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法律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3:12

幼儿法律知识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强;幼儿园;法制教育;和谐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幼儿园中的法制建设逐渐受到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通过在幼儿园教育中潜移默化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能够使法律知识逐渐影响学生的生活,而且很深刻。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尚小,社会经验几乎为零,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事件时缺乏应急能力,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危险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加安全地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对幼儿进行法制建设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让他们直接记忆枯燥的法律条文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怎样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呢?

一、从珍惜生命开始法制教育

幼儿园的孩子犹如含苞待放的小花朵,没有经历过风雨,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就要从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躲避过往车辆;发现火情时要及时通知,或者拨打火警电话119;遇到暴力事件(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时要在保证自身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想办法脱身,然后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0或向别人寻求帮助;教会学生要懂得拒绝陌生人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如果不及时教给孩子就会是他们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中,老师还要逐渐向学生渗透哪些行为不能做,比如禁止学生玩火,不能将火源带入幼儿园;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在发现有人落水时不要盲目下水救人,更不能因害怕而快速离开,要大声呼救,找附近的大人过来帮忙;自己在家或晚上睡觉时要关好家里的门窗,防止自身财物被盗;在公共场所或学校时要遵守公共秩序或学校安全规范,不追逐打闹,不登高爬墙等。

二、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歌曲、寓言故事中,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例如,带领学生进行《爱心树》的绘画时,在书中有这样一幅画面:画中没有描绘树的表情,但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凄凉画面,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大树的悲伤,树枝被人们砍下。以此教育孩子们要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例如,教学生识别人民币的圆角分时,可以告诉他们人民币上印有我国的国徽,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尊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得在上面随意涂抹、损毁。

三、要循序渐进对幼儿园孩子渗透法制教育

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通过一次游戏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思想向学生说明,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引用一些法制案例,或学生身边可见的实例来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哪些是违法行为,是法律所禁止做的,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行为活动创编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例如,孩子们对好玩的玩具都很好奇,别人有新玩具自己也想要,总想据为己有,老师就可以通过创编故事教育孩子们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样的行为更是不可取的,然后让孩子们讨论这样的行为蔓延下去的后果,将孩子的这种行为从根源处掐断。在幼儿园教学管理中,我们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创建安全文明的幼儿园努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知法懂法,幼儿园老师首先要对法律知识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使幼儿园生活更加和谐。

作者:姚彩红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小瑛.浅谈幼儿园安全问题:结合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法律意识;专业法律素养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课题号:ZJE1214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1-4;G712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依法治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特点。201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完善幼教法律法规,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法律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规划纲要目标的实施和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淡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法不依。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广大的幼儿园教师们更应该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幼师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年龄、性别和职业),她们的法律意识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应进一步加强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党中央曾多次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守法意识清晰,有坚定法律信仰的优秀学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采取“灌输”的方式,要更注重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高职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点,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提高法律素质的良好环境。在学校内可充分利用开设法律课程、聘请法律专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案例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活动;学生工作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例如班报、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传播、咨询、出版教育法律知识,在学校形成知法、守法、谈法、用法的风气。

(二)加强课程建设,发挥专业类法律课程的引领作用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高职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在专业类法律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具体法律常识的掌握还存在着不稳定的特点,极为影响从业后学前教育事业的稳定。要把法律精神的内涵以及依法治国的实质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标准和价值尺度,形成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法律的情感,坚定法律信仰,从而影响学生的法律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用法律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设置《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园法律工作解读》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区别的授课。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可以分小组讨论,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把原来枯燥的知识点在联系实例中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法律教育还应与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与职业道德紧密相连,重点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儿童权利公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将教育法律意识考核纳入幼儿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特别是对于师范生,在取得幼儿教师资格时更要加强对其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和考核。

(三)多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充实自身的法律知识体系

在高校,应该将法律的社会实践做为衡量大学生法律能力的一种尺度。所以,不光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己还应该走到社会去培养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见习、实习机会,多走入幼儿园,在幼儿园工作实践中体会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组织起来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法律知识的辩论赛,举办模拟法庭等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去法院进行旁听,使自己切身感受到遇到法律问题是如何进行分析,取证,解决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庄重,坚定了正确的法律信仰。逐渐的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积极守法,积极用法,用法律的视觉去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高校培养正确的法律信仰,建立完善的法律教育机制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懈的努力和大力支持。最终“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大学生一生不变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张波,张俊列.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1).

