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范文

时间:2023-03-19 23:58:43

在学校

在学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 建设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8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却不断下滑[1],中职教师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难题。科研是立校兴校之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科研质量,提高服务体系建设。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重视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专门的科室――医教室,主要负责我校科研及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增加, 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数量在全国中职卫校医学教育论文中名列前茅,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存在问题

1.科研制度不够完善

我校尽管成立由专门的科室,制定了《科研奖励制度》《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暂行规定》等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但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规范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1论文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大都迫于职称晋升要求,为写论文而写论文,注重了论文的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多数论文属于教学方法总结,局限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探索等方面,科研创新意识不强,论文学术水平有限。

2.2 课题质量不高

中职教师因受学历层次、科研设备等原因的影响,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多为教学方式或课程探索方面,以市级社会科学或实用社会科学成果为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少。

2.3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不强

科研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没有任何社会意义和价值。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职称晋升的影响,很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论文,而是在评职称前,功利性的东拼西凑一些文章发表,对自己的教学毫无指导作用。还有些教师盲目地承接课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结项评奖,准备职称晋升条件,课题研究的结果对学校的发展指导意义不强,也就很难能够转化为教学力和管理力。

3.科研精力不足

中职教师大多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我校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护理教师,周平均授课学时能达到24节(每周课时为32节),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备课和授课上,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间不足,精力受限。

4.科研经费不足

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2]。中职卫校大多为财政全供单位,学校各项开支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各地财政对中职学校扶持力度不同,造成各校资金投入不同。我校因资金有限,对科研投入主要用于教师参编教材、和参与各级课题研发获奖情况的奖励,缺乏课题研发经费的支持,这必然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5.科研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医教室主要负责科研信息收集、、上报等工作,起到了上传下达及简单的审核指导作用。但因医教室仅有一名专职人员,且办公经费有限,我校科研服务工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发展的需要,缺乏对校级课题立项审核、研发监管及结项鉴定,缺乏对省、市级课题研发过程的有效监控等较高层次科研服务工作。

二、改进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科研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学校的升格,科研在学校的综合实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保障。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契机,激发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的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将补充《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学校校级课题的立项审批和结项评奖办法》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研质量

中职教师大多科研能力不强,要提高科研质量,首先就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科研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规范科研行为。其次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引进一批科研能力较强的高学历人才,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学校科研的发展。第三对科研工作实行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额度,增加科研工作在教师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比例,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科研并重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如大班授课、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等,把教学任务重的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日常教学优先和科研工作为教学服务的原则[3],同时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某些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4.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科研设备

中职学校因受办学经费制约,科研设备往往落后于高校,这就加大了中职教师开展科研创新的难度,只有加大科研投入,购置相对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设备资源,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

5.构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意识

在学校医教室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科研服务机构,增加人员数量,同时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构建科研信息平台,为教师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科研政策及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信息。调动科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意识,进行主动式服务、参与式服务,做到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实行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这必然导致教师对科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服务程序、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构建科研服务平台是提高中职学校科研服务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利萍,谭白梅,周轩,等.教师量化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3-35.

[2]马圳炜.创建服务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新模式.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11(4)66-69.

在学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东轻工业学院 SCI论文 统计分析 山东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一个机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该机构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而且体现了该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被世界许多大学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分析一个机构10年间科技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学科分布、高质量期刊构成及他引频次, 对于进一步把握该机构的学术影响、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努力的目标和提升的领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对Web of Science和E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原先的ISTP)、《工程索引》(EI)这三大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提供的数据,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山轻工)和山东省2001-2010年共10年SCI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基金资助等数据情况,进一步了解山轻工的科研能力及其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学术水平。

1论文数量对比分析

1.12001-2010年度山轻工的科技论文数量分析(见表1)

 SCI论文数由2001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95篇,10年间增长近6倍。年均增幅达到33.63%,2004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30%;2004-2009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3、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为-41.18%和-7.77%。

 CPC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篇增长到2010年的31篇,10年间增长达13倍之多。年均增幅达到235.22%,2007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060%;但是2004、2006、2008、2010年度呈负增长,分别是-33.33%、-75%、-8.62%和-54.41%。

 EI论文数由2001年度的11篇增长到2010年的155篇,10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幅达到83.3%,2005年度增幅最大,达到162.96%;2001-2008年度一直保持正增长,但是2009年度呈负增长,增幅为-3.55%。

1.2山轻工和山东省的科技论文增长态势对比

由表1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 SCI的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年均增幅均超过山东省。山轻工增长不均衡,除2004-2007年4个年度的增长速度超过山东省外,其余年度均不及山东省,而且还出现两个负增长年度。相比之下,山东省呈现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

 CPCI论文数量,山轻工10年的增幅和山东省持平,年均增幅差异明显,山轻工较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年均增长率。对比发现,山轻工的正增长均超过了山东省的增长,但是呈现负增长的有4个年度,山东省只出现一个年度负增长。可见,山东省的增长平稳,山轻工则出现不平稳的增长态势。

 EI论文数量,山轻工的10年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明显优于山东省,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山轻工除2009年度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均是正增长,在2002、2004、2005、2006和2010 5个年度明显增长超过山东省,显示了良好的高增长态势。在2004、2005、2006三个年度,山轻工和山东省均是高增长年代,保持了步调的一致。

 在三大数据库方面,山轻工在SCI和EI数据库中的科技论文量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在CPCI中的增长相对不稳定;山东省在三大数据库中均呈现稳定增长。说明山轻工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但伴随学校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科研论文出现波动状态。

2SCI论文质量对比分析

2.1期刊分析

Science、Nature和Cell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学术期刊,它们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这三大期刊上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

根据SCI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山轻工尚未在国际高水平的Science、Nature和Cell上。山东省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有6篇论文在综合类的Science上发表(其中仅有1篇的第一单位为山东,是山东科技大学作者的论文,其余5篇均为山东作者和国际以及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合作论文);有4篇在Nature上发表(均为山东作者和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这表明,山轻工发表的学术论文离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大差距,山东省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如表2所示,山轻工在较多的期刊上和山东省发表的比较均衡,说明其科研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方向具有一致性,便于山东省内各学者间的学术合作。

2.2影响因子及引用情况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SCI对科学期刊进行统计和评估的一个参数,某一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当年引证该期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观察论文的质量,主要依赖于“期刊影响因子(IF)”和“论文他引情况”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同一学科同一时期内,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篇均被引次数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期刊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度越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越高。

