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6

灾害防治措施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钻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竖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减载;b边坡人工加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防护措施主要有: 遮挡、 拦截、支挡 、护墙、护坡、 镶补沟缝、 刷坡(削坡)、排水。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防护措施:(1)避让防灾;(2)工程设防;(3)拆除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

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措施;成效

本文针对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研究,将从山洪的灾害与成因入手,结合山洪灾害的特点,提出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最后,本文论述了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山洪的灾害与成因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搏击范围广,破坏性大。很多时候来不及预警就已经发生。山洪灾害多发生交通不便的山区,是我国防汛工作难点。我国每年由于山洪灾害而死亡的人数接近4000人。山洪灾害的成因主要包含三个因素,降雨因素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降雨量与强度大,很容易成为激发条件,成神山洪灾害。另外,地形地质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山洪灾害的重要成因。

二、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洪灾害经过不同区域性的大强度降雨,再加上地形地质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几方面相互作用,能够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总结来说,我国的山洪灾害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分布范围广泛、发生频率频繁。第二,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强,难以进行预测和及时防范。第三,山洪灾害成灾速度快,破坏能力强。第四,山洪灾害具有季节性,而且区域性质较为明显。

三、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当地民众防灾意识

既然山洪灾害不容易预测也难以估量,那么一定要加强当地民众的防灾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山洪灾害侵袭时,将人财损失的可能降到最低。加强当地民众防灾意识,要增强民众的额自救意识。可以通过在地区周边设计宣传和警示语,发放一些山洪灾害防范手册等资料,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开展山洪灾害预警演练。加深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知与警觉性[1]。

(二)加强山洪沟道的治理

单独的山洪灾害预警和民众自救意识,不是解决山洪灾害发生的根本方法。想要降低山洪暮Φ姆⑸频率,必须要加强山洪沟道的治理。该工程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本地区的入渗作用,减少雨水的汇集,拦截洪峰,减弱洪水的冲击力度,同时要对护岸和堤坝进行加固作用。加强本地区的生态建设,多种植林草与植被。

(三)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山洪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山区地形地质的环境内因,和降雨与人类行为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从而改变当地环境条件,这是山洪灾害发生的前提。因此,加强本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山洪灾害防治的最重要的措施。要针对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增大植被的覆盖率,抑制山洪灾害爆发[2]。

(四)广泛治理受灾地区滑坡

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同样不可忽视滑坡治理。对于滑坡的治理要采用先进技术,对滑坡边缘进行防护,其应用到的水利技术包括排水、削坡、抗滑键、锚固等。以此来治理山洪灾害的国发区域,这样不仅能够增强特定区域的实际抗灾能力,还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优化。

四、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

(一)构建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网络

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首先包括构建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网络。该防治预警网络山洪灾害检测网络与检测预警网络。该网络建立后,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民众,就可以根据检测网络所检测的数据和内容,获取安全的避险点,从而减少人员伤亡。该网络还要能够对雨量进行播报和分析,使民众第一时间接受到该分析与预警信息,加大民众转移安全性。

(二)发挥出了显著防灾减灾效益

近几年,我国的部分山区山洪灾害多发地区,都实现了相应的治理工程体系,我国的山洪灾害检测和预警系统,都能发挥出防灾的效益。在应对山洪灾害时,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郭勇,使伤亡人数大大降低,同时减少了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损害,改善了防灾体系,发挥出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三)形成了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

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通过建立灾害监测及预警网络,再加上先进的水利技术,形成了科学高效的防治体系,带动了地区之间的防汛决策能力。也弥补了过去山洪灾害的预警防范缺陷。在防治工作中,降雨量的检测和播报分析十分重要,高效的防汛体系的建立中,也少不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人才。因此,为了加强这种科学山洪灾害防治模式,必须注重科技人才培养,这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在我国的防汛工作中为重点内容。本文针对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研究,是从山洪的灾害与成因入手,结合山洪灾害的特点,提出了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当地民众防灾意识、加强山洪沟道的治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广泛治理受灾地区滑坡等。最后,本文论述了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分别为构建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网络、发挥出了显著防灾减灾效益、形成了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水平提供一份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凯,韦凤年,尚全民,黄先龙,左吉昌.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撑起人民群众“生命的保护伞”―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综述[J].中国水利,2012,03:46-48.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具有较大破坏力的灾害形式,对于工程建设、道路交通等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中,地质灾害给经济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从地质灾害的发生来看,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很难实施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护。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防范的主要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为滑坡、泥石流,强化对此区域的地质分析,可以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指的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从实践研究来看,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会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情况,这些现象会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在地质活动之中,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2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分析

