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04 06:21:05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1篇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足

目前,幼儿钢琴学习者的数量不断递增,但是幼儿钢琴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却不能随之增幅。众所周知,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的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刚从音乐院校或者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的演奏经验、音乐常识、演奏技巧等能力,但是对于教学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来说他们还需要慢慢的摸索才能把握幼儿的心理。在这样的一个师资缺口状态下,许多对钢琴没有多少演奏经验甚至没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为了满足市场上的这一需求,也挤入钢琴教育的行列,成为所谓的“钢琴教师”。如果是启蒙阶段的幼儿跟随这样的一个的教师学习的话,显然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幼儿钢琴教材不够系统

目前,在我国幼儿钢琴教育中用的最多的教材要数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作为初学钢琴者的入门教材,这本教程的设计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作者从第一册的一开始就着重提醒演奏者通过高低音谱号的设计开始左右双手协调的训练,另一方面这本教程选择了很多经典的钢琴曲目进行改编,有利于学习者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以汉语为母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来说,中国音乐作品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缺陷。另外,我国自主编写的针对幼儿钢琴训练的教材还很匮乏。这样一来,在没有太多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许多音乐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过多的钢琴技术训练,而忽略了钢琴训练的趣味性和对于音乐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钢琴考级夸大化

钢琴考级是衡量钢琴学生演奏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师生之间共同发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在我国,钢琴考级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并且考级的种类也非常多。根据组织单位的不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等……。这么多的考级甚至让学生家长产生了无从下手选择的窘境。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从开始选择让孩子参加培训的一刻起就带着“考级”、“加分”、“荣誉”的功利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许多教师为了维护生源的稳定性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教育情况,忽略了幼儿基本功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一方法不但违背了钢琴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给琴童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压力,逐渐对钢琴产生厌恶之情。

二、幼儿钢琴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探究

为了克服传统幼儿钢琴教育中的弊端,促进幼儿能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只有全面了解幼儿学习钢琴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愿望。幼儿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音乐兴趣、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

(一)音乐兴趣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在幼儿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才是幼儿保证其学习能够持之以恒的动力。幼儿时期,由于身心发展局限性,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通过毅力和责任感保证自己从事一项具体的工作,幼儿是否愿意从事某件事情完全取决于他(她)的好奇心。此时如果音乐教师无法很好的挖掘幼儿的这颗好奇心,并且将这一好奇心持久地转移到钢琴学习上,那么时间久了一些枯燥的技能训练就会让幼儿产生乏味的感觉。因此,通过研究幼儿心理,调动其对音乐的好奇心,才能促进幼儿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为了保证幼儿对钢琴长期保持一颗好奇心,首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与幼儿不断地思想交流,用以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其次,在对幼儿施教的过程中,要遵循钢琴学习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忌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最后,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弹奏姿势和合理的练习习惯。

(二)音乐注意力

注意力即人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事物能清楚把握的范围和数量,音乐注意力就是人对音乐注意的广度。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但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还受个体经验累积的影响。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演奏者通过对音乐进行分析组合之后,便可以将自己的注意范围和数量进行扩大。幼儿时期由于意志力比较弱,对音乐的注意集中力往往比较弱。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只是对音符、小节、节奏型的注意,更有甚者只是对其中一个音乐元素的注意,无法顾及其他的元素。此时,音乐教师应该试着鼓励学生,让幼儿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加强对音乐的练习。经过反复的对同一首曲子的联系之后,在幼儿的头脑中就会将相关联的音乐元素进行整合,从而扩展了注意力的范围。

(三)音乐记忆力

之所以提出音乐记忆这一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钢琴演奏属于舞台表演艺术,演奏的时候需要通过记忆将大量乐谱知识转化成声音。所谓音乐记忆力,就是过去的音乐经验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具体反映。对于一名想要在钢琴领域获得发展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够养成很好的背谱习惯,要完美的演绎一首作品是很难的。对于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由于其大脑皮层处在发育的开始阶段,完整的背诵一首作品显得比较吃力。相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听觉形成的无意识记忆,这种记忆效果效率不高,在孩子上台演奏的时候很可能因为心理紧张出现错音、忘谱的现象。针对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强化幼儿比较生疏的段落,而不是一遍一遍的从头至尾的重复。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从一开始要强调对所有乐谱上音乐信息的注意,这样可以避免音乐记忆的不完整性。