SCI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及其影响因子也被纳为国际学术界在论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引用次数,说明文献的原创性程度高,属于国内和国际较前沿的研究工作,科研水平得到同行的认可;发表在影响因子不是很高的期刊上,说明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以SCI为主,对山轻工的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根据表3和表4所示以及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山轻工单篇他引最高为94次,前10篇最低为24次,文献的引用次数较高,影响因子在1-3之间。10年共发表的556篇SCI论文中,共计被引频次为1 748,平均每篇被引频次3.14。

根据Web of Science 提供的分析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山轻工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多数集中在2006-2010年这5年的时间范围内,其中2009年文献量最多,但是从学术价值来看,2004年的SCI文献学术价值相对较高。

山东省SCI论文单篇他引次数非常高,最高达250次,7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200次。其中山东大学在常见的物理化学领域10年共6 511篇,共计被引频次35 557,篇均5.46次。最高被引用251次。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国际影响力较大,文献的原创性程度普遍很高,论文被大量引用。而且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年代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大多来自于学术水平较高的山东大学。可见,山轻工的学术水平距离高水平大学还有一定差距。

2.3学科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

ISI所提供数据显示(如表5),山轻工和山东省的SCI论文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物理学以及化学领域,显示出两者重点学科的一致性。

2001-20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国家和山东省都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抓住难得的机遇,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提高了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研究水平。SCI统计数据表明,山轻工因承担部级和山东省以及学校重大科研计划基金而共计131篇,山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因承担课题基金达到5 768篇,山轻工在山东省所占基金论文数量仅为2.27%。可见,山轻工在山东省的科研比重偏小,科研水平及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6)。

2.4作者及合作情况

从表7分析可知,山轻工的SCI论文多集中在材料化工及轻工领域,作者均为从事这些专业的学术骨干,他们的SCI论文数量相对较多,水平相对较高,也反映出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对学科学术贡献度最高。

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作者,论文的署名作者中含有国外合作者的,其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仅含国内作者的论文;据SCI数据库提供资料分析,山轻工和国内以及省内名校间的学术合作,其被引频次相对高于本校自己的创作论文。这说明,通过国际及与国内知名高校间的学术合作,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山轻工10年来的SCI论文,以山轻工为第一单位的占95.5%,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省内名校山东大学合作完成,其余少量是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外名校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

3思考与建议

研究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一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情况,可从一个角度反映该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状况和水平。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发表学术论文的配套奖励政策,这些引导性政策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各高校和科研机构SCI论文呈现数量合理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的态势,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不可否认,我校与山东省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相比,发表的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数量仍然较少。根据SCI统计数据以及业内学者的分析,开展跨机构(特别是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的合作研究是提高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捷径。

对哈佛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所涉及学科类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是哈佛大学产出SCI论文的大户。生物医药领域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已被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创建知名大学的基本评价标准。目前适逢我校积极准备向省内知名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在学校层面上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利用学校在轻工、化工领域的特色及在山东省的轻工主导地位,既保持论文数量的不断增长,又不断提高论文质量,产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值得学校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少锋,周辉,韦宇,等.哈佛大学学术影响力透视――1973-2007年的统计分析.中国基础科学,2008,(60)6: 29-32

[2] 何先美,沈晓韵,牟玉萍,等. 1999-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10): 1470-1476

在学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术评价机制;商科类研究生;学术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74-04

2005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的疑问。面对“钱学森之问”,国内许多学者从改革办学理念、教育去行政化、净化学术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答(黄冲,2009;张楚廷,2010;庞跃辉、许尚立,2011;高晓清,2010;求索,2011;靳玉乐、李志超,2011)[1][2][3][4][5][6],也有部分学者从批判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卢晓东(2011)指出当下学生成绩的百分制评价容易使学生陷入“范式陷阱”,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7]熊丙奇(2010)认为以成绩作为人才评价的单一标准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普遍现象,这种人才评价机制难以发现和培育创新型人才。[8]国策、任强、许瑞卓(2014)认为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主要以考试和分数为指挥棒,对教师的评价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课题论文数量轻其质量的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9]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商科类研究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培育的专门从事经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近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文科和商科学生,其论文思想和观点的抄袭更是普遍,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在研究生这一群体中正在日益消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许多学者认为功利主义思想对当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顾越桦,2013;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2009;郑重、郑忠梅,2006)。[10][11][12]追根溯源,这种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我国当前各高校所实施的研究生科研评价标准所造成的。根据对全国具有商科类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的统计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获取学位、较高层次荣誉均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毫无疑问,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对促进商科类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有着较大作用,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不足和学术违规的负面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什么样的学术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我国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呢?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学术评价机制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要弄清学术评价机制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首先得厘清学术评价与科研创新的关系。科研创新是人类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手段发现新的物质、材料、规律、方法、体系等等。而学术评价则是一种工具体系,通过这种工具体系可以正确地评判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否正在从事创新性的工作,即对其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或否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科研活动而言,其学术评价的结果往往与社会学术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即学术评价肯定性或否定性的结果会左右学术的人、财、物资源分配,比如高校与研究院所的学术地位排名、学科的立项建设、科研平台的撤建、课题的立项与资助、科研评奖的获得、研发经费的投入、研究人员与教师职称和荣誉的评定等等。因此,从本质上讲,围绕学术评价而形成的一整套系统即学术评价机制具有激励和约束科研创新的重要功能,它会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无形的导向作用。当科研活动主体所从事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所认可的创新性和价值性标准时,科研评价机制给予科研活动主体正向激励,从而不断激发科研活动主体的创新动力,社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当科研活动主体所从事的科研活硬环合社会所认可的创新性和价值性标准时,科研评价机制给予科研活动主体负向激励,从而不断弱化非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使社会整体无效的科研活动得到抑制,社会学术资源得到有效节约。

