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项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2:59:15

运维项目总结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ERP 一级运维

1 概述

一级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一级运维工作对ERP系统用户和运维团队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级运维工作需要对ERP系统各种业务和系统问题进行处理。给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处理问题保证业务正常进行,能够反映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和趋势。为公司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 辽阳石化ERP系统运维工作介绍

2.1 整体介绍

辽阳石化ERP系统上线后,进入运维阶段,运维体系设计分为三级:一级运维由信息技术部的人员组成,二级运维由参与项目实施的顾问组成,三级运维由指导专家、外部咨询专家、内部业务专家三类人员构成。一级运维职责:指定本单位运维管理制度、组织本单位ERP系统重大变更提报,主数据管理、帐号变更、权限管理、ERP系统日常应用支持,向二级运维提报问题和需求,测试工作,相关文档、表单的归档,用户培训、配合总部运行维护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2.2 存在的问题

ERP系统进入运维阶段后,日常应用往往是用户提报问题中占很大的比例,以辽阳石化ERP系统为例,日常处理问题占SLM系统提报问题总数的70%,日常问题的处理困扰着一级运维人员,每天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听电话,这样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用户对ERP系统运维工作的满意度。对辽阳石化ERP系统用户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有以下几种问题:(1)帐号密码重置或者帐号密码解锁,(2)权限变更,(3)系统业务变更,(4)开发新报表,(5)日常应用问题。

2.3 问题产生原因

辽阳石化ERP系统上线一年多时间,对运维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存在多种原因,有可能是项目实施阶段遗留问题,也可能是用户方面的问题,也可能运维团队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也有人员水平问题,有系统设计缺陷问题等以下几方面:(1)系统方案制定存在缺陷,(2)业务变更和报表新需求,(3)用户操作不规范,(4)一级运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5)运维平台不够完善。

2.4 做好一级运维工作的关键因素

2.4.1 重视程度

无论是由关键用户还是由IT人员组成一级运维团队,都应该对运维工作给以足够的重视。在系统上线阶段运维人员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决定着系统是否能否上线成功,如果一级运维工作做的不好,会将大量本应由一级运维解决的问题转嫁到二级运维,造成运维团队疲于奔命、到处救火,无法保证系统运维质量。

2.4.2 理顺系统内各种业务逻辑

做好一级运维工作,首先要熟悉和掌握所负责一级运维模块业务,再次理顺本公司所有ERP系统的业务流程,要理顺系统内各种业务逻辑的关系,掌握各种数据在业务上的应用以及不同部门和岗位用户的数据需求,了解各种系统操作和流程对系统取数的影响,知晓各种业务逻辑的取数方法。

2.4.3 熟悉运维流程

对于ERP系统的运维地区公司的内控都有严格的运维流程,因此一级运维人员要严格按照内控的运维流程要求执行。

2.4.4 用户培训

用户操作水平不同,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用户的岗位调动,因此一定阶段对用户进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再次培训有利于一级运维人员和用户的交流,也对于接手新业务人员对其业务的熟悉,这样有利于系统运行的平稳,减少运维的工作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5 运维系统完善

对于日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运维平台体现,方便ERP用户查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步骤,不能解决的问题提报给一级运维人员处理。例如:很多报表填写方法及格式都可以在此平台体现。常见的问题,错误提示的截图,解决办法及截图都有详细的描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总结和展望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成本对标管理;运维成本;电信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B

对标管理,指的是将标杆对比、寻找,并从中将差距找到,以得到提高和改进。企业可以借助对生产经营起影响作用的项目和指标的选择,将行业或者历史的最佳指标值进行对照,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将差距寻找出来,从而进行提高和改进,以实现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使管理目标得到并加以保持。能够预见的是,在将来的我国企业发展中,对标管理借助整个过程以及全面地对差距进行寻找,从而找出原因,制定措施,将缺陷驱逐,以使在企业管理中的粗放行为得到改变和推动,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中的水平,被众多的企业作为最佳的管理方式。

一、实行成本对标管理对电信企业运维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电信企业运维成本管理难题

电信企业资金相对处于密集的状态,付现成本较多,而运维成本通常情况下,才占到付现成本的三分之一。运维成本由于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对市场份额不产生直接影响,常为电信企业在降低成本时选用,然而,通信网络规模越来越扩大,势必造成运维成本增大,导致压缩运维成本与增加运维成本刚性间的问题出现。对标管理能够帮助将掌控运维成本方向找准,使管理运维成本的精准化实现,有助于管理问题的解决。

(二)有利于落实降本增效,提高成本竞争力

在电信企业中,运维成本是其中一个可以使成本降低效果提升的方向。而在运维成本中,使成本降低效果提升的直观重要的环节是掌控成本项目。依照电信企业运维成本的特点,成本项目自身的绝对值,不可以成为对管控方向进行判断的标准。较高的成本不表示应该压缩项目;较低的成本也不表示不需要压缩这一项目。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对标标杆进行对标管理,可以找到成本管控点,有效实现降本增效。立足于基站能耗的角度,可以借助单载频能耗使对标实现,假如高出标杆水平,便需要使电价对标和单载频耗电量实行;假如单载频耗拥有较高的电量,就着手从基站设备种类、环境温度等对耗电量的控制进行解决;假如电价处于较高的状态,就需要将进行转供电到直供电的改变、和与业主的谈判能力提升等将电价问题解决。通过对标管理,使降低成本提升效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管理效率提升。

(三)有利于加强基础管理,提高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

有关运维成本的管理,电信企业通常采用的是粗放式,所有部门和分公司,都是依照预算情况管控运维成本,这从某种程度而言,对发挥成本效益起到了影响作用。进行对标管理,参照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同一企业内先进水平,分析和比较成本指标,使整个控制运维成本指标体系完善和健全。同时,对预算管理的深化起到帮助作用,对预算单元进行细化,将管理运维成本的监督检查、目标责任、考核奖惩进行落实,为精细化管理运维成本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对标管理闭环方案

(一)合理确定对标指标

在对标管理中,第一个步骤是对对标指标进行科学确定,即将“对什么”的问题加以解决。在电信企业中,运维成本有着相对不简单的结构,有着诸多的驱动成本因素,在对标指标的确定上要遵循目标性、、重要性、可执行性原则。

(二)科学确定对标标杆

在对标管理中,第二个步骤是对对标标杆进行合理确定,即对“与谁对”的问题进行解决。对标杆正确选择并实现对标,才可以使效果达到。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对标选用的标杆应该遵循科学性、灵活性原则。

(三)准确判断管控方向

在对标管理中,第三个步骤是,把企业事实上实现的指标和标杆加以深度对标,将薄弱环节找准,对管控方向进行准确判断,即将“干什么”的问题解决。在对标管理中,对标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实现成本指标情况和标杆间有没有差距,而要通过区分层级,从指标的总体到项目到构成以及到为了指标构成而关系到的制度、合同、规范等深层次的对标。借助运维成本深层次的对标,不但要将成本项目中的薄弱情况找到,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造成成本差异的因素和对管理规范以及业务流程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找到,从而对管理控制运维成本的方向进行判断。以基站能耗为例,先进行单载频能耗对标,再进行单载频耗电量和电价对标。假如单载频处于较高的耗电量水平,就通过控制基站环境温度、使用设备种类等的对标,从而对出现较高的耗电量的原因进行判断。假如电价比较高,就通过谈判转供电价格、判断转供电基站种类所占比例的对标,对之所以造成电价较高的原因进行判断。

(四)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

在对标管理中,第四个步骤是依照管理控制对标指向的点,进行改进措施的制定,同时进行实施,即将“如何干”的问题解决。在对标管理中,这个步骤是重要环节。对标管理能不能获得成效,有没有使预期目标实现,和这个步骤实施工作效果相关。在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过程中应该做到五有:有目标、有时限、有责任人、有考核、有反馈。

