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淋巴细胞范文

时间:2023-03-12 02:49:19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疾病; 感染; 病因; 异型淋巴; 形态学

异型淋巴细胞又称病毒细胞、非典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刺激性淋巴细胞等[1]。形态分为三型,Ⅰ型为泡沫型,Ⅱ型为单核细胞型,Ⅲ型为幼稚型。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血常规的检查质量都在下降。一方面缘于五分类分析仪生产厂家盲目宣传其对血液细胞辨认的可靠性,使医院检验科放松了对血液细胞形态学镜检的质量控制,甚至有的医院放弃了血液细胞涂片染色镜检的步骤。临床实践表明,即使目前最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辨认都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要求。分析仪不能将有核红细胞、少量的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区别开来[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197例经血涂片证实的异型淋巴细胞≥0.05的儿童患者临床资料、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以了解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价值,增强检验人员的认知性和责任性,提高复检率,尽可能减少漏检率、误检率,为临床迅速明确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或者为进一步检查做出正确选择及为临床及早合理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1年住院和门诊初诊患儿197例,男103例,女94例,年龄2个月~12岁,以1~5岁者居多,计123例,占62.44%,其他年龄段74例,占37.56%。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哭闹、全身不适,部分患儿有黄疸、腹泻、咽痛、皮肤斑丘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1.2 方法 常规消毒采集无名指指尖血液,涂片1~3张,干后进行瑞氏染色,步骤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1.3 异型淋巴细胞检查 采用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油镜观察。

1.4 异型淋巴细胞的辨认及形态分型依据 按文献[3]进行。综合详细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分析病因得出诊断。

2 结果

通过对197例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查,结果异型淋巴细胞增高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还存有其他病毒单一及混合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多样,以Ⅰ型(泡沫型)、Ⅱ型(单核细胞型)为主,Ⅲ型(幼稚型)次之,个别可见两种形态的异型淋巴细胞。见表1、表2和表3。

表1 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病因分布

表2 197例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混合感染的病因分布

3 讨论

从表1中看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除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还可见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巨细胞病毒、风疹等病毒性疾病。从表2中可以看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还见于几种病毒合并感染及病毒合并支原体、结核杆菌等感染。过去通常认为出现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是EB病毒感染所致 “传单”的特征性实验室依据。现代实验观察与临床发现,诸多种其他病原性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细胞免疫的敏感应答反应,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反应性变异T淋巴细胞增多所致,故异型淋巴细胞并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特有[4]。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患儿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17.77%、17.26%、12.18%。两种以上的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占8.12%。此外,病毒性肺炎合并支原体感染占1.02%,病毒性肝炎合并结核杆菌感染占0.51%,巨细胞病毒合并风疹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占0.51%,可见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复杂,比例不高的混合感染也不容忽视。涂片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患儿明确感染病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本文197例患儿的血涂片镜检,检出Ⅰ型异型淋巴细胞占57.87%,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占26.39%,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占15.23%,Ⅰ型、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同时检出的少见。Ⅰ型、Ⅱ型检出率最高,与文献[5]报告基本一致。Ⅲ型异型淋巴细胞核/质比例高,有核仁,染色质疏松,胞质嗜碱性,应与急性白血病的原、幼稚淋巴细胞相区别,后者有核仁,核染色质细致,胞质少,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形态学的鉴别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识别能力,阅片时特别要注意观察片尾及片边的区域,同时要求血片制作要厚薄适中,着色均匀清楚,忌用其他快速染色液。笔者认为,应重视涂片镜检异型淋巴细胞,提高复检率,可以弥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局限性,尽可能降低儿童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王凤计,曲垣瑞.血液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8.

[2] 张国平,冯莉娟.简明实验血液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3] 王淑娟,王建中,吴振茹.现代血液学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4] 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4.

