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0 12:55:45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幼儿教育;世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34-05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园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不是仅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而是包含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首次提出到现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产生和新制度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改革潮流,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很多国家都把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幼儿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幼儿园教师教育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而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

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初等学院、大学和幼教机构形成伙伴关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在延长职前培养学习年限的同时。大力推广在职进修。例如。韩国20世纪90年代延长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年限,在原来2年的学习时间基础上增加1~2年,延长的时间主要用来进行现场参观、实践学习、体验生活以及科学研究等:缩短幼儿园教师的在职轮训周期,将过去5年一次的教师轮训改为3年一次;延长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时间,把培训期由半年增加至一年。

第二,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联系更加密切。很多国家增设了可以提供在职进修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这使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其在职进修也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幼儿园教师教育出现了整合的趋势,而其结合点正是幼教机构这个“基地”。这些国家不仅注重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阶段的联系。

第三,建立开放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澳、日等发达国家大多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开放性,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如社区学院或短期大学(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二是采用多系科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方式,以满足幼教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此外,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人能随时参与职前培养,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二、以幼教机构为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幼教机构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分不开的。幼教机构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幼教机构的发展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幼教机构的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教机构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幼教机构为支撑和依托,幼教机构的文化、同事关系和协作氛围等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以社区学院和大学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仍然是各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幼教机构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提倡以幼教机构为中心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以幼教机构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参与和指导下,由幼教机构负责人和全体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幼教机构内外部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幼教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活动。园本培训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幼教机构的实际工作,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它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幼教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因而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目前,各国采用园本培训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拓宽园本培训的途径。园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完全在幼教机构内进行的在职培训活动;二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幼教机构和幼儿教育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活动。如果只局限于第一种含义,那么园本培训就局限于幼教机构本身,变成相对封闭的培训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因为完全由幼教机构开展园本培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例如,前一种园本培训仅限于在职进修,后一种园本培训不仅包含在职进修,也包含职前培养中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培训。事实上,目前一些国家为了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在幼教机构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又如,日本幼儿园教师在职进修分为园内进修和园

外进修两种,这主要是根据场所来划分的。可见不仅园内进修可算作园本培训模式,园外进修的某些形式,如与其他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参观其他幼儿园等,也可拓展为园本培训模式。

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园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园本培训强调以幼教机构为本的群体合作研究,它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研究的合作方式,即建立起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建设一个具有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的集体。以幼教机构为单位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集体(包括在幼教机构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幼教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二是通过信息交换、深度交谈和讨论等方式优化组织资源,营造研究氛围;三是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课题,供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幼教机构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都注重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共同理解的组织氛围,促进了教师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幼教机构的具体要求,从幼教机构和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培训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幼教机构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园本培训能够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并能针对幼教机构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加以安排,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学有所得,而不再使在职进修流于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园本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幼教机构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发展;二是请专家、学者到幼教机构指导研究,作科研报告:三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任教师结成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四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五是开幼儿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

三、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个体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离不开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离不开幼教机构和教师群体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是外控的,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往往较为消极;理想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幼教机构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主张培养反思型教师,重视以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以杜威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为理论源头,并从认知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里吸收丰富的营养,逐渐发展为新的教师教育思潮。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主张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主张教师既是学者,又是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能力。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职前培养机构和在职进修机构的共同配合,需要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流。各国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创设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环境。研究表明,压制性、非民主、不重视共同学习与研究的环境使人缺乏反思精神,相反,重视合作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则能显著增强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许多国家的社区学院和大学提倡通识教育,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创造充满批判、反省和研究的文化氛围:在在职进修阶段,许多在职进修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园教师及理论工作者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指向实际的学前教育活动情景。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2年6月发表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了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教师》的报告中提出,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实教育环境;在在职进修阶段,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自主进修的环境,充实幼儿园教师的园内进修和园外进修活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咨询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主张。报告指出: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员应在学习一般教育科目的同时,注重获得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在职后阶段,要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及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人事交流与研讨活动。由此可见,日本政府注重在学前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

第二,以实践为中介,培养反思型研究者。很多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学前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学前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和学前教育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其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反思者。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反思学前教育过程中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以便作出更科学、更适宜的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反省学前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思型研究者的幼儿园教师还可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标准衡量整个学前教育及其所处的环境,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就教育生活对幼儿的价值进行反思。幼儿园教师作为反思型研究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离开了学前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就失去了研究和反思的对象,就不可能成为反思型研究者。因此,许多国家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阶段,都注重以学前教育实践为中介,培养学生或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反思型研究者。

例如,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2001年发表的《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培训和鼓励教师反思自身实践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应并相应地修改和制订教学计划”,“职前培训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应

该是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或实习,这样,教师可以从指导教师那里不间断地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可见,美国国家研究院倡导在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阶段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又如,我国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近年来提出了构建“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主张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职前培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园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和在职进修中的教学实践、教研实践和管理实践。这种“全实践”的课程理念在职前重视的是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在职后重视的是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两者的共性在于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具有“实践共同体的支撑与引领”“实践环节在时间上的延伸和贯通”“实践方式在空间上的拓展”“实践内容在实施中的整合与提升”“实践理念在课程中的全息渗透”“实践平台在课程体系中的统整效应”“实践教学的合目的性特征”等特点,它力图达到以下效应:(1)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位幼儿园教师在职前、职后都需要不断地“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实践整合课程的实践与反思是一体的,可以表现出该幼儿园教师生命意义的本真状态;(2)实践整合课程的教育价值核心是促使幼儿园教师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个能力的人;(3)实践整合课程在课程文化层面力图把准幼儿园教师教育时代精神的脉搏。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探索是我国师范院校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有益尝试,为国际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2011年12月12日,国家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颁布的《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1]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实施实践整合的课程体系,必须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既能精于专业技能,又能领会专业技能的目的,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引领到实践反思水平,而不是停留在工匠水平;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有理论的睿智、批判的反思和专业精神的追求,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感性体验和积累中,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专业辅导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恰当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引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认同、养成职业态度。[6]

五、课程评价———重视多元化评价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新西兰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45-06

“教师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提高教师的质量和积极性应是所有国家的一项优先任务”。〔2〕在这种大背景下,世界教师教育政策的趋势从对教师数量的追求转向了对教师质量的追求。

教师质量保障体系(Teacher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一词将一国为确保和提升其教师质量所出台的法案、方案、项目、行动、标准等所有努力进行了概括。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国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层面纷纷采取措施和行动,促使其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新西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之一,它凭借雄厚的国力为儿童提供了长期的免费义务教育。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从19世纪末发展到现在已经较为发达,但从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2000年之前,新西兰的学前教师整体水平也是亟待提高的。据相关统计资料,2002年新西兰学前教育注册教师的比例只有48.6%。〔3〕为促进学前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新西兰政府颁布了《未来之路――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Pathways to the Future: Nga Huarahi Arataki),为该国未来十年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未来之路”计划推动了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为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而这一切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历史沿革

1.萌芽期

上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萌芽期。1947年,新西兰独立,政府了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战后建设蓝图报告。该报告提出,政府要负起管理学前教育的责任,建立国家幼儿园系统,培训足够多的幼儿园教师,以为幼儿提供学前教育服务。〔4〕