然而,以上分析均是建立在评价机制本身足够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教授(2009)认为,只有“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13]如果评价机制本身不科学不合理,就难以调动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难以真正带来有价值的创新。那么什么样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好的”呢?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科研和学术群体进行具体分析。就目前而言,一个国家主要从事科研或学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有科研院所研究员、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企业研发人员、政府和民间智囊研究人员等。他们虽然都是科研活动主体,但其利益追求目标却各有不同,采取一套固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去评估他们的学术和科研产出成效,不仅难以真正评估出各类科研主体产出的效益,而且在评价机制的利益诱导下,各类科研活动主体往往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为了追求当前利益,违背科研活动规律,生产一批创新性不强或社会价值不大的产品,这就会极大浪费国家的科研资源。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或学术活动群体的利益需求特征,分别设计出一套符合国家对科研活动主体要求的评价体系或标准,才能有效激励他们从事科研创新活动,不断提升国家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原则具体落实到商科类研究生这一特定科研活动群体,需要分析商科类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的最大利益需求是什么,而国家或社会对他们的科研活动的最大期待是什么。如果一套科研或学术评价机制能够实现个体与国家或社会这两者的利益最大化或取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那就说明这套科研或学术评价机制是可行的、有效的。

二、当前学术评价机制提升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具有商科类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对商科类硕士或博士的学术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般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但其衡量和引导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却大同小异:一是通过学术实施负向激励。一般而言,所有学校均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多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如果未能达到本校要求的最低标准,研究生在按时毕业方面就会受到本校相应的惩罚和制约。比如,湖南省目前具有商科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有12个,它们在各自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方案中均有公开的要求:一般性学校比985、211等类型的学校要求稍低:一般性学校的研究生只需在省级公开刊物,而985和211等类型的学校除了在学校层次对研究生有最低要求外,学科点归属学院也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本院指定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方能获得毕业答辩资格。二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或科研获奖实施正向激励。同样以湖南省为例,许多高校为了激励本校的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的科研活动,纷纷制定相应的奖励性文件。比如中南大学颁布的《中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学术奖奖励办法》中就明确规定:获得研究生学术特等奖的,奖励人民币5万-10万元;获得一等奖的,奖励人民币1万元;获得二等奖的,奖励人民币0.5万元。湖南大学颁布的《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评选办法》中规定本校申报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的条件:二年级或三年级研究生必修课程考试加权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且在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以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含已接收),其中工科硕士生不少于1篇,文科和理科硕士生不少于2篇,工科博士生不少于2篇,文科和理科博士生不少于3篇;或研究生必修课程考试加权平均成绩不低于75分,单科成绩合格,且在省级以上(含省级)科技大赛中获奖的。《湖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资助办法》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申报,也要求研究工作基础扎实,在本研究领域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湖南师范大学颁布的《湖南师范大学评选优秀毕业研究生实施办法》中规定,评选优秀毕业研究生必须在学术、科研方面表现突出,曾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本年度发表有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那么,在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下,商科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又如何呢?根据前述分析,我国高校对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基本上还是以学术论文的发表水平为主要依据,因此,确定学术论文的发表水平就基本上可以评价商科类研究生的学术或科研创新水平。而衡量学术论文的水平,国内研究文献通行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已的影响因子和被他引的频次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郭红梅等,2011)。[14]王维等(2013)对2008-2012年黑龙江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子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其每年的绝对值较低,5年平均只有0.415;被引频次平均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每年每篇论文被引平均次数较低,5年平均只有1.585篇。[15]同样,援引论文他引率指标,对湖南省3所985和211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经管类研究生在2013-2015年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平均他引次数只有1.674篇。如果将湖南省其他非985和211高校商科类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与他引次数两者差距悬殊这一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湖南省商科类研究生他引率指标将会比1.674这一数值更低。由此可见,用现行的评价体系对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育和引导,其效果应该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国为什么多年来不能获得创新性成果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者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三、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过程管理评价新机制

培养商科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培育商科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具体内涵,其最终目标是所培养的商科人才走出校园后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创新性成果或做出创新性贡献。因此,相关高校在建立学术标准或评价体系来诱导和约束学生时都应以这一根本目标为出发点。叶继元(2010)指出,不同的学术评价目的决定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专家的选择以及评价程序的确定,它是W术评价的龙头。目前的许多学术评价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评价目的不明。[16]商科类研究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半成品,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创新训练和积累创新能力,一味以作为学生学术评价的基本手段,必然是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和粗制滥造,其过程与结果均得不偿失。国外高校对研究生的创新培育和引导体系却是比较注重过程培养而非论文指标。比如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学院并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大学一般要求硕士研究生提交小论文,而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只要提交实习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作品即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答辩即可获得博士学位。[17]美国的这种研究生培育和引导体系并不妨碍美国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美国科技强国的地位确立。针对我国高校引导和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批评意见。比如吴新悦(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往往比较注重两头,即入学考试和毕业论文,且比较偏重定量化指标,如考试分数和数量。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往往可能导致评估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对学术的潜心钻研。[18]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05年发起的一项关于“对高校文科研究生获取学位前必须公开的态度”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及部分教授、学者主张“要写论文,但不要规定硬性发表”。但同时也认为硕士生与博士生要区别对待,硕士生可以取消发文规定, 而博士生可以有发文规定。[19]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学术评价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界,均对我国研究生评价机制提出了异议。改革我国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引导体系,建立一种合理的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已十分必要。

学术过程评价机制是以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注重对学生在校培养期间接受科研创新能力各个培训环节进行监控并设立评估指标,从而达到激励和约束学生自觉接受科研创新训练,不断累积科研创新能力和提升科研创新素质的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其具体监控环节和评价流程如下。

一是招生入学环节。招生入学是商科类研究生培养的开端环节。这一环节的监控重点主要是考察新入校的研究生是否具有科研新培养的潜质。因此在这一环节,除了要重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分数指标外,学校应在复试环节增加学术小论文写作测试,重点考察商科类研究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基本写作规范等,从而将具有较好科研创新潜质的学生纳入培养体系。

二是课程学习环节。课程学习是商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具有本质区别,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应以发散性自主探索为主,重点培养研究生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这一环节,对商科类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的监控,应以课程学结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动态而非传统的知识点的把握。

三是导师指导环节。导师指导是培养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备环节。商科类研究生除了参加学校统一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应积极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获得导师及项目组其他成员的指导,接受正规的科研方法训练,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素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这一环节,导师必须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述,并以这一评述作为研究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四是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是培养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益补充环节。商科类研究生依托学校的各类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思考,这是培养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顶天立地”的重要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严格考核商科类研究生参加创新实习实训的次数与活动的内容是极其必要的,需将其纳入商科类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

五是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学位论文撰写是培养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学位论文撰写既是检验商科类研究生在学校培养期间科研创新能力的积累情况,同时又是一项全新的科研创新活动。商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的高低,既能反映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又预示着其未来能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因此在这一环节,必须采取校内和校外专家双向盲审制评价,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毕业论文,以有效保证商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学术过程评价机制是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保证机制。与我国现行的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相比较,学术过程评价机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注重过程管理而非结果评价。另一个是注重长期能力培养而非短期成果表现。这一评价机制较好地适应了商科类研究生作为被评价主体的特性,理顺了评价机制与评价目的的关系,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有利于提升商科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 注 释 ]

[1] 黄冲.北大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回应钱学森的担忧:教育不能扭转乾坤[N].中国青年报,2009-11-12.

