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07:36:53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1篇

我们幼儿园为了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工作中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立了不同的项目组,通过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大家创设互助的环境,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及对组员特色的点评与提升,对于大家的成长帮助很大。我们年级组内的教师尝试借助骨干后备组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主题内容。在这里仅以美术欣赏活动《奔马》为例,来介绍我们的开展过程。

一、主题演绎中寻找兴趣点

在主题开展之前,年级组会结合主题的目标、幼儿的经验、课题组给予大家的课程内容进行主题的演绎。《在农场里》的主题演绎中,我们在课题组提供的活动内容中发现了美术活动"奔马",一时大家都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来研讨这个活动。热情归热情,但美术活动是我们年级组的软肋,特别此活动是欣赏中国画,更是难上加难。在仔细研究了活动的内容后,我们还是决定大胆地尝试,并想通过这次尝试,能给大家创设更多体验不同教学活动的机会。我们经过初步的讨论,决定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与"奔马"及徐悲鸿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学习一些水墨画的技巧,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依据。

二、设计教案时借助项目组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首次接触中国画,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活动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通过活动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并进行初步的尝试也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因为大班的主题中是需要幼儿进行中国画创作的,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我们还预设了活动的目标,也将兴趣放在首位。为了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我们在预设活动流程时,还结合了二胡名曲《赛马》,通过欣赏乐曲,引出主题;通过观察,发现奔跑的马与休息的马的不同;通过比较,了解绘画工具的不同寻常;通过尝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了教案以后,项目组的教师们还提醒我们的组员在学习中国画的一些知识以外,对于毛笔的运笔等还需自己不断尝试,这才能给幼儿正确的技能。

三、教案演绎后制作教学具

有了完整的教案,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是个成熟的课例,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与深入地尝试。于是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学习起教案,把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口头语,特别是在介绍"文房四宝"的时候,因为是幼儿们陌生的事物,因此语言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演绎教案的同时,我们也在商量着教具的制作形式。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作品相当重要,但要找到真实的作品有难度,因此我们考虑图像呈现的方式,这就要借助电脑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绘画工具等。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大家分头准备需要的教具。

四、教学实践中强调参与面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案最好的方法,也是推进精品课例的关键步骤,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一课三研"的形式,变通为"一课六研",给所有组员尝试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每位组员教学时,我们其余的组员都会去观摩,我们还会预先分工,有的关注教师的语言、有的关注幼儿的情况、有的关注教具的效果……每次活动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师的语言、幼儿的兴趣、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下一位教师教学中得到落实。这样经过了六次的尝试,我们在活动的导入(以草原背景图片的猜测替换乐曲的导入)、课件的制作(多幅作品同时呈现替换单幅作品呈现方式)、幼儿的尝试(每位幼儿的独立尝试替换部分幼儿的尝试)等多个地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例日趋完善。

五、教学展示时联合项目组

经过年级组内的努力,我们自我感觉课例已经很成功了,但是这未免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思,如果能经过大家的认可,那么才能真正成为精品课例吧,这还需要借助项目组的力量。既然我们已经请求骨干后备组的帮助了,那么在她们研讨美术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课例作为"麻雀"来解剖,这不又是个推动课例的好机会嘛!于是在骨干后备组的活动中,我们派出李怡雯现场展示活动"奔马",在之后的课例讨论中,大家确实给出了一些中肯的调整建议,建议都集中在绘画技能这方面,这正是我们薄弱的地方,经过了大家的点拨,也解答了困扰在我们心中的疑问,我们觉得课例终于成熟了。

年级组的成员因为长期一起工作,在思维上已经形成了一些定式,大家的看法还是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这有利有弊,但项目组的成员因为教学经验丰富,特长明显,思维碰撞更激烈,更容易有新的想法,所以通过她们的研讨,课例会有质的飞跃,这也就可以弥补年级组的缺陷了。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2篇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01-01

第一部分:说课

一、说幼儿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兴趣是幼儿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但我们发现,幼儿在涂画一段时间后,对绘画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潜质,但对于不同年龄及每个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他们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对于有效地调动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尝试运用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和采取开展不同的美术活动形式,把美术活动放入幼儿自主体验活动中,做到画和玩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使幼儿通过自身体验,对美术活动的态度、兴趣和绘画水平等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说教材

土陶是人类最古老的用改变自然原料形状的方法加工制成的器具,陶器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文明发祥地,都曾产生过陶器文化。地处大西北的新疆至今仍烧制土陶。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新疆地区就已出现了土彩陶器,在南北疆、东疆多处出土的古陶器丰富而瑰丽。 喀什土陶历史悠久,甚至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汉晋时已经发展到彩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土陶制作的各种生活器皿十分盛行。土陶器物有小到手掌把玩的鸟哨,大到半人高的储物缸;有上了釉色的彩陶和直接烧制的素陶。土陶廉价,在新疆民间很普及,曾是家家必备的生活器具,目前在东疆和南疆地区,还有制作土陶作坊与出售土陶的店铺。我们幼儿园在课题《本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实施下,我特别选择了欣赏土陶作品、设计土陶图案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土陶作品的古朴美,并在认识土陶的图案的基础上再大胆创作不同的图案,线条,花纹分割装饰土陶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据具体的形象来培养 幼儿 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靠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主要培养他们的悟性和兴趣。而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所以 幼儿园 美术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如以下几种情境设计是非常有效的: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展示真实情境,联系幼儿实际,展示故事情境,还有有效性的问题与引导这些都是中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手段。