就幼儿园教师教育而言,新西兰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跳过了师范学院时期,直接进入培训学院与教师学院发展时期。1959年,新西兰第一所幼儿园教师培训学院在奥克兰市成立。〔5〕1963年,由新西兰育儿协会举办的第一期育儿培训课程(childcare training course)开课。1975年,惠灵顿理工学院(Wellington Polytechnic)经政府批准更名为惠灵顿教育学院(Wellington College of Education),并为幼儿园教师开设了为期一年的育儿资格课程。

2.发展期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发展期。1988年,新西兰学前教育工作小组向政府提交了著名的《米德报告》(The Meade Report),该报告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解决报告提及的入学公平性、资金缺乏、质量存疑、教育人员地位较低等问题,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政策性文件《五岁之前报告》(Before Five Report),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质量指导方针,在教师质量提升方面,提出了包括增大师幼比、提升教师地位等政策措施,并对教师培训提出更高要求等,〔6〕该政策性文件还标志着新西兰幼儿保育与教育的融合。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方面,1983年新西兰社会福利部了《幼儿保育培训报告》(Childcare Training Report),提出了合格幼儿保育工作者的基本标准。从1988年开始,新西兰6所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制3年的学前教育专业,顺利毕业的学生可从事0~5岁幼儿教育工作。〔7〕上个世纪80年代,新西兰成立了自愿委员会(Voluntary Committees),负责合格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工作。

3.成熟期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是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成熟期。这是新西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时代。政府开始认识到,教师质量的提升是幼儿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1990年,新西兰政府开始实行教师注册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于1996年在中小学及免费幼儿园中强制执行。1996年,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教师注册委员会(The Teacher Registration Board)《合格教师标准》,将其作为教师获得从业资格或证书更新的合法标准。〔8〕

2002年,新西兰教育部不仅颁布了学前教育的“未来之路”计划,而且根据《2001年教育标准法》,将教师注册委员会并入教师委员会(Teacher Council)。在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与资格认证运动的大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05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绩效管理制度整合指南》,用以指导各学前教育机构将幼儿园教师的薪资与绩效挂钩。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新西兰的教师学院纷纷升格为独立教育学院或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1997年,新西兰全国已有16所培训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学院。进入21世纪,新西兰四所著名的独立教育学院陆续并入综合性大学,成为大学的教育学院。并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在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型专业教师培养方面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充分利用合并后的资源,为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保证了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相关内容

1.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ITE计划

ITE计划全称是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即职前教师教育计划。该计划是在新西兰教育部和教师协会监督指导下培养幼儿园、中小学(包括毛利人学校、太平洋岛屿族裔学校)教师的重要计划,由以综合性大学和教育学院为主的27个教育培训单位实施,〔9〕并根据实际执行与实施过程中的需要开展不断的反思与调整,以完善新西兰的职前教师教育体系。

2005年,新西兰全国有27所院校参与了ITE计划,其中有20所院校提供幼儿园教师教育项目。相关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学历层次逐渐提升,详见表1。

在幼儿园教师培养的ITE计划中,其入学选拔标准包括学术入学标准(academic entry criteria)、算术与读写能力(numeracy and literacy)、个人和专业素质(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信仰与态度(beliefs and attitudes)以及其他特殊要求(special selection features)。幼儿园教师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据新西兰《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的要求设置,一般包括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学科领域、教育专业实习等。

2.幼儿园教师入职指导IMP计划

IMP计划的全称是Induction and Mentoring Programme,即教师入职指导计划。2002年,新西兰教师委员会了针对新教师的《建议与指导计划》,该计划规定,“新教师取得临时注册教师资格后,只有完成两年由用人单位设计提供的入职指导才有资格成为完全注册教师,即国家承认的正式教师”。〔11〕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讨论,2011年,教师委员会颁布了《新教师入职指导计划指南》(Guidelines for Induction and Mentoring and Mentor Teachers),该指南制定了高质量的入职指导原则及方针,旨在提高新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标志着IMP计划的完善与成熟。

IMP计划的目标有以下五点:(1)帮助新教师成为一名能够有效指导不同幼儿学习的富有经验的教师。(2)帮助新教师逐步达到注册教师标准。(3)让新教师为教学现场注入新的想法和活力。(4)帮助新教师形成专业反思和终身学习等专业可持续的基础。(5)帮助新教师成为享受教学,保持积极状态的专业教员。

为确保入职教育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教师入职教育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九方面内容:(1)幼儿教育机构应与所在学区、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形成培训共同体,共同承担新教师的入职教育责任。(2)完整的入职指导计划需要园长、专业领导者等一批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以形成学习共同体。(3)新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园长、指导教师共同计划其最初两年的入职培训计划,且计划应突出教育性。(4)优秀的指导教师及其与新教师的融洽关系是计划得以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5)幼儿教育机构的专业领导者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到计划实施过程中。(6)入职教育的实施应建立在《注册教师标准》的基础上,以此来评价新教师的实践水平。(7)计划的实施应有详细的时间安排表,优先考虑充满意义的专业研讨和现场教学观摩。(8)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系列资源,使其能够充分调动和运用这些专业资源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基础。(9)在入职教师教育过程中,新教师应做好各项活动记录,记录活动过程中的学习和反思以及指导教师的反馈等。

3.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的相关政策

在新西兰,《未来十年――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和《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是对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政策。2002年颁布的“未来之路”计划是新世纪以来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次持久、全面而强有力的改革,其改革内容紧紧围绕三大核心目标展开。每一项核心目标之下有若干要点,各要点之下又详列改革的行动计划,有关教师质量问题的改革内容归属于目标二“提高早期教育服务的质量”。

《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是由国家事务专员、教育部联合新西兰教育研究所根据1988年《国家部门法》和2000年《雇佣关系法》的部分条款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实际草拟而成的保障幼儿园教师在职权益的政策性文件。据研究者考证,新西兰第一版《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以下简称《集体协议》)于2002年,适用于2002~2005年。此后,新西兰政府每四年一版《集体协议》,至今最新的《集体协议》适用于2013~2016年。可见,《集体协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招聘”“安全与健康”“薪酬”“津贴”“假期”和“其他事项”等关系到在职幼儿园教师切身权益的内容。〔12〕

4.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的资金支持

工资薪酬、福利津贴等经费支持制度是确保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制度。为了有效防止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新西兰不仅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工资薪酬和福利津贴方面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新西兰,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薪酬以《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为依据。该协议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薪酬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学识的提高而提高。

为确保资金投入有效促进教师质量的提升,新西兰政府改变了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方式,将部分经费投入方式改变为根据不同机构注册教师数量的多少及幼儿的年龄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注册教师数量越多、服务对象年龄越小的机构获得的资助也越多,详见表2。

这种经费投入方式不仅促进了各种类型教育机构增加教师数量的注册,而且避免了注册教师数量增加后教育机构因质量成本上升而向家长过多收费的问题。

5.保证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专业标准

新西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善,已了适用于职前教师教育的《新西兰教师教育标准》,入职教师教育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标准》,在职教师教育的《注册教师专业标准》。

