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2:03:18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这里所说的音乐感受主要指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感知,因为本身受到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非常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始终停留在一种相对肤浅的层面上,他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周围的事物对音乐形象进行感受,体会音乐作品中传达的感情,通过“联觉”作用使这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

1.通过环境的丰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不同,通过声音将情感与观念传达出来。幼儿音乐教育重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音乐情境,使音乐感觉与音乐知觉得到促进,不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音乐形象的建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想法也会不同。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自身经验相结合,对音乐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其他感官的审美感受,使视觉受到一定的刺激,为幼儿创建不同的音乐氛围,促进幼儿不同音乐感的产生。

2.通过感官的调动对不同音乐形象进行感受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表现与其他感观不同,通过味道、形状等去表现,对音乐进行更好的理解。在进行幼儿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调动不同感官参与到音乐感受中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体会不同音乐的节奏、力量以及速度,通过身体动作将不同形式的音乐表现出来。“联觉”本身就是集多种感官的参与,将各种感官集合在一起进行共同体验的过程。通过不同感官的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想象力也得到了激发。

二、对幼儿理解音乐的作用

理解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音乐升华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节拍等表现手法的理解,深刻感知音乐作品的魅力。

1.通过对整体的注重使幼儿的审美经验得到丰富

作为一种符号,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在理解歌词内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理解音乐的情绪,比方说他们可以通过音乐的缓慢、沉重联想到一些诸如大象、老虎或者青蛙、小兔等动物;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理解稍微复杂一些的歌词,比方说在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音乐减弱减慢就表示娃娃要睡着了。通过借助“联觉”,幼儿的动觉、视觉等得到形象的结合,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整体进行感知,对音乐语言中的变化表现在感官的变化中,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情感。

2.通过情感的激发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得到内化

作为一种事物引起的体验,情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受到社交范围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开始逐渐丰富,情感性较强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借助“联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幼儿的情感与他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感官表达一定的感情,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其早期音乐能力的开发阶段对系统音乐教育的依赖比较多,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同时也是幼儿成长环境的结果。幼儿的年龄阶段不同,对外界的认知也存在不同,所以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存在不同。音乐意识不应该只是一种情感艺术或者感官艺术,而应该一种融合这些方面的特点的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借助“联觉”,与幼儿的语言、身体动作等结合,表达出个性化的形象。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这种音乐教学法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受到了达尔克兹体态律动以及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采用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原始风格又富有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育理论思想。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一直采用以歌唱、乐理知识教学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激发,也忽视了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会将学习音乐当成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当中,用他们的音乐能力来自由地演绎,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感悟。当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时,孩子们对音乐理论、音乐情感、音乐表演、乐器演奏等,就会掌握得轻松自然,而且非常扎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强调对精神的塑造,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用各种简单的乐器来拍打节拍、演绎节奏,当一群孩子在一起运用不同的声部进行表演时,那种动人而悦耳的交响乐声就这样诞生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给了孩子们集体表演的乐趣,使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思想内容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乐为主的音乐行为。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教育的起点建立在即兴创造上,更加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即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它不会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强制教学。奥尔夫即兴性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在这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以及探索式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为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4.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奥尔夫提出,应该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去挖掘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灵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将动作、舞蹈与音乐整合在一起。奥尔夫认为语言及动作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思想观点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综合性,在音乐行为方式上,突出了歌唱、舞蹈、节奏以及游戏等组合式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1.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的说话与走路是其出生之后,家长必须要教的。所以利用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起步方式,更容易使孩子们感觉熟悉与亲切。语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及技能准备便可以开始,这也是幼儿教育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的体现。节秦是语言、动作、音乐整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及重要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匀速的鼓点来掌握一种速度的标准,然后让孩子们采用一种匀速的速度,来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孩子们在说出名字时,会感觉很新奇,会对游戏产生深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匀速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匀速运动也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它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序的习惯,也可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体现出其原本性的教学观点,这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所以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幼儿。人本身所进行的动作,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也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对拍手、跺脚以及拍腿等动作比较熟练,比如在教《两只老虎》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比如在唱“两只老虎时,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这样孩子们在模仿与动作的过程中,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配合,如何享受音乐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利用奥尔夫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对幼儿进行随机音乐教育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儿童积极参与与演唱实践,而采取即兴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并在其中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兴教育讲求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即兴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来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起到诱导与启发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然后配上节奏。在引导几遍以后,幼儿会根据学到的知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孩子们拍打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动作暗示,并配合歌曲声调,轻重缓急地拍击桌面。这样也可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即兴的实施。