[2] 张楚廷.两种做法,两种观念,两种结果――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J].大学教育科学,2010(2):110-112.

[3] 庞跃辉,许尚立.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J].高校教育管理,2011(1):45-52.

[4] 高晓清.人的工具化及其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42-44.

[5] 求索.“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

[6] 靳玉乐,李志超.现代大学的特点与制度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4.

[7] 熊丙奇.正视问题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8] 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7):9-10.

[9] 国策,任强,许瑞卓.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刍议――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6):9-12.

[10] 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59-63.

[11] 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5-19.

[12] 郑重,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5-117.

[13] 童世骏.“真的”学术创新要求“好的”评价机制[N].社会科学报,2009-01-15 (5).

[14] 郭红梅,谢娟,金晶,何钦成.学术论文评价指标的发展过程[J].科技管理研究,2011(9):65-67.

[15] 王维,钟川,齐秀辉,乔鹏华.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调查分析――基于黑龙江省高校2008-2012年的调研数据[J].商业时代,2013(30):117-119.

[16] 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1):97-110+160.

[17] 张丹丹.美国x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18] 吴新悦.在借鉴经验中发展――浅谈中美研究生教育之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2):52-53.

在学校范文第4篇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陕西高校图书馆借此契机,大量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优化图书馆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使图书馆各方面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同时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双重作用下,催生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营造出一片活跃的的图书馆学术氛围。

本文从近10年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研究入手,通过对各高校图书馆研究论文产出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对各高校图书馆有关学术发展相关政策的调研结果,透视陕西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研究环境,以便对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学校研究样本为陕西省教育厅官方网站中公布的84所大专院校中的所有公办本科类高校30所(当中不包括专业性较强的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三所)[1]。这些公办本科类院校都是办学时间长、学科建设齐全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涵盖了陕西省理、工、文、管、农各个领域的前列名次,其所在学校图书馆的学术情况可以代表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实际水平。

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文献总库”为数据统计源,从学术论文产出和学术影响力两个方面来衡量陕西高校图书馆的论文产出情况。即从馆发论文量、馆发核心论文量、馆发核心论文占总发文量比三个方面来表现学术论文的数量成果;从论文被引情况、核心作者数等方面来衡量论文的质量成果。

同时,本文还对采选的30所高校做了学术氛围方面的问卷调查,选取科研能力较强的馆员39人、副研究馆员以上6人为调研对象。问卷涉及了学校类型、馆员深造机会、图书馆学术政策、课题申报情况、学术奖励、发文动机等多个与学术环境相关的问题,可以从一定层次上反映各校学术论文发文的影响因素。

3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的产出分析

本文在进行论文检索时,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区间为时间范围,以“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学科范围,核心文章以CNKI数据库认可的核心期刊为准。关于不少学校更改校名的问题,本文一概以2000年以后学校所用过的名称逐一检索,统一以“XX图书馆”为标准作者单位名检索式。检索日期为:2011年10月26至10月31日。

3.1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数量产出

由表1可知陕西高校图书馆10年来发表各类专业论文共计2 685篇(不含各种会议论文),核心文章530篇,数百篇以上的馆达到11个,占全部统计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绩较为突出。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核心文章发文量较少,不到总发文量的20% 。其中有两个馆核心刊论文发文量为零,所以在追求数量的基础上仍需提高质量。

其中,馆总发文量领先的有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大学4所大学的图书馆。发文总和占到总发文数的28%;馆发文量低于40篇的有榆林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工业大学5所大学的图书馆,其发文总数仅占到全部发文量的5%;大部分馆都集中在40-140篇之间。各馆平均发文量为89.5篇。

馆核心刊发文量分为比较明显的三个区间:高于30篇的有4个馆;10-30篇之间的有14个馆;低于10篇的有10个馆。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分别以80篇和59篇遥遥领先;而西安医学院图书馆和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未检索到一篇核心论文。各馆平均核心论文发文量为17.6篇。

馆核心刊占总发文数比体现的是各馆普通发文量和核心刊发文量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基于平均线20% 的标准,可以看出高于标准的仅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的图书馆。大部分馆都处于10%-20%之间,另外还有7个馆低于10%。

3.2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质量

学术论文质量的主要衡量方法有引文分析法和核心作者群的分析。本文即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展示陕西高校图书馆论文的科学性和新颖性。

3.2.1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论文评价等方面。陕西高校图书馆10年间发表的2 685篇学术论文中共有1 931篇被人引用,占到总论文数的71.9%。可以反映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而这1 931篇学术论文共被引用7 791次,篇被引用次数为4.03次。

其中,被引论文篇数方面,超过100篇的有6所图书馆,被引篇数最多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明显高于其他各馆。被引篇数集中在50-100篇之间的有12个馆。另外,小于50篇的有12个馆。

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共计达到1 012次,比位居第二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792次多出200多次,更比位于第三名的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的540次多出近一倍。而被引次数小于100次的还有7个馆。可见,以西安交通大学为首的几个高校图书馆论文质量明显高于其他高校,论文被引频次差距较大。

平均被引次数是被引频次与被引论文数的比值,反映的是每个馆每篇论文被引次数的数值。从表1可以看出,篇均被引5篇以上的有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首的4个馆;篇均被引小于2篇的有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和西安医学院图书馆。大部分馆论文都处于篇均被引2-4次左右。

3.2.2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是指每个馆发文较多、具有一定科研学术水平的作者,一般用来检测各个馆的学术论文水平。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了计算公式:M=0.749。式中M为发表的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发表文章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2]。

由检索可知,陕西高校图书馆中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的刘崇学,10年间共计发文28篇,代入公式可得出M值为3.96篇,根据取整原则,可得出M为4。即2000-2010年10年间发文在4篇以上的即为核心作者。