2.1地形地貌条件

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明星村田坎脚组一带滑坡体,上部地形坡度10-20°,下部地段存在陡坡,坡度约40°,在导流洞上方,滑坡体前缘为陡崖,坡度约80°,下伏基岩面坡度20~40°。

2.2滑坡体岩土性质

该地段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Qel+dl)及崩塌体共同组成:杂色,主要由粘土、角砾,其次为碎石、块石等组成,碎石粒径0.5cm~10cm,块石粒径0.5m~1.5m,含大量植物根系,结构松散,厚约1~5.0m,分布于滑坡体及周边斜坡上,坡度10-40°,在暴雨工况下易产生滑塌。下部为黄绿色泥岩夹灰绿色页岩,该类岩组抗风化能力差,基岩上部为强风化层,抗压、抗剪强度低,力学强度较差,岩层倾向300°,倾角20°,为逆向坡。滑动面位于土层底部,中风化岩层顶面,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特殊工况下(如暴雨、切坡)是引发该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发因素。

2.3水的作用

经调查上覆第四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结构松散,孔隙多,地表水容易下渗,下伏中风化泥岩是隔水层,下渗后的水赋存于土层下部和强风化层中,土层、强风化泥岩在水的浸泡作用下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容重增大,下滑力增加,在震动等外力作用下引发土层或强风化层滑坡。水的作用是引发该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发因素。

3人为因素

根据调查,滑坡体下方有导流洞施工、修建施工便道,是主要的人工活动。通过《导流洞施工支洞生产性爆破试验方案》导流洞爆破施工作业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计算分析来看,某些工程项目的建设会诱发地质灾害,比如在某工程建设的时候,通过计算发现导流洞掘进爆破单段使用的最大用药量(Ⅳ类围岩)217.65kg,爆破震动安全距离为中硬岩和软质岩的综合值为230.0m。在爆破震动安全距离230.0m内,受降水等综合影响下土层可能产生滑塌,有地裂缝,土坯墙开裂等现象。导流洞施工开挖过程中,引发斜坡体岩土体应力变化而导致斜坡稳定性遭受破坏,即破坏斜坡体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进而引发滑坡地质灾害,是该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因素。

4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强化监督,细化环境分析

强化监督,细化环境分析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具体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气象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不是完全没有预兆的,因此,在地质工作中,积极的进行地质变化和环境气候等的监督,这样便可以有效的获取相关的运动或者是变化资料。简言之就是积极的进行监督的强化可以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

4.2提升技术,确保技术监测的准确性

提升技术,确保技术监测的准确性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有效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质灾害的防治,数据分析是根本,越有效的数据,其分析结果就越可靠。而可靠的数据结果获取需要仰仗先进的技术,所以提升技术变得十分的必要。从实际分析来看,技术越先进,数据获取的精准性也就越高,这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也就越好,而要获得先进的技术,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技术的深化研究,在技术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技术的细节精准性会获得明显的提升。第二是进行技术的创新性研究。

4.3加强专业化人员队伍建设,保证工作人员的作用发挥

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保证人员作用的发挥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而言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实践研究来看,地质灾害预防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进行资料的获取,更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强化。工作人员的灾害预判能力越强,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也会越高。总而言之,专业化的队伍建设,需要有数据分析能力和预判预测能力的人员加入,这样才能够发挥人员的价值。健全的环境地质保护制度给环境地质保护带来规范以及法律约束,如此一来,更能有效防御环境地质的灾害。坚持原则,严格执法,这样一来,才能将地质环保工作真正能落实到实际中去。针对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环境地质保护制度执行承办措施,杜绝违法开发资源、滥用资源的现象,为地质环境撑起一把保护伞。

5结语

地质灾害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大的破坏性,而要进行这种破坏的防治,需要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布置,为此,本文积极的分析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并就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目的就是要更加准确的防治地质灾害,从而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于崇嘉.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46):192-193.