(五)总结分析对标效果

在对标管理中,第五个步骤是在结束设定的时限时,将改进措施中获得的对标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即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个步骤是进行对标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只有分析总结和评估实施改进措施的效果,才可以使对标管理的效果得到准确获知,同时,对正确开展以后的工作进行准确指导。通常来说,总结运维成本对标情况,需要借助下列步骤:一是比较标杆值、开始值以及在需要截止的时间段内实现的对标指标的情况,对是否改善指标情况进行查看;二是对实施改进措施的效果和过程进行分析,量化评估实施效果;三是对对标管理有没有对企业管理体制以及流程方面带来改进、创新、转变,有没有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

(六)持续优化动态管理

在对标管理中,第六个步骤是使对标标杆和指标不断优化,使对标管理实现。事实上,使对标管理闭环的环节得以实现。对标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一套“确定目标、实现目标、确定更高目标、目标再实现”的循环上升的管理模式。当任何循环暂时宣告结束的时候,企业需要依照下一个时期的管理成本目标、战略思想,对成本状况和市场形势进行分析,评估对标指标和杠杆并将之进行优化,从而进行新的对标管理。这样不断循环,使管理企业成本的水平提升。

三、成本对标管理在电信企业运维过程中应用建议

(一)保证精准性,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电信企业在运维成本方面,来自于规模较大的通信网络,种种运维成本和资源量联系紧密。假如可以将定额运维成本系统进行完善,就可以分解运维成本为同口径以及单价的数量,同时,将运维成本源自庞大的通信网络,各项运维成本与相关资源量存在紧密联系。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运维成本定额体系,将运维成本总量分解为单价和同口径的资源数量,将能够相比的项目归结到一起,便能够将这个作为基础的企业分公司、不同协议、相异部门以及不同公司等进行对维度对标,更加准确地挖掘运维成本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提供网络运维进行保障的前提下,将运维成本的效果实现,使精细化管理运维成本得到提升。

(二)保证战略性,进行深度对标

对标管理不能仅仅在指标高低上进行比较,要借助延伸指标到可以将企业管理理念、战略思想、业务流程以及操作习惯等的对标进行反映。电信企业需要借助运维成本的深层次对标,对运维成本关系到的业务流程和规范进行梳理,对管理运维成本的空间进行挖掘,从而为创设稳定、健康的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三)保证权威性,建立绩效机制

要使对标管理不只是局限于形式,需要将对标管理绩效机制建立,使责任落实,奖惩到位。一方面,将对标任务进行分解,分解到员工、部门以及分公司,传递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并且分解到所有层级,分解实现的时限、重要的目标,从而在每个责任人和岗位上落实;另一方面依据责任级别进行奖惩机制的建立,对对标效果不错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对对标效果差或者局限于形式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

(四)保证高效性,加强协作和信息沟通

在对标管理中,关键的是要借助比较将差距找出来,因而,要对先进杠杆的信息进行了解,所以,企业要将信息渠道畅通,以有利于向其他部门、公司学习经验;在对标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多属于系统或者部门间的问题,因而要加强部门、分公司间的合作。

[参 考 文 献]

[1]张俊明,张海华.EAM构建运维成本控制法则[J].通信世界,2009(10)

[2]苏亚琼.探索对标管理新模式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J].中国煤炭工业,2011(9)

[3]钱庆华.对标管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Linux;IT运维;场景教学

0 引言

在以往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科教育中,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久而久之使人们产生了偏见,认为学计算机就是学编程。然而实际上,计算机这一学科所涵盖的远不仅仅是编程。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IT运维这一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吸纳越来越可观。而企业对于运维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和对于编程人员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就要求高校针对运维行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由于Linux操作系统在互联网行业成为了应用最为普遍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所以Linux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运维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传统的Linux教学分析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Linux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学习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辅助和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了操作系统原理后通过接触Linux的一些源代码来加强对原理和算法的认识;另一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但其教学内容会将着重点放在GNU开发工具链的使用、API的调用或者内核模块的解读等等。目前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培养编程能力和开发素质为着眼点的,对于培养一个运维工程师可谓根本没有涉及。而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Linux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但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讲理论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的固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只是从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依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1]。而IT运维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在基于运维的Linux教学改革中,着重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运维素质。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Linux教学是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笔者针对运维行业的特点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有针对性的培养运维工程师。关于Linux运维,目前业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就笔者接触一些运维工程师和亲自参与企业实践得到的一些直接和间接经验来看,运维工程师在入行时应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1)Linux下的常用命令的使用;(2)Linux下的系统管理,包括存储管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等;(3)部署和维护各种Linux服务器,包括Web服务、FTP服务、DHCP服务、Mail服务等;(4)对Linux下各种网络服务、应用系统、监控系统等进行自动化Shell脚本开发;(5)数据库如MySQL或Oracle的维护;(6)系统性能的优化等等。据此,笔者在以运维为就业方向的班级开设的Linux课程中,删减的GNU工具链、内核源码分析等的内容,加重了Shell编程在课程学时的比重,并增加了系统管理、服务器配置等与运维行业相关的内容。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虽然近年来不断对计算机学科教育进行改革,提出了基于项目、任务驱动或者单元驱动的教学法,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但学生仅掌握独立项目的模块化实施方案,欠缺对运维过程中出现突发问题灵活处理的能力[2]。另外由于教学用的实验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差异,导致学生认为教学针对性不强,从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当真正就业后面对实际生产环境又不知所错。为此,笔者针对Linux运维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贴近生产实践的运维融合到Linux课程教学中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IT运维方向的职业素质,为其有针对性的就业夯实基础。

3.1 教学环境设计

在教学环境上,采用电子教室。但不同于传统Linux课程教学采用的Windows加VMWare虚拟机的方案,而是采用全Linux解决方案,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和使用Linux。在解决视频广播及远程桌面的问题上,不同于传统的电子教室采用的凌波多媒体教室软件的方案,笔者为教师端及学生端的电脑都安装的Ubuntu14.04,在教师端安装了vncserver,以共享教师机的桌面,而在学生端安装vncviewer用于远程桌面连接。这种直接让学生接触Linux真实机器的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Linux的操作体验,另一方面,杜绝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玩电脑游戏等行为。

3.2 实验环境设计

在Linux教学中的很多实验对当前系统环境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如配置网络、添加或者删除Raid、安装服务等等。很多不当操作会破坏系统的正常环境,而学生其实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试错与改正中提高能力的。因此,怎么样快速恢复受损的实验环境是个问题。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了一款非常优秀的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利用它的系统快照功能实现这个目的。

首先,给学生机器在VirtualBox下安装一个虚拟的CentOS6.5作为教学系统(这是由于CentOS这一发行版在目前的互联网行业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配置好该系统的基本软件和网络连接,以此作为初始的实验环境,并对该初始系统进行系统快照。

然后,当学生做实验时,启动虚拟机,并利用宿主机的putty软件或者命令行ssh客户端远程连接虚拟机,在虚拟机里面做各种实验。如果实验失败或者需要重新做实验时候,只要恢复一下系统快照就可以返回初始的实验环境。