四、说学法

针对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我觉得可以给予一个新的定位――“趣字当头”。也就是说一个活动要显现出一个“趣”字,要让孩子感觉有趣,他们就会投入到你组织的活动中,他们就会始终沉静在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中。

第二部分: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维吾尔族土陶作品的基础上,感受陶罐的图案与美观;2、逐步理解陶罐的装饰步骤。学会用各种图案、线条、花纹分割、装饰陶罐;3、鼓励幼儿设计不同形状、款式的陶罐,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逐步理解陶罐的装饰步骤

三、活动难点:能大胆设计不同的形状的陶罐,同时能运用各种图案、线条、花纹分割来装饰陶罐

四、活动准备:

1、课件:土陶图片;2、绘画纸,白板笔,各种瓶子

五、开始部分

1、欣赏维吾尔族陶罐的的外形,讨论其用途。

这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这些陶罐好看么?它们那里好看?

2、介绍维吾尔族土陶的历史: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了 ,是每家的必备品

六、进行部分

1、变魔术游戏,引导幼儿认识装饰陶罐的步骤和方法

今天老师要来做魔术师了,这是我的魔术棒,看看我会变出什么?

“我变,我变,我变变!”出示图一:“我变出了什么?”(陶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陶罐?”

第二次变魔术(出示图二):“又变出了什么?这个陶罐和第一个有什么不一样?”(被划分成若干块了)

请幼儿来变第三次魔术,出示图三:“这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不一样?”(每一块都装饰过了)引导幼儿观察陶罐的装饰方法。

引导幼儿理解这三幅图就是装饰陶罐的三个步骤:先画出陶罐的外形,再分割成若干块,最后在分割好的块里进行线条、花纹装饰。

再请幼儿变魔术:“这个陶罐和前面一个有什么不同?”(陶罐的形状不一样,装饰图案也不一样)“原来小朋友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陶罐形状。”

2、介绍绘画材料:

一组用彩纸绘画陶罐并装饰

一组用画好的陶罐模型进行装饰

一组用瓶子进行装饰

3、幼儿绘画教师观察指导。

小朋友们也来做魔术师,用你们手中的魔术笔,变出各种不同的美丽陶罐来,好吗?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分割花瓶。

鼓励幼儿想出各种线条和花纹进行装饰。

七、结束部分:讲评、结束

将幼儿作品布置成“美丽的陶罐展览”,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4篇

任现职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技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

一、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的学习安全教育,保证幼儿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如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同事、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幼教工作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二、保教方面

幼儿的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保教并重,确保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认真反思,教学工作抓紧抓勤。从事幼教工作10年,我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崭新的学前教育观点与思路,对学前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但是在实施新课程《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我仍勤学习、勤反思,写好反思笔记,做好案例分析,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经常担起公开活动的授课任务。所设计和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既有创新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如中班的《复习几何图形》,我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激发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活动开始以幼儿感兴趣的事“收到礼物”进行猜想游戏,启发幼儿根据盒面的数和形进行猜想,正如《纲要》提出的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中的数形结合拼图,要求幼儿按纸面的数字找几个一样的图形拼不一样的图,这也是猜想游戏的延伸。我运用情感诱导的教学方法,始终把爱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提供丰富、富于变化又适应个体差异需要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平等、愉快的没有压力的气氛中学习。

园内的绘画兴趣班工作一直是我在负责的。我以幼儿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画画方面,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前班的《画猫》活动中,利用影像资料,观察讨论猫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组成部分,在活动中采用过程教学,教师不示范,一步步启发幼儿创作。教师轻松的教,幼儿愉快的学。经启发幼儿画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猫。在工作中我和老师、家长互相交流心得、反馈一些教学信息等。邀请家长来观摩自己孩子的兴趣班活动,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本领,给予每位孩子表现的机会。

三、教研及班主任工作方面

任职期间,我连续四年担任教研组长及年级组长的工作。我注重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函授取得幼儿教育大专文凭,又自学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在自身发展学习的同时,我也努力做好教研组的工作,带领全体教研组教师一起学习新《纲要》、新课程的要求和精神,探索幼教改革的新路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互相帮助设计教学形式,分析教材特点。如对“活动的预设与生成”进行了研讨,我们首先对“生成与预设”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领悟。教师们知道预设和生成是交错进行、不可分割

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其次感悟到要使预设与生成两者间有机的结合,教师必须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例如,在中班的活动《蚂蚁》,活动的形式看似很随意,教师顺应着幼儿的关注和兴趣所在,带着幼儿看资料片、抓蚂蚁,但是教师心中的教育行为目标是清楚的,在幼儿感兴趣时发展幼儿对蚂蚁探索的兴趣。其次,我们还深深感到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说教的层面,让幼儿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目标,而应该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整个过程中,这样就能把外在的要求成为幼儿真正的需要。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做到两个字:“爱”和“严”。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幼儿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做了什么错事,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许佳,他经常打人,小朋友都不喜欢跟他在一起。为此我花了一些时间观察并收集打人行为及处理对策。观察他通常什么时候打人?什么因素引起该行为?谁是受害者等。接着采取一系列方案,从“爱心”入手,利用这孩子的闪光点。如:画画很棒、今天打人的次数比昨天少了等。在班上及时赞美他,让他知道我多高兴他有好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该幼儿有了明显的转变,大家也喜欢和他玩了。细心、耐心、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教育幼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把“爱孩子”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关心,教育好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四、主要成绩