各馆总计拥有核心作者225名,平均每馆7.5名。核心作者最多的为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拥有核心作者20名。拥有10名核心作者以上的馆有10个。少于10名核心作者的馆有19个。其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三个馆仅拥有核心作者1名。而西安工业大学未检到核心作者。

3.3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的产出内因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是与其所在学校的规模与科研方针政策息息相关的。由于各学校科研要求与科研奖励制度存在差异性,难免出现各馆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参差不齐。反过来,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的差距也反映出各高校学术科研环境的差异性、层次性。=出发探求这个潜在原因。

3.3.1科研论文反映出的各馆学术水平由表1可知,表头所列的7项指标中排前两名的基本都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各项指标也基本保持在前7名内。特别是馆核心刊总发文数、论文被引频次等衡量学术水平的指标,这三所高校基本上排在前三名。究其原因,这三所学校属于陕西省仅有的三所“985”院校,从业务水平和科研实力来说都有较高的基础,居于陕西高校图书馆科研的第一层次。

除了以上三个馆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4所“211高校”的图书馆,虽然发文总数仅有一所超过100篇,但其余各项关于论文质量的指标也基本都处于前列,基本反映了他们的科研实力居于第二个层次。

而居于次序项第8至21位的大学为办学时间较长的二本院校,这10余所高校图书馆除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和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各项指标较低外,各项发文指标基本居于中流水平,代表着陕西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科研水平。而第22至30位的大学不少为由专科院校升级或是合并的学校,因为时间较短,人员业务实力相对较弱,所以各项指标相对落后。但其中也不乏指标明显靠前者,如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和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论文数量和被引论文篇数等方面都可排进前10名。

3.3.2科研论文反映出的各馆学术人才馆员需要有扎实的图书馆理论知识,并能够了解不断更新的业界前沿理论发展动向,这得益于各图书馆对馆员的素质提高所做的培训及对学术活动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馆员发自内心的创作激情。本文对这30个馆的问卷调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关于各馆的培训,30个馆中,有19个馆有送馆员出省培训的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省外培训的力度较大。这也正激发了该馆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相应地反映为其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一枝独秀。相对而言,各馆对省一级图工委的各种会议培训积极性较高,30个馆中,除了安康学院和商洛学院可能由于经费和距离较远等原因没有参加过外,其他28个馆都参加过相关活动,这对各馆的学术研究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各馆的发文情况可见一斑。而外请专家来馆培训则因各馆情况不同,仅有15个馆举办过,占到半数。而大部分馆都坚持走自己培训的路子,很多馆年培训次数都超过了10次,由此可看到陕西各个高校馆还是较为重视馆员的培训与知识再造。

 关于发文的动机,大部分具有馆员职称的同志表示主要是基于职称评定需要和学校考核要求,占到总数的97%。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同志则大多选择兴趣爱好的原因。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交叉,既迫于职称和考核压力,也有兴趣爱好在里面。对个别馆进行具体了解,发现很多馆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进修和学术交流带来的创作灵感,大多完成评定职称和学校考核要求的论文篇数后很少再进行更多的创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西高校图书馆界需要有更活跃的学术人才交流。

3.3.3科研论文反映出的各馆学术环境科研论文的发表得益于馆员所处的学校环境、课题科研及等学术方面的支持力度、的奖励程度等。陕西高校图书馆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以上方面影响。

 图书馆对馆员的支持度。70%的馆是鼓励和支持的,其他30%的馆也表示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支持。对馆员发文不支持和不关心的馆微乎其微。但不少馆过分重视基础工作,不重视科学研究。虽然支持馆员撰写科研论文,但强调馆员自发的写作能力,缺乏政策方面的导向和鼓励。这也就是为什么表1中很多大馆学术论文发文量不高的一个基本原因。

 发表文章的物质奖励情况而言。有10%的馆对馆员发表的论文全部奖励;有近40%的馆奖励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3%的馆重点奖励核心刊文章,有些馆甚至报销核心刊文章的全部版面费;仅有37%的馆除学校给与一定级别文章奖励外,没有任何物质奖励。面对日益上涨的期刊版面费,图书馆的物质奖励减轻了不少馆员发文的压力。而一些大馆采取只奖励核心刊论文的做法,进一步提高了陕西省高校学术论文的水平。

 申报课题的级别与奖励情况。这30个馆共有43%申报过国家课题、60%以上申报过校级以上层次的课题。难能可贵的是,有不少馆自己设立馆级课题,以进一步提升图书馆自身的学术氛围。23%的馆能拿出奖金来支持课题的申报;17%的馆能奖励一定级别的课题;而50%的馆只是精神奖励,没有物质上的支持;更有个别馆不奖励馆员搞课题研究。科研课题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图书馆搞研究、重学术的风气,有部级课题的馆核心刊的发文率明显高于课题层次低的馆。由此看来,基于课题的高水平科研论文,由于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馆学术支撑水平而严重的降低了陕西高校图书馆学术论文的质量。

4建议和总结

笔者由自身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发表科研论文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 希望进一步加大馆际协作,以科学实力较强的大馆带动各中小馆开展项目研究,对队伍稳定、学术交流做出贡献。

 建立陕西高校图书馆科研群和共建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的沟通加大各馆在学术上的相互交流。

 建立陕西高校、甚至全省所有图书馆的科研课题信息库,实行科研课题在申报、调研、评奖中的透明,便于大家参与。

 加大各个图书馆科研和工作的量化管理意识,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大投入,结合实际业务工作研究课题。

 把科研能力和图书馆的各种评优结合起来,并加大比重。

参考文献:

[1][2011-11-02].www.snedu.省略/proscenium/ptgx-1.jsp.