[5] 林培国,杨晓艳,刘瑞明,等.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江苏医药杂志,2002,6(6):472-473.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2篇

关键词:SysmexXS-500i血液分析仪;人工镜检;检测;异型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病毒感染是由于外周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临床上常采用血涂片染色人工分类计数的方法计数其比例[1]。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SysmexXS-500i血液分析仪因其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异型淋巴细胞提示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的运用。为此,本文特将两种检测技术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4年5月进行异性淋巴细胞计数的标本150例,其中,以单核细胞型为主的标本有50例,以幼稚型细胞为主的标本有60例,以浆细胞型为主的标本有40例。

1.2方法 仪器及试剂:SysmexXS-500i血液分析仪;显微镜;乙二胺四乙酸二甲;血样采集采用硅化管抗凝。

检验方法:①人工镜检检测:将患者标本制成厚薄均一、体尾分明的涂片,采用瑞士-吉姆萨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观察下,选择体、尾处的血膜,计数100个白细胞。②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人工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的标本20份,人工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小于20%的标本30份,人工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0%,小于10%的标本40份,人工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为0%的标本为60份。将人工分类的异型淋巴细胞送至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记录各标本的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

1.3观察指标 观察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的的检测符合率。

1.4统计学处理 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检测符合率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人工镜检结果: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的标本10份,符合率为50.00%,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小于20%的标本15份,符合率为50.00%,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0%,小于10%的标本28份,符合率为70.00%,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为0%的标本为40份,符合率为66.67%。

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20%的标本18份,符合率为90.00%,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10%,小于20%的标本29份,符合率为96.67%,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大于0%,小于10%的标本39份,符合率为97.50%,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为0%的标本有57份,符合率为95.00%。

由此可知,SysmexXS-5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符合率明显优于人工镜检的总符合率(P

3讨论

异型淋巴细胞主要是由于病毒与B淋巴细胞受体结合形成,在不断的复制及增殖过程中,被T淋巴细胞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的增殖及转化,出现在循环血液中,形成细胞毒性效应,主要以T细胞及B细胞为主[2]。

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型淋巴细胞与EB病毒感染有关,EB病毒的囊膜主要由感染的细胞核膜组成,核膜上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EB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显著增多。根据异型淋巴细胞与病毒的关系,临床检验中应加强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查。在检测过程中,应采用最新的检查技术,提高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率,确保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及时确诊,及时治疗[3]。SysmexXS-500i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主要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分析技术,结合核酸染色技术,当半导体激光照射被检测细胞时,细胞内容物被侧向散射光反映出来,细胞体积被前向散射光反映出来,其中,侧向散射光被主要反映细胞内的DNA与RNA的含量,通过细胞产生的信号对异型淋巴细胞计数[4]。正常淋巴细胞的特点为体积小、颗粒少,在前向散射光及侧向散射光的二维三点图上表现为低前向散射光及侧向散射光。由于EB病毒的刺激,异型淋巴细胞表现为体积大、颗粒少等特点,在SysmexXS-500i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中,表现为高前向散射光、低侧向散射光,在正常的淋巴细胞上形成一个淋巴细胞群,并表现为向上拖尾的形状[5]。测定异型淋巴细胞比传染性单核细胞多了一个指标,但是由于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大淋巴细胞的诊断难度较大,采用人工镜检技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SysmexXS-500i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可通过利用前向散射光及侧向散射光这一特性,为区分淋巴细胞提供了指标[6]。

综上情况可知,SysmexXS-500i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符合率明显优于人工镜检的总符合率(P

总而言之,SysmexXS-500i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型淋巴细胞总符合率明显优于人工镜检,可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至临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健,贾国泉,吴瑞斌,等.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共刺激分子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2):1113-1114,1124.

[2]吴毅平,王海平.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检测CD4+CD25+T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4,35(3):146-148.

[3]栾超,杨永红,王焱,等.银屑病患者皮肤中原位记忆T淋巴细胞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1):800-802.

[4]李绵洋,朱平,王成彬,等.MHC五聚体方法检测基因疫苗体外诱导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7):686-690.

[5]谈华,房国祥,虞伟,等.类风湿关节炎CCP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ELISpot检测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8):728-734.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快速诊断;异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26-0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 leosis 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行增生性疾病[1]。EBV急性感染常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国外资料显示80%-90%的患者伴有肝功能损坏[2]。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用于IM的诊断,近年来发现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也在其他疾病中出现,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原虫,螺旋体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为快速明确诊断,防止误诊,本研究对我院儿科门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发热患儿与IM的临床诊断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3年5月儿科门诊发热患儿6300例,血常规检查异型淋巴细胞>4%者为观察组,3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