[2]胡公祥.瑞金市黄柏乡胡岭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4,(24):237.

[3]罗小杰.武汉地区碳酸盐岩“六带五型”划分与岩溶地质灾害防治[J].水利学报,2014,(02):171-179.

[4]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

一、林业生物灾害的特征

具有一般生物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受灾面广、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1)周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消长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区期表现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单虫种的区域性上。

(2)受灾面广。林业灾害受体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867万hm2,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50倍,年经济损失高达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

(3)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林业生物灾害不象其他灾害那样来得突然、激烈,对人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大,它的危害一般是渐渐的、间接的,容被人忽视。但是,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类健康。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三、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四、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a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林业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34-1

林业灾害主要包括林业病虫鼠害、林业火灾、乱砍乱伐树木等,其中林业火灾、病虫害以及乱砍乱伐对林业造成的破坏的强度和规模最大,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生。我国林业灾害具有反复性、特殊性和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只有认真分析造成林业灾害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把灾害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1 林业火灾的防治

林业火灾是危害林业的大敌,一场火灾就有可能把大部分的树木毁掉,还有可能把林区的珍贵动植物以及房屋烧毁,人们为了扑救林区火灾会造成人力、物力的耗费,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给林区的人们带来很多麻烦。

引起林业火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1)自然火源。有关资料统计在查明原因的火灾中自然火源占0.38%,主要是由火山爆发、雷击火、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因素引起。(2)人为火源。人为火源是林业火灾的主要原因,在查明原因的火灾中占99.62%,人为火源主要是指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火源以及故意纵火。生产性火源主要是指在林区进行生产性用火,例如炼山造林、烧灰积肥、烧田基草等不慎而引发的林区火灾。非生产性火源是指在林区进行烧水取暖、烧山赶野兽、野外吸烟、上坟烧纸、烧蛇鼠、小孩玩火、精神病人放火、燃放烟花爆竹等,其中燃放烟花爆竹、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具有规律性。另外还存在一些不法分子故意纵火引发林区火灾。

1.1 预防林业火灾的技术措施

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林区防火设施和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在必要时可以开设山脚防火林带。在防火期间,对林区进行预报火险情况是林业防火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林区还应该有一些防火设施,例如防火线、防火林带、眺望台等。

1.2 预防林业火灾的行政措施

在特别防护期,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防火知识进行宣传,使避火、用火的安全知识得到普及,使林区的人们了解防火法规、条例。健全防火组织机构,制定防火措施和实行防火责任制,对于引起林区火灾的责任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和行政责任。

2 林区病虫鼠害的防治

病虫鼠害有人把它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病虫鼠害会使树木死亡,严重时会造成森林产量的生长大幅减少。林区的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的方针,根据病虫鼠害的发生规律,建立防治管理体系,通过预报、检疫、除治等措施,控制其蔓延。

根据树木生长状况和病虫鼠害对树木的危害程度,抓住有利的防治时机,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把林区病虫鼠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依据病虫害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天敌防治法。利用自然界中一些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防治,如蜘蛛、线虫、食虫鸟以及一些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抑制病虫害的增加,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2)物理机械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也就是人们利用诱杀、捕杀、高温处理以及遥感技术等进行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具有不伤害天敌,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效率低、费时、局限性大等缺点,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劳力情况和害虫的种类具体掌握。(3)利用仿生药剂或生物药剂对病虫鼠害进行除治,能够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实现林业生态文明。

3 乱砍乱伐的防治

林业站要认真执行有关林业保护的相关规定,把限额管理作为林业保护的重要工作,严格执行采伐审批程序,对于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要坚决制止。林业站还要对非法运输木材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林业站可以配合有关部门,对林区及周边木材加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非法加工木材要依法查处。

加强对有关林业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坚决制止滥猎乱捕稀有野生动物,打击盗伐、乱砍乱伐,乱采乱挖野生资源,违法征占林地和毁林开荒。