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钢琴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好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掌握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因材施教。作为幼儿钢琴老师,因为钢琴教学启蒙阶段具有其特殊性,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都处于初步适应阶段,所以更需要钢琴教师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根据其规律制定出一套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钢琴,并从中获得快乐,同时使促进学生的身心更好开发。幼儿时期学习钢琴与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儿童在此时期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极其感兴趣,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很强。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从另一方面说幼儿的音乐学习又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以及脑力开发,所以学会如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施展教学对老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幼儿的生理发展规律制约儿童的学习效果,甚至从某些角度说生理发展决定幼儿的学习效果。因为幼儿时期,身体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其骨骼、肌肉、神经反应等等都有其特点,例如由于幼儿的身高较矮小,所以其坐的椅子就不能与成人一样,座椅设计应该适合其身高,其高度应该能够使幼儿的前臂与钢琴键盘保持同一水平线;另外,幼儿的手指跨度较少年和很多,那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该符合其现阶段的特点规律,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学习一些跨度较大的钢琴曲,学习超过自身生理发展水平的内容,不仅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在幼儿时期,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孩子不同的性格、心理成熟度等作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对于性格较急躁的孩子,老师应该掌握好上课进度,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演奏的问题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切不可急躁;而对于性格较温和的小孩来说,老师应该努力把课程上的更生动,以减少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情绪。总之,幼儿钢琴教学应该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采取“一刀切”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幼儿钢琴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钢琴教师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幼儿这一群体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幼儿钢琴学习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归结为兴趣、注意力、记忆力三个方面。只有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身体、生理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心理,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分化层次,最终才能将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认知功能的语言。所以,不论是在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陪练的家长、还是专任教师,都应努力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进行教育,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语言和方法去引导,从而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把钢琴学习从此变成一种由教师主导到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 早期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2-02

一、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的必要性

在早期教育中,之所以应用幼儿心理学,主要是基于早期教育目标和幼儿的成长特点来考虑的。通过长期的幼儿教育发现,要想在早期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就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而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对早期教育的对象――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从目前早期教育来看,应用幼儿心理学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掌握幼儿的特点

早期教育的难点在于必须找到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由于幼儿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在诸多习惯尚未形成,心理特征不十分明显的前提下,应用幼儿心理学可以准确的把握幼儿的特点。从现实的早期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掌握幼儿的特点对早期教育的作用非常大,能够促进早期教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必要。

2.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很有必要

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以后,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制定目的性更强的教学措施,大力推动早期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早期教育取得更积极的效果。所以,从教学实际的角度来说,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从目前的早期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用幼儿心理学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大,使早期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促进了早期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应用幼儿心理学十分必要。

3.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随着我国早期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手段更加细致,对幼儿的了解更加深入,整体教学发展很快。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总体来看,早期教育应用幼儿心理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如果早期教育质量不高,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种局面下,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显得有必要。

二、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积极影响

从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早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目的产生了积极影响

2.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3.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教学方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在教学中,相信不少小班的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太小,不能及时或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想上厕所,肚子不舒服……等,从而使问题得不到解决。遇到这些情况,一名合格的幼教老师就需要主动去揣摩孩子的心思。

1.望――观察,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习惯性的动作。有些幼儿遇到某种问题时,会有习惯动作、表情、语言出现。如:有的小朋友,每次要大便时,小脸都会变得通红,看到这样的情况,即使他没有及时告诉我们,我也知道他要上厕所了。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我们摸清了幼儿们的这些生活规律,工作起来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使我们很好的掌握了观察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直接提高了早期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2.闻――聆听,幼儿教育工作,不是幼儿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教育中,家长作为幼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更要充分调动起来,及时地交流信息,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了解幼儿个体在家中的表现和情况,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制定最优方案。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后,早期教育的手段得到了增加,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老师也明确了自身职责,家长也在整个早期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问――交流,让孩子们知道你爱他们,语言是最直接的方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勤于动脑、动手,还要勤于动口,多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对你产生亲近感,从而愿意向你倾诉他们的想法,让你开展起工作来更得心应手。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后,老师懂得了如何与幼儿沟通,使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次数和沟通质量得到明显加强,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4.切――抚摸,充满爱意的抚摸让孩子感觉更温暖,平时的教育中,不要吝啬对他们给予肢体的关爱。早上到学校,教师一个亲切的拥抱,可以让幼儿忘记对父母的依赖,晚上回家,教师一个温柔的亲吻,可以让幼儿对校园产生更多的留恋,爱的抚摸,可以让你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不适或痛楚,也可以让你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乐趣和喜悦。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促进作用很大,使早期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提升了早期教育的整体成绩。

四、早期教育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取得积极效果

由于幼儿心理学具有诸多的优势,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对早期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早期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明确和创新,并对早期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综合来看,早期教育应用了幼儿心理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心理学使早期教育的整体教学成绩获得较大提升

在早期教育中应用了幼儿心理学之后,整个早期教育的过程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变得更强,幼儿心理学改变了我们对早期教育认识,使我们对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幼儿心理学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早期教育必须以了解幼儿心理、分析幼儿行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

2.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快速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应用以后,使早期教育的整个发展步入快速提升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幼儿心理学为早期教育阐明了幼儿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使早期教育能够找到发展侧重点,使早期教育的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从目前早期教育的发展来看,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幼儿心理学使早期教育树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应用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早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幼儿心理学的应用,使早期教育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并明确了教学目标。所以,从目前早期教育来看,幼儿心理学的应用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

4.幼儿心理学促进了早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早期教育中应用了幼儿心理学之后,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创新,将幼儿作为教学主体,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使早期教育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幼儿心理学使教师更注重幼儿的实际感受,形成了“望、闻、问、切”的四步教学法,有效创新了教学方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幼儿心理学在早期教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推动了早期教育的持续发展,使早期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提升了早期教育的整体成绩,使早期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时期,提供关键的支撑。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学的应用是早期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6).