XX年获县级幼儿园体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地区级幼儿园教案评比《舞龙》、《摇篮》获优秀奖;县级春季学期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优胜奖;县级优秀团干部。

XX年获地区级幼儿园教案评比《复习几何图形》二等奖;镇级优秀团员。

XX年获县级教师节美术作品展评获三等奖;镇级“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XX年获部级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国画《新荷凌波》优秀奖并发表在《全国骨干教师美术书法美术摄影获奖作品选登》;自治区级幼儿教师园丁奖论文评比《共建良好常规,促成幼儿自我管理》获二等奖。

XX年获部级第九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赛教师组国画二等奖、剪纸获三等奖;部级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剪纸《吉祥如意》获三等奖;部级“金鼎奖”书法美术赛获铜奖并入选《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县级幼教赛教课《画猫》获二等奖;校级幼儿园优质课竞赛二等奖。

XX年指导20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 其中1人获金奖、2人获银奖、4人获铜奖其余的均获优秀奖并使我园首次获得部级团体二等奖的荣誉,本人也获部级模范辅导教师二等奖;获部级“神龙杯”书画网络大展赛成人组优秀奖并在中国书法家国展精华网上展示作品;部级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剪纸《东方红》获二等奖;部级幼教系统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浅谈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学习》获三等奖;部级“和谐杯”诗书画摄影赛剪纸《民族大团结》获一等奖及“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校级师生故事比赛《吹西瓜》二等奖。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美术课程;空间时间点

一、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仍以认知、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导致美术技能和创作想像似乎成了一个互相矛盾,不能共存的问题。教师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师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开发,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童诗童画是幼儿自己在理解儿歌、儿童诗、古诗和童谣的基础上画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为一体。

2.课程研究意义

本课程以开展童诗童画活动为手段,针对先前研究者的薄弱环节以及不足之处,通过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的整合形式来推动课程的开展。本课程尝试利用“童诗童画”,促进幼儿的诗画创作能力,在诗情画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达到“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的教育佳境,有助于幼儿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童诗童画”教学课程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来提高美术课程领导力。

二、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立

1.教学内容的确立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儿歌情有独钟,融汇技能和童趣的儿歌是开展诗画活动最有利的载体,而多数富有中华民族底蕴的童谣和古诗,反而不适合小龄幼儿。中班幼儿对故事的分析能力较小班有了相对提高,其兴趣也颇为浓厚,可以逐步融入故事情境,即儿童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渐渐地融入童谣及古诗的诗画表现形式,在掌握美术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审美、语言、想像创造能力的同时,进行中华美德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教学适宜方法的运用

(1)教学中空间时间点的把握

在开展诗画活动的初期,碰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节20~30分钟的美术活动中,既要提升幼儿的美术技能,又要理解童诗的内容,幼儿还要进行美术表现,在空间时间点上很难掌握。是先画再诗?还是先诗再画呢?还是诗画同时进行?渐渐地,发现对于一些简单的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采用诗画同时进行的方式。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出小鸡。幼儿在学念儿歌的同时,已经间接掌握了小鸡的绘画方法。也可以说,幼儿在掌握小鸡的绘画方式时,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时,语言集绘画于一体,诗画就是同时进行的完美体。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儿童诗和古诗,我们可以选择先画再诗或先诗再画的形式,一位教师先开展语言活动,着重来理解童诗,另一位教师再开展美术活动,在理解童诗的基础上进行童画,两种方式可前后互相转换。童诗童画活动在空间时间点上的掌握,犹如在单纯的语言和美术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共同发挥了两者的作用。

(2)同一个内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运用

例如,在三个年龄段幼儿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咏鹅》中,小班幼儿因手部肌肉力量缺乏,适合用线条连接的方法表现鹅、添画湖水,萌发幼儿喜爱鹅的情感,初步培养幼儿朗诵古诗的兴趣。中班幼儿线条和图形组合的能力及手部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可以尝试简单的线条和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基本形态,感受春天的意境。到了大班,幼儿不管是构图的能力、还是想像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可以尝试边念古诗边变换图形组合,大胆表现鹅的简单动态,达到一个形、态、情境相结合的效果。

(3)多媒体在诗画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为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在诗画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结合儿歌、古诗和多媒体来激发幼儿诗画活动中的感知能力。富于动态、伴随音响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特点的幼儿,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体直观。通过播放动态的画面,幼儿欣赏、感知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并能从中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三、成效

1.幼儿的变化

诗画课程的开展,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同时,幼儿美术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也不断发展。

2.教师的变化

开展诗画课程以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逐步提高了,尤其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上。诗画教学是我园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迄今已经搜集整理了一些儿歌、儿童诗及古诗,编写了一些诗画教学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获得了提高。

回首这短短三年,我们在失败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艰难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对3~6岁幼儿童诗童画教学的实践研究虽已暂告一个段落,我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探索却永远不会停止,今后我们要不断地拓展诗画教学,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诗画教学中,为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为幼儿园的美术课程领导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空间。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6篇

通过研究方案的讨论与学习、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简报学习、教科研知识讲座以及小班年段科技教育观摩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科技教育的一些基础观念有所了解,同时教学理念有所改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观念上,能逐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幼儿被动模仿为主动发现,让幼儿用自己的各种感观去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如在最近的上次的科技观摩活动中,通过认真的听课、评课活动,有了一些新的教育观的产生。比如说,认为在观察活动中,不应对幼儿有太多了框定,而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开放地进行观察,这样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厚与持久,观察也会细致深入,语言也更完整流畅;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观念的碰撞,有时新旧观念的碰撞,有时是新的教学观念