林区内的村庄、企业以及有关组织要遵守爱林、护林公约。通过有关媒体加强舆论宣传,保证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要组织人员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林区开展巡山护林,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容易发生乱砍乱伐地段,实行联防护林,力保一草一木不受破坏,把可能破坏林区的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每次巡山都要做巡山笔记,例如毁林开荒、乱伐乱砍等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且上报到县林业局进行查处。农民自用木材必须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并且必须由本辖区的管护人员和林业员进行砍伐,绝不允许超伐。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王洪伟.简析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2] 魏桂闺,胡利华,戴序鹏.冰雪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3] 张桂荣.简析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1,(6).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Abstract: Forest disasters mainly contain human cutting disasters,fire disasters,pest and rodent disaster,the lack of water disaster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orestry "three evils" and prevention.

关键词:森林;林业“三害”;“三害”防治

Key words: forest;forestry "three evils";"three evils"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S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42-01

1林木火灾的防治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森林化为灰烬。一场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林木,而且烧毁林区房屋和珍贵动植物;为扑救森林火灾,势必耗费大批人力物力。总之,发生森林火灾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加强森林防火,是关系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认真抓好抓实。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毁灭性的灾害。引起森林火灾有三个因素:可燃物、氧气和火源。在森林里可燃物和氧气是随时具备的,造成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是火源。发生森林火灾的火源一般有自然火源与人为火源两类,其中主要是人为火源。据统计,因人为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占99%,因此,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应着重加强对人在林区活动的约束和管理。要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从建章建制人手,严格纪律约束,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健全林火预报扑救机制,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及时组织扑救,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具体预防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预防森林火灾的行政措施。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效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②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乡、村以及村民小组都应建立相应机构,并制定防火措施和责任制。③以法治火。以国家《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为依据,对引起森林火灾的责任者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1.2 预防森林火灾的技术措施。火险预报:在防火期内,对森林火险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防火设施在林区应有各种防火设施,防火线、防火林道、防火林带、眺望台等。这些设施是防止森林火灾的最有效办法。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培育,从种子、苗木、幼林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病虫鼠的危害,严重时,害虫可能把树叶食光,蛀空树木枝干,使树干枯死;或咬断苗木的根系,造成缺苗断垅;或食空果实造成颗粒无收。病菌可使树叶上布满病斑,使枝干溃疡腐烂,以致林木死亡;或使苗木、果实霉变,腐烂,造成损失;病虫危害能使森林的生长和产量大幅减少,甚至造成大片森林的毁灭,因此,人们把森林病虫害称“无烟的森林火灾”。为了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对乱砍滥伐的防治

林业站要认真贯彻“严管林”的要求,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一要狠抓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站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把限额采伐管理当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头等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要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序,积极配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抓好农民自用材、培植业用材和烧材的采伐管理,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依法查处非法运输木材的行为。同时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发现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3.1 加强法制宣传,以法治林,打击乱砍滥伐,盗伐,制止乱捕滥猎珍稀野生动物,乱挖乱采野生植物资源,毁林开垦和违法征占用林地。

3.2 对保护林区内的企业,村、社要组织和动员群众遵守护林,爱林公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确保林业工程顺利实施。要组织辖区内森林管护员开展经常性巡山护林,在乱砍滥伐容易发生地段,乡镇与乡镇,村与村,社与社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时不定时地组织联防护林,把可能发生破坏森林行为的事件,控制在荫芽状态,力争一草一木不受破坏。并做好每次巡山笔记,如出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上报县林业局及时查处。对经批准并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农民自用材必须由林业员和本辖区森林管护员进行监砍,严禁超伐,林业局执行青山检尺打印起运下山的采伐制度。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1松毛虫发生规律及其灾害的特点

松毛虫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平均每10a左右爆发1次,松树一旦遭受松毛虫害,第一年停止生长,第二年就会死亡,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中国松毛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具有危害面积大、危害严重和灾害频率高等特点。

