最著名的工程与科技学院及专家教授,并致力在学术及科技领域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学。RTU在教育创新及进行高端研发方面也享有盛誉,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RTU除了各个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发需要外,还拥有5个专家研究所及研发中心。

除致力于培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建筑方面的高级人才外,RTU同时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及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及专家。

大学主要设施包括教室、图书馆、计算

机实验室、自然科学实验室、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等。RTU的图书馆藏书量为100万册,包括书籍、期刊等;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与软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此上网及收发邮件:自然科学实验室为学生们进行工程及科技领域的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设施;大学教室全部装有空调及电子教学设施,包括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施;室内运动设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场及一个健身中心,户外运动设施包括排球、网球、篮球场,还包括标准的足球、橄榄球及板球场。此外大学还开设了各种俱乐部及社团以满足学生文化及休闲的需要;RTU的校内宿舍价格合理,学校也会尽量为国际学生安排校内住宿。来自各国的学生可以参加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所有课程均用英语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课。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隶属于拉脱维亚国立大学医学院,并在1990年更名为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直到2002年,拉脱维亚医学科学院才正式改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如今,在拉脱维亚各个领域的多数著名医药界人士和从业人员,均毕业于RSU。

RSU的强项专业是医学,图书馆内收藏了十分齐全的医学书籍与资料。这里设置了医学系、口腔学系、配药学系、康复系、公共卫生系和护士系,并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RSU的毕业生都是当今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1990年以来,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叙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留学生都在RSU学习医学,上课时采用英语授课。

外国学生如想进入RSU学习,年龄必须在17岁以上,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以上学历(其中:生物学2学期,化学2学期,物理学2学期)。另外,入学英语测试也是必要的,申请入学的外国学生的托福成绩分数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绩分数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课外活动和学生团体,例如:学生科学协会,拉脱维亚学生会,里加合唱团等等,还有体育俱乐部、舞蹈组等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文茨皮尔斯大学(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尔斯市,在拉脱维亚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这座人口不足6万的小城却拥有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不冻港,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金属、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由拉脱维亚政府建于1997年,是该国西北地区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目前该校有学生约1000人,有60多名教学人员,其中有一半拥有博士学位。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专业包括信息技术、翻译,商业行政和管理等。

VeA积极参与了欧盟国家的学生和教师流动方案,并在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挪威、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和法国有超过20多家的合作机构。这些计划为校内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国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校内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方面,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和商业环境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工作还涉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VeA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发展成为拉国西部的一个教育中心,该校致力于实施终身学习的方法,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良好、价格公道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当齐全和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设施。这里的学生宿舍可容纳300多人,收费也不是很高。校园里还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个篮球场。此外,文茨皮尔斯本身就是一个美丽整洁的海滨小镇,这里不仅是学习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校园出发,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海滩。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真是不胜惬意。

拉脱维亚工商管理学院――TURIBA(意为“繁荣”)是一家私立职业学校,目前有学生7500多人,是拉脱维亚数一数二的高等职业培训学校。这里所授专业主要是旅游与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该证书是经过拉脱维亚教育与科学部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

TURIBA每年9月1日开课,学制4年。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高级酒店业与旅游业的业务精英,例如商务经理、旅行顾问和旅游机构组织者、导游、饭店主管和经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经理、休闲和娱乐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与欧洲多家学术机构和旅游机构有项目合作,因此在这里学习,还能获得到旅游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北欧学术机构学习。近年来,这些项目在不断更新、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学生可以在国内外各种不同的高级旅店接受有价值的培训,其中不乏布罗德莫度假村、希尔顿酒店这样的高级场所。另外,TURIBA还和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就双学位项目的旅游教育课程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学生可同时接受这两所院校的课程教育,并获得双学位。

对于来这里上学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一年要交纳6760美元的费用,包括学费2810美元,餐费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费950美元。这其中还包括所有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源、图书馆可用文学资源、讲义和印刷材料、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电脑资源、免费参加各种学生聚会和活动等。

申请到TURIBA留学,要提供中等教育证书公证书的有效复印件,所有资料需翻译成英文、俄文或拉脱维亚语,还要提供英语水平测试结果的官方复印件,如剑桥英语测试(至少初级证书)、托福成绩(至少得分60%)、雅思成绩(最低6分)等。

据了解,TURIBA已与中国展开了教育培训合作,今年将有十几名中国学生来到这里进行硕士课程的学习。

拉脱维亚大学(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学,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艺学校。学校教学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留学生设置了以英语授课的多学科研究课程。学校有学生25000名,是拉脱维亚最大的大学,也是波罗的海东海岸最大的大学。

拉脱维亚大学将自身的宗旨定为: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积极提供欧洲标准的高等教育,在拉脱维亚语言和传统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保障。

拉脱维亚大学非常重视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项目,促进学生和教9币的国际交流,在学院、研究所、部门和个人等不同层面上都有交流与合作。大学还积极制定双边伙伴关系协定,与欧洲30个国家的235个机构(其中包括66所大学)签定了350多项协议,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脱维亚大学还积极参与国际大学组织,成为大学网络中的一员。例如EUA(欧洲大学协会)、UNICA(欧洲国家首都的大学网络)、BSRUN(波罗的海地区的大学网络)等。

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学生来说,拉脱维亚大学已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语授课的方案和课程每年都会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大学现在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国际合作的内容和质量上,进一步调整教育管理和新体制的行政架构,加强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学校内有1000多名国际学生,2007年曾有2名中国学生在该校学习。

除了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拉脱维亚大学也将亚洲,特别是中国视为国际合作的主要对象。自1995年起,拉脱维亚大学中文系便开始启动与北京大学学术人员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计划。每年都有3-5名拉脱维亚学生到北京学习。同时也有1名来自中国的客座讲师在拉脱维亚大学现代语言系工作,许多拉脱维亚大学的讲师在中国接受在职培训。拉脱维亚大学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各种捐赠书籍、电脑、影像胶片和光盘,校内已经组织了几场汉学研讨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青年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了解,拉脱维亚大学计划在1年后成立孔子学院,加大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拉脱维亚的“汉语使者”

提起汉语教学,虽然到目前为止拉脱维亚还没有一所大学成立正式的孔子学院,但却有一家“孔子中心”。为了加深拉脱维亚与中国之间的合作,拉脱维亚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挂牌成立。

该中心的全部经费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脱维亚举行和中国有关的学术活动,为双边合作提供“新的动力”。为向拉脱维亚共和国民族进一步介绍中国文化,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孔子中心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孔子中心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拉脱维亚人举办中文培训班,促进传统中医在拉脱维亚的研究和应用,为政府机关和私营业主提供与中国有关的咨询活动。此外,中心还打算邀请中国专家前来讲学,参与中拉两国共同进行的科研项目,组织会议等。

拉脱维亚的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而系统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也有近20年的历史。中拉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的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中国政府重视在拉脱维亚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并为此提供了师资、奖学金、教学设备、教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孔子中心主任、著名汉学家史莲娜教授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曾经翻译出版了拉脱维亚语版《论语》。2006年9月28日,为纪念中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诞辰2557周年及中国与拉脱维亚建交15周年,史莲娜教授翻译的这部《论语》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学孔子中心与读者见面。时任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张利民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一篇:医学生物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人才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