[2]李美锟.我国幼儿教师虐待儿童行为的法律干预[J].科教导刊,2012(2).

[3]詹瑜.论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新疆石油教育学报,2005,8(2).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3篇

一、概念界定

(一)隐性人身伤害

“隐性人身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是指因人为的过失行为或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所造成的身体或精神的不太明显的、发生效应较为迟滞的伤害。它是一种不太明显的伤害类型。一般以一种较为隐秘的形式出现,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或不被人们认为是伤害,其影响在学生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才一点一滴地逐渐显现出来。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隐性人身伤害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显性人身伤害而言的,二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其次,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再次,其后果不会立刻显现出来,很可能在过了很久以后才会有所表现;最后,隐性人身伤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另一种是非人为的。本文中的隐性人身伤害主要指的是人为性质的人身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幼儿隐性人身伤害,即指在幼儿园中幼儿所遭受的隐性的人身权利的伤害。分解这一定义可得出:伤害的主体是幼儿;伤害的客体为幼儿的人身权利;伤害的类型是人为的隐性人身伤害;伤害的执行者是幼儿教师;伤害发生的地点是幼儿园。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几点才能称之为幼儿隐性人身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形式和内容

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来自于幼儿教师的幼儿隐性人身伤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但前提是如果这种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直接造成了显性的幼儿人身伤害,比如打幼儿耳光导致幼儿失去听觉,用器物鞭笞幼儿造成幼儿身体伤残,等等,就不属于隐性人身伤害。幼儿教师体罚幼儿很多时候没有造成可看得见的身心伤害,比如罚站或是罚不准吃饭,这些情况在幼儿园时有发生,但是由于其并没有给幼儿带来明显的外伤,所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在幼儿园发生过这种事情。② 幼儿教师的心理惩罚。幼儿教师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或者完成某些教育任务,就会不择手段地对幼儿进行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往往都伴随着教师的不当语言和行为。比如教师对幼儿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威胁、恐吓等,以此对幼儿的心灵造成威慑和恐惧。这实际上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许一时之间能达到教师的某种目的,但若长此以往,定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影响其心灵的健全。③ 幼儿教师侵犯幼儿的隐私权。在园幼儿也是公民,也是享有隐私权的自然人,但是关于幼儿的隐私权很多成人并不以为然,他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幼儿享有隐私权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尊重幼儿的隐私权,他们会随意侵犯幼儿的私密领地,随意践踏幼儿本该享有的隐私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成人法律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人权利意识的淡漠,然而隐藏在这两个因素之后最基本的原因应该是成人不尊重幼儿。在幼儿园里这种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比如说在上完美术课后,幼儿教师把幼儿的作品拿出来放在门口走廊里展示,但在展示之前教师从未问过幼儿对自己的画作要不要拿出去展览。再比如幼儿教师经常会因为找东西或者是放东西而随意翻看幼儿的书包,或是教师张贴幼儿的在园表现于公共场所,这些实际上都是侵犯幼儿隐私权的行为表现。其中很多时候或许是教师无心的,因为一贯如此,教师也并未意识到这是侵犯了幼儿权利的行为,只觉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的规定。④ 幼儿教师忽视的不合理的生活或学习习惯。比如有的教师不允许幼儿在上课期间去盥洗室拉尿,必须等到活动结束后才能去,久而久之,有的幼儿便因此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亦或是有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看书写字的时候没有教会幼儿正确的坐姿,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幼儿本该享有的学习权利的忽视。⑤ 幼儿教师对幼儿高标准的要求。一些幼儿教师要求本班幼儿事事都要争先,时时都要保持优秀的状态,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要达到教师的要求,就连吃饭也必须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使得一些发展稍微滞后的幼儿产生心理恐惧和幼儿园恐惧症。