3.3 基于场景的四步教学法

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运维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场景。尽管教了学生很多命令、很多参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或者不应该那样,但学生往往会发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用”的疑惑。由于脱离生产场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体会不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场景化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模拟生产场景,将贴近生产实践的环境、项目、任务经过适量简化突出重点后重现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法秉承“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对于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这一教学观念的指导下,通过以下四个步骤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1)场景重现。对于Linux运维的每个知识板块,笔者结合自己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通过阅读、考察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努力为教学过程重现生产场景。例如,在讲授Web服务时,传统方式仅仅是通过测试一个静态Web页面,讲解一下Web服务的搭建过程及配置文件的主要参数等。笔者在实施场景化教学法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分发一个实际可用的在线教学网站源码让学生们在各自的实验平台上安装测试,并通过一些专门的工具模拟负载让学生们观察Web站点在运行过程中性能的变化。这样一来,由于接触到了真实的生产场景,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相关的配置参数的作用的体会则更加深刻。

(2)项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将Linux运维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通过若干个项目来组织,学生通过可扩展的项目案例来逐步学习知识和技能。所有的项目都是一个实际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项目从而具备了完成一种任务的能力。

(3)角色模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模拟项目中的某个角色,使学生们协同完成项目任务。当项目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将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角色互换,使其体会不同角色在小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及所需掌握的工作技能。例如,在讲解用户权限管理的知识板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工作组用户协同工作的项目,每个学生小组有三个成员,分别是管理员Tom和普通成员Alice和Jim。该项目任务要求通过某种方式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该文件夹作为小组协同工作的目录;该目录内每个人都可以新建文件,也可以查看和修改别人的文件,但是除了管理员Tom外其他人不能删除别人的文件而只能删除自己的文件;只有管理员Tom可以删除任何人的文件。学生们通过分别扮演管理员和普通成员,加强了对于用户权限管理的认识。

(4)自我总结:当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某项技能,此时应该及时回顾、归纳和总结,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知识和技能条理化。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发现,写技术博客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总结的方式。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将每个知识板块写成技术博客在互联网上,并要求学生们分组互评,评选优秀的博客文章。一些对于Linux运维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写技术博客上投入了的较大了精力,参阅了很多课外资料,文章写得比较严谨而全面,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比较高的浏览量,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通过场景重现、项目设计、角色模拟和自我总结这样四个步骤,有效的沟通了教学和生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运维这一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Linux操作系统在当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IT运维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高校Linux课程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编程能力方面,不利于运维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建立。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套以运维为导向的Linux课程教学方案,以更加有利于向社会培养及输送人才。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贴近实际生产场景设计教学环境与实验环境,以及基于场景的四步教学法,本文提出了一套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Linux课程教学方案。相比传统的Linux课程教学,这一教学方案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IT运维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田容雨,朱慧.基于计算思维的Linux运维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2014,09:244.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电运维;危险点;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85-01

1.变电运行中危险点比较多

变电运行中的危险点比较多,怎么准确有效地预防控制危险的发生,分析变电运行中危险的发生,比如,设备故障就是在高负荷或是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而绝缘闪络则多发生在雨季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发生,就要做到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分析总结,做好每年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检查的跟踪记录,及时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

从人员角度分析变电运行过程中危险的发生要想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每个工作程序,每个工作人员都不能出现一点失误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工作及时做出分类总结。由于每个员工的作业技能不同,对不同的设备熟知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通过对工作的总结,我们要根据员工自身的专业特长来分配工作而且要对员工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对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也要定期做检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实行员工轮岗制度,一是为了让每个员工都能熟悉作业流程,二是可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

2.变电运行管理中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

在变电运行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值班人员的粗心大意或违规操作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所以,提高值班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促进变电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环境的恶劣,员工的专业技能不达标,工作中的违规操作现象都会使变电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危险这种危险是具有客观存在性,潜在性和可预知性特点。

2.1 变压器操作的危险点

操作变压器时遇到的危险在变压器的操作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错误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操作切合空载变压器时出现操作。过电压是第一种危险状况这种状况会使变压器的绝缘受到影响另一种使变压器的绝缘受影响的情况是变压器的空载电压的提升。可见在对变压器进行操作时,只有按照标准的作业要求进行操作才能确保变压器的绝缘的稳定性。

2.2 母线倒闸操作危险点

母线倒闸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危险。母线倒闸是倒闸操作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元素,而在母线倒闸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危险。例如,带负荷拉力闸,断电现象的发生,自动装置的切换,还有对空载母线进行充电时突然形成的串联震动,这些状况的发生都会影响母线倒闸的正常操作。因此,在进行母线倒闸操作时我们一定要在操作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倒闸操作原则要结合各站的实际情况做好防护及危险措施分析,减少危险的发生直流回路操作时遇到的危险,直流回路操作是变电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作业程序。如果操作不当就会使自动装置和保护装置接收到错误的指令,做出错误的动作,从而引发危险的产生因此,一定要按照标准的作业程序进行直流回路操作。

2.3 天气原因的危险点

因天气情况异常而遇到的危险。异常的天气给变电运行带来的危险是具有突发性的对于这种危险的发生我们通常是不易预测到的,因此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在冬天由于室外温度较低,充油设备的油面会不断降低,导致导线距离拉近;而在夏天由于室外温度较高,充油设备的油面会不断上升,导致导线变松;大风天气会使一些杂物挂在引线上,使引线承重下垂;大雾天气会使设备出现闪络现象;雷雨天气设备则会出现接地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对所在地区气候的总结制定出相应变电运维管理方案。在预测到天气异常的情况下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变电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发生。

3.预防危险发生的办法

3.1 开展作业风险评估,实施安全风险预控

根据具体作业项目及作业流程,建立作业项目风险库并动态更新,使运维人员清楚各项目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做到提前防范及控制。

(1)全面排查评估,建立可视化风险库

(2)通过专题风险评估会,分析每一项目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对不同变电站具体设备,整合风险数据库隐患数据库,红线设备数据库缺陷库,以及各类安全大检查形成的数据库,形成与每一个具体作业项目相对应的现场风险库,明确针对性防范措施。同时,以一项风险一张图片一类措施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图解分类,编制安全风险可视化管控手册,直观准确生动地反映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2)逐条梳理入卡,实现风险控制流程化,将抽象的风险变成可执行的步骤,是风险真正管控的关键。利用具体作业项目对应的现场风险库,将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及针对性防范措施,全部列入运维一体化项目标准化作业指导卡,风险分析与控制栏中,通过逐条入卡每步执行确认实现风险控制的流程化。

3.2 强化运维管理工作落实

解决变电运维站规范化管理若干问题的对策需要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和运维运行机制,而运维站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班组基础管理安全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管理。因此,运维站规范管理要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针对运维站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规范运维站的管理工作完善控制体系,提升班组基础管理。

针对各变电站物品定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制定了物品定置管理规定,明确了主控室资料室安全用具室等处物品定置管理的要求和规定,对物品的放置进行统一要求,做到各类物品定位定点定量摆放确保各站标准统一,并建立了设备主要参数台账业务流程说明应急处理联络人的速查手册,在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实用运维站组织专人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整理归类建档成册,列出规章制度清册,明确相应的存放地点及保管人员,方便人员查阅应用系统能够提高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能够实现电网生产管理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信息共享,能保障设备运维管理工作正常开展,逐步完善公司的统一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实现运维站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标准,激发运维人员工作热情。

3.3 提高员工积极性

公司效益和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员工的工作效率,保障员工个人利益的获得,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根据运维站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绩效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实行工作量化质化,做到奖罚公开公正公平,对事不对人增强运维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运维站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强运维站的人才队伍建设鉴于运维站工作的复杂性,有必要加强运维人员的技术培训根据运维站的实际环境,以及人员岗位配置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应加大对运维站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力度,使运维站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保障运维站的安全运转,对于优秀的员工要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运维管理队伍。