[2]刘懿.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0(20).

[3]袁革,陈祖荣,孟国荣,等.培养专科幼儿艺体师资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2.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成长 心理学 感觉 知觉 记忆

家有小儿,结合着普通心理学,对于小儿的心理发展,有一些感触,比如小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又比如小孩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关注点:

3岁,是做规矩最重要的年龄;

6岁,是从家到学校适应的关键时期;

9岁,是建立学习策略的时期。6~9岁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学习成绩;

12岁,有自己的求知欲,开始慢慢逆反;

18岁以后,每个人的道路来自于自己的主观选择。

虽我家小儿已是6岁,已经过了所谓的0-6岁的黄金段,可学过普通心理学后,回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不禁想,很多的现象都是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的。由此忍不住想用部分的概念,来尝试着分析我家小儿成长中的一些变化。

感觉―外部感觉(肤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而全身发紫,生下来就直接去了儿科,之后一周都放在暖箱。现在想来,暖箱一方面是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说,让婴儿延续在母体中的温度,让他感觉安定和安全。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来验证以上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婴儿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脚心和生殖器官就已发育得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从降生人间的那一天起,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为他刚出生的一周都在暖箱,所以无法母乳喂养,只好用奶粉,且在此期间,亲人只能在窗口看着小小的他在暖箱中安睡。等他回来之后,他对母乳的兴趣不大,从味觉来说,他更喜欢喝那甜甜的奶粉,而不是吃起来费力的较淡的母乳。喝水亦是如此,加了葡萄糖和白开水,他更偏向前者。

婴儿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会看着你;你拿着小摇铃摇出响声,他的小眼睛也会马上跟着过来。

确实,婴儿从一出生就具备了感觉,让他感受着从环境传过来的各种信息。

所以,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多抚摸婴儿,为什么要和他多说话,为什么让他听音乐,为什么让他闻一些味道,为什么让他多看五颜六色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以外部感觉为出发点。

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如果说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于机体之外的适宜刺激,那么内部感觉就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

我对此印象最深刻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几个大的运动特征要求:

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会坐、八月会爬、一岁左右学会走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细动作的练习,比如手握积木、撕扯纸、拿饼干、穿珠子等。

这样的联系,对于他的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都是很好的促进和提高。同时也让欣慰的是,之前歪打正着,注重了这样类似的锻炼,小家伙现在协调和平衡性都还不错。

知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无非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让他能够在各种环境和事物面前,形成更完整和更正确的知觉。

小孩要多经历、多看,增加他的Chunk,即心理容量。坐过飞机的小孩,比只坐过公交车的小孩,Chunk更大,因为飞机表示着距离的加大,所经历事物明显的差异。

曾经看过媒体中的报道,就说美国的一家子,边旅行边生活,在旅行的途中生下了几个宝宝,带着宝宝一起看世界。这样出身的小孩,看过了各地的风景,感受了更多的迥然差异,他的chunk一定很大,心胸也将更宽广。

在这点上,我和他爸爸也曾达成共识,如果有机会外出,就带他多出去看看。每逢有旅游机会,二岁之后基本都带他去;平时周末也会带他出去看看一些新鲜的东西。现在想想,如果当初知道这些理论,可能会做得更好。现在错过了,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联系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说起内隐记忆时,在我宝宝身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他一岁的时候,我们经常给他放一些儿歌,还有班得瑞的一些经典曲目。那时候他外婆还说,这么小给他听,他能懂什么呀?后来停放了一段的时间。在他2岁,学会说话后,再给他放听时,他竟然能跟着声调一起哼。现在想来,应该在无意识状态下,他自动地对1岁时听到的音乐做无意识的提取吧。

对于记忆过程,小孩子有他独特偏爱的识记方法。曾经有人问:“背唐诗对小孩有帮助么?”学过心理学的人肯定会坚定地摇头。如果放在之前,未听过心理学的课,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赞成的。“背知识是没用的”,这点在幼儿的教育上,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因为这样的记忆述属于机械记忆、陈述性记忆,死记硬背之后很快遗忘,而且容量有限。

那什么样的识记方法更能保持记忆呢?对于幼儿而言,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或者是体验式的识记,或是有故事情节似的片段记忆,都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想起儿子在中班时,老师们教小朋友们认识中药,号召家长们配合收集2~3种中药。一边给他们看图片,一边给他们看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小朋友乐于其中,同时长了见识,认识了很多中药。看来,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运用已经相当有心得。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用一些记忆方法去加强他的记忆。比如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经常问他: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呀?你觉得兔子怎么样啊?一方面,让他自己思考,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他自己的复述,回忆了故事内容,延长了记忆,将一些有效地信息,通过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