2造成松毛虫为害的主要原因

2.1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抗性差

某些林木片区单一种植松林,松毛虫缺少天敌,导致其迅速繁殖蔓延;其次某些松树林分质量低,郁闭度低,抗虫能力弱,一旦发生虫害,就会导致整片松木枯萎死亡。

2.2人畜活动频繁导致生态失衡

由于人口数量剧增,在松林内放牧、采伐过度,造成林内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松毛虫在没有足够天敌的控制下,此起彼伏,每隔几年又暴发成灾。

2.3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技术落后

目前对松毛虫灾害的防治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低,以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造成松毛虫害发生蔓延。在防治技术上,长期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方法,尽管暂时控制了松毛虫害,但同时也大量杀伤了天敌,并严重污染了环境。

2.4虫害预报技术落后

我国在松毛虫害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过不少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松毛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还比较落后,仍存在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技术不系统,高新技术应用不多等问题。

3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与措施

3.1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

松毛虫是产生虫害的主体,所以防治措施应首先针对虫源,在其生活史的脆弱阶段采取有效手段重点铲除,以减少虫口密度和数量;其次是针对林木结构及生长状态,松树的树种质量和树势的强弱是决定松毛虫是否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是环境,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松毛虫生长。

3.2松毛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3.2.1以预防为主,抓源头防治。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增加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为松毛虫天敌提供充足的食物。林下补植补造、适当间伐以改造纯松林,改善松林的林分结构,增强松树的抗虫能力,进行封山育林,提高松林的郁闭度。通过以上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松毛虫害的发生。

3.2.2因地制宜,分类施治。以松林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划分类型,实行分类施治的原则。根据我国松毛虫发生的地理类型,可将现有松毛虫的发生地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及无灾区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灾区,应因地制宜,分类施治,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尽量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则下,推广生物制剂,尽量减少化学防治。大面积发生时采用生物制剂,小面积、团块状发生时采用敌杀死等广谱高效杀虫剂,严禁使用剧毒有机磷类农药。

3.2.3建立松毛虫害可持续控灾机制。松毛虫害具有突发性、顽固性、控制难度大等特点,这与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做好虫情调查和测报工作,强化病虫灾情的监测和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监测队伍,严格执行监测预警制度,强化灾情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建立松毛虫害可持续控灾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4改善森林生态环境,贯彻生态优先原则。采取林业防治措施,改善虫源地生态条件。尽量不破坏天敌种群和数量,并尽量营造出适宜天敌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虫灾严重时以生物杀虫剂为主,化学药剂为辅,力争将虫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2.5加强松毛虫害防治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松毛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实现松毛虫害的可持续治理,首先要加强松毛虫害防治的科研攻关力度,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围绕松毛虫害工程治理原则,对综合防治、预测预报、检验检疫等技术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组织协作攻关,加快防治成果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防治虫害。

3.3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3.1营林技术措施

加速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增强森林“免疫功能”。马尾松毛虫之所以经常蔓延成灾,根本原因是林种过于单一,不利松毛虫天敌繁衍,而有助于松毛虫孳生。因此,在虫灾多发区应因地制宜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缩小马尾松林比重,增大阔叶树种比例,并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适地适树将部分生长不良的马尾松林改造成桔橙、小水果等经济林或穿插营造部分阔叶林。

建设防虫隔离带。松毛虫一般有在羽化后由虫灾区向周边迁移的习惯,但有效迁移距离一般在1000m左右,因此,应在虫灾多发区,尤其是与临近虫灾区临近区域建设宽1km以上的生物隔离带即非马尾松林带,以期起到有效阻隔作用。

适当间伐。从现有情况看,虫灾区多是林分密度过大、林种过纯的区域,因此,高密度的马尾松纯林应进行适度间伐,一方面去劣留优,有利提高林分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林下阔叶、杂木树种生长,促进生态平衡,有效抑制松毛虫繁衍。

保护和更新复层林下灌木。在灌木较少的地方,可播些胡枝子等豆科植物,以增加灌木植被,提高土壤肥力,丰富森林植被群落,使其尽快形成乔灌混交。

合理密植。林木稀疏郁闭度小的松林,虫群分布集中,受害严重,所以造林时要根据立地条件与土壤肥力适当密植。对林分稀疏的林木,迅速补植阔叶树,并加强幼林抚育,促进树势生长,提早郁闭,增强抗虫性能。