3.4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面对繁杂的运行维护工作有效地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消除人为不安全隐患和基建遗留缺陷使运行管理从计划准备实施到总结整个流程都具有可靠执行依据。实现生产现场全过程的可控在控能控加强运维人员的安全思想教育,明确每个人员的安全职责,能够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处理,保障运维站现场作业标准安全有效实施雷厉风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建设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团队;营造紧张有序团结和谐的氛围,保障人身安全,电网和设备的稳定运行

5.结束语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Linux;运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35-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架构采用Linux作为核心服务器,Linux集群服务更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金融、铁路、民航、电力等各个领域;由于Linux系统具有开源性、稳定性及强大的网络功能等特点,备受Linux爱好者所追随,更是大中型企业网络体系结构核心服务热门的首选系统,随着Linux的应用普及,IT行业中急需Linux运维的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对Linux人才的需求,山东大学(威海)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学科建设中新增了Linux应用这门课程,并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优化。

二、传统的Linux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一直以来受到学校及其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Linux系统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也备受学校和学生的关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上达不到学以致用的预期效果,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IT行业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过多地注重原理的讲解,而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独立、内容相对简单,不能够将理论完全在实验项目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项目、单元驱动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可用性,但学生仅掌握了独立项目的模式化的实施方案,欠缺对运维过程出现的突发问题灵活的处理能力,缺乏在生产环境中的实战经历,因此,我院针对Linux的运维过程,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运维过程融合到Linux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更好地掌握Linux应用方面的知识以及就业,夯实了基础。

三、基于运维的教学方法

关于Linux的运维,目前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运维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Linux下各种网络服务、应用系统、监控系统等进行自动化shell script脚本开发,并根据项目对系统进行性能优化;②熟练部署和维护Linux服务器;③在Linux服务器上架设各种服务;④LAMP、LNMP以及Mysql、Oracle数据库维护。

首先,基于运维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从Linux的集群、虚拟化、系统安全以及服务器故障等多个角度对构建Linux架构提出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运维过程入手,以运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导向,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实施和解决方案,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具体构建服务的可用性方案,还能了解和掌握运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过度依赖教师的局面。

其次,基于运维的教学方法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相比,改进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基于生产环境,让学生能够明白所学内容如何应用到具体的运维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独立项目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讲座或实地考察的形式,让学生对Linux运维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对Linux学习的趣味性、全局性和展望性;

2.设计运维项目

课余时间,教师带着学生到校园网的网络中心去实地考察、学习和体验Linux运维过程,综合运维过程和教学大纲,设计出新的教学项目;

3.创建虚拟生产环境

通过Vmware等虚拟机软件模拟网络环境,有助于学生练习运维过程中项目具体方案的实施;

4.设计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

设计一套完善的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以此考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同时也能督促学生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以提高求学的欲望。

四、基于运维过程的教学具体应用

Linux独立的项目方案解决起来相对容易,目前很多资料都有详实的项目解决方案,只要按照资料介绍的步骤,基本的功能都能实现,但运维过程中的解决方案随机性强,而不仅仅是基础项目和步骤的罗列,还涉及到系统的安全、执行效率、负载等一系列问题,故解决起来项目难度增大。

1.引入教学项目

构建高可用的Linux集群,是基于Linux网络构架中核心的部分,它指的是网络范围内的整套系统架构,涵盖面广,其中包括了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的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来扩大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通过负载均衡器,可以实现多台Linux服务器的并行处理,从而提高集群的计算能力。

以构建Linux集群中的负载均衡为例,引入教学,引导学生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Linux集群中负载均衡的有关概念,以提问的方式讲解,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线上环境中应用得较多的负载均衡器软件有LVS、Nginx及HA Proxy;高可用软件有Heartbeat、Keepalived;成熟的Linux集群构架有LVS+Keepalived、Nginx+Keepalived及DRBD+heartbeat等。

(3)了解每一种Linux集群构架的体系结构,在设计集群时要考虑系统的透明性、可伸缩性、高可用性和易管理性。

(4)项目案列:用LVS+keepalived构建JSP集群

2.学生执行任务

(1)学生根据项目案列,设计出项目的拓扑结构图;

(2)分别在Linux服务器上安装Nginx和tomcat软件,并进行相关的配置;

(3)配置完成后使用命令启动Ngnix;

(4)配置LVS+Keepalived,并修改master为backup,优先级低于100即可。

3.解决运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仅是基本项目的配置过程,解决方案相对简单,但在运维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随着网站流量增加,文件服务器的压力在增大,这时要考虑图片单独分离,网站最前端的负载均衡层称之为Director,它起着分担请求的作用。

(2)一台负载均衡器坏掉后要求在1秒内切换到另一台,这就要求用到Heartbeat+DRBD;

(3)配置Nagios监控机来实时监控服务器的运行状况,并以一定的频率扫描网站;

(4)关于网站安全性,端口开放的越少越好,建议使用硬件防火墙。

4.学生答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完成某个项目后,采用答辩的形式回报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演示、项目实施的结果,并对项目的整个过程的运维情况进行讲解,在演示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运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提问,并根据案例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以促进学生不断深入的探索,更好地掌握运维案例中所设计到的知识。

5.分析和总结

答辩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案例中所遇到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运维过程中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问题,重新修改和完善,并以报告的形式发送给教师,为避免有些学生急于求成而抄袭他人报告的现象,教师可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将学生所写报告进行二次提问,以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五、结束语

总之,基于运维过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运维过程中存在的解决方案难度大,不容易解决,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实习的生产环境仅限于校园网,局限性大,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实战经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还将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洪春.构建高可用Linux服务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ERP系统;运维;ITIL;信息技术基本构架库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214-02

1 研究内容

ERP是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流程化和集成化管理,这也是与其他信息系统最显著的区别;系统应用中业务面广,实时性强,重要程度高;技术平台配置复杂,网络硬件设备多,维护内容广。与其他系统运维相比,ERP系统运维总体要求更高,日常具体工作一定要能可控.在控和能控,因此,借鉴ITIL方法论构建ERP运维体系是可行之举。

所谓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lnfrastructure Library即IT基础设施知识库,它起源下20世纪80年代,当时英国政府为提高IT服务质量而开发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指导国内公共行政机构高效使用IT资源。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ITIL已成为IT系统服务产业内的最佳实践,主要为lT部门内的流程结构、角色和职责提供1个参考框架,目前已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ITIL整体框架包括业务管理、服务管理、应用管理、IT基础设施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安全管理等,其中位于中心的服务管理流程是整个ITIL框架的心脏,它又被分成服务交付和服务支持2个核心部分,其中服务交付是指支持服务的资源,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服务支持表明了如何才能获得服务支持,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总之,ITIL内容宽泛,综合地理解,重点地应用ITIL核心思想方法,有助于运维体系的建立。

在兰州石化ERP系统成功上线并运行的这几年来看,如何提供可靠的运维保障,挖掘ERP系统的潜力和价值,并与总部考核体系充分衔接,已经越来越成为兰州石化ERP系统运维管理的关键。

ERP项目的实施和运维构成的是一个闭环的生命周期,实现良性的互动和可靠的管理是系统运维的关键。运维当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实施过程存在先天不足造成的。如果在运维过程中能对产生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分析,并对系统进行优化,运维就能更加轻松和规范。兰州石化ERP系统从建成至今形成了大量的业务蓝图模板、功能需求说明书、操作手册、各类课件等文档,如何利用这些文档并结合新业务提供可靠的运维保障,是目前运维的重点工作。进入运维阶段,虽然对于系统变更有流程管控和记录,但难以及时回滚到已归档的成果文档中,可能造成管理文档与ERP系统配置之间不完全匹配。这样,不仅给运维工作带来了隐患,更可惜的是,不能对ERP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跟踪和管理,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库,无法为运营维护和推广实施积累经验。