产生时所必然面临的分歧和困惑。如以新的观念实施教学时,碰到一些具体的例子该怎么做(例“蜗牛有没有脖子”)。

2.环境设置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科技特色。自然角种植区比较丰富,并注重幼儿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摆设。如早上让小朋友一起给植物浇浇水,跟小朋友一起探讨有关种植的问题(王利平)。

逐渐开始重视科学过程的记录。如中四班的种子成长记录,中一班的记录“磁铁的好朋友”(蒋芳英)等。

3.学科内容的选择与教案的设计上面也体现了科技教育的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内容时都比较重视科技内容的渗透。本周小班有一个音乐活动设计“小乐队”,让幼儿用筷子在各种不种材质的物体上敲敲打打,感受不同的音色。中班的“各种品牌的汽车”教育。在教具的使用上,更多的选择了一些标本,实物(这个学期里科学室发现室的一些教具

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借助放大镜等手段,以供科学的观察。

另外,教师开始注重自身的积累与学习,平常有很多教师在翻阅一些关于科技教育的资料,寻找好的教材;积极参加科研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使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兴趣,以及语言描述能力都有所提高。对我园的教育声誉也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疑惑。

1.科学区的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计划与设计,使得科学区的材料投放与活动组织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投放材料与幼儿年龄的相关性,显得较为盲目。

2.由于没有明确的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科技教育环境的继续创设。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块内容。

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幼儿进行科技探索的前提,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里,在心理上有安全,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探索。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如:在活动中经常给予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鼓励;以于追根究底的幼儿表示极大的耐心,认真解答幼儿

的提问;在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想探索或是好奇“弄坏”材料,教师反而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幼儿产生自信、主动、积极的情绪。

物质环境包括:

(大环境的改造)

墙面布置。体现墙面布置的科技性。“问题树”。“今日气象”。尽量少一些纯装饰性的墙面。

科学角。内容安排、材料投放、如何与主题教学相结合?(黄燕虹)

信息交流板。可以是某一个教育主题下的一些活动开展情况的展现。

走廊空间。“家乡的变化”。

2.一日生活中的科技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谈话。“叮当门开了”,“小问号时间”。

看科技知识碟片(下学期能够每周定下一至二个时间段放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碟片)。

随机科技教育(散步时看看云,户外游戏时感受夏天、观察植物等)。

3.学科渗透方法形成规章。

规定每一个年段每一门学科在一个月内至少应有几个科技渗透的内容。

大班语言每月至少两个活动是关于科技教育的内容或者有内容的渗透(可从教育内容上,教育组织形式上,能力培养上去体现)。中班语言每月一次。小班语言不作要求。

大班计算也是每月三个活动体现了渗透。中、小班每月二个。

大班美术每月三个。中班二个,小班一个。

大班音乐每月二个。中、小班每月一个。

大班、中班、小班体育每月一个。

(在实施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调整。)

4.每一个教研组在一个学期内要进行一次科技渗透研讨活动,教研组研讨活动可结合科技主题进行。每学期一次科技观摩汇报活动。

5.在科技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可以搞一些较大型的活动。比如说,科技成果汇报周。

6.做好教师科技教育的后备工作。(买一个碟机、阅览室、资料提供等等。)

7.有关科技教育的家长工作全面铺开。

8.继续进行科技教育的理论学习。制作标本。善于收集。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7篇

一、学生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不了解

当将一幅世界名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这幅画可以给幼儿欣赏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可以。”“幼儿肯定看不懂。”审美能力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它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要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他们的美术欣赏与我们成人的美术鉴赏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2岁以前的儿童,其美术欣赏是一种生理、直觉的反应,尤其表现在对颜色、形状的早期偏爱上,这些都为其日后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基础。2岁以后的儿童,在美术欣赏的感知和理解方面,虽然受其认知水平的制约,可能不能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但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评价等均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欣赏是幼儿的一种主观审美活动。

(二)缺乏名画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名画欣赏中,教师起着桥梁作用。要引导幼儿很好地欣赏名画,教师首先得知道一定数量的世界名画,而在教学中却发现除了一些大众皆熟知的世界名画,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齐白石的《虾》等,学生对世界美术史上的大量优秀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在有一定的名画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作品来引导其欣赏。另外,对名画的欣赏,教师需要了解画家生平、所属流派、创作背景等,具备美术欣赏的技能,而这些也都是我们学生非常欠缺的。

(三)美术欣赏方法\用不当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最基本的方法是对话法。这里的“对话法”是指教师、幼儿、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名画欣赏模拟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对某一幅名画的背景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中没有“幼儿”,名画欣赏活动变成了名画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缺乏,其对美术作品的讲解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其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幼儿”的存在,不与“幼儿”沟通,所提问题没有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另外,对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不能很好把握,整个模拟教学环节较混乱。