三、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

隐性伤害具有内隐性、延续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内隐性即是指伤害本身的后果不易被人察觉和发现,有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被人们发现,有的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滞后性即指在伤害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到伤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直到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先前的伤害所造成的后果明显表现了出来,人们这才注意到当初行为的错误。延续性即指伤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尤其指精神方面的,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而不像身体受伤经过治疗之后可能就马上恢复了,并没有什么后遗症,但是隐性伤害对心理的折磨可能是反反复复的,经久不散的。不确定性即指无论是伤害的来源还是伤害的方式或是伤害的结果都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每个方面都会有多种状况,才使得隐性伤害具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以上是隐性人身伤害的特征,但是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由于伤害主体、伤害客体、伤害行为和伤害环境的特殊性,因而除具备以上特征之外,我认为还具有以下区别于其他隐性人身伤害的特点。首先是伤害所造成的结果更加严重,甚至难以恢复。因为无论是幼儿的身体还是心灵都是人生的起步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并且幼儿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调控能力较差。成人的一次伤害可能就让幼儿产生了心理阴影,从此一蹶不振,更何况有的幼儿处于长久持续的被伤害之中。所以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受到的伤害,幼儿阶段所受到的隐性人身伤害很有可能产生难以复原的结果。其次是幼儿所受到的人身伤害更加具有隐蔽性。来自于幼儿教师的伤害,幼儿根本无力还击,而幼儿由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不完善性,所以一旦有伤害发生,幼儿不能坚强地应对,也不能很好地向他人倾诉来化解心理困境,更别说能清晰地表述给家长听。目前来说,也没有很好的渠道来监督幼儿教师的行为,所以综合以上情形,幼儿在园所受的隐性伤害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家长或他人发现。

最后一个特征是教师伤害行为的无意性。在幼儿园中发生的诸多针对幼儿的隐性人身伤害,教师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伤害,她们理所当然的把自己对幼儿的伤害行为当做是合情合理的;她们认为如何教育幼儿、选择自以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她们的权利;她们从没有觉得幼儿也是享有权利的个体,也有教师不能随意侵犯的领地。所以,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她们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侵犯了幼儿的人身权利,所以大多时候她们的侵害行为并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不知其可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故意而是无知。

四、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因为本文研究的视角是幼儿教师对幼儿造成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分析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

(一)幼儿隐性人身伤害产生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缺乏

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对有关儿童和幼儿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自身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尽的义务或是对幼儿享有哪些权利更是不清楚,更谈不上在知晓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履行自身的义务和维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法律意识了。所以,缺乏相应的法律素养是幼儿教师产生伤害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2.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足

很多时候教师对幼儿的伤害行为都是教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所引起的,比如说在幼儿喧闹的时候为了让幼儿安静下来就对幼儿大吼大叫,责备谩骂。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幼儿的幼小心灵来说是一种裸的伤害。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是一种机智,教育是一种智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做不好,就是一种伤害。

3.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和职业压力的原因

尽管有些幼儿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准,但并不代表着就不会有人身伤害行为的出现。有些时候由于自己的私人问题处理不当或是性格火爆,在幼儿园对幼儿作出过激行为也是有的。或是由于自己处理不好来自职业的压力,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对幼儿的各种行为见怪不怪,即使幼儿有不当行为也不去理会,这种忽视和懈怠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行为,这种不作为同样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幼儿隐性人身伤害的预防对策

1.扎实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我们经常说不知者无罪,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法律范畴,幼儿教师并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幼儿有哪些权利就可以推卸自己侵犯幼儿权利的责任。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法律的要求,也为了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更为了幼儿教师自身权益的维护,幼儿教师也应该努力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2.增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有了法律知识并不代表就会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称。人们既然懂得了法律的知识,就应该时时刻刻依法办事,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敬畏法律,也敬畏享有法律权利的人们。所以说,幼儿教师应该时刻用法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3.幼儿园应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幼儿教师过度自由而对幼儿任意妄为。但是比如有的幼儿园为了监督教师就在班级里安上摄像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侵犯了教师的隐私权,并且这样让幼儿教师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处于监管之下,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说,园方既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行为的监管,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得当,才能两全其美。既能有效地监督教师,又不会让教师感觉不自在,同时可以以此调整幼儿教师的不良行为,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

4.重视幼儿安全教育,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幼儿园历来也非常重视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但是有关法律的知识,有关幼儿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信息,幼儿园一般都会忽略,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不仅仅是一些防溺水、防火灾、防地震等避免自然灾害的内容,更应该告诉幼儿他们有可能遭受到的人为的权利的侵犯和人身的伤害,使他们从小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提高幼儿家长的法律意识