目前,兰州石化在ERP系统运维体系中,还没有一个信息系统能够在运维阶段具备管理能力,并对于任何业务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始终记录并优化需求导致的系统变更。因此,必须将前期ERP项目实施的成果和经验固化下来,构建一个针对ERP系统运维体系的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全面管控的需要。从长远考虑,新员工和更换工作岗位的系统用户可以充分复用前期成果,会降低应用深化的难度,从而减少对外部培训资源的依赖,大大加速未来新增及推广流程的实施进度,将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

通过建立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业务与技术高效结合,强调系统的动态和持续优化。在项目实施和运维工作中不仅仅追求在系统上线时系统内流程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而且希望通过流程管理制度来实现二者长期的一致,即每当实际业务流程出现变化时,应触发ERP系统随需求而改变,以此来保证系统长期跟上业务变化的步伐,实现系统的持续优化以及跟踪。

2 关键技术

1)采用ITIL基本构架库理论为兰州石化ERP运维管理平台的流程结构、角色和职责提供框架;

2)采用异构数据库(Oracle、PHD、SQL Server)数据访问技术,实现平台数据的集成应用;

3)采用.NET 3.5和内的流程结构、角色和职责提供1个参考框架工具,实现C/S软件架构下的图表分析功能。

3 成果

1)通过建立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平台,使业务与技术高效结合,通过运维信息管理平台对兰州石化ERP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在项目实施和运维工作中不仅仅追求在系统上线时系统内流程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而且希望通过流程管理制度来实现二者长期的一致,即每当实际业务流程出现变化时,应触发ERP系统随需求而改变,以此来保证系统长期跟上业务变化的步伐,实现系统的持续优化以及跟踪;

2)兰州石化ERP系统从建成至今形成了大量的业务蓝图模板、功能需求说明书、操作手册、各类课件等文档,通过建立兰州石化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平台将这些文档归档、整理并结合新业务为系统运行提供可靠的运维保障;

3)通过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兰州石化ERP系统的数据完整性。用指标数据、图表等方式帮助各部门对系统中基础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和确认,提高数据质量;

4)通过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帮助用户提高对系统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一步规范对日常业务实时地进行统一和规范的管理,通过指标考核提高业务运作的质量,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5)内控要求兰州石化ERP系统在系统内进行角色或者权限变更时需填报响应表单。兰州石化ERP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可将所有表单统一整理并提供下载;

6)通过ERP系统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对新用户以及岗位变更用户进行更高效知识的固化和转移。在系统中对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建模规范、系统配置手册、流程管理制度等都以文档的形式加以保存,可以用于项目的跟踪管理,也可以用于指导其他相似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鸽林.浅议我国中小企业ERP选型[J].大众科技,2008(4).

[2]刘欢,廖其龙.我国企业发展与实施ERP的现状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

[3]刘艳蓉.基于.NET的饲料厂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农业大学,2009.

[4]孔荣华.基于ERP视角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胡佳.基于ITIL的ERP运维管理模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7篇

A公司为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下属分公司,为配合市政建设进行整体搬迁,选择了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信软件)为其提供搬迁过程中和其后的整体IT运维服务。

此项目中,宝信软件要为A公司建立现场运维服务站,有效地实现搬迁过程中A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和通信、机电设备的平稳过渡,并解决搬迁后各类系统上线所带来的问题,为A公司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宝信软件还要将A公司纳入其IT服务管理体系,基于ITIL框架为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和配置管理的集中控制的统一平台,改善其管理方式,完善其运维流程。

A公司项目为整体外包项目,宝信软件在项目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现场人员的设置以及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完整性。

构建四线服务体系

宝信软件在运维项目正式开始的前半年便在A公司成立了宝信软件A公司服务中心,具体开展日常运维和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结合宝信软件四级技术支持体系建立了A公司服务中心体系架构(如图1)。

Call Center

Call Center作为宝信软件服务对外的统一窗口,向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现客户服务受理、处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在A公司现场设立客户服务组的做法更加贴近客户,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一线服务

现场服务工程师采用“N+M”的服务模式,由N名工程师7×24小时和M名工程师5×9小时组成一线技术服务团队。他们具备现场生产工艺流程、物流、信息流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系统软/硬件、通信、机电等现场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技术,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手册进行日常点检和维护工作,能够处理常见故障,编制并实施日常维护方案和对系统重大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二线支持

由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的二线支持团队,是一线服务的技术支撑,通过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并承担所维护系统的调优、完善、预防维护以及对模型与工艺方的公关等工作。

三线技术支持

它由宝信各领域技术专家组成,作为二线支持的支撑,负责运维服务整体方案的策划、技术规范的审核和重大故障的技术支持。

四线支持

在体系建设方面,四线支持是指宝信软件通过购买原厂商的服务,获取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

渐进式建设服务平台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基于ITIL的理论基础和IT服务管理体系,考虑到A公司处于设备搬迁、系统上线的运行初期,宝信软件首先将A公司的事件管理流程和问题管理流程纳入宝信软件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流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台管理异常的突发事件,尽快恢复客户正常的IT业务应用。问题管理流程主要是为了发现和确认IT服务不足的根本原因。在A公司运行初期,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帮助A公司更加高效地解决并管理频繁发生的各类故障。同时,因为A公司维护系统的分类非常复杂,在进行配置管理的时候,宝信软件先针对A公司维护系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分批进行配置库数据的导入,并不断审核、完善。最后,结合配置库,A公司的服务管理开始实施变更管理流程和管理流程。

服务平台的建立更好地支持了A公司3000人次现场用户的服务请求,并对大约2000项IT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事件管理、问题控制、变化管理、配置管理等功能,规范了服务流程管理和运作。

链接: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构成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运维方案设计与构筑、运维实施、运维总结/改善四个阶段。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宝信软件对客户系统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客户对于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求,分析生成运维需求分析报告。第二阶段以客户系统现状为基础,以客户的需求为设计目标,结合宝信软件的运维方法论与运维经验,为客户设计并构筑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方案。第三阶段宝信软件以前一阶段的设计为指导,以各类服务平台为支撑,有效组织和开展运维实施工作。最后宝信软件通过对运维实施的总结、分析,提出各类改进建议,促进运维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高服务品质。

链接:转制的队伍与专业化运维

宝信软件是宝钢股份控股的上市软件企业,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凭借服务宝钢20余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宝信软件致力于IT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和路桥隧、轨道交通的综合监控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运行维护等。其产品与服务涉及冶金、交通、装备制造(含造船)、采掘、金融、煤化工、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

宝信软件的运维服务团队由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宝钢自动化部转制而来。在运营至今的7年里,其服务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了IT服务管理、集中运维平台、流程管理以及远程运维监控。接受其服务的对象已从宝钢厂区、上海本地、江浙两省,逐步辐射到全国范围。

通过ITIL培训,借鉴企业IT运维实施经验,宝信软件运维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运用四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和全层次的运维服务。

宝信软件提供的是交接式+切入式的全包式服务。目前,公司承接的绝大多数运维项目为交接式,少量外部运维服务为切入式。做好本地客户运维服务、进一步完善集中运维管理和控制平台、提升与强化远程运维服务能力,是运维事业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宝信软件也在进一步完善宝信集中监控平台产品的功能与性能以及适用性,以支持远程运维服务业务的拓展。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运维管理体系 运维外包 运维费 建设转运维 电子政务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投入了近万亿元的巨资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通过近20年来的持续建设,特别是“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的阶段化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内部公文流转、行政审批、费税征缴、信息公开、信息统计与分析等大量政府核心业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息服务需求日趋迫切。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持续可靠提供应用服务的风险已经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投入主要用于解决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忽视了系统建设完成以后的运行维护。电子政务工作沿用建设方式的管理思路与目前发展阶段已不相适应,粗放型的外包管理与政府业务风险防范要求不相适应。这将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构成严峻挑战。