二、提高学生组织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能力的策略

(一)相信幼儿审美能力,明确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特点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儿童都是艺术家。”在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方面,他们同样是天生的艺术家。但由于受到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要多于形式。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一种“求实”的态度,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往往是画面上画了什么,而且会将作品的中心意义理解为其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如,在欣赏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时,很多幼儿会认为画家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创作的,原因是画里有乐器,在幼儿那里,乐器是代表快乐的。第二,初步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由于受其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倾向于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色彩方面,幼儿从辨认颜色,逐步向指认和命名发展。相比较而言,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感受性较强,而对色彩的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较弱。在空间构图方面,很多幼儿能感知到美术作品的空间深度,感受构图的节奏。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有幼儿说,“看到这幅画感觉很高兴”,原因是“这幅画的颜色都是一深一浅的”。另外,大部分幼儿都能感知作品的情感表现性。南京师范大学的孔起英教授曾对某幼儿园大班36名幼儿做过一个测验,在不告诉其美术作品名称的情况下,让幼儿欣赏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后,给它起个名字。幼儿起的名字有:黑暗空间、魔鬼画、恐怖世界、大战斗、妖魔鬼怪、破坏世界的地方、古代的战争等等。第三,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审美偏爱。相关研究表明,在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爱方面,幼儿喜欢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美术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非再现性作品。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如果幼儿看不出画中画了什么,他们很可能就不喜欢它。

(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明确幼儿园名画欣赏的内容

在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美术欣赏知识,还应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书籍,如蒋勋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和《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小顾聊绘画系列等,推荐一些优质微信公众号外,还将学生分成由5~6名学生组成的分享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分享名家名作。对名家名作的介绍要结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尽量选择幼儿园常用的名画。

纵观世界美术史,名家名作灿若繁星,但未必都适合给幼儿欣赏。首先,对于初涉名画欣赏的幼儿,可由抽象性作品入手。如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米罗的《荷兰的室内》、康定斯基的《抒情诗》、吴冠中的《小鸟天堂》等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抽象作品没有真实的物体、人物,主要是以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因素间接传达意义的,其欣赏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相较于成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感受力遭到的破坏较少,更容易与抽象作品达成默契和相通,这些作品的欣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具象性的作品。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的,为幼儿选择的具象性作品其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接近、表现手法易于幼儿理解。如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迎春图》、米勒的《拾穗者》、米莱的《盲女》、怀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再次,还可以考虑为幼儿选择一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这类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可综合运用其之前在欣赏抽象性作品和具象性作品中获得的经验。

(三)认真准备模拟教学,备好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在大、中、小班都可以进行,但小、中班的名画欣赏更多是渗透式,一般到了中班后期或大班才会开展专题式的名画欣赏活动。每次活动半小时左右,而且欣赏活动常常会与操作活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一次完整的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评价和表现阶段。

描述阶段:主观感受和印象的描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而不涉及作品的涵义及价值。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提以下问题。如,“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除了星星和月亮,你还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描述阶段的欣赏主要是指出作品中包含哪些形象,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独立欣赏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形式分析阶段:对美术作品的特征和品质的描述。所谓形式分析是分析美术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线条、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这一阶段的指导是幼儿名画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同样以梵高的《星月夜》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这幅画的线条、色彩、空间、动态等方面设计问题。如,“画上有哪几种线条?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画上有哪些颜色?月亮的颜色感觉怎么样?”“画的前面画了什么?后面画了什么?他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你是在什么地方看这幅画的?”“欣赏完整的一幅画,你觉得怎么样?”这一阶段教师自己对名画要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并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名画的情感体验。

解释阶段:对美术作品潜在意义的理解。这一阶段一般涉及到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等。当然,这些知识需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介绍给他们。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作品的意义已有预期,但不必要求幼儿无条件接受教师的观点。对于具象性作品的欣赏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师也不必苛求幼儿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对于抽象作品的欣赏,教师应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名画命名的方式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如,“这幅画使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

评价和表现阶段:对美术作品价值的探讨。在幼儿名画欣赏中,这一阶段不是重点。幼儿对名画价值的认识与我们成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名画价值也不同,如果幼儿能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喜欢之处,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到自己的创作中,可以说就已经达到欣赏的目的了。教师可以这样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美吗?”“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表现阶段:创作或者表现。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欣赏后往往有创作或表现。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有所不同,它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身体动作等表现名画所传达的情感,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如,在欣赏完梵高的《星月夜》后,可以让幼儿仿造大师的表现手法创作《有星星的夜晚》。欣赏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后,教师可以自制不同形状、颜色的心情卡片,让幼儿与自己的心情相匹配。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激发创造;点拨想象;鼓励表达

创造性绘画活动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美好未来的开拓者。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通过说说、画画等形式,以幼儿为主体,在美术活动中开展具有创新绘画形式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激发创造欲望

1.以游戏激发创造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这样,幼儿在创作时可以自由发挥,展现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成功开展创新绘画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可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创新活动,从而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智慧。如,在玩“AB服装厂”这个游戏时,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大胆创新,画出了许多漂亮的衣服。当同伴提出设计建议时,他们商量后重新设计,进行改良。当新的成品衣服做好时,“顾客”满意地“买”下衣服,这是对他们美术创新能力最好的肯定。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创作,做中玩、玩中学,绘画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美。

2.以多样化的形式创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在美术活动中注意力易转移、以直接观察为主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材料,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大胆创新,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手指点画桃花”与“吹画春梅”中,幼儿用手指蘸一蘸颜料,在画好的树枝上点一点,一朵朵美丽的桃花就出来了;用嘴吹颜料,颜料一下子散开来,变成了一根根枝条。这些不同绘画形式的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进行创造。