2005年,新西兰教师委员会开始酝酿编制《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The Graduating Teacher Standards),2007年正式,规定从2008起,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该标准才准予毕业。之后,该标准不仅成为毕业生必达的标准,也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入学选拔的参考标准之一。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了上述标准,便可以通过教师委员会的认可,成为一名可在幼儿教育机构上岗的临时注册教师。临时注册教师也称为新教师,《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标准》不与资格注册挂钩,但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注册教师专业标准》(Registered Teacher Criteria,简称RTC)的前身是《合格教师维度》(The Satisfactory Teacher Dimensions)。1999年,新西m教师委员会起草并了《合格教师维度》,成为评价申请注册教师人员专业能力的指标。为了使教师入职指导计划更有效地开展,2006年,教师委员会开始重新考量、评价和定位《合格教师维度》,并着手《注册教师标准草案》的讨论与编制。2010年,《注册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注册新标准成为教师评价、质量促进体系中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6.提升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资格认证

早在1887年,新西兰已经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并且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教师认证和专业标准体系。目前,新西兰教师共有三种资格注册类型:临时注册教师(provisional registration)、准注册教师(subject to confirmation)和完全注册教师(full registration)。经过临时注册教师、教师入职指导计划的申请者才能成为完全注册教师。不能立刻成为完全注册教师的临时注册教师可以转而申请准注册教师,待符合标准后再申请成为完全注册教师。

三、新西兰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1.制定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一项惠及亿万儿童的公益事业,明确和落实政府责任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刘占兰,2010)。新西兰政府在“未来之路”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的目标,即2007年、2010年、2012年注册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50%、80%、100%,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对目标进行调整。在《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中,对幼儿园教师的薪资政策、专业发展、权益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新西兰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之所以能在十年之间有了质的飞跃,与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公益性不甚明显,发展尚不均衡,最主要的是优质资源分配明显不均(刘鸿昌、徐建,2011)。各级政府应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保证其政策的明确性、可执行性及持续性,并适时设立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监督机构,注重教师质量发展数据的收集研究,从而在幼儿园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健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制,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新西兰在教师委员会的组织管理下,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入职指导目标明确清晰,培养和指导过程规范可控,各参与机构相互合作。在职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学术性,又重视实践性,课程设置以《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为依据,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通识知识,而且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与现场教学能力。在幼儿园教师入职指导方面,新西兰以师徒结对为最主要指导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委员会编制了新教师入职培训手册,明确带教导师和新教师各自的职责和权利,以保障新教师入职指导质量。我国可借鉴新西兰的经验,健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的各项机制,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拔以及职前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毕业标准、奖学金设立等。同时,规范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指导工作,明确带教导师职责,促进新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

3.完善幼儿园教师薪酬制度,规范财政投入行为

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核心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虞永平,2007)。一直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流动性过大,幼教机构获得专项财政支持的机会较少。2010年,“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园教师的权益”“完善并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等表述不断出现在各级政府颁发的各种重要政策性文件中。研究者认为,要切实落实并提升幼儿园教师地位与待遇,可学习新西兰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教师集体协议》,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适时加以修订。此外,还可学习新西兰的经验,制定相关的《经费使用手册》,以明确教师专业发展各项专项资金的设立、申请以及使用规定等,促使财政性投入规范化、常态化。

4.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既是确立和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还是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在新西兰,与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考核有关的专业标准有《教师教育毕业生标准》、《新教师专业标准》、《完全注册教师专业标准》、《经验教师专业标准》等。新西兰政府充分发挥各项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编制了指导幼教机构将教师的绩效表现与专业标准挂钩的操作性指导手册。

借鉴新西兰的经验,我国应加快制定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操作性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建议在现有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础上制定我国系统性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标准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编制相关的专业发展指导手册,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基于专业标准的指导,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

5._展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打破资格终身制

在教师委员会和幼教机构的相互配合下,新西兰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除新西兰以外,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对教师资格实行了有效的政策,教师资格种类从专业发展角度被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级别。我国也应打破幼儿园教师资格终身制,丰富教师资格证书类型,实行定期更新证书制度,取消逾期未达专业标准教师的资格,以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促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教师队伍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9-140.

〔3〕Education Counts. ECE teachers by registration〔EB/OL〕.〔2016-03-02〕.http://www.educationcounts.govt.nz.

〔4〕〔6〕HELEN M.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otearoa-New Zealand: An overview of history, policy and curriculum〔J〕.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2002,(3):3-7.

〔5〕All Kids Deserve The Best Start. Histor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union movement〔EB/OL〕.〔2016-03-02〕.http://.nz.

〔7〕RUTH G K.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final report〔R〕.Wellington:Ministry of Education,2005.

〔8〕柳国辉.新西兰教师专业标准运动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0,(9):107.

〔9〕曾柏森,孟艳.新西兰职前教师选拔标准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5):19.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2014〔EB/OL〕.〔2016-03-06〕.http://www.education.govt.nz.

〔11〕New Zealand Teachers Council.Guidelines for induction and mentoring and mentor teachers〔EB/OL〕.〔2016-03-06〕.http://www.otago.ac.nz.

〔12〕New Zealand Educational Institut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collective agreement 2013-2016〔EB/OL〕.〔2016-03-06〕.http://.nz.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记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请问,学院为培养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作了怎样的努力?

秦金亮:当代教师教育倡导培养反思性教育实践者。培养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主体精神、持续反思能力、理性实践品性的专业工作者。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我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不管是培养面向幼儿师范学校的本科生还是面向幼儿园的中师生,都是立足在学校中培养的。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上曾发表了《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霍姆斯小组也曾发表了《明日的教师》《明日的学校:专业发展学校的设计原则》《明日的教育学院》等报告,所有这些报告都提出教育学院要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密切关系,合作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帮助未来教师做好专业准备,提高在职教师教育能力。最近几年,美国波士顿大教育区、加利福尼亚州等推行了教师驻校(或驻园)培养模式;日本文部省也在三所教育大学尝试建立了与中学、小学、幼儿园合作的教育社区。这些都是对传统师范教育重外在强化和模拟训练局限性的超越,走出了基于教师生活实践场域的教师教育第三条路径。我国近期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则提出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成长”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培养教师基于儿童发展、基于实践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标准》引领下的专业养成教育区别于无目标指向的博雅教育(即素质教育),“能力为重”的特点也区别于传统的“音美舞技能训练”。幼儿园教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知识拥有者”“技能熟练者”的培养方向。在专业理想、专业精神的指引下。以反思性实践来弥合知识与技能间的裂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院近年来探索实践了幼儿园驻园培养模式,主要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我们认为它是培养反思性教育实践者的理想模式。

记者: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秦金亮: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是:(1)“高水平教师不是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大学与幼儿园合作培养高水平幼儿园教师是国际趋势。(2)“幼儿园不仅促进儿童发展,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浪潮中。幼儿园新的组织功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其中示范性幼儿园更要为促进所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作出贡献。(3)“高水平的幼儿园应具有教师培养、培训的功能。”国际教师教育普遍借鉴医学院临床医院的教学功能定位,驻园模式的教师教育基地不仅具有幼儿教育功能,更具有大学的教师教育功能,且会产生裂变效应。成为先进幼儿教育思想的实验场,区域优秀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实践场。

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方案设计思路的核心是“在学前教育学院与幼儿园之间建立紧密型生态式的实践合作社区”,它区别于通常所说的师范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其生态式特征集中体现在师范生长期浸润在幼儿园教学现场,而不是模拟实训——实现临床功能;师范生在实践共同体支持下的实践场中获得系统的实践性知识与能力,而不是被日常简单重复的繁杂事务所牵制——实现大学功能。其社区性体现大学和幼儿园的无缝对接。幼儿园的教学现场既是幼儿成长的“社区”。也是师范生成长的“社区”,还是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发展的“社区”。高校和幼儿园实现了深度合作与融合,实践共同体成员在“学中行、行中思、思中行、行中学”的螺旋式持续上升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驻园培养模式用足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所提供的优惠政策,让驻园研究生拥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具有在编教师身份,又具有全日制在读研究生身份,毕业后学校将给他们颁发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双证,实现“工”与“学”的生态式合一,为本土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对承担驻园培养任务的教师教育基地有哪些具体要求?