结合对多家国家部委和省市级政府单位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咨询实践经验,就我国电子政务运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现状

⒈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21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工作,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

以2007年对北京市电子政务的调研为例,北京市基本完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主要应用系统的开发。截至目前,有线网和无线网覆盖全市各区(县)、街(乡)、社区和大部分村;统一建立了169个网站群,实现60%的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共建设完成应用系统590余个,其中重要系统170余个,覆盖80%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业务。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新增项目逐年减少,每年仅有10余个,升级改造项目40余个。伴随新增项目的减少,信息化资产增速也明显放缓(2004年同比增长50%,2005年同比增长90%,2006年同比增长19%)。

⒉关键电子政务系统实行集中运维

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国家重点“金字”工程普遍实行了全国和省级的数据和应用集中,数据和应用的集中带来了风险的集中。集中管理之后,运维工作逐渐从分布式的技术支持转向集中式、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以海关的H2000系统为例,H2000通关业务管理系统是全国海关的大集中系统,在2002年海关H2000系统在全国范围上线前,海关的通关业务实时数据主要分布在各关,全国海关信息中心主要负责通关后的数据汇总和部分联网数据的传输工作。随着H2000系统的上线,全国海关通关系统从分布式运维转变为集中式运维,所有实时数据都汇总到全国海关信息中心,海关信息中心必须要确保应用、系统、网络各个层面的资产能够正常运转,才能保障通关业务的畅通无阻,否则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旦该系统出现问题,其影响将波及全国范围。

⒊运维覆盖终端设备、网络、系统及业务应用

目前,运维工作涵盖了终端设备、网络、系统及应用的运维。据笔者的调研,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网络设备等多数都是由原生产商负责,且多以国外厂商为主。应用系统软件、网络运维多数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应用服务与安全服务所占比例较小。引入咨询服务,建立规范化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单位依旧是少数。

二、电子政务运维面临的挑战

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但大量政府单位在运行维护方面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将其研究总结如下:

⒈对运维工作的定位不准

根据调研发现,我国电子政务工作依旧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很多领导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旧不够。同时运维的概念模糊,依旧存在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划分不清晰,运维与升级改造的关系不明确等。

⒉运维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依旧盛行

调研还发现,很多政府单位在运维工作中,普遍采用经验法则,“摸着石头过河”,日常工作中常处于“救火”状态,非常被动地处理各种故障;对运维外包商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针对运维中面临的日益凸显的风险,各政府单位急需建立运维管理体系,使运维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⒊普遍存在运维管理规范和运维资金预算制度的缺失

2006年国家印发的《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电子政务行动计划要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规划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方向。但各省(市)结合本地特点,出台具有全省(市)指导意义的运维管理规范的实践依旧不多。北京市2007年出台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规范》,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此外,运维费预算制度目前依旧缺失,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的保障是很多政府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的最佳实践

⒈国外最佳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部分政府便开始探寻电子政务运维中的最佳实践,逐渐形成了成体系的一系列方法论。下面重点介绍IT运维(服务)管理全球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

⑴ITIL

IT运维(服务)管理全球最佳实践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设施库),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政府为提升政府IT运维管理水平和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总结各政府单位和先进企业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而形成的。ITIL为政府单位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组织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定义以及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从而确保IT运维管理能为组织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ITIL是管理科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流程的方法。它把英国各个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归纳起来变成规范,旨在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它的开发并不是基于理论,而是根据“最佳实践”,即“被用户广泛认可的、有效的做事方式”。ITIL从复杂的IT管理活动中梳理出各组织所共有的最佳实践(如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可用性管理等),然后将这些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定义各个流程的目标、范围、职能和责任、成本和效益、规划和实施过程、主要活动、主要角色、关键成功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以及其他流程的相互关系等。ITIL描述了创建相关规范所需考虑的事项、计划和措施。

英国政府是ITIL的制订者(推出了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并成为后来ISO20000的蓝本),也是应用ITIL最广泛、最富有成效的政府。就世界范围来看,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以及其他的欧洲国家,对ITIL应用得比较早,也比较普遍。在这些国家,ITIL不仅作为政府机构自己进行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管理的实践标准,还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合同谈判时,被作为评价服务提供商资格和服务能力的强制准入标准。2004年7月,澳大利亚采用ITIL作为国家ICT(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服务管理标准AS8018,是继英国以后第二个采用ITIL作为标准的国家。2005年8月,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税务局(State Revenue Office of Victoria)获得了BS15000/AS8018的认证证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ITIL认证的政府机构。

在美国,ITIL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在2000年以后才被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得到了快速的推广。2005年8月,美国州政府CIO协会(NASCI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了针对本国政府机构IT治理和管理的指导框架――《成功之道:IT管理框架》(IT Management Frameworks: A Foundation for Success),将ITIL作为IT运行维护管理领域的唯一推荐标准。

⑵ISO20000

ISO20000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5年12月共同,成为第一个IT运维(服务)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它源自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在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it SMF)年会上正式了以ITIL为基础的IT服务管理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BS15000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IT服务管理的国家标准。它提出了一系列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关联的服务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流程。

2002年BS15000被提交给ISO,申请成为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2005年5月,ISO通过快速通道的方式批准通过了ISO20000的标准决议,并于2005年12月15日正式ISO/IEC20000。

ISO/IEC 20000适用于提供IT服务的各类型组织,不限于其所在行业和规模大小。目前全球有近200家组织通过了认证,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政府机构。通过ISO/IEC 20000认证,表明组织已经建立IT运维管理体系,能够系统化地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⒉国内最佳实践

部分国内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政府单位在运维工作中通过借鉴ITIL和ISO20000,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IT运维管理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为部分典型政府单位的实践案例。

⑴财政部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制订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是财政部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负责和执行单位,肩负着“金财工程”的建设、推广、运维的使命。近年来,随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从预算管理、国库支付、非税收入、工资统发、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等财政核心业务,到抗震救灾等应急资金的拨付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财政信息化应用范围覆盖了部内各司局、各地专员办、各省市财政厅(局)、中央预算单位、执收单位、银行等,用户数量大、分布地域广、情况复杂、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确保财政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已关系到财政业务的顺利开展。运行和维护好财政信息系统,保证各个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应用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财政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信息化效益的重要体现。财政部迫切需要在借鉴业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满足财政信息化发展要求的IT服务管理体系。

财政部非常重视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在“金财工程”规划和立项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十二金工程”中唯一一个在建设之初便系统考虑运维管理的工程。在IT运维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非常重视从管理体系入手规范运维管理。运维管理体系从IT运维的中长期目标入手,包括运维模式、运维制度规范体系(含制度、流程、绩效、资金预算等)、技术支撑体系等内容,构建了“目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技术支撑”闭环一体的管理体系。

在体系建立过程中,财政部还引入第三方外部专家咨询,并创新性地采用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的运维模式,从而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外部专家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梳理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组织与人员、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运维管理体系。在实施阶段,实施厂商在规划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产品实施IT运维管理体系。外部专家顾问将全程参与后期运维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为集成实施提供管理服务和考核服务,设定实施里程碑和基线;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降低实施风险。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有助于降低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风险,最大效益地发挥IT运维管理体系的作用,开创适合财政业务需求的创新型IT运维管理之路。

⑵商务部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下简称“商务中心”)是隶属于商务部并实行完全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商务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撑等职责。商务中心负责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金关工程主干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的建设、运营、维护,负责中国国际电子商务权威、稳定、安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的运营,承担商务部全国网络、系统、容灾、安全、应用系统维护、应用软件测试等IT服务工作;同时,还向社会提供IT服务管理的咨询、培训与建设服务。