1.2方法 :血细胞分析仪采用H0RIBA ABX PENTRA MS60,H0RIBA ABX PENTRA DF 120 型分析仪,试剂为 HORIBA Pentra系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 门诊发热患儿采集指端血60μl加入EDTA-2K抗凝管中混匀,进行血常规检查,选取检测结果异型淋巴细胞>4%的样本(仪器法阳性)进行血涂片检查,由经验丰富经过细胞形态学培训的检验人员进行形态学分类,显微镜下(油镜)计数100个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4%定义为阳性(涂片法阳性),健康体检儿童组由于体检时血常规与肝功能同时检查,血常规用EDTA-2K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ml,结果判定同上。IM诊断标准为异型淋巴细胞≥15%[3]。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 检验。

2结果

3讨论

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用于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已广泛使用,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病毒,细菌,原虫,螺旋体等的感染以及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为临床对IM的诊断增加了困难。IM初次诊断易漏诊的原因,一是初次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临床医生往往容易针对淋巴细胞增高进行抗病毒治疗,二是临床实验室对细胞形态学检查比例减少,三是由于EBV感染早期,病毒感染量低,异型淋巴细胞比例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国医刊,2008,43:62-64.

[2] Macsween KF,Crawford DH.Epstein-Barr virus-recent advances[J].Lancet Infect Dis,2003,3(3):131-140.

[3] 李泳,许蕾。重视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查。检验医学杂志,2007,1:87-98。

[4] 卢兴国,丛玉隆。 应重视和提升传统血液形态学检验诊断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5:145-147。

[5] 熊立凡,李树仁。临床检验基础。2006,49。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LT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综合征[1],它属于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该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EB病毒感染会导致外周血象和肝功能的变化,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是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3月传染性增多症患儿154例,年龄在8月~14岁,平均年龄5.1岁,中位数年龄为4.5岁,就诊时患儿发热1~18d。所选患儿均行血液分析检测患者外周血象和肝功能ALT等指标,并结合临床表现,严格按照《实用儿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由专科医师进行诊断。

1.2 方法 应用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EDTA抗凝的全血标本中白细胞、应用瑞氏涂片染色镜检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应用迈瑞BS-400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WBC计数超过10×109/L、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超过10%、ALT超过正常参考范围上限40IU/L判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IM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增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3,4]。本文各组大部分患儿中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至20岁时人群感染率高达90%[5]。IM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发患者群存在着年龄分布差异性,在发达国家多见于青少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6岁[6]。IM外周血象特征性改变为淋巴细胞增多(>50%),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10%),被认为是IM诊断标准之一[7]。本结果显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117例,占76.0%;异型淋巴细胞异常升高率96.1%。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44.8%的IM患儿血清ALT异常增高,这说明部分I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8]。这一点值得也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对于IM患者要严密监测肝功能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肝功能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inger-Leshinsky S.Pathogenesis,diagnostic testing,and management of mononucleosis [J].JAAPA,2012,25(5):58-62.

[2]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9-827.

[3]刘伟平,余梅,殷明刚. Sysmex XT-2000i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信息与EBV-VCA IgM抗体的关系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9):134-136.

[4]孙雨,王华,胡青华,等.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1):65-67.

[5] Kofteridis DP,Koulentaki M,Valachis A,etal.Epstein Barr virus hepatitis [J].Eur JIntern Med,2011,22(1):73-76.

[6]郭霞,李强,赵亚宁,等.不同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1):870-871

[7]黄维肖,夏焱,潘莉,等. 更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新医学,2011,42(4): 250-253.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5篇

【关键词】 SysmexXN1000血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报警提示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07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37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高速发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医疗设备已经普及到各级医院中应用,以快捷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也一样,在临床检验中广泛地应用,不仅为检验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1]。异型淋巴细胞俗称“返祖现象”,是机体受某种病毒感染后再外周血出现的一种不典型淋巴细胞,为了探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文中利用统计学比较方法,结合手工推片显微镜镜检测,就此展开实验探讨,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624例标本(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360例有Q-Flag报警提示的标本作为对照研究,具体利用统计学对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到Atypical Ly报警和Atypical Ly未报警进行手工推片、瑞氏染色镜检测与仪器分析对比。

1.2 方法

对所收集的标本进行检测前,先行确定仪器及试剂,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均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仪的配套试剂及血质控品分均是原装配套试剂、全血质控品;检测微镜及染液分别为奥林巴斯显微镜、瑞士染液。