3.利用奥尔夫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实现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学

幼儿生性好动,精力也比较充沛,他们通常是通过感官直觉体验以及经验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来体验音乐和主动接受音乐教育;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肢体动作,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传递音乐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表演,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小毛驴》中让幼儿拿凳子当做小毛驴,在摇摇晃晃的表演过程中,凳子可以发出踢踏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表演创编出节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可使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培养出规规矩矩、行为呆板的“好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但并不能完全领会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无法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所以,单纯的技能及技巧训练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让音乐成为幼儿的学习负担,而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对幼儿的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使其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分享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

四、结论

音乐教育是一门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它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注重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感受。音乐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利用先进、科学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位,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幼儿能够从根本上学会体验音乐、喜爱音乐,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能力的培养。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既然是填补音乐教育方法论空白的专著,也就未必完美无缺。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不能“一步到位”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本专著而言,广征博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结合音乐教育的实践而应用,无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是音乐教育有自身显著的审美特征,那么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不是还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呢?还有,音乐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容了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大体系,而且还存在着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等诸多门类。本书举例主要限定于国民(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学校音乐教育,这确实是音乐教育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由此而产生的逻辑矛盾是否需要在内容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呢?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较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现状 反思

“比较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教育特点,在深入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以便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 ①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赴国外攻读音乐教育学位人员的增多、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互联网信息检索平台的搭建,使得获取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资料的途径与渠道更为多样。近年来,“比较音乐教育学如同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一样,在我国悄然兴起,有了一批专门研究者,硕果累累。” ②然而,研究成果多以国外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体制、教学法、课程设置等内容为主,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也缺乏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过程的反思。③ 还需明确的是,问题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不断产生。因此,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反思也往往是一门学科获得带有一定突破性进展时必然出现的一种必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反思的目的是构建,构建的前提是反思。” ④在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引出反思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既要看到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弊端。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区域―集中于发达国家

传统意义上,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但是,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化,研究的区域(或称比较研究的单位)也在不断扩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研究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省、市和特定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也可以是由若干相似人种、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大陆,或是一个文化圈如北欧、中东地区。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绝大多数以单一国家作为研究区域,而且集中于发达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英国等国家。这种研究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尚未走出“借鉴”的趋向,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几个发展阶段,从20 世纪初学习日本;到“五四时期”效仿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追随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借鉴的视角又转向了欧美,每一个阶段都没有脱离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制度、音乐教育思想、经验的学习,如同思维定势一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自然对于音乐教育制度、经验的借鉴也不例外,这种“借鉴”的思维观念引导了现阶段的研究取向。另一个原因就是基于现实的国情,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是既定的事实。毋庸置疑,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 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与借鉴的经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定研究现状背后隐藏着内在的价值取向,研究行为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与支配,“由于实践性目的在于‘借’,因而研究的对象常为发达国家” ⑥。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音乐教育研究则较为少见,而“对于西方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思维定势 ,以西方模式为标准。这一做法产生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失落的危险。”⑦至今仍未能完全脱离这种“定势”的影响。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借鉴,但反对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方法不加选择的移植、挪用,不提倡迷失自我的学习心态。此外,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该具有全球的大视野,不能仅仅把眼光锁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

(二)研究方法―偏爱于文献法

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文献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研究,部分采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是建立在文献法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文献法的优点是足不出户即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料着手研究。从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论文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是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成果都是在没有第一手原文资料情况下,对二次编译的文献、甚至三次、四次文献的重复使用”⑧。 除此之外,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异域他乡的音乐教育问题,缺乏对所研究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人文与地理环境、气候风貌的切身感受,以及音乐教育开展、发生现场的直接体验,很难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表现为‘闭门造车’式的‘猜度’。多数研究者缺乏对国外教育深入的实地考察,其研究以文献信息为主,易与实际偏离。” ⑨从研究的可行性来看,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原文文献的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使文献法成为研究者较为常用的方法。当然,在这里并不否认文献法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只是对过分依赖这种方法而产生的问题提出些许质疑。