以上就是从我家小儿身上,体会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点点滴滴。虽提取了普通心理学中几个概念而已,却衍生出如此多的启迪。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叶亦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斯著,杨艳云等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4篇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是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二是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三是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四是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五是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六是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一、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幼儿艺术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其对“美”初步的审定和感受能力,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新一轮课改积极探索的一个改革方向。但是,较多的家长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却对此有着“误解”,极大地阻碍了幼儿艺术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数众多的家长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希望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增加艺术细胞。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也不管孩子接不接受,便将其强制地送到兴趣班或特长班去接受教育,而对孩子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的效果一律以“弹得好不好,画的好不好、跳得好不好”或考过了多少级来衡量,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无提高,使孩子的内心期望、兴趣爱好与现实中家长的强迫相向而驰,甚至越走越远。由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较严重的功利化思想。他们只是看到了明星效应,更有甚者是为了圆自己的“星梦”,一味地把重担压在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对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发展潜力置之不顾。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存在误区

好奇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艺术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如此,这本应受到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培养。但是,我们大多的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过多地注重孩子对知识经验的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视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教育,忽视了孩子情绪情感的主动参与,更忽视了孩子对美自由阐释和表达。这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找到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以文艺心理学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各项要求,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新体系

(一)将单纯的技能技巧性幼儿艺术教育转变成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初步形成和充实性教育上来单纯的技能技巧性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正确描述、制作和表演技巧上,完全忽视了幼儿个体对艺术精神的感悟和自主表现,制约了儿童的审美潜能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主张和当前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立体方面的基础和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具有先天性与遗传性但能力的发展成熟却有赖于后天教育。审美感悟教育是文艺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其能体验到审美对象传达的含义。它也是引导幼儿感知、理解美的事物,发掘和培养幼儿审美创造潜力的教育。我们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时应努力做到:

1.让孩子们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了解大自然,通过观摩形态各异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引导孩子感知事物颜色、声音、位置、空间位置、运动轨迹等,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孩子的校外生活、开拓视野,还能让其逐渐形成对生命运动模式的感悟能力。

2.生活平淡枯燥,但平淡的生活则能孕育出生命与神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都是以形象化的状态呈现,孩子置身于生活中,其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交流与碰撞,但这种交流是肤浅的、残缺的,习以为常也就成了漠然和平淡。所以不经引导、点拨,在学生的眼中难以发现神奇的形象,更谈不上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应该给生活注入新鲜与好奇,让幼儿充分感情其内涵与魅力,体味原本平淡的生活竟然如此地有趣,令人着迷,在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挖掘出形象的丰富与神奇,为幼儿步入艺术殿堂铺好第一块砖。

3.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孩子直觉感悟和把握社会中美的事物的本质,提高发现美的能力。社会美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而心灵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说明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是驱动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对美的欣赏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4.多欣赏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艺术作品,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同样,想象在幼儿的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更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想象中产生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顺利地掌握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提高、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将模仿教育转变为审美情感教育,突出审美情感的陶冶

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张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而模仿教育把幼儿艺术教育变成简单的机械模仿,改变了幼儿艺术教育“自由创造”的特征,使幼儿艺术教育失去了“情感意味”。艺术情感是审美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创作者融入艺术作品的情感,也包括艺术欣赏者能动的情感体验的情感扩散,它具有独创性、超越性、细腻性和典型性等特征。因此,艺术情感最能感人、动人,一旦被主体接纳,能充分激发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培养艺术情感是幼儿艺术教育重要目的之一,为此,必须做到:

1.选择具有丰富情感类型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作品供其欣赏,使幼儿在艺术欣赏中去感受和理解作品,丰富和激发自己情感。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情绪、情感体验,学会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审美情感教育的基础;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3.合理引导幼儿在创作表现活动中通过口头语言、角色扮演、“涂鸦”等有效地表达情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他们可以借助简单的口头语言、角色扮演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三)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审美教育在幼儿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整体建构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文艺心理学研究者们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一般以分科形式进行,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各自有独立的大纲,甚至,不同的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幼儿艺术教育的整体性和各种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幼儿艺术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艺术教育本身,应该走向综合化,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儿童某种艺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整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获得美的熏陶。综合性艺术教育培养的不是给予儿童简单的技艺知识,而是达到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与此同时,我们应坚持从幼儿生活和兴趣出发去整合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在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回归于幼儿的生活。这样能够使幼儿快乐地接受教育,使幼儿人格得到健康、自然、和谐的发展,从而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5篇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辅助,需要具体生动的事实及体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做事和做人,而且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把他们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赋予他们工作者的角色,这种地位的变化和角色意识对学生的潜能具有巨大的开发作用,能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姜大源教授所说:“我们所面对的人是有生命的,基础不完全是事先打好的,在强调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基础上,人就像一棵树,随着不断生长,其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人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设计自己,在动态的过程中充实自己。”①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能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下幼儿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设置“用实例说明影响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收集儿童10条趣语,了解分析幼儿的思维特点”“用'填补成画'来分析幼儿想象的特点”“记录一则幼儿同伴交往的真实情景”等实践操作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对象,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知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分析心理特点的方法,并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由于鲜活工作场景的刺激,中等职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价值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基于行动导向的《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幼儿心理学是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教材内容结构按照“概念、规律、应用”三条主线展开,宏观上把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有机整体,这种编排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教材虽然也注重联系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但由于概念和规律的抽象性,提纲化的应用要点,学生缺乏直接经验,造成知识教学点抽象而空洞。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与学要侧重于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分析和计算。因此,本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实际应用的目的,教学时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幼儿心理学》的教学重点放在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幼儿师范生学习效果和设计及对幼儿的教育训练上。诸如运用感知规律设计一段讲授内容或制作一种幼儿园教具,要求突出具体性和形象性。“记忆”一章,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记忆策略的训练上,让学生设计10个英语单词的巧记法,学生创编出“Can+did+ate能做事能吃的人就是候选人”“P+last+ic婆婆的最后一张IC卡是塑料的”“Miss+i+le小姐和我看到导弹乐了”等有趣的记法。让学生设计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学生设计“辨颜色”“找物品”“飞机降落”等趣味游戏,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心理学知识的价值,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基于行动导向的《幼儿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法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②,在实践过程中,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③这里所指的能力已不仅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还涵盖了与人合作、交流、表达的社会能力以及发现职业机会、设计实现人生计划的发展潜能。这三个纬度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行动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与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开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一个项目的完成是从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到实施、评估与反馈的全部过程。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余花较多的时间完成一个项目,同时教师也需要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和指导。如学习“儿童心理健康”一章,针对儿童偏差行为的矫正进行项目教学。学生6人分为一组,组成幼儿心理个案干预小组。