3.3.2物理机械防治

根据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适时进行人工捕杀、采卵、摘茧、灯光诱蛾等方法进行防治。

3.3.3化学药剂防治

马尾松毛虫大面积猖獗发生时,采用化学药剂能迅速控制虫情。地面喷粉每公顷用林丹粉剂12.0~22.5kg。在水源缺乏,地形平坦的幼林和低矮的疏林,可在1~2龄幼虫时,用手摇式动力喷粉器喷撒,最好在露水未干或雨后喷粉,药粉易粘附于松针上,有利于提高杀虫效果。

在虫口密度大,树高山陡集中连片,密度大的松林中,可在4月初和9月上旬施放烟雾剂,防治越冬后幼虫和初孵幼虫。药剂选用741-敌敌畏插管烟雾剂1kg/667m2+插管(90%敌敌畏油,约20ml)。

3.3.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把害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数量之下,省工、省钱,防患于未然,防治效果持久。

4小结

控制防治松毛虫害关键要做好松毛虫越冬代防治工作。越冬代松毛虫是全年松毛虫发生的基础,因此抓好越冬代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整个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许多地方,松毛虫害的防治仍处在“有虫防虫”的被动局面,对松毛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清楚,监测预测机制不完善,因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

在松毛虫综合防治中,要以生态角度出发,不仅要考虑调节和控制生态平衡,更应该着眼于经济效益,力求生态与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尽量以生态因素控制松毛虫,减少人为调节功能和不确定因素,降低防治成本,选择成熟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市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地面沉降;另外湖、河坡边存在小规模的崩岸。威胁人口计700余人、财产近三千万元,其中山体滑坡分布最多,范围最广,雨期和汛期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一)山体滑坡。已查明的山体滑坡隐患共计34处。其中办事处2处已经排除,剩下32处。规模最大的镇村下遥坡土体滑坡,达240万方,直接威胁人口63人;分布最多的镇,共计14处,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岩体崩塌。已查明的崩塌隐患共计9处。办事处1处。其中镇2处、陆水湖风景区办事处1处已经排除。

(三)地面塌陷。已查明的地面塌陷共计15处。其余均在镇,多为煤炭采空区。

(四)全市近40家采石、水泥企业矿山塘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隐患;另外。

二、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市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办、场)要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防灾科普知识教育。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二)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办、场)进一步健全相应机构,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反应本辖区、本部门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

(三)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网络。交通部门负责对全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市江河湖泊沿岸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各乡镇(办、场)及相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落实下去。设置警示牌,指定监测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并向受到威胁的居民和相关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如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四)国土资源部门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备用金制度。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矿山环境。

(五)如发生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一)重点监测隐患:镇下遥坡滑坡、办事处陆水大道南侧寺山滑坡、镇村新屋家崩塌、村1-4组地面塌陷、村吴家岭滑坡、镇村1组崩塌和3组滑坡、镇1号和2号滑坡、镇村6组塌陷。

(二)雨季和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加大隐患点的监测密度。如发现隐患体发生明显变形,务必及时疏散群众并上报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洪水灾害;防治措施

Flood disaster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Zuo re gu li•sai mai ti

Abstract: The floo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kind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today.Our country one of the world floods occur most frequently, 2/3 of the country map area, more than half of the population, 35% of the arable land, 2/3 of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severely affected by floods.Flood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safety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are big river flood control through the ages.From some sense into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history is also a people with the flood fight.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our people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of flood-fight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 actively harnessing of rivers and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projects, and take a huge achievement.However, in recent years, population growth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is further exacerbated markedly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global warming, bad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the new era of the flood situation is even more severe flood control task more arduous.This shows that the flood control will be a long-lasting struggle.Order to effectively resist the flood,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floods is reduced to a minimum, we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the flood to recognize flood, and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flood control.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s; prevention measures