(三)研究内容―不均衡

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近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却相对集中。从搜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从纵向研究划分来看包括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院校、专业音乐院校三类),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从横向研究划分来看可分为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发展历史、课程设置、音乐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师培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等,研究的形式包括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研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表现在,缺少对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包括成人与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虽然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但是数量较少,如宋丽荣的《俄罗斯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王大龙编译的《美国幼儿音乐教育》、王扬的《中韩学前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不能忽略研究的整体性,应实现该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同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部分薄弱之处,也是国内音乐教育研究应该重视的内容,更应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区域,面向全球

基于现实的国情、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地域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学习、借鉴、研究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经验为主,而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音乐教育制度、成败经验的总结、分析、比较。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情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难也更为接近的国家,关注他们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问题与机遇” ⑩,如对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研究。除了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角外,也不能忽略国内特定区域的比较与研究,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粤港澳台四地音乐教育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会议的举办促进了三地的交流,但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研究依然薄弱,学术成果较少,且集中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对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展大陆地区对台湾音乐教育认知的范围,借鉴其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科学、创新之处,促进不同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却又在同宗同源的历史现实下音乐教育研究内容、方法等差异的理解与交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实的国情需要更多的是借鉴、模仿,但增进对全球视野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教育现状的认知、了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同从学习西方音乐为核心到逐渐转向多元文化音乐一样,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关注不同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下的音乐教育,以多方位的“他者”角度来观照自我,只有实现多元体系的音乐教育体制、方式方法的认知、认同与交流,才可以更从容地借鉴学习,实现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共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体系。

(二)重视实证的、多元的研究方法

部分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从自身的研究条件、研究能力出发,往往选择文献法,使得一些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简单描述与介绍的层次,或是多次重复使用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于一些新且有价值的原文资料却较少使用,显露出研究者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过度依赖。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才可能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比较教育这个本质上涉及外国背景或不同文化环境的领域,实地调查作为一种能有效获取丰富资料内容的研究方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实地调查研究作为比较音乐教育学重要研究方法,应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对现场进行观察,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资料,也可以深刻体验所研究国家、区域内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音乐文化氛围,加深对研究对象文化内涵上的深层次理解。现有的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如谢嘉幸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林能杰的《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郭声健的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等,无一不是研究者在对所研究国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之后,才提炼出的研究成果,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当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够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也并不是所有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都需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或原文文献的编译也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所倡导更多的是针对缺乏科学研究态度的现象,提出一种重视实证研究的严谨态度。

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也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等,跨学科研究指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对音乐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这种方法可以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视角。使用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如朴万里的《人类行为学视野中的中美普通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一文依据人类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中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原因。

(三)关注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虽然丰富,但却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一些研究内容尚未得到重视,如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包括对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比较,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除了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之外,国内不同区域间同一种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因为同一种传统音乐在城市与乡村的学校传承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受到所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以及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学校传承与这些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使得国内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国内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府教育政策的倾斜与调整,特殊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比较研究的成果数量较为匮乏,需要对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和课程开发等问题开展研究。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还有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切入点。这些研究方向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多样的选题,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

三、余 论

重视对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学科的反思,正如本文一开始强调的,我们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对成绩背后隐藏问题的思考,只有适时地对学科进行理性的审视,才能认识研究中不足、薄弱的环节,如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研究,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相关的成果较少;也能够发现其中不规范、不严谨的学术行为,如对文献资料的重复使用,或只停留在国外音乐教育浅显描述、罗列、分析阶段,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以及不够重视实证、多元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由此可见,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适时而合理的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应该倡导一种对学科的批判意识。总之,通过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的反思既可以明晰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够预测该学科的发展动向、研究空间,保证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本土化的立场。学习与借鉴是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不变的主题,对于怎样借鉴才能更有效、更好地与我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则应试图把国外的音乐教育发展经验、方法与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拒绝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以及脱离具体客观事实、语境的断章取义;树立本土化的研究立场,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方法做出适切的价值分析;实现理论、经验的本土转化与应用、避免盲目跟从而不深入思考,使我国音乐教育能够真正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科学的理论、方法。