[2]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在学校范文第5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教学上卓有成就的优秀讲师,却无奈地“下岗”了。理由很简单:没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老师虽然下岗了,却依然活跃在课堂上,课越讲越好,学生越来越多。这种尴尬的境况连朱淼华自己也感到好笑:按规定他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继续上课;如果这算是“上岗”,他却拿着“下岗”工资。那么他到底凭什么上课呢?有人不无调侃地说:“是凭人气上课。”

朱老师的遭遇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比如如何正确设定评价机制,如何妥善定位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否有必要把所有高校都办成研究型大学,即便在所谓研究型大学中应如何科学区分教学与科研的权重,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否只表现在学术论文上,如何正确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科研水平,等等。

按照浙大的有关规定,高校的评价体系大体包括教学、科研、教育管理系列等几大系列。在教学科研岗位中又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任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有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刊物的级别和篇数上。这是一刀切的刚性标准,任何人都不能例外。按照浙大负责人的说法:“制度面前一视同仁。”

我国现有高校一千零五十所左右,约有教师八十余万人。如果把这些高校都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那么势必进一步提高对所有教师科研水平的要求。具体说,就是更要看重他们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学术期刊五千种左右,以每种期刊每年出版十二期,每期八十页约发表二十篇论文计,全年不过一百二十万篇。这意味着,现有学术期刊的版面还满足不了每位高校教师每学期发表一篇论文。何况还有众多的其他科研人员需要,还有无数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需要获得学位。那么,这些所谓“研究型人才”都到哪儿去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呢?如此的供求关系,除了进一步导致出卖版面、制造学术泡沫、滋生学术腐败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结果呢?

近年来,在一些美好愿望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兴办“大大学”。而且不顾客现实际和自身实力,不办则已,一办就要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在这种持续的“高烧”之下,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原因在于搞科研写论文容易出易于量化的成果,而教学则看不见、摸不着,出力不讨好。本人供职于一家政治理论刊物,虽然不是所谓单纯的学术刊物,但也是为很多高校教师看重的“核心刊物”。工作中经常能遇到为了评定职称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高校教师。其中当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写出了确有水平的论文。但也不可否认,也有不少人的学术水平低下,文字功底可怜,不要说评教授,就是当一个合格的讲师恐怕也有问题。

一般说来,高校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并行关系。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别。在我看来,大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应该以教书为本。教师的科研水平、综合实力,首先应集中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反映上。如果一个教师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就是不会讲课,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但肯定不是一个好教授。相反,像朱老师那样,把课讲得有声有色,颇受学生爱戴和赞赏,就理应可以应评为副教授,甚至教授。因为一个人的科研成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术论文上,也完全可以体现在教学中。试想一下,没有平时的精心钻研,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朱老师怎么可能长期赢得学生的尊重?长期“占领”讲台?

谁都知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应该没有比学生的评价更真实、更可靠、更不带功利色彩的评价了。说什么“教学质量很难进行量化评价”,难道学生的评价不足以鉴别一个老师的优劣吗?难道只有期刊编辑、只有某些学术委员会才具有评价的资格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教育,而不仅仅是精英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们越发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应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课堂上。要把我国千余所高校都办成所谓“研究型大学”,我看既不必要,也不可能。那种单纯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到了该改改的时候了。

在学校范文第6篇

关键词:SCIE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论文收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珏,方国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馆,2008,(2).

[2]韩洁.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8,(1).

[3]秦长江.SCI、El收录河南省三所高校科技论文的期刊源分析[J].现代情报,2005,(8).

[4]武光明,杨秋实.SCI、El收录情况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1,(10).

在学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研;发挥;青年;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92-01

1.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角色意识

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学校的主导力量是青年教师,校本教研的主干更是本校的青年教师,是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纵观目前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已成趋势,许多基层学校教师平均年龄都在30岁左右,他们思想新,精力足,热情高,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只要他们形成气候,学校的教研教改一定会硕果累累。可目前的农村学校,大多数青年教师却并没有发挥骨干的作用,相反有时还会成为一些工作的障碍。

农村学校教研教改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年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对教研认识不到位,思想上存在很大的懒惰、畏难、落后、消极等错误倾向,没有真正起到自己在教研教改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是借口上"没时间"。一些青年教师认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要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哪有时间参加什么教研。二是认识上"没必要"。一些教师已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简单模式,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为了让学生考出高成绩,教研教改是科研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内心深处排斥教学改革。三是兴趣上"没意思"。一些教师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认为什么论坛、交流都是老一套,把别人的拿来改头换面没什么新意,因而活动没精打采,提不起兴趣。四是行动上"没条件"。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普遍滞后,图书资料不足,信息技术落后,"请不进来","走不出去",理论上缺少指导,实践中没法操作,于是搞教研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五是观念上"没用处"。一些青年教师教法单一,工作按部就班,多年已形成习惯,平时又懒于思考,不求上进,只要学校一搞教研活动,就怨声载道,甚至散布落后言论,阻碍学校改革步伐。所以,农村学校要实实在在搞教研,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

2.发挥青年教师主要作用的途径

青年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近几年来,随着一批青年教师踏入学校之门,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他们学历层次高,思想活跃,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但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在教研教改方面认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

2.1艺术培养。由于年龄的关系,青年教师往往在规章制度的遵守上与学校不十分合拍,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在教育培养青年教师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多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提倡上门谈心,力诫大会通报。青年教师工作有失误时一定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有效的帮助青年教师扬长避短,使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同时要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青年教师积极锤炼师德,认真为人师表,每周要结合学校当前工作深入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党政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向教学能手、先进教师学习活动。通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等途径,培养和塑造青年教师优秀的师表形象。

2.2多措并举。要加强校本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尤其是专业知识,必须夯实功底,课堂教学,必须加厚基础,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技能精通,业务熟练,工作上手,效果突出。要持之以恒的开展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练好一手"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设计好一份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掌握好一项技能,带好一个班,辅导好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的"九个一"活动。同时要多管齐下,为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尽量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函授或自考;有条件的学校一定给每个老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教师办公室争取接入互联网,全方位为青年教师创设一个研修的好环境。同时可以通过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辅导报告、在校园媒体上介绍教研教改、学校争取承担片区教研教改活动等途径,使青年教师提供开阔眼界快速成长的舞台,从而激发学校教研教改的活力。

2.3大胆任用。要有目的地把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任务交给青年教师,让他们挑起重担,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公开教学、承担课题研究、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担任学校咽喉学科和短腿学科教学等工作,都会使他们得到很大的锻炼,帮助他们全面的成长起来。当然在这方面,学校一把手一定要破除青年"办事不稳"的偏见,树立后生居上的观点,按照教育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放下心来,让他们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从而为学校教研教改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2.4搭台比武。要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冒尖,并给青年教师设立更多受奖机会,加大鼓励力度。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如"三笔"字书写展评、普通话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等,通过才艺展示,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体验付出换来回报的喜悦感、成就感,从而焕发出巨大的工作激情和活力。

2.5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自己身边的榜样。每年年底学校要结合教师实绩考评活动评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要树立先进典型,在青年教师中掀起争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从而创设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推动学校教研快速、实效发展。