1.洪水灾害

洪水是一种自然水文现象。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讯猛上涨,就形成洪水。而当洪水超过人们的防洪能力时,就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和损失,这就是洪水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形成洪水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影响洪水形成过程的人类活动情况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多种类型的洪水。按成因不同,我国的洪水可分为暴雨洪水(含山洪、泥石流)、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和溃坝洪水等多种类型。虽然上述各种类型的洪水均有发生,但主要还是暴雨洪水。历年严重的洪水灾害主要是暴雨洪水造成的,其次是风暴潮、冰凌洪水等。

洪水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频繁的洪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威胁到了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水利和饮水系统,使水质恶化,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坏境。不仅如此,洪灾害直接威胁洪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茉田减产或绝收、房屋倒塌、工厂停产或破坏、交通中断,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洪灾往往还导致人民生活坏境的重大改变,引起诸多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国家经济收人乃至国民经济政策和国家重大方针的调整。

确定洪灾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存在诱发洪灾的主因,即灾害性洪水;二是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水淹没区内有人巨往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受到了损害;三是人们在洪灾威胁面前,采取回避、适应或防御洪水的对策。由此可见,影响洪水灾害的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天气系统的变化、暴雨时间和地分布的不均匀、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地形地貌的变化等称为自然因素,是产生洪水、形成洪灾的根源。但洪水灾害的不断加重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谓之社会因素。

洪水成灾是由于洪峰流量超过了河床的安全泄量,水位被迫壅高二超过了安全洪水位,或冲决堤防,从而泛成灾。由此可见,防洪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定的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地采取恰当的工程措施,以削减洪峰流量,或者加大河床的过水能力,并加固堤防,以在遇到不超过设计洪水的洪峰时,下泄洪水流量不超过河床的安全泄量,确保堤防安全度汛。

各种防洪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兼施并用,互相配合。往往是全流域上、中、下游统一规划,蓄泄兼筹,综合治理,还要尽量兼顾水利部门的需要。在先择防洪措施方案以及决定工程主要参数时,都应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方案分析比较,切忌草率从事。防洪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大类。防洪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控制工程,建设堤防工程与整治江河湖泊,划定蓄滞洪区与洪泛区,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山洪灾害,治涝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联合调度以及其他建设工程防洪减灾措施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1.1滑坡的防治技术

(1)排水技术的应用,我们需要坚持优先治水的工作理念。在防治的工作中,全面应用取截水沟截断的保护措施。主要是用水的冲击力对滑坡体的周围环境和地表水进行冲刷。对于滑坡体周围以及滑坡体区域内的大气降水进入滑坡体的地下水,我们可以利用排水方式排水和治水。

(2)削方减载。削方减载的治理针对于条件适宜的环境下。通过工程实践表面,符合滑坡削坡减载的条件如下: 推移式滑坡; 滑坡体中后部地表没有重要的建筑物和障碍物; 弃渣堆积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

(3)坡脚回填反压技术的应用,在滑坡防治的中期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岩土体发挥反压的作用。在滑坡中前部没有重要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备、建筑物和障碍物、地形宽坦、获取岩土填料比较快捷的前提条件下。首先可以用坡脚回填反压的技术进行治理,假如治理的条件都非常充分,可以同时开展回填反压应与滑坡削坡减载方案,保证回填反压土体的稳定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前提。

1.2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1)选择合适的位置。全面考察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等条件,排土场必须避开断层、破碎带、软弱基底等不良地质,其上游不应有大面积的水流,下游要远离采矿场、工业场地、居民点、铁路、道路等设施。

(2)做好排弃计划。将排土场分区,分别堆放不同构造性质的岩土,用排岩机械及时整理排卸平台,防止岩土分层现象; 排岩时,将土方堆砌在内侧,将石方堆砌在外侧,这样利于水的渗透; 严格控制排岩强度和速度,防止因基底土层超载而导致边坡失稳。

(3)排水挡水措施。①地表水处理措施,沿排弃场上方设置排水沟,使上游的水流入排水沟; 将排弃场平台设计成反向的坡,使平台上的雨水流入排水沟; 定期或者长期监测排土场排水设施的情况,如有积水或者平台下沉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②地下水处理措施,应采取疏干导流或地下帷幕截流措施。同时挖筑汇水沟,并以较坚硬的大块岩充填,把地下水引向排土场外流入河流。另外,为防止降水的危害,平台可选用采场玻璃黏土做防渗材料,沿坡面堆放,用推土机推平碾压后进行地表绿化。