注 释:

① 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至7页。

② 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 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第79页。

③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仅有晚学整理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载于《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该文记录了199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内容,姚思源、谢嘉幸等专家提出了当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危机与问题。

④ 陈时见、袁利平著,《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第19至20页。

⑤ 实体研究即侧重于弄清“外国”这一实体音乐教育状况,回答“他者”是什么,属于实体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实体的教育,辨析“他我或他―他”的异同和教育关系,属于关系研究。参见生兆欣著,《比较教育,为何研究?―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比较教育研究》,2009 年第12 期,第33页。

⑥ 同⑤。

⑦ 晚学著,《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第6页。

⑧ 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 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 ,第79至80页。

⑨ 周世厚著,《批判性视角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9页。

⑩ 徐辉、 王正青著,《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99页。

〔日〕大V丰,王符著,《基于方法论的日本比较教育实地调查研究的挑战》,《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7页。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跨学科研究语义具有多样性。在学术文献中,“跨学科研究”既可能指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理论探讨某个学科的具体问题,也可能是对跨学科研究现象的普遍规律和方法进行整体性讨论,这种理解的分歧在于把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对“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本文中的概念指前者。参见刘小宝、刘仲林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都很重视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音乐社团,并举办各式各样的学生音乐比赛活动,使我国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局面。

1 课外音乐活动的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因此,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成为整个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重视。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各地区各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不断得到加强,规模和水平越来越高。各地中小学本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则,在广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音乐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艺会演、艺术节、合唱节、歌咏比赛等活动,使课外音乐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歌曲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通知》之后,各地把歌咏活动作为中小学生最普及的音乐教育形式广泛开展起来,掀起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热潮。这些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规模之大,参加的单位和人数之多,内容和形式之丰富,都是以往所不及的,对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下午课后时间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文体活动,这无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普通高等学校的群体性课外音乐活动也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展,并逐步形成了特色。其中,自1998年开始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即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形式。如首都高校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组织下,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演出团体和北京大学生艺术团到各高校演出,仅1998年就演出近百场次,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舞蹈、戏剧等高雅艺术的精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如首都高校举行的“交响音乐周”活动,配合演出组织的系列讲座、讨论会等,这些活动都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

组建各种学生音乐社团,是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水平的窗口。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建有歌咏队、舞蹈队、乐队等音乐社团,这些音乐社团不仅活跃了校园音乐生活,并对学校音乐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上,北京市金帆、银帆艺术团开全国之先河,组织起拥有数千名中小学生,设有交响乐、管乐、民族管弦乐、铜鼓乐、合唱、民族舞、芭蕾舞、东方舞、曲艺、杂技、京剧等数十个分团的音乐艺术社团,到学校、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慰问演出,与来访的国外学生音乐团体同台演出,并出访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赞誉。多年来,金帆、银帆艺术团培养了一批批有审美素质的学生,影响了一批批欣赏高雅艺术的观众,成为首都中小学音乐教育靓丽的风景线,对全国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催化、指导和推进作用。其他城市也有不少组建了全市性的中小学生音乐社团,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学生艺术团等,经常举行专场音乐会,同港澳地区或国外学生音乐社团进行交流演出,推动了学校音乐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舞蹈团等学生音乐社团也纷纷建立起来。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种形式、数量不等的音乐社团。这些学生音乐社团十分活跃,经常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与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和促进了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全国性学生音乐活动与比赛的举办