总之,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一群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教研教改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学校必须高度认识,努力培养,人尽其才,让青年教师真正发挥新生力量,这也才是一所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作者简介:

在学校范文第8篇

1. 用人潜规则。用人唯亲、唯近、唯友,这种任用标准必然导致学校中出现“小团体”“帮派主义”,导致学校内部冲突不断,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甚至使学校决策“流产”。在这种潜规则的约束下,个体集结成利益相关的“团体”或“帮派”,这是对学校主体制度的一种反动,加大了主体制度体系运行的成本。在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教学水平相当不错,教研水平一流,但不善于钻营,不善于拉帮结派,始终得不到重用和提拔。

2. 择校潜规则。 每年离9月份升学还有半年时间,不少家长已经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否顺利进入理想的中小学而四处奔波,报名参加各种与名校有关的培训班,收集各种与资质有关的证书,寻找各种能让自己孩子进入名校的路子……名义上,就近入学、不用考试,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入学的资格与权利,可实际上择校成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面对庞大的升学需求,名校始终有限。尽管政策规定是一视同仁,但真正能够享受到顶尖优质教育资源的总是少数,于是谁家本事大,能钻政策的空子,谁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一路走好。而那些所谓没本事的家长,就只有羡慕与叹气的份了。这种情况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而 择校“潜规则”破坏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败坏了社会风气。

3. 学术潜规则。 学术潜规则中有著作编排、、学术论文评比、研究生答辩等潜规则。如著作主编只写个引言和结语,很少写正式内容;研究生通常要署上导师的名字,而且要放在前面;要交纳数目不菲的版面费;申报课题时总要设法找一帮人成立课题组(行话叫“借桥过路”);学术论文评奖主要不是评学术,而是评学术背后的资历、地位、关系;申报学位点时一定要“疏通”评委;学术研讨会通常要发礼品或者观光旅游;学术评论时要尽量讲优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学术潜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学术腐败规则、利益均沾规则。它败坏了学术风气,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环境。

4. 教育民主潜规则。民主是和谐社会的追求之一,教育系统也不能例外,但我们的潜规则是领导说了算。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定是一定要推行到底的,校长的意见是一定要贯彻执行的,如若不然,呵呵,等着瞧吧,谓之独断方显英雄本色。现实也确实如此,只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校长的决定,无论是否科学,都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笔者还从未在学校大小会议上看到有教师敢于站出来对校长说半个“不”字,在学校实行评聘分开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因为缺乏民主,导致决策失误,学校也干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教师们敢怒不敢言,饭碗要紧啦。

5. 教育评估潜规则。一个学校,每年都要经历名目不同的评估,但这些评估能够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只有评估者和学校才真正知道。一部分评估不但不能起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作用,反而为制假造假推波助澜。在名目繁多的各种评估到来之前,学校早就按评估组的要求“造”好材料,并向全校教师和学生“说明情况”:“谁出问题谁负责。”在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会有诚信可言?

6. 教育红包潜规则。教育红包,是指学生或学生家长出于某个或某些功利性目的而送给老师的“红包”或类似“红包”的贵重东西,如消费卡、贵重物品等。许多有钱、有势的家长,他们在经济地位上显赫,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不遗余力,经常会在适当的时候去教师家里坐坐,顺便意思意思,目的是希望教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对此,教师收受礼物之前可得好好思量思量后果。如果家长送礼、教师收礼成风,会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教师如一头钻进钱眼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就会抛诸脑后。为了使孩子得到老师们的照顾,家长遂纷纷向老师送礼行贿,这还了得?

在学校范文第9篇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课程地位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核心。根据工业设计的宽口径特点,把课程分为大类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设置的课程,增加各种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在课程形成模块化的基础上,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步强化设计实践及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作为总的教学目标,在四年的阶段化、模块化的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整体目标的实现,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工业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载体,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受到传统艺术设计的课程的局限,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开展基于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东南大学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全校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跨专业、大类课程的实验,学生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打造实践研学平台一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目前很多大学构建了“部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学院级科研活动体系,学校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如2010年浙江大学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投入科研经费300万元,科研立项71项。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产品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三是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2010年全国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共发表480篇;其次是四川大学,共发表468篇;再次是浙江大学发表340篇。

强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一是重视课程设计,加强对课程设计的质量把关。课程设计是很好的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点的实践检验手段。目前设计类各个专业课程设计完成的质量都不高,往往是走过场。因此改革重点是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把关,对几周的设计过程要控制,每次课程设计结束以后由系里的全部教师打分评估,方能通过。学院也要规范课程设计的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每学期进行抽查,以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只有把这些都落到实处,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二是狠抓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很多学生从大四开始在单位实习,或者急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不重视。而毕业设计是一次大型的综合设计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意义非凡,对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也能起到很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每周的教师指导、论文的期中检查、展板和模型的制作、答辩的过程和管理、毕业展等等,这整个的毕业设计过程,都要狠抓、硬抓,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在毕业前实践水平大上一个台阶。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选择。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学生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把在学校学习的设计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既可以加深对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实习优秀的可以和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直接在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而学校通过源源不断向企业定期定量输送学生实习,也拓宽了学校的实践教学空间,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人才的质量。而不断“提高质量”是实习基地建设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学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实践学习同步,才能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前获得良好的设计实践能力。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既能生动地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扎实地指导设计实践课的教师,将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干力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双师型”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把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送到企业去工作,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能力;也可以把企业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引进课堂,让这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带着真题手把手地教学生设计实践知识,这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本领,并在学校形成活跃的设计氛围,并带动其他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教学转变。

健全管理和评估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以教学效果评估为质量标准的教学体系,可以规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工作良性循环,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在学校范文第10篇

第一条为引导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提高“双师”素质,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各级职业教育研究室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和教研人员。

第三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延迟申报或不能申报:

1.年度考核中有“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2.年度考核中有“不合格”或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

3.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年度起3年内不得申报。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教师职务资格。

第五条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须有在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具有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第六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3.申报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

第七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相关规定,任现职以来结合本职工作,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进修任务或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其它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任务。

第三章讲师资格条件

第八条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助理讲师资格并受聘助理讲师职务4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讲师资格并受聘助理讲师职务3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

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经考核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可以直接认定讲师资格。

第九条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书育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优良。积极参加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德育为先,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3年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1年以上),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所带班级班风良好,班集体建设成绩突出,受到好评;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3年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1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出成绩,经学校考核合格或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有一定成效。