家长的法律意识对于保护幼儿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十分清晰地知道幼儿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如何维护幼儿在园时的人身权利,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来防止他人对幼儿权利的攻击。只有家长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有可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法定权益。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学前教育法制体系

依法治国是每个人权利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只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才能规范人们的言行。学前教育应该完善自身的教育法规,给相关人员以法律上的约束,才能有效地控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行为的扩大,才能给幼儿的健康成长一个法律上的保障。

五、结语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人身伤害行为不仅危及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安康,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幼儿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语言,都有可能会给稚嫩的心灵蒙上阴影。教师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就是减少了对幼儿的伤害;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就是维护了幼儿的人身权利。幼儿人身权利的维护不仅是对幼儿权利的尊重,更是对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策略的推崇。尊重他人的权利也就是尊重自己的权利,幼儿虽小,但权利是同样大的,尊重幼儿便是尊重幼儿作为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主题

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利用学园园务公开栏宣传窗口、国旗下讲话、晨间接待、早谈、教育活动、学园网站、电子显示屏、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发送短信温馨提示、班级QQ群、早谈、请法制辅导员进行一次法制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对幼儿进行一次"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教育方法,形成宣传声势,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以此增强家长的守法、用法意识,从而让法律走近每个家庭,让知法、守法的家长成为孩子们身边最直接的榜样与表率,达到向幼儿言传身教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

1.组织学习:为了真正把普法活动落到实处,让每位教师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学园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宪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五五"普法教师读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教水平。

3.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师生进行法治教育宣传,举行一次以普法为重点的国旗下讲话,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4.开展一次普法服务活动。结合"牵手把法带回家"幼儿带法回家活动,印发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在学园园务公开栏出一期"法制教育专栏":浅谈幼儿园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园舍。

5. 学园还请法制辅导员进行一次法制专题讲座。重点进行宪法、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对幼儿进行警示教育,加强幼儿遵纪守法的意识,让幼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增强法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总之,通过开展法制宣传系列活动,不但在广大师生中掀起了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执教能力,促进依法治园、依法治教的进程。

xx幼儿园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生;法制教育;案例教学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中央、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提出要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国务院更是针对性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学前教育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在这一形势下,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幼儿师资队伍是当前幼儿师范教育的迫切任务。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是幼儿师资必备的素质,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因此,加强幼儿师范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教,尤为重要。

一、加强幼儿师范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师范教育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界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见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教学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教育,如将职业道德、幼儿心理学等课程列为必修课,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对幼儿师范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牢记幼师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执业观、增强自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学生法律的教育却存在有意无意的忽视,这与当前我国社会法制发展的状况,以及幼师执业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幼儿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师范教育必须加强法律教育。幼儿师范学生未来就业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这些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辨别能力,是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对于教师来说,这些学生是弱势群体,面对弱势的学生,老师往往容易滋生厌烦的情绪,甚至是武断、伤害学生的行为。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很强的职业道德观,要有自我约束的意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要知道有些行为即使很容易做到、很想去做,但由于有法律禁止性的规定,一定不能做,增强他律的约束。2010年发生在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老师用电熨斗烫伤七名幼儿的案件,就是一起令人痛心的幼儿教师伤害幼儿案,从案件可以看出,该老师首先在行为上,漠视幼儿的存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肆意妄为,大加侵害;从事后当事人几次想自杀来看,其在思想上不知自已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已达到违法的程度。

我国法制的发展现状也要求幼儿师范教育中应加大法制教育的内容。当前幼儿教育还未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绝大部分幼儿老师的工作都是通过市场招聘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劳资关系主要靠劳动合同完成的,如何签定劳动合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幼儿师范学生在踏上社会时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也使法律对幼儿园学生的保护规定了更加严厉的措施,加大了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开展,公民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幼儿家长与幼儿园和教师之间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在日常工作中,明确职责和义务,减少纠纷,保护自身的权益。

幼儿师范学生的特点也要求幼儿师范教育中应加大法制教育的内容。幼儿师范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16-19岁,这个年龄正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负有刑事责任和享有完全公民权的年龄,这个年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年龄到来时,很多国家都要举办成人礼的仪式,提醒、告知孩子从这一刻起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规定这一责任和任务最为详尽的就是法律,因此在这一年龄段开展法律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还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完成的,政治思想素养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我国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有三大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是在初高中进行的;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是在高中和大学进行的。法制教育属于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大学进行的。中职教育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与高中不同的是,学生毕业后就走向工作岗位,不会再到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样一来,法制教育就出现了遗漏,造成政治思想素养的不足。因此在幼儿师范教育中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幼儿师范学生法律教育的重点