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为了推动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国家教委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歌咏比赛”。比赛以中小学校为参赛单位,采用录像评比的方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进行,共有56个合唱节目获奖。为了倡导中小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的活动,1994年国家教委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爱祖国、爱老师”歌咏比赛。这次比赛规定了男生人数在全队中的比例要求,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歌咏活动。歌咏比赛把歌咏活动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课内外音乐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于1997年至1998年举行。会演突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加强导向,重在普及,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会演经历了组织征歌与推荐优秀歌曲、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和组织节目评审与调演三个阶段,共评选出声乐、舞蹈、器乐优秀节目252个。组委会从获奖节目中选出57个节目进京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一亿中小学生参与了这次会演,这种规模空前的中小学生文艺会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又分别在北京和深圳主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为了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音乐文化素质,1996年国家教委与广电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节目按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场进行比赛,按普通院校、艺术师范、艺术专业三个组进行了评奖,共有73个节目获得奖励。会演节目突出了大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这次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教育部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参与了这次活动,评选出168个节目进京演出,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1999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这是继“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之后举办的规模更大、参加学生更多、水平更高的全国性大学生艺术盛会。艺术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为省市和学校活动阶段;第二阶段为评选优秀节目和举行颁奖晚会阶段。据统计,全国一千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参加了艺术节活动,共报送音乐、舞蹈、戏剧等录像节目873个,有些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的举办,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音乐教育科研形势喜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美育研究室。为了适应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1989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研究室成立以来,就美育和学校音乐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专门的研讨,并受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委托,组织了学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系统性课题研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中央教科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于1993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其职责是:研究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研规划,并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加以实施;开展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研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该中心成立后,组织、承办了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方面的活动。

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艺术教育学科规划组。为适应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要求,1996年,第三届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决定增设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规划组。周荫昌任组长,邓树勋、王安国任副组长。规划组成立后,加强了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科研的规划工作,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进行了宏观部署,并审定了有关艺术教育的各类研究课题项目。

2 全国性学校音乐教育科研项目及其成果

从“七五”开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有了少数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八五”、“九五”期间逐步有所增加,至“十五”期间,全国性的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科研课题项目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列入全国教育科学重点或规划研究课题的项目主要有:魏传义的“艺术教育学”,刘兆吉的“美育心理学”,武兆令的“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普通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史研究”,屠美如的“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张道一的“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推广及其对策研究”,杜晓十的“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曾繁仁的“美育思想史研究”,仇春霖的“大学美育学”,赵伶俐的“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和“文理艺综合美育课程创设及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陶诚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钢琴与伴奏课程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王懿颖的“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檀传宝的“美育与德育关系研究”,方淑玲的“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的关系研究”,王耀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刘沛的“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度研究及学生主体参与型综合艺术课程实验”,许晨有的“面向农村,培养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改革实验与研究”,肖凤翔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肖黎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教学特殊性、规范性的系统研究”,周荫昌的“学校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谢世山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吴斌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尹爱青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康建东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姜荣根的“小学审美教育评估标准研究与实践”,彭吉象的“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张援的“信息科学技术在学校艺术教育科研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白天佑的“中国大成美育实验与研究”,崔宁的“音乐教育的美育本质及其对青少年的大脑结构、情感思维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机制”等。在上述课题研究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以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古今中外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现已出版16部著作:《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理论文选(1840~1949)》(俞玉滋、张援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1840~1949)》(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俞玉滋主编、张援副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1990)》(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集(1949~1995)》(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姚思源主编)、《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编著)、《苏联音乐教育》(魏煌、侯绵虹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主编)、《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等。上述成果是学校美育和音乐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工程,形成了这一领域目前最为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集成,填补了音乐教育科研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经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为学校美育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全国优秀音乐教育论文评选

为了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国家教委(教育部)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1993年举办的首届论文评选共有近千篇音乐教育论文参评,其中148篇获奖,许卓娅的《儿童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但昭立、熊学琴的《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潜能测验方案的设计及运用可行性论证》,金亚文的《音乐教学审美化研究》,周洁嫦、邬德光的《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师范组和中小学组一等奖。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论文评选活动,反映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科研意识的提高,促进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1997年举办的第二届论文评选以“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主要论题,共

有一千五百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28篇获奖。2000年举办的第三届论文评选以“音乐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论题,共有两千多篇论文参评,其中397篇获奖。2003年和2006年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论文评选均以“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为主要论题,参评和获奖的论文较之前几届均有所增加。随着论文评比次数的增多,参加这项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也逐届提高。参评论文紧紧围绕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中心主题,内容涉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师资培养与培训、音乐教研管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过对音乐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而所起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在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能够从宏观或微观各个不同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提升,研究与探索出许多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一批宝贵财富。