秦金亮: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目前开展的是农村硕师生(按教育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4+4”培养模式,即在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4年驻园培养。我们学院的本科生采取“全实践”方式培养,学生通过本科4年的培养已经具有熟手教师特征,并已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被推荐上的驻园研究生需要同时通过考编被当地教育局录用为编制内教师,然后在驻园基地以“工、学结合”方式再接受4年的培养,毕业后分配到当地乡镇(街道)幼儿园关键岗位任职。

驻园研究生培养方案区别于一般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更区别于学术研究生培养方案。驻园研究生一经录取,本科第8学期即开始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节假日进行专业理论课学习,专业“临床”课程与硕士学位论文则在驻园基地的“临床”中学习与完成。学校采取大学专业导师、驻园基地实践导师双重指导,大学专业导师长期轮值驻园和短期巡回驻园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还邀请国际知名专家通过短期驻园巡访,在基地举办工作坊等形式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驻园基地幼儿园为县(市、区)内的省一级示范园,驻园硕士生进入的班级一般在3年内保持3教1保配置,其中1教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教学研究或进行教学指导;进班硕士生要确保有1/3以上的时间用于深度的教学观察、教学研究,为完成硕士学位论准备。具体学习目标按学期分解、递进完成。硕士生驻园班级主班教师必须有高级职称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主班教师一般被聘为实践导师。驻园基地主任由分管人事、培训的当地教育局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当地教育局相关科室的科长和当地进修学校校长担任,秘书长由基地园长担任。

记者: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对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教师教育机制的创新、区域幼教事业的推进有什么积极意义?

秦金亮:驻园基地是我院校外实践基地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基地。驻园基地是学院与地方合作的共同体,地方和学院像对待临床医院一样重视驻园基地的建设,重心是提升基地教研、教科研、教师专业水平。为此,我们以多种方式为基地教师提供高级研修、互访交流、国际游学、专业研讨机会。

驻园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县(市、区)范围内最具实力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以有效消除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空壳化现象。大学专业导师的参与以及国际专家团队的指导,使驻园基地成为区域信息、教研、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我们倡导硕士生驻园所在的班级向本地骨干教师研修开放,同时实行当地骨干教师高级研修跟班制,以形成更大的高级教研共同体。实践证明,驻园基地也推动了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基地幼儿园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产生了高校与幼儿园、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协同发展的效应。

驻园基地的教师教育机制创新体现了五个方面的教师专业成长:驻园研究生的专业成长、跟班进行高级研修的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带班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成长、国际交流教师的专业成长。驻园基地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多方利益共享、多方人员共成长的专业共同体,它弥合了大学与幼儿园、本土与域外、理论与行动、学生与教师间的裂痕,实现了教师教育机制的生态式、原动力创新。

驻园培养模式也有利于推动区域幼教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教师的内生性成长,扎实构建园本课程、园本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型、教科研型、学习型幼儿园组织,驻园基地的幼儿园教师不出园就可以接受最有效的高水平继续教育,促进幼儿园内生性发展,使地方学前教育具有自我造血机能,产生一批本土幼儿教育家。

记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睁前开展的“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实验”已经推进到哪一步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各方有些什么样的信息反馈?下一步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秦金亮:客观地讲,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实验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在我们只在杭州市的拱墅区、江干区,绍兴市的绍兴县以及宁波市的慈溪市进行实验,各地培养名额每年不超过5人,目前已招收了两届接受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前期的工作重点是驻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完善,“临床”课程建设,远程交互式平台建设。在技术层面,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对远程交互式系统的多媒体交互集成进行了系统开发,有力地支持了师生的实时交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驻园硕士生具有教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角色,第一学期有一定的不适应。驻园实践导师、大学专业导师、巡回指导导师也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驻园硕士生指导手册的编撰、“临床”课程辅导评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远程交互式平台下驻园合作共同体的多方互动。

记者:幼儿园教师驻园培养模式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在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突破?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幼儿教育现状;幼儿园新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06-03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一、我区城镇化及幼儿教育现状

1.房地产开发:我区有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既云集了万达、万科、保利、武夷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也有不少小型房企如江山、上元、江宁城开等房地产开发企业。各新兴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根据区政府网站上所公布的数据,我区现有常住人口92.5万,流动人口52万。

2.城镇化发展:我区东山镇城中村的全部拆除、周边乡镇的拆迁,使大量农村居民聚集到东山镇。目前我区的幼儿园已经达到86家之多,其中局管幼儿园只有4家,其他都是街道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

3.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由于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可以说在全国各地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都很少。我区目前只有三家局管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有编制。各街道幼儿园一般只有1至2名教师有编制,其余教师及所有民办幼儿园教师都是各幼儿园自主招聘的。

4.存在问题:我区幼儿园教师组成多样、人员流动性大、学历普遍不高、教学水平有高有低,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就上岗,教学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幼儿们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均衡发展。

5.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也是幼儿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性教育。它决定和影响着幼儿的一生。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而且有身教。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启蒙者,也是文明的化身、行为的楷模。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较强,模仿力较强,因此,幼儿教师的语言行为,道德修养,时刻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个幼儿教师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这就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区各幼儿园教师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根据我区幼儿教师现状,我校从2011年9月起开始对每年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岗培训。

二、培训过程

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区内各幼儿园教师现状,研究制定了培训的具体科目,培训方式和方法等。

1.培训科目:幼儿园教学工作不像小学、中学那样分科目、分专业,而是一个教师要能教所有科目,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个个都是多面手。所以,我们对涉及幼儿园日常教学的所有科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培训。在培训时,我们聘请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区骨干及区幼教各学科中心组的组长对全体新教师分别进行了幼儿园社会课教学、数学课教学、科学课教学、体育课教学、音乐课教学、语言课教学、美术课教学培训。生动活泼地开展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幼儿园家长工作、幼儿园教师听评课的视角与评价策略等教学活动。并根据培训工作的进展程度,组织了幼儿园日常活动安排、听评课方式和方法等理论性知识讲座。

2.培训形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们创造性地将每个科目的理论讲座都设计成体验式讲座的培训方式,让参训新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让所有参训新教师都边听、边想、边做、边总结、边提高。主讲老师讲完理论(或部分理论)后,将参训新教师分成若干组,每组10至15人,就主讲老师的教学内容和布置的题目进行讨论、或上网查资料。每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并推荐一人上台说课,全体新教师共同学习。在说课结束后主讲老师进行随堂点评,其他组参训新教师不仅可以提问,而且可以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样的培训方式使理论培训不再枯燥乏味,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参训新教师心中的疑惑和不解也能随堂解决和消化。