当前幼儿师范教育只在一年级开设了一个学期的《教育行政法律法规》课程,内容偏少,缺乏针对性,理论性太强,而且还主要是从职业道德角度来设置的,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幼儿师范教育不同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教育,对法律知识的讲授不须要太注重广度和深度,其目的是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即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法律意识教育,是让学生懂得法律的价值追求。在法制教育内容上的选择,应针对学生的年龄、未来工作的特点、服务就业的要求,主要选择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法的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刑法的刑事年龄和生活中常见的罪刑,教育行政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的内容。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6篇

在多年的律师生涯中,霍思明律师介入了不少在幼儿园发生的伤害事故案件的处理。他发现,在大多数事故中,幼儿园或多或少存在着未履行安全职责的情形:校园设施、设备存在安全缺陷;安全管理不到位,未及时制止幼儿做出的各种危险,未采取措施消除幼儿园中潜在的安全隐患;未对幼儿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发生意外事故后未及时、妥当地救助受害幼儿……这些失职,均构成了法律上的过错,意味着幼儿园须对事故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那么,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各项安全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甚至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呢?本书精心设计了五个部分,一步步让您获得幼儿园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情景再现

本部分收集了近些年来发生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在园幼儿安全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晨检、午休、接送、进餐、如厕等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幼儿园建筑、场地、装修、玩教具等各个细节,让教师们了解各种场合、各种情形下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问题分析

作者从法律专业、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等角度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诊断出事故的缘由,从而让教师们了解现行法律对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各个方面的安全职责要求,以及疏于履行职责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应对之策

作者结合多年来在处理幼儿伤害事故纠纷、协助幼儿园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归纳、总结出了较有代表性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安全工作策略。全书50条安全策略,可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引导幼儿园及教师探索、施行保护幼儿的安全之道,最大限度地防范在园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练习与思考

读者可以阅读到新的安全事故案例,并做一做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以此检测自身的法律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附录

附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原文,可供教师随时翻阅、查找。同时,“练习与思考”部分的参考答案,更可以验证之前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

(《幼儿园安全策略50条》,霍思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7篇

在餐后散步活动中,大三班圆圆小朋友排在队伍的后面,因圆圆的鞋子比较大(大出6厘米左右),一不小心碰在了大型玩具的圆柱上,左眼上方磕破了。教师与保健老师立即带幼儿去医院进行缝合,随即通知家长,家长到医院后反复询问幼儿情况,幼儿说是自己不小心摔到的,可是家长仍然不依不饶,一口咬定说这样的事情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定要幼儿园承担相关责任。面对这样的家长,幼儿园及班级教师该如何妥善处理?如何与家长交流与沟通?

对策一:宜说明情况不宜推诿辩白

当这样的意外发生,首先我们要反省一下:我们的工作是否有疏漏的地方?是否哪里想得不周全?要学会换位思考,幼儿在园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心里一定很着急,无形之中心里有股怨气。我们应先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向家长说明,不推诿责任,实事求是,如果有监控,可以调监控让家长了解事情的经过,但讲述时要注意方法、语气等。如本案例中教师见到家长第一句就说:“你家圆圆的鞋子太大,绊到了。”家长一听,火冒三丈:“孩子鞋子大,晨检的时候你们老师为什么没有提出来,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说我孩子鞋子大,那你们老师是干什么的,我们孩子到你们这里,你们负的什么责任?”教师如此责怪的口吻让家长十分生气,而首先应向家长讲述事情的经过,但不要突出孩子的鞋子大,当家长强调责任时再巧妙地避开家长的锋芒,说明幼儿园、教师没有过失。