4 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二百篇左右论述学校音乐教育的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儿童音乐》以及其他音乐或教育类杂志上发表。同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出版著作也越来越多,例如:《迎接美育的春天》(李凌、赵'讽主编)、《周大风音乐教育文集》(晓其主编)、《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著)、《音乐美育》(徐希茅等著)、《元素性音乐教育》(秦德祥编著)、《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吴跃跃著)、《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管建华著)、《音乐教育论》(郭声健著)、《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李德隆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著)、《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主编)、《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音乐微格教学法》(郁正民主编)、《音乐教学论》(尹红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尹爱青主编)、《音乐教育教学经验》(章连启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吴文漪著)、《音乐教学技能》(袁善琦著)、《幼儿音乐教育》(李晋瑗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吴斌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吴锐淼主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刘沛著)、《音乐素质训练: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左玲玲著)、《学校艺术教育史》(杨力、宋尽贤主编)、《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马达著)、《音乐教育史研究》(马东风著)等。上述著作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远不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全部,从这一侧面充分反映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科研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奠定和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十六、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体系迅速传入国内,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外界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增加了了解与合作,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具有国际视野的背景下更好地向前发展。

1 国外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在德国研修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接触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对其所创造的闻名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奥尔夫教学法以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适宜儿童学习的简单方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他的推荐下,我国有关方面于1986年至1995年间分别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多次举办“奥尔夫教学法讲习班”,邀请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的专家为我国音乐教师系统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些培训班,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首次接触到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与方法,对改善和丰富音乐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多次派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国际奥尔夫培训中心考察和学习,尤其是1988年选派了杨力、李妲娜、丁振华、郁文武、马慧玲、匡惠、朱咏北等主管部门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赴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进行考察和交流,对于更好地了解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更广泛地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借鉴这些方法,以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时期,国际音乐教育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教学法也先后被引入国内,例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美国的曼哈顿音乐课程等。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种教学法的培训班、讲习班,组织去有关国家进行学习考察,在报刊上发表实践国外教学法体会的文章,由此出现了一个学习研究国外音乐教学方法的热潮。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奥尔夫学会,1991年成立了中国柯达伊学会。两个学会都与国际同类学会组织建立了业务联系,为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

2 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界同国外音乐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有关方面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赴国外考查音乐教育,开展国际间音乐教育人士的互访交流活动。198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中国美国艺术教育交流会”,总结了两国六年来在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情况。同年,赵、李晋媛等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18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1991年姚思源出席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世界音乐教育会议”,并宣读了论文。1991年至1992年李凌、李妲娜考察了美国9个城市的音乐教育并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在北京举办了“中美两国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作了关于美国“零点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围绕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广泛交流。同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高蔌保治还来华进行了讲学。1995年我国音乐教育界人士分别出席了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纪念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活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更多的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考察音乐教育,从2000年以吴斌为团长、各省市音乐教研员为成员的

中国音乐教育代表团考察德国和奥地利的学校音乐教育,到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成六十多人的代表团出席“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专业性与代表性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加强中外合作,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及音乐教育改革,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中小学还开展了“中澳音乐教育合作实验”项目,加强了两国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了音乐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合作主办了“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音乐教育会议。论坛围绕着“音乐教育研究与政策发展”这一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加深了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增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界与国际音乐教育界的了解和交流,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10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闻会在北京召开,宣布了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主题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7~8月在中国北京等六个城市举行。这不仅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面貌的历史机遇,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向世界学习的一次重要机会,必将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巨大发展而振奋,为学校音乐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这30年的路程,无疑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十分精彩和最为重要的篇章。

在回顾与总结30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和困难,例如对美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还需加强,学校音乐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我国农村与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西部与沿海地区的音乐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此外,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中,仍有许多需要提高认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诸如克服专业音乐院校对师范音乐教育的影响,坚持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培养出适合音乐新课程的新型师资等等。而在职音乐教育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仍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其长效化。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改革的主力军――音乐教师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克服音乐教学的盲目性,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放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前程光明、引人奋进。让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前行,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以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班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