3.以生活激发创新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日常生活内容作为美术创作的创新来源,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画下来,从而让幼儿发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幼儿学会欣赏与创造美。如,开展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幼儿对各种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一起收集资料、图片,进行讨论,并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来介绍一下,你找的动物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样子。”通过讨论,幼儿对各种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后在画自己喜欢的动物时,就能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大胆运用各种线条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动物,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点拨想象思维

1.导入点拨

在美术活动中,适时地进行导入性点拨非常重要,它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投入活动,这也是一次美术活动最佳的开始。因此,教师每次开展美术活动前都要精心设计教案,在活动中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根据美术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导入,这样幼儿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投入活动。如,在大班美术活动“五彩鸟”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鸟的图片,然后和幼儿讲鸟的童话故事来点拨其想象,最后请幼儿说一说“这时鸟在干什么”,幼儿就能自由想象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2.整体点拨

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绘画技能后,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整体性点拨引导,此时应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在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长颈鹿”中,教师从故事入手,引导幼儿想象,然后请幼儿讲讲“这时长颈鹿在干什么”“它抬着头在做什么”。从长颈鹿的不同动态进行整体引导,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对于画面布局的掌握,这样也更利于幼儿有效地创造与学习。

3.重难点拨

每种绘画材料都有不同之处,当确定了绘画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进行重难点的点拨,帮助幼儿把一些他们认为复杂的事情变得简易,从而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在中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长颈鹿”中,画长颈鹿的不同动态对于幼儿来说是较难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长颈鹿的动态表现出来,笔者制作了“会动的长颈鹿”玩具,幼儿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掌握了长颈鹿在活动时的身体动态变化,从而达到了重难点有效点拨的目的。

三、鼓励自由表达

1.尊重接纳

教师开展创新绘画活动应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幻想画“未来城市”活动中,有的幼儿在画面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天桥,使地球人能与外星人互相来往,幼儿的奇思妙想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幼儿在创作时就更加愿意进行创造。

2.鼓励创作

鼓励创作也是开展美术活动的一个有效方法,只要幼儿愿意画,就可以让他们画出来,他们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品就越是与别人不同。如,教师让幼儿画各种各样的树时,有的幼儿画的树戴着一顶漂亮的帽子,有的树穿着彩色的衣服,还有的树像跳舞一样扭动着树干,这些都是幼儿对美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为了更多地激发幼儿绘画的创新思维,教师会让他们多讨论,听取别人的想法,然后引导幼儿边画边想,把自己的构思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有效创新绘画的目的。因此,在开展创新思维绘画活动时,教师除了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外,还应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赏识幼儿的进步,这样才能使幼儿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从而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秀银,贾洁清,冯芸.幼儿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德全.让孩子快乐成才.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模拟试讲 见习 实习 提高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是专门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和美术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美术学科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的,学习幼儿园美术教学法,能使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明了幼儿在美术方面的一般水平和发展需求。但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要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美术,就要学习美术教学法。

幼师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应如何将这些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融会贯通于一节美术课,并且能够真正上好一节幼儿园美术课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我们教授美术教法课的实质和最终目的。

因此我在教授这门课程时,组织幼师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试讲。

一、试讲的准备过程——见习阶段

1.教师的讲课必须多举实例。例如:我在讲教学原则中的“兴趣性原则”时,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兴趣性,这样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并保持愉快学习的心情。但如何将这一原则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呢?教师不妨举如下实例:当教幼儿画各种线条时,不妨教他们画“给小动物添画笼子”“在草地上筑篱笆”“我为大海添画波浪”等。教幼儿画圆时,不妨教他们画“皮球”“棒棒糖”“吹泡跑”“车轮子”“太阳公公”“糖葫芦”。教幼儿画三角形时,不妨教他们画“三角巾”“小红旗”“热带鱼”“小帆船”等等。还有教材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师要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寓美术活动于游戏之中,使美术教学活动以娱乐或玩耍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给学生讲教学方法中的游戏练习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以下例子,小班绘画课顺着一个方向画圆圈,就拟定了一个亲切而有趣的题目——“熊猫吹泡泡”,出示图片提问:“图片上画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它在干什么?”“哦!原来是可爱的大熊猫它在吹泡泡。”看它还得意洋洋地对小朋友们说: “你看我吹的多好呀,你们会吹吗?现在,我们大家也学大熊猫,用彩笔吹泡泡儿,跟它比赛,看谁吹得又多又圆又好看,好吗?”然后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画圈儿:“小泡泡,圆又圆,一个又一个,又多又好看。”最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真正可以吹泡泡的玩具让画完的幼儿或画的认真、画得好的孩子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课堂上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有的在追泡泡、孩子们笑着跳着。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而愉快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了用彩色笔,画最初最基本的图形——圆形。再有讲教学方法中的情境激励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下面的例子:中班装饰画——“宝宝要睡觉”。我先放一段宝宝的哭声,引出宝宝要睡觉这个题目,然后在一张三角形纸的中间先画上一个逗人喜爱的娃娃,再将左右两个角向里折叠成小被包娃娃样,然后在“被面”上用点、线、圆、花、草点缀出美丽的花纹,完成后即可抱着娃娃做游戏,边唱安静的摇篮曲,边哄宝宝睡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幼儿感到亲切而有趣,兴致勃勃地参与作画活动,并力图将画儿画好,以满足他们感情上的需要和好奇的心理。