第一,项目组成员共同分析项目任务。通过各种途径(如教师、网络、行业人士)收集信息,各小组根据自身能力与兴趣自主选择项目目标,如“入园焦虑”“攻击”“社交退缩”等。

第二,拟定项目实施草案,制定工作计划表等。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幼儿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方案包括:制定活动总目标与层次目标;活动实施步骤,如采用主题单元系列方式;选用方法(主要是游戏法),由于游戏的情节和玩具对幼儿极具吸引力,而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又是幼儿乐于接受的约束,游戏中宽松的心理氛围基本上能实现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标。

第三,项目实施。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完成项目计划;学生要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定期检测中间结果并及时纠错,调整计划。如利用游戏对社会退缩幼儿进行干预并发现问题。由于游戏的象征性,“缺乏和真实世界进行的真实互动”④,孩子们在游戏内外表现不一样。如何将幼儿从游戏情景引入真实生活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真实与象征性的维度分析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构造游戏的特点,将它们分为不同的层次,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游戏情境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减少幼儿的退缩行为。

第四,评估与反馈。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与质量,包括自我评估及他人评价;探讨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联;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提出改进意见。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中职学生行为自控能力、学习能力比较弱,他们习惯于“灌输式”的学习,所以对完成任务感到非常困难。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6篇

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愉悦的、放松的、积极的、活泼的、乐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对教师有深厚的信任和认同。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学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良好的课堂氛围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就显得更重要了。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幼儿心理学课堂氛围呢?

一、在课堂上穿插心理游戏

虽然是幼儿心理学,但很多知识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大量的贴近幼师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在课堂上我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心理学现象,学生非常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

开学第一节课,我通常都不介绍课本内容,而是与学生做有趣的心理游戏。如我请学生听我口令“请你现在不要在头脑中出现粉红色的大象”,结果学生回答他们头脑中偏偏出现了一头粉红色的大象;我在黑板上画出几个错觉的例子,学生没有立刻反应过来;我带领学生走上讲台,把手放在胸口,大声地说出“我喜欢我自己”,跟同伴互相说出“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些都是心理学经典的游戏和测试。学生非常兴奋,对心理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以至于每节课到教室,学生都会大声地喊出“我喜欢我自己”。在课堂上穿插小游戏,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二、真诚地鼓励学生

幼儿心理学的课堂上,我常以大姐姐的身份介绍我学生时代的趣事,当然是跟学习心理学有关的,或者介绍心理学老师与我们的交往中的趣事。激起他们对心理学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同时,在课堂上,我贯彻这样的原则:“同学回答问题没有不对的,只有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可以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也可以站着回答问题,还可以到讲台前结合黑板演示回答问题。某同学回答不完善,学生还可以自由补充。这样宽松的课堂回答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感觉很轻松,感觉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在考查他,而是一种游戏。

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微笑着专注地听,学生也从我的眼里看到了真诚宽容和鼓励,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三、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打下基础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用性很强的部分。我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解答学生有关心理方面的疑问,学生反应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来向我咨询小侄不爱说话怎么回事;妈妈是不是有点强迫症的倾向;我是不是有点抑郁的倾向,如何预防?当我成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的同时,学生也巩固了心理学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心理学的魅力。

四、做好学生的榜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认可,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前提。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应用广泛,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尽力做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心学生,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我都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对于每个学生我始终怀有良好的期待,让他们总是在良性的评价中不断进步。我想这也是对课堂的延伸。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学 游戏 幼儿教育

一、前言

幼儿是指3、4岁至6、7岁时期的儿童,此时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并逐渐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但限于自身的不足,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会。这种强烈的需要与自身现实产生了矛盾,他们选择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氛围的情境并积极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游戏。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大大加快。本文主要就幼儿心理学基础、幼儿游戏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二、幼儿园游戏的心理学基础