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提出的要求,确保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商务中心于2004年开始引入IT服务管理(ITSM)理念和IT运维(服务)管理国际最佳实践(ITIL),开展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商务部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以下特点:高标准,严要求,以IT运维(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SO20000为指导,实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IT运维管理创新模式。

通过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商务中心在IT运行维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集中统一的运维管理模式,建立了人员共享(A、B角)、资源互备(主中心、同城、异地三地互为容灾备份的中心)、管理复用(符合ISO20000国际标准且持续优化)的IT运维管理体系。

⑶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信息办)是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有对全市各委办局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能。随着北京市电子政务大规模建设的完成,信息化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以“深化应用、惠及全民”的运行维护阶段,各委办局迫切希望北京市信息办从全市的角度出台运维管理规范,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委办局的运维管理工作。

北京市2007年出台的《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管理规范》,是国内根据自身特色出台的第1个真正意义上的运维管理规范。该规范从各委办局作为甲方运维管理单位的角度,规范了运维组织与职责,运维执行各阶段委办局单位作为甲方关注的关键控制点(“运维规划与准备阶段”的运维规划、运维费预算、招标管理;“运维实施阶段”的服务台管理、重大故障管理、重大和紧急变更管理、合同执行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运维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阶段”的绩效评估的组织、绩效评估形式和内容、评估报告和结果应用、绩效跟踪和改进),以及全市通用的管理表单和模板(如运维现状分析报告、运维年度规划报告、运维外包合同模板等)。

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高级法院为中心覆盖全市三级22个法院、55个派出人民法庭、3个异地节点之间的百兆带宽综合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实现了与最高法院专网、市电子政务网、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检察院等网络接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信息系统的规模庞大,涉及到的应用项目繁多,各业务应用模块之间关联程度非常紧密,这给信息化运维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上述这种“集群联动”系统运行又大大提高了运行维护的复杂度。全市审判工作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信息系统不间断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信息系统能否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对全市法院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要求的提高,系统构建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系统应用与审判业务之间的密切性越来越大,系统的故障和潜在隐患也越来越多,这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在提升自身运维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果断引入专业化的运维外包机构承担日常运维工作,并建立了涵盖运维外包商在内的运维管理体系。

在这种运维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处首先根据各个系统提炼运维目标和业务目标。运维目标主要针对系统运维人员,业务目标主要针对业务应用人员。运维目标的对象是后端支撑的各个系统,包括网络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软件;业务目标的对象是具体的各项审判业务。在此基础上,技术处构建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流程和制定服务配套制度并持续改进服务体系。例如在构建服务体系过程中,根据运维要求,与运维外包公司一起构建了组织体系,后者包括运维管理委员会、服务台和服务组。运维管理委员会承担运维决策职能,由技术处和各个运维外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组成,为运维外包提供战略决策。服务台和服务组承担运维执行层职能,由各个运维外包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此外,还将相关的设备厂商、系统软件提供商一起纳入服务体系中。

在运维工作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还特别注重提高信息化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法院信息化运维特点,结合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聘请外部专家,组织了全体运维工作人员进行基于ITIL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的培训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

四、中国电子政务运维发展趋势和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随着电子政务运维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必然从粗放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走向“建设与维护并重,技术与管理并重”。下面结合研究和实践经验,就电子政务运维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总结。

⒈首先需要转变理念

“运维工作体现不出业绩,领导很难重视”,一位负责运维工作的处长无奈地如是说。有此类烦恼的运维人员不在少数。笔者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已从大规模网络、平台、业务系统的建设转向以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运行维护”阶段。运行维护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建设的重要性,甚至重要性更高,沿用建设时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与现阶段的管理需求已不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的效益,“用好”电子政务非常关键,而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是“用好”电子政务的重要保障。

从IT生命周期来看,建设和运维呈现了3个“二八现象”(参见图1)。

首先,从时间周期看,在整个信息化的生命周期中,以应用为特点的运维阶段占了80%的时间。其次,从电子政务效益看,只有“用好”,效益才能体现,信息化工作真正体现价值和效益,离不开运维阶段,如何用好,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第三,从资金投入看,过去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投资额为657.34亿元,同比增长19.6%。但这些资金中的80%都投入到了电子政务的建设,而运维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且没有配套的制度保障,运维费预算口径和标准在全国依旧处于摸索阶段。相比电子政务成熟的国家,运维与建设资金的投入比正好与中国相反,运维资金一般占到了75%以上。

因此,运维阶段的科学管理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如果管理不好,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而且电子政务的总体拥有成本(TCO)将会非常巨大。但如何规范运维工作,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一位信息中心主任苦恼地感叹到,“投入了几百万元,买了监控、流程管理软件,聘请了国际咨询公司以提供咨询和软件的实施。其结果是:刚实施时,大家觉得好奇而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软件基本上就没人再用了”。这类现象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曾碰到过。笔者研究认为,在正确定位电子政务运维工作重要性的同时,需要转变理念,需要从单纯的技术思维转向管理思维来考虑运维工作;仅仅靠购买监控、流程软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综合人、流程、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综合运维管理体系。“认识到是管理问题,你就成功了一半”,一位省级单位信息中心主任实施IT运维管理体系后深有感触地说。

正确认识运维管理,还需要从“单纯的运行维护工作”转变为“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的服务视角上来,需要从运维管理上升到服务管理(具体转变如图2所示)。

⒉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

《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电子政务行动计划要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规划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方向。但如何确保运维工作安全、稳定、快捷,是很多政府部门信息化领导所关心的。要提升运维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需要系统地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基于对大量电子政务实践的研究,笔者提出IT运维管理体系的4层架构模型。IT运维管理体系4层架构模型涵盖管理目标、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4个层面的内容(参见图3)。

①管理目标层。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面向业务,以业务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制定IT运维管理的愿景、目标(长期和短期目标)和策略。在目标层面,确保IT与业务的融合。

②组织模式层。基于IT运维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IT运维管理机制。结合组织的实际,将IT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确定和规范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设置,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合理配置IT运维管理资源,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

③制度规范层。依据管理模式,从管理角度制定用来规范IT运维和服务工作的准则,建立IT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运维费用,实现精细化管理。

④技术支撑层。技术支撑体系是IT运维管理的实现手段,制度规范体系的具体落实有赖于技术支撑体系的技术支持。需要建立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IT运维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和负责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运维管理子系统。

⒊打开“建设转运维”的黑箱

关于建设转运维管理,现在存在很多挑战和矛盾。首先,建设和运维之间本身有一个模糊地带,对这个地带我们必须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以前,这个模糊地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黑箱,大家只是去摸索地做。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黑箱打开,需要在立项、需求分析、设计、测试、上线等环节加以管控(参见图4)。

运维工作始于设计,在立项的时候就要考虑运维的主体、要求等。接着是需求分析阶段,在此阶段,既要考虑功

能层面的需求,也要考虑非功能层面的需求,如可用性指标、内控指标等;对于运维的特殊要求,都必须在需求分析阶段考虑清楚。在上线阶段,管控更重要,从测试到上线的过程要有规范化的步骤和文档,要做到“通过文档能够再现”的程度,确保真正能够对系统进行运维。上线稳定运行之后,开发人员仍然需要扮演二线支持的角色,解决应用系统疑难的问题。真正上线之后,运维工作必须由运维部门来负责,不能让开发人员随便改变生产环境。现在,很多政府单位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在建设转运维过程做得不是太好,存在系统性的风险。