通过这些教学实例幼师专业的学生们才真正领会到了书本上的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才能逐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2.教师在讲课中多给学生一些锻炼尝试的机会。正所谓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促进学生的练。例如:讲幼儿园美术课的类型时就要及时的按照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这几部分内容,讲到哪里要求学生动手做到哪里,然后将学生制作的这些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并作为平时成绩加入到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以此提高幼师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还有在讲教学方法中的“观察分析法”时,学生们知道了观察法就是引导幼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观察分析法”的类型,有一般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两种。观察事物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等等,这时教师最好当堂给学生演示几个观察的实物、图片或模型等,请学生上前面来做试讲片段。教师通过学生的试讲,了解她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征;是否配合了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讲完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纠正不足之处。这样循序渐进的点滴积累使日后学生在准备完整的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处处陌生了。

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有许多知识性、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如《毛毛学画画》《幼儿简笔画园地》等,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来执教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收集、下载这方面的信息并利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在课中穿插这些内容,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获得课本以外的新营养,新知识。还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优秀幼师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见习观察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哪些教学任务,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写出分析结果、提交书面体会,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二、试讲的具体过程——实习阶段

1.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份全国通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中选择一节课作为试讲的内容。

2.学生从教学计划中选出试讲的内容确定讲课的题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听几节美术课,如:“折纸课”“粘贴课”“绘画课”“泥工课”等。

3.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写教案,并把课上所用的教具准备完毕。一个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课的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案的条文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在教学试讲中不要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教案,因为教学的本身是运动的、发展的,课上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试讲中善于发挥应变能力,发挥创造性,不要被教案所束缚。还有课上需要的磁带、挂图、实物等教具,教师也要热心帮忙准备,以鼓励带动学生把课讲得更加完整。

4.利用六周的时间进行课堂模拟试讲。每一位学生试讲时,请十名同学做幼儿园小朋友与她配合。班上的其他同学此时必须拿出笔记本认真听课并做听课记录。当这名学生试讲完后,请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不同设想。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运用的合理恰当;(3)教师的教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4)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破;(5)课堂组织是否严密及课的主要优缺点。

三、试讲的改进过程——提高阶段

从全班的第一轮试讲中,我体会到不管是讲得好一点的学生还是讲得不太好的学生,她们的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堂发挥的不太好,可是课题选的新颖别致,教具也做的颇具独到之处。而有的同学课上的教态自然,声音亲切适中。可是一堂课的结构连贯的不自然,时间分配的也不够合理。针对这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两名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让她们互相取长补短,再准备一节课。同时告诉她们这一次试讲要请学校领导、教务科、就业科、幼教教研室的老师们来听课。因为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来听课,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此准备起来也比上次更努力、更认真。

通过这两次试讲,“学习—讲课—评课—交流”,充分调动了幼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师学生讲课基本技能的提高,并使幼师学生在课堂模拟试讲的实践锻炼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为幼师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道.孩子越玩越聪明.九州出版社.2007.

[2] 朱复融.儿童智力结构整合法则.重庆出版社.

[3]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姓名: 杜红艳, 女 , 本科, 中专讲师 工作单位: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绘本教学;社会领域;艺术领域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9-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简介:孟 昱(1986―),女,甘肃天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通过绘本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图片、符号的敏感性;培养早期阅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发展、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及其变化,等等。若将具体的绘本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可在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与幼儿园的总体性教育目标进行紧密融合。

一、《小蓝和小黄》总述

抽象派代表人物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是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很熟悉和喜爱的作品。它讲述了小蓝和小黄融合变成绿色后不被爸爸妈妈所接受,后来哭成眼泪碎片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且与其他的颜色伙伴互相拉手拥抱的温馨小故事。全书用看似很随意的几个色块,讲述了一个有趣又能引起成人和幼儿自由联想的故事。一百个幼儿教师拿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绘本可以设计出一百种特色的教案。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样一部优秀的绘本作品价值的深入挖掘,对幼儿园教师设计和开展绘本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价值分析

以《小蓝和小黄》这个绘本为中心,其教育价值的触角可以延伸至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四个领域中。笔者在艺术领域中做了实践尝试,仅供参考借鉴。

1.社会领域

长期以来,幼儿园社会教育所独有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性使得幼儿园教师在实施社会领域教育时一直很难有一个有形的抓手。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往往被架空,其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中的地位有点像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被强调的很多,但实施的却不多。

其实很多绘本都可以拿来为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所用,尤其是这本《小蓝和小黄》单从社会领域教育的角度看就蕴含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故事内容看,涉及了小蓝和小黄的融合和分离,以及伴随此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变化;在故事结尾处所体现的更大范围的接纳与认同,仔细分析,似乎还能够挖掘出与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相联系的社会领域教育价值。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若想要将落脚点放在社会领域,则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教学设计重点:

(1)幼儿自我意识教育。

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幼儿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促使其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发展积极的自我体验,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过程。具体而言,自我意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自我认识”上利用绘本本身的故事情节来做足文章,在绘本的第16页,也就是只有一块不规则的绿色,写着“They are green”的那,这一块绿色不单纯只是一块绿色,而是代表了小蓝和小黄的结合。这时去问中班的幼儿:“小蓝和小黄怎么都不见了,他们去哪了?”幼儿们会回答说:“他们在这个绿色里面呢!”可见他们能够理解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知道外表颜色的更改并不意味着出现了除小蓝和小黄以外的第三个人物。等到小蓝和小黄的家长们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时,对如何证明“我就是我”及在什么情况下“我还是我”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就可以帮助幼儿澄清“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从而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抓住故事中小蓝与小黄“情绪”发展的主线,着重引导幼儿识别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与儿童常见的七大情绪:思念、生气、害怕、难过、嫉妒、自信和同理心相对应,在挖掘每张画面蕴涵的情绪中展开讨论和教学,并最终形成一次以情绪体验和感知为重点的教学活动。