1.幼儿游戏心理的本质特点与游戏课程

游戏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上的教育方案。关于游戏的本质有很多论述。传统理论学者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生活练习活动,而席勒斯宾塞则把游戏看作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当代的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中国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孩子的某种机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况时,训练才能奏效。他还认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他们的自然顺序,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模式在环境作用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有一定的生物内在进度表,并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所以,格塞尔十分重视行为的年龄值与年龄的行为值。

2.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幼儿游戏能满足幼儿身体器官发展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在生理上需要不断地变换行为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独立地做各种动作,使得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参与活动并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在游戏时,总是能够获得愉快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游戏中,他们能够不停地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但若让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势会就使他们感到厌倦和不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是幼儿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需要表现,也是引导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幼儿在游戏中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操作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而进行一系列模仿、表现与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象征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智力发展存有两种水平:已有水平和可达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区域就是幼儿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独立地进行各种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也高于他日常的行为,促使幼儿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日后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而游戏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在与成人的游戏交往中时刻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关爱,产生依恋感。而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了同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交流彼此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这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尊重与合作,以满足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个体在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念、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的诸方面具有的特质,幼儿期是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游戏对幼儿来讲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借助游戏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以获得心理平衡。而当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时,他会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借此树立自信,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能够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学会增强注意力。另外,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最初的道德感,为幼儿道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影响

游戏是一种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性创造活动,既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方式,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学则致力于解放幼儿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促进他们认知能力、身体机能和社会化需要的发展。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学模式提倡幼儿间的合作性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因此,游戏教学模式取代上课教学模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游戏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游戏本身与教学相等同。这是因为游戏无外在目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追求活动过程的价值;但在实践的幼儿教育中,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仍存有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伪游戏教学模式的存在。这种误区有两种表现:第一,幼儿教育工作者把游戏作为幼儿纯粹的娱乐行为,游戏只是幼儿紧张学习后的一种放松,是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第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往往更多地被用作教师传递知识经验,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介或载体,是教师控制教学行为的一种工具。在这种所谓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游戏的进程向着他们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以幼儿的符合度作为评价幼儿的标准。如此,整个游戏就成为教师导演的一出戏,学生成为被动执行角色的演员,幼儿所特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局限和压制。此时的游戏体现了强烈的功利性,这种违背游戏本性和幼儿教育本真的游戏教学是伪游戏教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游戏教学,应该是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游戏教学的本质在于注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发挥创造力以获得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协调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四、游戏心理学对游戏课程的内涵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教育性很强的主体活动,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要正确地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绩效。但幼儿发展规律的特点提醒我们,要想通过游戏实现对幼儿的教育,使游戏和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落到实处,游戏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需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加强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削弱了发展功能。因而教育者必须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反过来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内容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要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自我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课程应以幼儿游戏心理为基础。游戏课程的设立应从教育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深入挖掘和探讨。开展符合幼儿游戏心理的游戏课程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游戏课程应是以符合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游戏活动方案。当然目前这一问题的探讨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1-202.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婴幼儿;餐具;设计研究

1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主要研究关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即从最初的认知过程,再到人怎样“获知”,以及知后又怎样“用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世人称之为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他将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而0至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一时段是人思想的发芽期,是未来成长的基石,它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心理演变的全部过程[1]。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儿童认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更多致力于儿童产业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的关注。只有全方位剖析儿童的心理认知,设计师才能通过婴幼儿认知心理学分析设计出符合婴幼儿所需要的产品。

2国内外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通过对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下实体商场、超市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市场婴幼儿餐具产品品牌众多,国产品牌产品与国外品牌产品共存,笔者经过与部分销售人员交流得知,国外品牌的餐具产品销量要优于国内品牌。大众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由以往相对传统、中规中矩变为喜好设计新潮、设计感较强的产品,除了关注产品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外,更多的是注重产品的品质。

2.1国内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国内婴幼儿餐具品牌有Babycare、小白熊、可优比、百乐思等。从当前市面上婴幼儿餐具产品来看,款式五花八门,餐具造型以圆形、多边形或动物仿生为主,功能单一,设计简单不精细,缺乏趣味性;色彩大红大绿,较为艳丽,缺乏品质之感;一部分产品缺乏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生产商对产品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材质及安全性等,对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往往比较忽略。

2.2国外婴幼儿餐具设计现状

国外婴幼儿餐具品牌发展相对成熟,如贝亲、Munchlin满趣健、Innobaby依路比、Kizingo、Pororo啵乐乐等。国外的婴幼儿餐具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方式,对材质的环保也非常重视,从餐具的造型设计到颜色搭配,除了满足婴幼儿舒适的用餐体验外还具有益智性。部分品牌将婴幼儿餐具与现代高新科技结合,父母可用手机APP与幼儿餐具相连,随时感知食物的温度,还可播放音乐,智能有趣,寓教于乐,使婴幼儿在享用食物的同时感受到用餐的快乐,爱上吃饭这件大事[2]。