3.培训方式:为了使受训新教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每个科目的理论讲座结束后,我们会聘请我区幼教中心组成员为新教师开同科目大、中、小班教学活动观摩课。教学观摩课结束后,开课教师首先会给参训新教师分享他们的备课心得和课堂上的教学体会。接着主讲老师对小、中、大班的教学活动课进行点评,然后再将所有参训新教师进行分组,展开讨论和交流,填写教学活动评价表。参训新教师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学习。同时每个培训科目在理论讲座和教学观摩课结束后,我们都会让主讲教师布置作业,让参训新教师自己设计活动方案,从而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为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方法。

三、培训成效

和传统培训方式相比,体验式培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新教师的技术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我们的培训,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迅速成长为一名教学上的能手、巧手、高手,迅速适应了幼儿园不同科目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了重点,在方法上有了亮点,在活动中有了抓手,使她们面对各种教学活动时不再手足无措、从此不再害怕上课、上公开课、示范课。摘录几段参训新教师的培训心得:

“这次培训让我学得很充实。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理念、实践迅速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几点体会:(1)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2)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3)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4)教师要不断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焕发出激情,燃烧起斗志,受益匪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一段话: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质量在于勤恳;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她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概括出了教育的真谛,更是指明师者前进的方向。”

四、结语

培训一词,培,帮助,保护;训,教导,教诲。培训就是培养和训练,使体力、智力、方法、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在培训者面前,参训教师极容易成为被“训”的对象。培训者和受训者缺少互动,缺少交流。培训者居高临下,受训者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培训者和受训者在下意识中情绪往往是对立的。培训者和参训者很难平等交流,平等讨论,参训新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参训新教师的智慧也很难在学习中产生亮点。培训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我们的体验式培训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培训者和参训者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真诚沟通。在培训中抓住了重点,解决了要点,克服了难点,制造了亮点。参训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每一个参训新教师的理念都得到了更新,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老师的道德修养,二是幼教老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不仅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爱心、耐心和上进心。不仅仅需要荣誉感,更需要有使命感。在取得前期培训效果后,我们将在二养(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二感(荣誉感、使命感)四心(爱心、耐心、上进心、责任心)上下功夫,力争将我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做强、做全。

参考文献:

[1] 肖化移.幼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分析及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04(8).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云南省 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 培养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按照目标,云南省将于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城镇高度重视0―3岁婴儿教育。具体指标是:2012年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2020年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5%,学前两年受教育率达到88%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要实现目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在2011年4月对云南省的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专科、高职高专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0分,回收261分,回收率93.2%。其中有效问卷257份,云南师大32份、昆明学院35份、曲靖师院32份、曲靖职业中学37份、昭通师专16份、怒江师专67份和西双版纳师专38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提出了培养新的高质量幼儿教师的一系列措施。

一、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表1 2000年、2006年、2007年云南省人口统计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省人口的出生数、出生率和自然增长人口逐年下降,近年来下降速度减慢,但变化不大,总人口数还在增加,每年自然增长人口30.8万人。这意味着3―6岁幼儿总数接近100万人。再加上0―3岁的早教需求,学前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因此,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现有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多快好省地培养高质量的新师资。

二、改革招生制度

这些院校实行统一招生,无法对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入校后发现自己的基本素质离幼儿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技能方面的要求。如果招生制度不改革,就势必会影响到生源,影响到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允许专科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允许本科院校对报考人员进行面试,保证生源的质量。

三、明确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养机构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2000年提出“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师范教育布局有了重大调整,师范教育模式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或升为大专学校或并入其他高等院校,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本科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幼儿师范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儿教育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上。这个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调整,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热爱学前教育专业思想,具有学前教育工作和学前科研工作所需的高等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技能及基本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及其他相关部门社会学前教育工作者。

新升本的本科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既要区别于长期从事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的高校,又要形成“合并”后新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因此,它的定位应是:培养文化基础厚实,专业基础坚实,专业技能扎实,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应用型幼儿高级师资。

专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

四、建构实践教学为特色培养模式

(一)培养专业认同感。

所谓专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表现出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人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表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志愿情况表

表中反映了2001年即将毕业的学前教育本科生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入学时是第三志愿以后报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被调剂的,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较低。

表3 学前教育学生报考师范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

上表表明: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只占22.6%。

表4 通过专业学习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

表5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师的职业认同

从表4中可以看出,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仍然只有56.4%的同学喜欢和非常喜欢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而表5中还可以看出,毕业后如果有相同待遇的其他工作可做,有59.3%的学生愿意改行。

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还比较低。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学校应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入学教育,进行教师职业定向。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利用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要向学生系统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主要课程,尤其是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到校以后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明确的定向,作好学习和生涯规划规划。

2.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教师职业教育思想。各科教师一方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找到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学的结合点,适时渗透职业指导的内容。

3.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幼儿教师做专题报告,讲述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为学生提供现实范例,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今天在校学习与未来成为优秀教师之间的关系,尽早树立专业思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校外“跟师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听课、评课、上课、接触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参与教学研究,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二)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师范院校历来存在着“学术性”和“师范性”两种思潮。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强调师范院校的“学术性”,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和技能又没有优势,必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种倾向强调“师范性”,只重视师范技能,而忽视专业课,造成学生师范技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厚的知识背景。

林崇德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教师要教好书,需要三方面的知识:一是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学习能够获得;二是条件性知识,这主要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领会和把握;三是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面临实际的课堂情境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获得。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不能偏废。

1.专业理论课要开齐、开足。

专业理论课是幼儿专业素养的内在表现,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表现,没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就无法把技能组织起来并表达出来。研究表明,年龄越小的儿童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越高,特别是要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领会教育理论、反思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探讨和发展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理论,同时促使自己更快地适应教学,获得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型幼儿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2.强化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和一些幼儿教师的认识有一个偏差:认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民办幼儿园教师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专业素养不高,他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技能;而对于专业素养比较高的教师来说,他们则认为幼儿教师的理念、专业理论素养更重要。当然教学技能非常重要,但技能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知识本身蕴含着不同的技能,技能的训练不能离开知识的掌握,而知识技能的掌握才能促进能力形成和发展。因此技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脱离知识而存在。

3.重视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表6 学生认同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

表7 学校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表8 学生认为学科教师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46.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教师理论联系实际,43.2%的学生认为是注重实践的教学,但从表7中我们看到,现在学校里的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和纯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同时表8中显示,有58%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有待改进的是增强教育实践知识,有35.4%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因此,要注意下面几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第一,讲清理论,毕竟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很茫然,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形成必要的条件性知识是学生教学实践的前提;第二,考虑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以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新纲要贯彻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重点,直接面对现实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应;第三,案例的情境性,提供更多教育、教学、学生心理等方面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教育理论与活生生教育实际充分地结合起来;第四,策略的实用性,通过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教育理论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足以表明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差。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教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设计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师范生在讨论中形成反思习惯,在反思中开成对知识的有效构建。