1.3崩塌的防治技术

对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3]。

1.4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1)倾倒滑移变形区域治理。对于倾倒滑移变形区域,为防止滑坡及岩体大变形,采用锚杆、抗滑桩和疏干排水工程以减缓边坡滑移变形,控制边坡地下水位

(2)沉陷滑移变形区域治理。沉陷滑移变形区域分断裂带区域和断裂带边缘区域。为防止陷落、倒塌,减缓不均匀变形,对断裂带区域的岩体或地基采取断裂带充填注浆,地面硬化等处理措施。对断裂带边缘区域的岩体或地基进行堵水帷幕注浆、空化裂隙注浆措施,对地基进行地下混合桩连续墙处理,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加固和纠偏处理。总体规划是对具备条件的建筑物迁移,不新建设施。

(3)沉陷迁移变形区域治理。对沉陷迁移变形区域,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对地基进行第四系充填注浆。对东锅炉区域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发育有空化裂隙,空化以松散为主、部分为含水裂隙,一般深度 3 ~ 8 m,发育在浅部第四系层位。在地震二分量法探测的基础上,对空化点位实施充填注浆工程。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提高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提高对于地质监测和预警是防治灾害的重要举措。为此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乡镇的政府机关成立一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委员会,对于灾情的频发地点,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对于不适合居住,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的人口聚居区进行搬迁工作。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可以和气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地了解天气变化,并用最为有效的通讯设施,告诫隐患点周围的居民做好防范工作。在灾情降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对突发状况应急措施。灾情发生后,积极和救援队伍配合,保持救援消息的畅通。灾情得到有效的处理后,还要广泛的收集有关于此次灾情的数据和资料,建立地质灾情的实时反馈系统和数据库,进一步的提高地质灾情的预报和检测水平。

2.2健全灾害的防治软体系

在法律层面上,我们要对于乡镇的灾害的防治进行一个统筹的规划,把灾情的防治纳入到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那些无视工作人员的阻挠,仍然继续从事有关使险情进一步恶化的行为,如乱砍滥伐,进行严厉的惩处。在城镇的规划上,把对于灾情的评估纳入到规划的内容中去。在建设施工前,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的地势走向特点,合理地进行布局; 在周围城镇规模的划分上,进行科学的论证,避免无限制的,超过当地的生态许可的扩张。在土地的划分上,要给灾情的爆发预留出防灾专用土地,并配备好基础的抗灾救灾物资[1]。

2.3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中,我们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建立乡镇所处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根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来合理地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以调整为主,迁移为辅。必要时,还可以应用该GIS 技术对于灾害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储存,以便日后及时的调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灾决策。其次,遥感 RS 技术也不应该得到忽视。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分析到那些我们不可能接触到的山体地质深处的信息。在不接触的前提下就能够完成对于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方便地进行计算机建模,模拟山体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另外,GIS 和遥感技术两者之间还可以结合起来。利用前者的储存上的优势,后者探测到的结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归纳,分析和总结。

2.4提高现有地貌的遵循度

如今,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难免要经过一些山区,这时挖山通常成为了常见的做法。于是便造成了山体生态系统,水资源的破坏,植被大量遭到砍伐,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情的形势[4]。故而,我们应该极大的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在进行乡镇前期建设的规划时,我们要强化原有的山区与乡镇共有的格局,保护乡镇扩张中所涉及的山体,以及伴山而流的水体。避免以牺牲原有的地形地貌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发生。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中,尤以要注意交通线路建设中的布局,交通线路的选取要遵循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交通路线的主干道两侧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程度设置宽度不同的绿色防护带。

三、结语

在长期的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总结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采取及时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使治理方案的实施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安全性。参与国家防灾减难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多年的防治工作经验,希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促进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丁炜,刘海涛,李婧。 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部探矿工程,2013,(3)。

[2]梁耿。 浅谈玉林市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J]。 科技与企业,2013,(6)。

上一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中华医学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