2.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根据需要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开设公开课校级3次或县(市、区)级1次以上;或获得教学竞赛校级二等奖或县(市、区)级三等奖1项以上。

第十条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2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4个月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累计2个月以上),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生产经营管理,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完成企业实践预定任务,同时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初级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师范类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4个月以上,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了解学校对新教师培养的要求。

第十一条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撰写中等职业教育德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创业创新创优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校级以上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2.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1篇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同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1篇:

(1)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中职教材2万字以上,或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

(2)教科研论文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教科研机构、有关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

(3)本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创作的作品被市级专业机构收藏、在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设计项目被采用1件以上。

(4)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

(5)艺术学科教师在学校举办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

(6)参与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前3名);师范类学校教师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前3名)。

(7)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获得市(厅)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

第十二条中职教研员评审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八条、第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2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1年以上。任现职以来,每年听课8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并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讲座年均不少于2次;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县(市、区)级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视同要求同第十一条,且仅限视同1篇)。

第四章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第十三条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申报高级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

第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教学理念,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较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将德育渗透到专业和学科教学各个环节,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开展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思想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2年以上,班级管理经验丰富,所带班级或本人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3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2.公共基础课教师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专业课教师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指导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近5年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2次为“优秀”。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开设校级研究课、示范课4次或县(市、区)级2次或市级1次以上。

4.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或县(市、区)级二等奖或市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被评为县(市、区)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或被聘为市级以上专业(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年以上。

第十五条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3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累计2个月以上),掌握本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动态、产业调整与产业链形成趋势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中级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师范类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成绩。

第十六条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主持过学校德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创业创新创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报告经校级以上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过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5名)。

2.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同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1篇(仅限视同1篇):

(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3万字以上,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省级以上规划或立项中职教材5万字以上,或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

(2)教科研论文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教科研机构、有关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

(3)本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创新、创业大赛,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专业机构收藏、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设计项目被省级以上机构采用2件以上。

(4)直接指导的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

(5)艺术学科教师在学校举办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

(6)主持开发省级职业教育课程产品并被采纳使用。

(7)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

(8)主持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并经县(区)级以上科技部门鉴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师范类学校教师受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成果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第十七条中职教研员评审高级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十三条、第十五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5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3年以上。任现职以来,每年听课8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年均不少于4次,其中至少1次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主持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省级以上本专业(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视同要求同第十六条,合计仅限视同2篇)。

第十八条破格申报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高级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25年,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6年。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4年以上(40岁以下资历破格申报教师须具有硕士学位)。

3.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1年以上。

(二)业绩成果要求

除具备第十四条第1、2款和第十五条外,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至少1次为“优秀”,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教学成果突出,开设县(市、区)级示范课、公开课4次或市级2次以上;或获得县(市、区)级教学竞赛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被评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或被聘为市级以上专业(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年以上。

2.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视同要求同第十六条,合计仅限视同2篇)。

第五章正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第十九条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讲师资格并受聘高级讲师职务5年以上。

第二十条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书育人成果卓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深入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挥德育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供学习借鉴的德育经验或模式。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2年以上,所带班级或本人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2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2.公共基础课教师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专业课教师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指导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在全省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近5年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3次为“优秀”。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近5年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5次以上,并且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以上或教育教学重大成果在省级以上现场会观摩推广。

4.任教以来,获得市级以上专业(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级职教名师、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以上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等称号,或任现职以来担任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负责人2年以上。

5.系统指导过2-3名青年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为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指导工作成绩突出。

第二十一条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带领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对本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有较系统研究与突出建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高,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在行业企业中有较好的美誉度;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师范类学校教师在指导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作出突出的成绩,在本地区小教、幼教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担任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改革实验点、科技平台、工程中心等主要负责人2年以上。

第二十二条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主持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省(部)级以上本专业教科研课题(前3名),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同行中影响较大;或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

2.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作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具备下列条件的可视同在相应刊物(以下各项仅限视同1篇,合计仅限视同3篇):

(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10万字以上,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省级以上规划或立项中职教材10万字以上,视同在核心期刊1篇。

(2)参加部级展览或被部级专业机构收藏或设计作品被省级以上知名机构、大型活动采用1件,视同在核心刊物1篇。

(3)直接指导的学生或本人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视同在省级刊物1篇;获省级一等奖或部级奖励,视同在核心期刊1篇。

(4)由专业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以上专业机构收藏、设计项目被采用2件以上,视同在省级刊物1篇。

(5)艺术学科教师在市级以上范围举办高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视同在核心刊物1篇。

(6)主持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在行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经有关部门鉴定,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视同在省级刊物1篇。师范类学校教师受市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或指导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成果经委托单位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或被学校采纳,视同在省级刊物1篇。

(7)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视同在核心刊物1篇。

第二十三条中职教研员评审正高级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1款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5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5年以上。近5年来,每年听课4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年均不少于5次,其中至少2次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积极总结推广课改经验,对本专业学科教学、教科研的指导有独创之处,在提高本市专业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显著贡献。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部级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有4篇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视同要求同第二十二条,合计仅限视同3篇)。论文代表作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中等职业学校讲师资格、正高级讲师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第二十五条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申报教师职务,正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4;副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3;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2。

第二十六条从其它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转至教学岗位的人员,应先转评同级教师职务。申报教师高一级职务时须从事教学工作满3年,任职年限连续计算,业绩成果以教学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七条对从企业引进、在本行业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具有特殊才能的高技能人才,晋升高级职务时,注重考察其专业实践技能和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绩,其它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二十八条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1.学校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指学校在每学年末通过学生、同行、督导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一年来教学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优秀率一般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0%左右。按学期考核的学校须根据教师学期考核情况综合成年度教学质量考核结果。

2.教科研项目、课题均须已结题,并提供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提供本专业、行业权威部门的书面鉴定材料。

3.提供的论文须是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可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中查证到。公开发行的刊物指有ISSN或CN刊号的刊物;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核心期刊一般指时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期刊。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仅作参考。专著或教材指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4.个人举办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须提供音乐会全程录像及艺术创作展览实况录像VCD。

5.省级教科研课题指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省教科院下达的课题,省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市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辖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市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

6.本资格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奖励含三等奖。

第二十九条本资格条件中年龄、任职年限、论文论著发表出版时间、课题结题时间均截止到申报年度上一年年底。

上一篇: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