(3)重视实践教学,完善师范生的校外“跟师制”。校外“跟师制”是在2007年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启动的一项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做法是:学院与市区里三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市一幼、市二幼、机关幼儿园)进行合作,由幼儿园选出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一位导师带1―2名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在校示范生。具体要求是示范生在第五学期一学期里,每周听课一节,接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管理,一学期结束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五个一”,即一个完整的听评课记录;一个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教案设计;上好一堂课;最后完成一篇小论文的写作。师范生通过一学期的“跟师”,听了一定数量优秀幼儿教师的课,接触了不同年龄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获得了一定教育实践知识,不仅为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奠定了基础,而且体会到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具备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学习。虽然“跟师制”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许多地方还要完善。第一,导师示范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对师范生论文指导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提高师范生对“跟师制”的认识,以免“跟师”带来负面影响。

(4)加强教育实习。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提升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的实践素养。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与幼儿园应加强合作,开展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谋求共同进步和发展。

(1)建立听评课制度。学前教育专业课专任教师应经常到幼儿园听课、评课及兼课,深入教学实践第一线,把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真正地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把握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研究、探索新的理论方法。

(2)开展合作研究。发挥高校教师理论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资料较齐的优势,发挥幼儿园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掌握大量实践知识的优势,通过资源优势的互补,共同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这样既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丰富教育实践经验,避免教学在经验水平上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严格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保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准

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关键,是明确规定并切实落实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严把教师准入关。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被弱化的现状,教育部门和幼儿园要依法在教师学历水平、教师资格、教师职称等方面严把质量关,保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准,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

保证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准的举措之一就是提升其学历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培养都由原来部分由大专或大学培养朝着完全由大专或大学培养的方向发展。实践表明,中专学历起点的幼儿园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大专层次的应用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培养的方向。只有大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起点,才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内在要求,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而且能使合格的教师摆脱部门所有和幼儿园所有的限制,成为一个有明确身份的自由人而实现自主择业。尽管有研究者提出当前我国对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要求偏低,要提高幼儿园教师资质要求,但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和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格制度的筛查和选择功能,以保证合格人员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高素质。

(三)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职业内部有无独立的、操作性强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是该职业有无严格的从业标准的一个基本表现。我国幼儿园教师并非没有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规范和制度,只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套规范和制度很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性较其他教师群体薄弱。因此,要研究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依托和实现渠道。当前应研究建立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职称体系、相应的任职条件,并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教师(包括民办幼儿园教师)都能获得相应的职称认定。

(四)制定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长期以来,《教师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难以落实。当前,应尽快制定幼儿园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标准,确保民办幼儿园教师和其他阶段教师一样,拥有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确保公办民办、在编不在编、城市农村的幼儿园教师都能够做到同工同酬。

综上所述,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园教师,高质量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只有把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才谈得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谈得上“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期望;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41-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是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没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功的幼儿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叶平枝,2004)。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次性的职前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需求,继续教育能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已成为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对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较少。已有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多为质的分析和理论思考,且侧重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者)的角度来研究,很少从幼儿园教师(受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笔者认为,从“受教育者”立场出发,关注教师的期望和需求,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本研究着重考察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及其与现状的差异,以期为教育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计划方面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市7个城区(海淀、丰台、西城、崇文、东城、朝阳、通州)的不同级别(市一级一类示范

园、区一级一类示范园、一级一类园、一级二类园、未评级园)的公、私立幼儿园的120名教师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09份。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期望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前主要包括三大类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幼儿教育教学等理论课程;教育实践知识指与教学教研实际相关的课程,如五大领域教法、艺术技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指计算机应用课程。调查发现,教师最期望学到的是教育实践知识,其次是教育理论知识,而现阶段教师受到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教育理论,这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不符。

从整体上看,不同学历、职称、教龄的教师都注重教育实践知识,对现代化教育技术重视程度则普遍偏低。同时,不同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又有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笔者将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分为四类: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自学(如:远程网络学习)、幼儿园实地观摩和研讨。调查表明,教师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其次为幼儿园实地观摩研讨。而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与教师的实际期望差距较大。

不同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期望基本相同。其中,二级教师更为重视课堂讨论法和教师讲授法(43.75%、16.07%);本科学历的教师更希望采用远程自学方式(45%,专科为18.18%),专科学历的教师更重视教师讲授法(17.05%,本科为2.5%);5~10年教龄的教师对课堂讨论法的期望最高(48.15%,10年以上的为39.19%,5年以下的为39.13%)。

(三)教师对课程师资的期望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师资不同于一般师资,他们是教师的教师。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由区(县)教育部门领导、教委(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授课。大多数教师表示,更希望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幼儿园教师来授课(各层次教师对高职称教师的选择比率均在50%以上)。

四、讨论

从以上可以发现,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期望的继续教育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实践重于理论

当前幼儿园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为主,而教师对实践知识的期望远远高于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是幼儿园教师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然而现阶段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讲授的教育理论知识多为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宏观概念和理论,往往比较陈旧。这种重复学习对于教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收效甚微,因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联系、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以教育理论为主的培训内容很难调动幼儿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就成了继续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幼儿园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制定应注意融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并适当加大实践知识的比重。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以讨论交流为主

传统的集体讲授教学法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但存在受训教师参与程度低、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等不足。而小组讨论法可以弥补集体教学的缺陷,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之间、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师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供机会,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大大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可以将集体讲授与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既保留集体讲授法的优点,又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

(三)继续教育的师资:以幼儿园高职称教师为主

目前,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主要由区(县)教委(教育局)教研室的教师来授课。丰富的经验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继续教育,很好地开展大教育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师德教育、教师心理培训等,但是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同时负责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状况未必熟悉,这样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就会大打折扣。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更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园高职称教师来担当。他们更加了解在职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更实用的解决办法,这将大大提高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五、建议

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间的较大差异表明,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使继续教育更好地满足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了解教师需求,进行层次多样、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

不同层次、水平、阶段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继续教育应因人而异。在制定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前,应先调查了解分析各层次、水平、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根据专题、教龄等分组,进行层次多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例如,对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缺少理论基础、电教设备应用能力较差的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可以开展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培训;对学历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和幼儿个案分析的相关培训;对学历较低的年轻教师,可以开展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都设有新教师培训项目,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做法。例如,崇文区的新教师培训中,理论课程内容占学时很少,而主要根据新教师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一些现场观摩和指导活动,使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就有机会学习有经验教师的长处,提早意识到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贴近幼教工作,进行实践指导性强的继续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之一(孙玉洁,1996)。继续教育组织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论知识,设置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以指导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继续教育组织者需要思考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使理论形象化,使案例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如可以依托先进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五大领域教学教法的优秀经验、活动区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合理投放、家园共育的具体建构以及幼儿教育个案分析等与教师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

(三)改变单一的继续教育教学方式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仍是集体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授多,讨论少,实践研究就更少,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高。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实施上,应探索“多元化、多层面的实施途径,既深入挖掘传统的集中讲授的价值,又开始探索亲身实践、现场观摩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1〕一些学者还提出“园本基地、能力本位”的培训模式,〔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宏观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及“师徒帮带”“现场观摩与即时反馈”“专家指导”“微格教学”“双线交叉”等具体操作模式(秦旭芳、庞丽娟,2001)。

如何更好调动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能更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和参与式培训是继续教育中值得采用和推广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合作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克服片面性,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3〕参与式培训则一改“培训者讲授,学员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突出“培训者组织活动,学员发现式学习”的特点,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效果,以促进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参与式培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录像分析、观察、辩论,以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

(四)依靠幼儿园的优质师资,建立多种组合的教师资源库

目前,北京市幼儿园继续教育师资主要由区(县)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构成。由于很大一部分研修员并不来自幼儿园,这就造成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等不足。因此,完善师资结构是保证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有效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名师工程逐渐兴起,一些市区县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让一线优秀教师获得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专业发展。笔者认为,名师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几个“名师”,而应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带动、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比如名师们可以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介绍职业体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及特色,举行教学学术讲座、开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组织评课、互动交流活动等,展示名师教学魅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为本区域中的幼儿园教师提供新经验。

参考文献:

〔1〕〔2〕王雪为,何秀英.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与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刊,2005,(7):4-6.