⒋科学进行运维费预算

“有钱了,不一定能管理好;但没有钱,一定管理不好”。目前大部分单位都面临运维费用预算方面的难题,普遍面临费用无法单独列支或经费不足的情况,且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运维费用是IT服务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资金保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信息化工作将逐渐由建设转向以应用为主的运行维护阶段。为保障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和IT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科学进行运维费用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运维费用管理需要清晰定义运维目标、运维费用的构成要素,规范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办公经费相区分。否则,对要花多少钱、钱花在什么地方,就无法实现标准化和科学化。

除了大项之外,还要细分,要弄清楚每一项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若没有精细化管理,对每项工作怎么开展,开展的时间、周期等等,就很难分析,整个成本就会是模糊的。运维费用通常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比例系数法,另一种是工作量法。第一种方式的好处是容易计算,只要将资产乘以系数;其劣势是太过粗放。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硬件的维护,但是对应用系统的维护费用却很难计算。第二种方式的好处是比较精细化,但要求管理成熟度较高。

除负责具体运维工作的政府单位需要清楚自己运维中的经费支出情况外,作为运维费的拨付单位(如财政局),也需要携手信息化管理部门(如信息办)制定运维预算的制度和标准,以弥补制度方面的缺失。

⒌管控运维外包

随着运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聘请专业的运维公司提供运维外包服务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就北京市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市场的调查显示,59%的政府部门都采用了运维外包的方式。“通过IT运维外包有助于我们聚焦于本身的核心业务,专注于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但如何有效管理外包商,对运维外包商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难题”,某市委和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对IT运维外包管理非常困惑。

笔者研究认为,运维外包管理将涵盖运维外包决策、外包商选择、运维外包合同签订、运维外包过程中的控制和运维外包评价等环节。以运维外包决策为例,需要梳理运维业务需求、明确服务级别、确定运维外包模式、风险管理等。运维外包模式的选择,可从业务重要性、安全性、管理成熟度、外包市场成熟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⒍将国际最佳实践与政府部门的实际相结合

据笔者初步统计,ITIL在中国应用的成功率在50%之下,失败的原因除对ITIL定位为技术项目外,还主要包括ITIL没能很好地和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笔者研究认为,ITIL、ISO20000和组织的实践三者之间存在如图5所示的关系。

政府部门可以借鉴ISO20000和ITIL,并结合组织的实际来建立IT运维管理体系。但运维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成功因素:将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作为管理项目,培训先行,要将ITIL变成一种文化,全员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重管理、重效果;要结合现有管理成熟度,推广过程中要考虑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兼容性,做到“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相结合。以某政府部门IT运维管理体系项目为例,考虑到该单位需要在一个过程中转变流程管理的理念和服务的文化,项目开始并没有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直到该单位已适应流程管理,并在工作中主动应用运维管理体系时,才逐渐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了管理体系的平滑过渡。

⒎不同类型的政府部门应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从横向来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政府部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具体负责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信息中心,另一类为在一定区域内对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具有宏观指导和管理职能的信息办。不同性质的政府部门在运维管理工作中应发挥不同的作用。信息中心作为具体承担运维工作的单位,应建立涵盖运维需求、运维服务级别、组织结构和人员职责分工、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运维费预算、绩效评估、技术工具的运维管理体系。信息办作为对各委办局单位信息化工作具有指导和管理职能的机构,可以结合各委办局单位的情况,从全省(市)的角度出台运维管理规范,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委办局的运维管理工作。

从纵向来看,与电子政务运维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分为3个层面:第1个层面,部委单位,这个层面开展运维工作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考虑制定供全国参考的管理规范;第2个层面,省厅政府单位,需要具体建立科学的IT运维管理体系;第3个层面,地、市单位(其信息化人数不多),需要借鉴科学的运维管理思想,结合当地需要,建立基础的运维流程(如事件管理流程),积累知识库,并制定供全体人员参考的信息化手册等。

参考文献:

1.孟秀转,孙强.电子政务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8)

2.中国推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综合绩效评估体系[EB/OL].(2008-11-11)[2008-11-23].

4.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 ITGov:信息化全面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J].当代通信,2005(9)

作者简介:

李长征,男,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化管理师高级培训班特聘讲师,北京大学研究生班特聘讲师;研究方向:IT治理、IT服务管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运维项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

变电运维操作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变电运行班组,采取无人值班变电站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运行操作、维护处理、巡视管理等既高效又合理的一种操作管理工作。而倒闸操作则是一种转换设备运行状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通过变电运维和倒闸操作对电力电网进行管理和运行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任何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的现状、相关改进措施以及效益进行分析。

一.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一)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感

由于受到公司、企业等级制度的约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听从上级的领导与指挥,但大多是领导对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流程存在着一种较为大概的认识,从而以模糊的概念引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对待一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感不足,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人士与理解,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与意外发生。

(二)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能力不足

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过程中,倒闸操作必须要执行操作票制和工作监护制。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与水平没有达到标准程度,从而导致工作中写票慢、对操作流程及设备的不熟悉等现象的发生,由此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

(三)倒闸操作的效率与速度还有待提高

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过程中,既要看中速度与数量,更要保证质量与效果。而在现目前的环境下,由于操作准备和实际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倒闸操作工作不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从而降低了运行的速度。再加之变电运维技术原则缺乏标准化的操作,对现场的勘测与相关系统的运用不全面,从而降低了倒闸操作项目的效率与质量。

(四) 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危险状况频发

由于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隐患与危险,从而导致不必要损失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再加之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的不完善、制度管理的不全面、设备状况及运作模式的不合理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危险点的出现,从而使得危险状况频频发生。

基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想要更好的、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笔者将进一步阐述关于以上问题的相对应的补救措施。

二.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探索与实践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重视程度

要提高企业、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对每一项流程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对于事件的责任意识,能够以一种紧张之感与严谨之心对待任何零部件。在变电运维倒闸操作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检测相关流程项目,重视每一件小事,集中精力去工作。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首先,在人员招聘时就应该完全按照硬性招聘的条件对应聘者进行能力的筛选,选拔有能力,有技术性的员工;其次,在工作中,不光是企业领导与同事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技能的监督以外,个人也应该时时刻刻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技巧能力,多熟悉、多练习。对于操作的流程和设备要多实验,对每一项工作流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做好每一工作的前期准备

对于倒闸操作来说,要将每一项步骤以及衔接过程铭记于心,争取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提高工作的速度与质量,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要养成对任何工作都有良好的准备环节这个习惯。比如,就倒闸操作票而言,要提前考虑到相关任务不明确、信息不充分、各项操作不准确的现象,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对变电运维过程中所需要的接地线的装拆、五防系统的运用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要集中精力去做好,确保万无一失,对实际操作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物质、资源等一系列准备保障[1]。

(四)对危险状况进行严格检查并做好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问题现状中所提到的相关危险状况现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例如,对于突况和意外状况而言,要提前进行风险的评估,并由此策划好相关的预防措施;要制定较为权威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严格的按照制度条例去开展工作;对危险点的出现要冷静沉着的应对等[2]。

三.对变电运维倒闸操作许可制的效益分析

通过变电运维倒闸造作许可制对于电力电网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速度与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各项花费,还在相当程度上对项目进程的指挥、把控与管理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操作许可制的运用与实施,在安全效率与时间效率上都取得了非常乐观的结果[3]。

总结:通过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对电网、电力公司在项目的监管与运行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新模式、新技术,不断地探索、发现,对于企业和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与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用新技术不断创造新产品,总结新经验,这对与我国的电网、电力的发展也起到了很乐观、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淑兵, 贺峰. 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倒闸操作危险点控制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9):150-151.

[2]谢磊. 变电运维人员提高倒闸操作效率对策[J]. 电子测试, 2017(1):87-88.

上一篇:项目成本总结范文 下一篇:弱电项目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