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婴幼儿餐具设计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生长发育最为弱小的阶段,身体与心智都处于启蒙发育期。在设计婴幼儿餐具时,首要考虑的即是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时应避免一些物理的伤害[3],保证婴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例如,婴幼儿在用餐时因手部还未完全发育导致不灵活,往嘴里送饭比较困难,那么设计勺子时便要考虑其造型的易抓握度。同时还应考虑餐具结构的安全性,防止造型尖锐用餐时被刮伤等情况。另外,餐具的材质应挑选无毒无害物质,同时婴幼儿餐具应易清洁,避免卫生死角导致幼儿肠道问题的发生。

3.2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着重体现在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凝注力主要集中在人[4]。易用性原则的重点在于易识、易学、易用,无论是餐具产品的造型、色彩,还是功能都应该反映在对婴幼儿的关怀。产品应符合人体工程学,不合理的设计会增加使用的疲劳感,使婴幼儿产生厌学、厌食感,不利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例如美国品牌Kizingo弯柄勺,如图1所示,专为6—14月龄幼儿研制左手勺、右手勺设计,可根据婴幼儿进食习惯自由选择。手柄处短而宽的设计,使小手随意抓握,适用于刚开始学吃饭的婴幼儿,能让宝宝很稳的从碗里将食物舀出来,相较于横向直勺,学习阶段不易入口,吃饭很费力,弯柄勺无论是舀食物还是进食都比普通直勺便于掌控方向。拇指处的凹陷设计训练幼儿的抓握能力,同时提高拿勺子的平衡性,增加使用时的稳定性。浅槽勺设计,适合幼儿咬合,底部的凸点不但能增加稳定性,还能避免直接接触桌面产生污染,像长了“脚”的歪把勺。这款倾角和曲线设计的歪把勺,科学弯曲、一体成型,让婴幼儿轻松学吃饭,能够锻炼幼儿独立自主进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婴幼儿产品。

3.3趣味性原则

婴幼儿在用餐时很难精力集中,为了能够顺利用餐,餐具一定要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以此增加婴幼儿对餐具的喜好,提升进食的好感度。此外,还可利用多种手段对婴幼儿餐具造型进行创新设计,使餐具造型充满趣味性,从而为其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用餐环境。让婴幼儿爱上就餐过程,将家长从喂食的烦恼中解放出来,可谓一举两得。婴幼儿餐具趣味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上。通常卡通造型更易于被婴幼儿接受,色彩选择上会根据产品的外观形状扬长避短。当前市场上富有趣味性的婴幼儿餐具主要以卡通造型或卡通图案为主,或将餐具产品与潮流好物、新兴科技结合,使婴幼儿在用餐时刺激食欲,顺利进食。如美国品牌munchkin满趣健的笑脸餐盘,如图1所示,单只左右勺+笑脸餐盘设计,外型时尚笑脸、童趣十足。盘中凹凸设计,笑脸突出,可作为阻挡物,同时笑脸盘深度更深,食物不易舀出,是轻松搞定调皮小淘气打不翻的放心碗,增加了孩子成功进食的几率。婴幼儿是天生的探险家,对他们来说,未知的世界都愿意用手触摸、敲打进行探索,底部吸盘设计稳健吸附,牢牢抓住桌面不易打翻,使幼儿餐具在满足吃饭功能的情况下更具有趣味性,让吃饭变成一项快乐好玩的事情。再如韩国品牌Innobaby依路比小鸡餐盘,如图1所示,其较注重产品细节,设计精致,以确保餐具能够便捷高效的使用。餐盘整体外观为小鸡卡通造型,为吸引宝宝眼球增加食欲,用色大胆新颖,有活力橙、热情玫红、蒂芙尼蓝可供消费者选择。Innobaby依路比小鸡餐盘鼓励幼儿自我喂养,是培养手眼协调性的创新育儿用品。

3.4益智性原则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有助于儿童快速成长学习。婴幼儿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也是婴幼儿学习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及其家长应把握好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智力的启发。如一些能够培养婴幼儿身体与脑力协调发展的餐具产品。如运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色彩刺激婴幼儿的视觉系统,从而促进大脑发育。再比如可针对不同月龄阶段研发激发婴幼儿智力的产品[5]。或运用卡通动物、植物造型图案潜移默化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育,将餐具与益智性巧妙的结合,益智有趣的同时,寓教于乐,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日本品牌贝亲开发设计的一款辅食餐具套装,如图1所示,专为满足6个月至3岁,从母乳过渡到辅食阶段再到独立进食的一款餐具,其套装包括:饮水杯、辅食碗、分割餐盘、叉勺、哺喂勺、叉勺便携盒。多功能餐具组合,单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独特感,同时满足不同月龄孩子的用餐需求。餐具碗盖为多功能设计,翻转后可当作为碗碟使用。分隔空间多样化,可搭配多种食物,引导婴幼儿认识食物种类,采用的迪士尼米老鼠图案设计,造型可爱Q萌有趣,是一套会讲故事的儿童餐具产品。橙色调餐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用餐环境,让孩子享受欢乐“食”光。不仅能训练婴幼儿主动进食,还能教会他们识别最基本的形状和颜色,是一款有助于儿童智力开发的餐具。