对策二:宜互相尊重不宜吵闹冲动

我们与家长进行交流要建立在彼此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家长吵吵嚷嚷,我们可以冷处理,不能家长吵,老师不服气也与之对吵。圆圆爸好几次都是气冲冲地来到幼儿园,每次都说:“你们这个事情怎么解决?”教师耐心地回答:“不是正在处理吗?孩子的伤口痊愈会有个过程,还没到时间呢,您别太着急。”园长也真诚地解释:“大家都要讲个理,家长是讲理的,幼儿园肯定也是讲理的地方,您就是信任我们才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的。有理不在声高,大家都要换位思考一下,你们家长辛苦,我们老师的工作也是辛苦的,谁也不想发生这样的意外,现在需要的是我们大家理性对话与妥善处理,不冲动不盲从,让孩子伤口尽快好转。”

对策三:宜依法处理不宜听之任之

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教师、幼儿园的权利。对于家长的无礼要求,要用法律知识理性驳回。一天,圆圆爸气冲冲地来到幼儿园,说:“今天我把孩子送来了,晚上我不来接了,你们幼儿园解决。”园长心平气和地说:“圆圆爸,您是圆圆的家长,我们是圆圆的老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谁都没想到,我们也很难过,但事情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去解决。您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我们幼儿园也有作息时间,放学后你必须履行你监护人的职责,带孩子回家。”圆圆爸说:“到了幼儿园,你们就是监护人。”“圆圆爸,监护人不是随意改变的,不是因为时间、地点的变化进行改变,希望你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面对这样缺乏法律知识的家长,我们园方就要拿起法律的知识,让家长心服口服。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D91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47-03

一、重视学前教育师范生现代法律

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幼儿园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学前教育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影响着其教学、保育行为的合法性。幼儿园中教师侵犯幼儿权益的侵权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其不懂法、不守法造成,严重影响其教学工作的合法性、保育工作的科学性,甚至于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形象。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有效规范教学行为和保育行为。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现代法律

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幼儿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根本法为依据,在学前教育这一领域,国家于1989年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96年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享有的权利以及合法权益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2001年,在对幼儿主体性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情况下,又出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对幼儿的发展提出详细的规定,对尊重幼儿、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法律上的保证。

(一)平等对待幼儿的法律意识

我国《宪法》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中,公民的平等权成为最首要的一项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幼儿作为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宪法》保障每一个幼儿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有一个依法治园的和谐环境,享有受到公平待遇的权利,受到成人的公平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9条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平等法律意识的形成,是学前教育师范生最基本的法律素养的体现。

(二)尊重幼儿人格的法律意识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提到,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我国法律规定,人生来就享有人格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幼儿其主体性的特点体现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他同样拥有法律上的基本人权。幼儿的身份具有双重意义,其既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又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其既是一个社会公民,又是一个未成年的公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体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中也规定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因此,对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培养其尊重幼儿人格的法律意识,以幼儿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其年龄特征安排教育教学游戏和保育工作,使其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其主体性角色,不能把成人的不合理观点及方法强加于他们,同时也不能放任幼儿自然、自由发展,需要加强对其的引导,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从而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保护幼儿人身自由权的法律意识

幼儿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是其具体人格权的体现,也是人身自由权的保护内容。人身自由权,是《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内容之一,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和享受其他自由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作为与幼儿相处的教师而言,建立人身自由权的保护意识,是其爱护幼儿的根本体现,也是职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四)保护幼儿主动学习、接受教育的法律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拥有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保障幼儿生存、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权利,这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作为独立主体的幼儿也不例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对世界的探究,更多地体现为“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自我完成知识建构,这就是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本能需要,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从维护幼儿权利的法律角度,树立创造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活动的观念,这就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在这方面的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三、学前教育师范生现代法律

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对幼儿教师法律素养培养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系列讲话精神,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打造法治校园”为主题,全面贯彻县委《县依法治县实施意见》,落实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提高学校法制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教育系统特别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使全县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守法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校园违法乱纪现象得以有效遏制,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园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促使管理人员尤其是学校校长、园长牢固树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把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和任职的必修内容。

(二)加强中小学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师德建设和育人实践,组织教职工学习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着力提高指导学生学习法律、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意识与水平,促进广大教职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三)加强教职员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青少年学生是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总结以往法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校园”活动的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为此,重点开展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宪法教育。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养成尊重宪法的意识和观念,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做合格公民。

二是突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有选择地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坚持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继续全面做到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

四是大力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法制课师资培训纳入到教师统一继教培训计划中并严格实施,不断提高教师法制教育教学水平。