〔3〕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The Stud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Expectations to Continuous Education Courses

Zhang Ying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No.2 kindergarten, Chongwen District,Beijing, 100062)

Li li, Xu Xiaoh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pre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c titles on teachers’ expectations of continuous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ity. Results show that a sharp contrast exists between the expectation and actuality in terms of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 qualification of the continuous education. While, differences are revealed in the expectations among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c titles.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future continu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hould cater to actual needs of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raining should be offer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s.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2.在保证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活动创新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9篇

1构建“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

《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具体标准的践行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得以重视。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应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层体系。总目标应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1.1认知目标

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强烈动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体悟、修正、创新,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促进缄默知识的获得。通过实践体悟,引导学生在实践反思中有理论的提升。

1.2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儿童观、保教活动观等观念;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对从事幼教事业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以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

1.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事幼教事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在实践总目标的构建基础上,各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应根据实际实施特点进行制定。

2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从时间上看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内容上看应渗透至各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方位上看应拓展至校内校外多个实训场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来实现。

2.1新生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系部领导系统详细的介绍,引领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形式等专业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今后学习与努力的方向。高年级学长与新生就学习体会、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沟通,从学生角度解答新生入学来的各种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生活有深入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参观琴房、画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基地,观摩幼儿园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对专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邀请幼儿园园长、幼教专家、一线教师等就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坚定学生投身幼教事业的决心与信心。

2.2课程教学实践

课内教学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按相关课程性质与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实际操作环节。《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五大领域教学法等学科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课程讲授同时或者课程结束后1~2周安排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保教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具玩具制作能力、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能力、家园沟通合作等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如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可以以说课、试讲等形式在多媒体课堂、综合活动室等场所进行。钢琴、舞蹈、美术、手工制作等艺术技能课程,与教师口语、计算机、健美操等素质课程的教学,应将学生实际训练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在日常课程教学同时贯穿实践环节的训练。

2.3教育观摩见习

针对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观摩主题,制定下园观摩计划与实施方案。明确观摩任务,联系对口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结合课程安排定期观摩。组织学生做好观摩记录,撰写观摩体会。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具体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保育工作等。在学期末进教育教学观摩的讨论、反馈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观摩中的所看、所感、所悟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丰富专业学习的体验性,学生从幼儿园真实情境中获得大量直观、鲜明的专业理念与实际感悟。

2.4技能考核竞赛

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弹、唱、画、舞、写、说、讲、做、演、玩等多种职业技能。在职前阶段应采取课程训练、专门训练、综合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每位学生通过技训练,掌握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在1~2门技能上有突出优势,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特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项目,给予技能综合考核。同时,以赛促训,通过创设多样的技能竞赛平台如儿童故事创作大赛,儿童舞蹈创编比赛、简笔画比赛、手工作品展览、童话剧比赛、教学PPT制作大赛等,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有优势才能的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2.5第二课堂实践

除课内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之外,鼓励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大实践中锻炼学习。第二课堂实践主要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主要内容是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本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到农村幼儿园义务支教、自制玩教具捐赠到民办幼儿园和福利院、协助幼儿园大型演出的策划组织、儿童早教机构业务拓展等。学生在社会大实践中得以锻炼,体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对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有了验证与反馈,更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6毕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最后一学年集中安排的6~8周时间,全身心投入幼儿园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做到实习前有明确的实习计划和目标,实习过程中有经验反思,实习结束后有总结反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顶岗实习作为教育实习的补充形式,多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有意愿的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以准教师的身份承担保育和教育的任务,将理论与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得以融合,真正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7科研训练实践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的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是与原本中师培养的幼儿教师之间的主要差别。科研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参与老师科研教研课题等形式。特别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从检索查找资料、选题、写作大纲的敲定、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实际运用、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规范科研意识。

3落实“宽覆盖”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为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保障全程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应积极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运行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三个方面。

3.1管理运行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各种管理制度。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践环节所占课内教学时数以及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得以凸显。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的管理办法、措施,如实习实训大纲、实践环节考核标准、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等,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进行。

3.2师资保障

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高校教师往往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许多专职教师也缺乏长期深入的下园实践的动力与支撑。他们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进修培训,深入幼教一线定期观摩、调研。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在具体的见习实习环节,可以聘请幼教一线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充实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3校内外基地保障

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障。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建设好钢琴教室、舞蹈房、画室、作品展览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心理实验室、模拟儿童活动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以满足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不仅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观摩、实训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从课堂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而且能促进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入沟通与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赢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实习、科研、就业的三大功能。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应建立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每次实习实训都应有实习实训报告、总结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任课教师、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或是学生小组,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评价形式也应多元化,将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扩展为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

作者:潘滨 潘怡 单位:1.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中学 2.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五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1(12).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4.

幼儿园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挪威;学前师资教育;实习;高校;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92-04

在挪威的幼儿师范院校,每学年都会为师范生安排必须参加的实习活动。2003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师范教育大纲》(以下简称《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学前师资教育中实习的重要性,“学生的实习要占大约20周时间。学生们将通过实习,熟悉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和面临的挑战,获得与不同年龄、背景、资质的儿童和儿童群体交流的经验,还应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领导儿童和其他成人的经验”。《教育大纲》强调实习的目的是让师范生获得与将从事的工作(幼儿园教师)相关的经验。2006年颁布的《幼儿园法》规定幼儿园有义务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提供实习场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有责任在师范生实习期间为其提供指导。《幼儿园法》还强调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会为幼儿园带来新气息,有助于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实习可以让师范生、幼儿园均从中受益。本文拟详细介绍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中的实习活动,供中国同行参考。

一、实习目标

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一直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实习的目的是让师范生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累相关经验,为毕业后正式踏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因此,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是实习培训的重要任务。

挪威学前师资教育要求师范生在正式成为幼儿园教师时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了解儿童,能带领儿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儿童的发展状况,以便选择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发展。二是评估能力。《教育大纲》强调教师应该有能力评价和反思教学工作。三是社交能力。幼儿园里的各种关系相互影响,教师必须有能力在社会互动中评估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四是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对幼儿园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具备应变的能力,根据社会和幼儿园的变化改进教学。五是专业道德。教师要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对师范生来说,参加实习可以让他们在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了解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重新评估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以便尽早确立适宜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了实践经验,师范生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作准备。