(2)人际交往。

教师还可以运用这个绘本故事,向人际交往的方向来引导。人际交往是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幼儿今后健康成长、与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技能。

2.艺术领域

对幼儿来说,好的绘本本身就会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与此同时,优美连贯的线条、明快跳跃的色彩、富有节奏感和张力的构图等都能够增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教师也能够很方便地运用绘本来发展和促进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绘本和幼儿的美术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绘本在幼儿美术、绘画方面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小蓝和小黄》故事的演绎本来就是基于两个不同颜色叠加后产生一种新颜色的原理,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到让幼儿自由探索颜色叠加的活动上来,最后和幼儿们一起总结规律,帮助幼儿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色彩。

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包含了美术和音乐两部分,绘本教学延伸至美术领域,如何与音乐产生自然的联系似乎就没那么顺畅了。在这方面,笔者在《小蓝和小黄》的绘本教学中尝试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探索了绘本教学的新形式(教案见下)。活动对象是北京市某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分别在三个班各实施了一次,这三个班的幼儿在活动前均未接触过这个绘本内容。因此活动目标仍是以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为主,但其中又贯穿了主人公情绪变化这条主线。音乐在整个活动中的定位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情绪,完整串联整篇作品的辅手段,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次音乐活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在绘本教学中加入音乐,确实更能够调动起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关于“情绪”的教育内容教师通常会想到采用表演、讨论、图示等形式来开展,调动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情来模拟再现各类情绪,并讨论在各种情绪主导下的行为表现。笔者通过截取两段情感反差较大的音乐片段,分别代表小蓝和小黄开始时愉快玩耍及最后的大团圆和中间爸爸妈妈不认得他们无家可归时的情绪。在这种经过精心挑选的音乐的衬托下,人物隐藏起来的内心活动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音乐的辅助下更加直接感受到了两个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小蓝和小黄》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感性地了解故事中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2)听音乐,能在音乐中回忆故事情节,能把绘本中的不同画面与不同情感的音乐旋律相对应。

(3)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同伴之间一起游戏、拥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PPT,音乐《欢乐的牧童》《瑶族舞曲》片段1、2。

(2)绘本PPT中第7、8、19、21、29页,第23、24、25页图卡,磁扣,白板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幼儿坐好后唱《彩色世界真奇妙》。

2.基本环节

(1)播放绘本PPT,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初次感知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2)回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出示代表性的图卡为幼儿回忆故事做提示,以高兴和难过两种不同情绪为线索,按故事顺序理解图卡的画面内容。

教师提问:

“它们是怎么发现能变色的秘密的?”

“在发现秘密之前它们和别的颜色的小朋友拉着手玩过吗?”

“老师在刚才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有没有人注意到有音乐响起?这几段音乐是很不同的,分别是配合它们高兴的玩和爸爸妈妈不认识它们,它们回不了家时播的,小朋友们能听出来吗?”

分别播放瑶族舞曲1和2,小朋友们自己想出能代表这两段音乐的符号,分别对应标记在每张图片的下方,借助音乐加深幼儿对绘本中小蓝和小黄情绪的理解。

请个别幼儿上来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象做动作,表演故事的主要情节。

(3)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

“现在老师想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一起把故事完整表演一遍,可是有一点难,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歌,和这个故事的情节特别像,大家就可以听着音乐做表演了,我们先来一起听一听,看看表演的时候能不能用。”

对应白板上的图卡及记号,对《欢乐的牧童》做标记(贴图和手画),一边请配课教师一起用语言和动作演示。

全体幼儿分为男孩和女孩两组,一组扮演小蓝,一组扮演小黄,在教师的提示下跟着音乐进行绘本故事表演。

3.延伸环节

小朋友们可以在回家以后或者区域活动时间在美工区试试别的颜色好朋友,看看它们拥抱后会变成什么。

这次尝试为笔者及其观摩的老师们打开了思路,将绘本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起来还有很多多样的形式。比如可以用一小段旋律经过“变奏”手法处理后,分别代表小蓝和小黄,经过“变奏”处理的音乐最好兼顾到黄蓝两色本身散发的明快和沉稳忧郁的气息。教师可以考虑通过高低音区的音色对比,或者通过伴奏及和声的不同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再如还可以在幼儿已经熟悉了绘本故事内容的情况下,考虑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在图谱上为小蓝和小黄设计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在乐曲的最后形成二声部合奏,用以表示颜色家族的成员在最后都开心地互相拥抱。将音乐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和渗透进绘本后,不仅使音乐的形象变得不再是抽象和难以捉摸,而且还能给幼儿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3.语言领域

绘本的文学性特质规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为依托的,绘本教学也自然是以对绘本故事内容的讲述和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师要在如何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如何尽力自主理解故事内容等方面想出策略办法。教师可以采取表演、提问、假设、讨论,或借助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尽情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防止把绘本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讲故事的倾向。

4.科W领域

“颜色变变变”这样的科学活动早已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内容似乎被程式化、简单化了,教师很难教出新意来。如果将绘本《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在一次科学主题的活动中讲给幼儿听,势必会引起幼儿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张 彤.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9.

上一篇:中班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班音乐活动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