五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对学校、幼儿园的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重新聘任,聘任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强、作用大的政法系统退休老干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法官和干警、干部,以及机关、社区干部等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受聘后,学校、幼儿园要主动联系组织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六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幼儿园、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机制。建立以学校、幼儿园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网络。

七是建立法制教育网络。依托县教育局“校讯通”网络平台,建立和开设法制建设专栏。《县教育工作简报》也将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

八是利用外部力量开展宣传教育。继续聘请社会有识之士,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九是加强“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对建设于县二中校园内的“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加大硬件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基地的品位和教育水平,并辐射到全县其它学校,以基地的力量带动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十是继续开展创建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通过广泛动员有关学校争创示范校活动,促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四、方法措施

(一)采取课堂教育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法律进校园”的落实。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幼儿园法制教育课堂体系,发挥课堂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基础性、主渠道作用,制定法制教育计划,明确课时安排,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段和节点,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学法的效果。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法用法。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现身说法、法制征文、“学生带法回家”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继续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和“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以创建民主法制学校、幼儿园为载体,加强学校、幼儿园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不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学校、幼儿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要依法进行,并形成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五)建立学校、幼儿园法制宣传教育责任制。把法制教育纳入校长、园长任期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校长、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将法制学习培训教学作为教师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学法用法的育人氛围。

五、实施步骤

2014年,全县教育系统“法律进校园”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4月底前)。

重点工作:一是制定方案。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法律进校园”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二是做好动员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对“法律进校园”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月至11月)。

重点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重点工作推进表,采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好每项工作的落实,使“法律进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县教育局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底前)

重点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县教育局将对各学校、幼儿园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其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校园”作为“六五”普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要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合作,整体推进。

(二)制定计划,抓好落实。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校园”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将“法律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县教育局对学校、幼儿园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促进“法律进校园”活动全面开展。

幼儿法律知识范文第10篇

幼儿层面:因身体发育不完善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且容易出现受伤情况。

教师层面:教师安全责任意识不全面。教师只重视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安全,而忽视了幼儿在被家长接走后的安全教育,缺少对幼儿和家长在这方面的安全教育。

幼儿园层面: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如大型玩具的质量保障、安装保障、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度,幼儿园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不足等。

家长层面:家长的安全意识薄弱,忽略了幼儿玩耍时的照看。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不够,不能完全遵守幼儿园的离园制度,而当安全问题出现时有些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幼儿园的身上。

据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教师方面。

一方面,教师在平时要注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会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如游戏时的安全规则,当你在玩滑梯时要注意前后有没有其他小朋友,以免碰伤其他小朋友。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醒家长注重安全教育,请家长接到孩子后立即离园,避免孩子在离园时人来人往的高峰期发生意外,更不能与其他家长一起聊天,而放任孩子自己玩耍。

2.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要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并要落实执行。如定期检查围栏、护栏、大型玩具等;在大型玩具旁边写上游戏规则,告知正确的游戏方法;在家长接孩子时提醒家长游戏时的安全问题。此外,幼儿园园长必须多学习法律知识,通过法律的途径保护幼儿园和幼儿的合法权益。请一些法律专家或律师,给教师、家长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分析幼儿离园时发生的伤害案例,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3.家长方面。

家长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学会给孩子定规矩,离园时当孩子坚持要玩时,家长要和孩子定好玩耍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回家;当孩子玩耍时一定要照管好孩子,消除不安全因素;一旦出现意外,家长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幼儿园,要与幼儿园一起协商,妥善解决问题,以避免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是头等大事,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需要教师、幼儿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理解。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观点采撷:

可以发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职能作用,采取家长志愿者形式,每天邀请3-5名家长志愿者(依据幼儿园的规模调整数量)在孩子离园时进行看护,维持幼儿游戏的正常秩序。对于这些家长志愿者,幼儿园要有目的选择,既要有责任心,还要有充裕的时间配合,全职妈妈和相对年轻的爷爷奶奶都是不错的人选。还要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并告知其在执勤时的责任与义务。学期结束时,作为幼儿园也要对其进行奖励,一张奖状,一些给志愿者家长孩子的小玩具都可以。(安徽省合肥市丁香花园幼儿园 黄 健)

上一篇:公路设备管理范文 下一篇:公司文化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