学前师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毕业证,更是要提高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实习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实习与平时上课不同。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既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有机会接受资深教师的专业指导。有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的合理参与。〔1〕因此,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应该亲身体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也就是说,师范生不应该只做正式教师的助手,也不应该只做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如与儿童游戏互动,与其他教职员工一起组织活动等。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要重视观察记录,又要不断反思。观察记录是指师范生要坚持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收集儿童发展的信息,也要观察教师、家长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情况,体验各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则有利于师范生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和改进策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2〕《教育大纲》非常强调提高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在与儿童个体或儿童群体互动时应该坚持反思自己的工作。与带教教师谈话,完成实习报告等,都对师范生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有帮助。在实习结束后,师范生要把自己的实习经历与已有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对自己的实习活动进行反思,以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实习安排

笔者以卑尔根大学学院为例,介绍实习活动的具体安排。

1.相关人员

在挪威,学前师资教育为期3年,毕业生获学士学位。在卑尔根大学学院,教育学是师范生3年都要学习的一门主课。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的认识。教育学的执教教师对师范生的实习活动负主要责任。

师范生每学年都有实习安排。第一学年有7周在幼儿园实习。第二学年有5周在幼儿园实习,还有2周在小学实习。第三学年在幼儿园实习4周,其中2周的实习必须与自选主修课挂钩,如音乐、戏剧、户外运动等。

学前师资教育注重让师范生在高校接受各个学科的系统培训,获取丰富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以便在实习过程中从容应对各种工作挑战。

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了一位实习课程负责人专门负责师范生的实习安排。实习课程负责人要确保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幼儿园,同时也负责与各个幼儿园达成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协议,还负责根据学前师资教育的总目标和各个科目的具体教学目标制订师范生的实习计划。师范生实习计划的制订还要考虑到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安排。

教育学的执教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大约30名师范生的实习。在师范生实习之前,实习指导教师会专门授课,指导师范生进行实习准备。在实习开始前,实习指导教师还会安排师范生和他即将去实习的幼儿园中的带教教师会面。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要到师范生的实习幼儿园去与师范生和带教教师开小组指导会议,在师范生实习结束后开总结研讨会。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确保师范生的实习培训和教学指导大纲的目标保持一致,还要帮助有困难的师范生完成实习任务。

其他学科的执教教师①有责任根据本学科内容确定师范生的实习任务,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到实习幼儿园去与师范生和带教教师开小组指导会议,还需要参加卑尔根大学学院在师范生实习前组织的师范生与带教教师的见面会。

卑尔根大学学院是与幼儿园,而不是与带教教师签订师范生实习的正式协议的,因此,幼儿园园长承担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的主要管理责任。园长有责任在幼儿园组织召开由实习指导教师、师范生、带教教师参加的小组指导会议。一名带教教师负责1~2名师范生。如果接受师范生实习的幼儿园规模较小,卑尔根大学学院会付给幼儿园或带教教师一定的费用。

师范生的实习应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师范生能否在实习中受益,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专业指导的质量。幼儿园和带教教师应该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师范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带教教师是师范生在幼儿园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他有义务为师范生的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师范生实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评判其是否合格。

师范生应接受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的指导,按教师的要求工作。师范生应自己掌握实习的进程,把握机会进行观察记录,学习写教案,实施教学计划,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其他员工合作并对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

2.实习目标和内容

每一学年的实习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学年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提高与儿童个体、儿童群体互动的能力。师范生要学习组织、计划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学习处理简单的教学文件,填写儿童行为观察记录表和场景观察记录表。各个学科的实习内容不同。教育学的主要实习任务是与儿童互动,观察儿童的游戏以及了解如何在幼儿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数学课要求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体验数学的本质及其对儿童的意义,开展和数量、空间、形状有关的教学活动。手工课强调师范生要学习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在幼儿园组织艺术活动,了解如何创建有艺术氛围的幼儿园。体育课则强调师范生要带领儿童在室内外开展体育活动,学习如何把体育活动变成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自然科学课要求师范生为儿童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自然现象。

在第二学年的实习中,师范生要更独立地工作,工作的重点是尝试领导整个儿童群体并与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合作。师范生应为儿童规划各种活动和学习场景,获得相关教学经验。戏剧课要求师范生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并为儿童排练一场戏剧。音乐课要求师范生利用他们学到的教学方法组织儿童开展音乐活动。挪威语课要求师范生熟悉儿童文化,为儿童介绍文学作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宗教、价值观与伦理课要求师范生试着与儿童谈论信仰问题,并维护儿童的,联系实际分析伦理问题。所有科目都要求师范生尝试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求在工作结束后进行书面总结。

第三学年的实习重点是要求师范生在幼儿园积累管理经验。和前两年相比,师范生在第三学年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角色和幼儿园的职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师范生应该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合作,共同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师范生应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儿童的成长问题,阐述幼儿园作为社会机构应承担的职能,还要组织一次以社会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3.对师范生的指导

幼儿园带教教师每周要抽出1.5个小时来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在接受指导之前,师范生应进行相关准备,例如,列出一些希望带教教师帮助自己解答的问题。带教教师可以一对一指导,也可以对几名师范生一起进行指导。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师范生对工作进行反思。每次指导结束后,师范生应写一份总结,记录指导中谈到的问题。指导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包括师范生和儿童的互动、师范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针对有特殊需要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等。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至少一次这样的指导活动。

4.对师范生的评估

三个学年的评估标准不同。对师范生的评估要和每学年的实习目标挂钩。第一学年强调师范生要有能力在幼儿园与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沟通,第二学年要评价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领导儿童以及与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合作的能力,第三学年的重点是评估师范生与幼儿园工作人员合作改进幼儿园工作和反思职业伦理的能力。评估的参与者包括师范生、幼儿园带教教师、卑尔根大学学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各个学科的执教教师。评估内容和形式见下表。

除了对实习工作的评估外,师范生还需要接受适宜性评估。适宜性评估是对师范生的全面评价,包括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个人资质等,目的是评估师范生是否适合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儿童的权利、安全和身心健康有可能构成危险的师范生是不能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的。

5.高校和实习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卑尔根大学学院和大约80所实习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涉及多个领域。在师范生开始实习前,卑尔根大学学院邀请幼儿园带教教师到学院与师范生和各科执教教师见面。在见面会上,大家一起讨论实习的目标、内容、任务以及幼儿园带教教师、学院实习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的角色分工。学院会专门安排1天的时间,为第一次担任带教工作的教师介绍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学院还会为带教教师安排30个学分的课程,详细介绍如何指导师范生实习。此外,学院每年2次邀请带教教师到学院参加能促进带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等活动。

实习是挪威学前师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院校为师范生布置的实习任务很重要,能为师范生指出实习重点,便于师范生集中精力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有时会与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产生冲突,以致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和带教教师有必要经常讨论师范生到底在实习时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由谁来确定实习内容等问题。这种讨论有助于提高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LAVE J.Learning a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R〕.San Francisco,CA: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2〕SCHO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R〕.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Teaching Practice in Norway’s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Asta Birkeland

(Bergen University College, Norway)

【Abstract】Teach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Norway’s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The purposes are for the students to be prepared for the future job after graduation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work of a preschool teacher in the practice, obtaining related experience and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fication.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kindergartens, the specialized personnel to instruct and assess the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increase the effect and promot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growth.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