4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婴幼儿餐具已不再只为满足基本的吃饭功能,应向趣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餐具与儿童的互动,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国内的儿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应提高自身品牌产品的核心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婴幼儿餐具产品消费者及其使用者的青睐。这就要给婴幼儿餐具设计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实用性与使用性的同时注入新的功能使命,并融入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趣味性设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儿童餐具品牌。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 幼儿 兴趣班 身心健康

一、当前兴趣班的现状

兴趣班,是为了满足儿童兴趣需要的学习组织。通过“兴趣构建”来发展孩子的童真和好奇心。学习动机理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孩子应该“琴、棋、书、画、外语”样样精通,这就是被扭曲的素质教育。

(一)兴趣班的种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奉为真理的教育理念。林林总总的兴趣班、特长班,诸如舞蹈、武术、美术、陶艺、珠心算、电脑、钢琴、小提琴、古筝、英语、奥数、作文等充斥于幼儿园和培训机构。

(二)社会各方对兴趣班的态度

叫停幼儿园兴趣班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个趋势,还幼儿一个零负担的童年。据调查反馈,66.23%的家长认为参加兴趣班对孩子是有利的。只有3.90%的家长不希望送孩子去兴趣班,29.87%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以后再决定。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其下了禁令,一方面幼儿园方又依然开得火热。显然,问题的症结既在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家长的焦虑让“起跑线”过于前置,到了连幼儿都要被鞭策的程度。

(三)幼儿兴趣班的选择

对于兴趣班的数量,在父母的心里孩子上的兴趣班越多学的越多。据对1500名学龄前儿童调查大部分孩子参加了1-2个特长教育兴趣班,有的参加了四五个,特长教育兴趣班的孩子一天竟然上3-4个。

很多家长不了解幼儿真正的兴趣,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的,认为自己感兴趣的孩子也会感兴趣。当然,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家长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园中班”,并非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孩子的兴趣被异化,过早被套进思维固化的笼子。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班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父母心理

1.从众心理。对问到孩子要不要参加兴趣班的问题,家长通常回答:“别的孩子都参加了,没办法我们的孩子也要参加”。有的是盲从或攀比,看见别人上他就上。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逼迫孩子学特长是盲目的“赶大流”。

2.急于求成的心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年轻的父母往往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感觉正常幼儿园的教学教的太少,希望通过各种兴趣班增长孩子的知识和才艺。

3.补偿心理。父母认为过去由于教育条件和设施有限,父母希望自己原来缺失的不能再让孩子缺失。其次,大多数父母平日里忙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希望通过给孩子报兴趣班,让孩子开心,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二)孩子心理

1.兴趣心理。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攀比跟风心理。幼儿看到自己的好朋友上了兴趣班,叫其父母也给自己报兴趣班。

3.获得奖励的心理。孩子不想去兴趣班,父母便百般诱惑和哄骗,孩子便去上了。后来孩子发现只要去上兴趣班孩子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三)学校心理

1.学校创收。对于幼儿园或培训机构来说,兴趣班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收点。为了培养孩子父母都舍得花钱。

2.增加竞争力。幼儿园通过开展各种兴趣班吸引招生,增强学校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三、兴趣班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

兴趣班也有它的优点,比如说可以学些基本的入门知识;扩大孩子的社会交往等。兴趣班存在很多缺点。

(一)分散幼儿学习主干课程的注意力。学龄前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过多的兴趣班让孩子不但分散了学习主干课程的注意力。

(二)失败的体验,引起自卑和厌学。有些幼儿在兴趣班学习跟不上,产生挫败感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11]。有些幼儿园的兴趣班出现了“小学化”,给幼小的孩子过早灌输过难的知识,要么学不会产生挫败感;即使学会了,小学又要重复学习,容易心态浮躁,上课不认真。

(三)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很多父母用兴趣班代替了游戏。兴趣班给孩子增加了工作量,对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包括升学压力过大和双休日参加兴趣班等。

四、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分析幼儿是否适合上兴趣班

幼儿期的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幼儿末期的脑和神经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幼儿的认知活动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给幼儿选取兴趣班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

幼儿时期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复述,对于兴趣班教过的东西,单纯复述记忆,增加了记忆负担,而且幼儿很难按部就班的把学的东西进行重复达到记住的目的。所以很多情况可能只是过目而忘了。有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兴趣班或学习班,根本没有顾及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程度。

五、讨论

幼儿的早期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目前很多家长在上不上兴趣班的问题上很纠结:是让孩子快乐的玩乐,还是不让孩子学。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R.Rogers)提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具备四个条件:A学习具有个人参与性质;B学习是自发的;C全面发展;D.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9]。但是幼儿期的儿童由于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根本无法达到有意义学习。只能靠老师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帮助不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是自发的、原型的,它能激励孩子去探索去追求,所有家长注意发掘、保护、支持和引导才会形成真正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于忠宁.扼杀童真的“兴趣班”[N].工人日报科教周刊

[2]鲜晓荻.孩子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时光[N].贵阳日报.社会周刊

[3]姚芳美,张燕,郑心怡,叶陆萍.关注幼儿技能型兴趣班[J].时代教育

[4]周艳.办好少儿图书馆兴趣班之我见[N].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幼儿心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22-02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下一篇:心理防御机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