检测操作如下:开始标本前检测前,首先准确校准血细胞分析仪,并用Sysmex全血质控品行室内质控,完成上述操作后,再行静脉采血化验操作;抽取2.0~3.0 ml静脉血,与EDTA-2抗凝剂充分混合后,静止2 h,静止2 h后再行标本检测。同时,操作者行手工推片,在显微镜帮助下,镜检对经瑞氏染色后标本,按照分类标准分类,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出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在计算出结果后,把手工推片计算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常规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另外,计算仪器Atypical Ly报警提示检出异性淋巴细胞,如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阴性、阳性预测值,计算出相关数值。选取Q-Flag报警提示的异型淋巴细胞,根据不间断原则分析研究,划分阶段为1~100、101~200及201~300。

1.3 检验结果判定标准

通常情况下,人体异型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当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升高大于10%时,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对于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均输入至SPSS 20.0专用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Atypical Ly提示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的各项指标分别为:特异性39.26%,敏感性85.34%,阴性预测值62.91%,阳性预测值68.92%。

同时在Q-Flag报警提示不同阶段都检出异型淋巴细胞,有1~100、101~200、201~300不同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组实验研究中,所选用的是日本东亚公司最新推出的可以组装的全自动多功能参数血液分析仪-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此检测仪每小时能够检测100个血常规标本,为血液检测人员减轻了工作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质量和效率。该仪器设备行全血细胞检测,主要是通过一个检测部,一种染色技术,即半导体激光光学检测部,流式细胞术联合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技术[2]。

采用SysmexXN1000血液细胞分析仪对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由于仪器对不典型、较复杂的细胞形态识别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检测不到位,产生一定的误判或者是漏判。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原始细胞、单核细胞,还有大淋巴细胞在颗粒、染色质及体积等因素,对异型淋巴细胞均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干扰,最终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5]。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Atypical Ly报警与镜检对95例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typical Ly提示检出异型淋巴细胞的各项指标分别为:特异性39.26%,敏感性85.34%,阴性预测性为62.91%,阳性预测性为:68.92%。表明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Atypical Ly报警提示检测异型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其实验结果若能结合手工推片和显微镜分析,便能最大限度提高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可靠性。同样,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Q-Flag报警提示的淋巴细胞与镜检对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异型淋巴细胞高发区主要集中在101~200阶段,镜检异型淋巴细胞高发区主要集中在201~300阶段,其阳性率为75.58%,所以提示采用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上的Q-Flag报警提示的201~300阶段要仔细镜检,确保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可靠性。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各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仅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减少了显微镜推片检查工作,本次实验以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仪为重点研究对象,仪器检测为检验人员提供多种参数指标和报警提示,以较高的检测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加强了对异型淋巴细胞的认识。但是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检验人员要熟悉掌握检测方法,避免误判或漏判[6]。另外,由于异型淋巴细胞通常是由病毒或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浆颜色变深,细胞核体积增大等,说明异型淋巴细胞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更大。而现阶段,临床儿科广泛应用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来诊断小儿疾病,所以儿科医生要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多加以重视,必要情况下,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报警提示与异型淋巴细胞形态相结合分析,提高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为临床疾病尤其是感染疾病的诊断提供较高的应用价值,便于及时为患者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7-8]。

综上,SysmexXN1000血细胞分析对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报警提示的可靠性比较高,而Q-Flag报警提示在201~300阶段检出的异型淋巴细胞为临床提供了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玉珍,易素芬.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对儿童外周异型淋巴细胞的可信性及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601-1602.

[2]张清秀,刘志超,王也.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研究中OTHER比例在儿童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10(6):691-692.

[3]王书华.XE-2100D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儿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281例统计与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9(1):177-178.

[4]王志群,张雁.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29):99-100.

[5]简玲.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0(23):3476-3478.

[6]彭丽萍.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判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26-28.

[7]张应宣,沈刚,赵磊.HIV感染/患者CD4+ T淋巴细胞变化与死亡情况分析 [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74-76.

[8]石磊,杨伟明,赵洪远,等.石蜡包埋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FCM单细胞悬液样本的制备[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19-20.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皮疹;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变异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 78岁, 因全身皮肤发疹2周入院。2周前, 患者周身皮肤出现暗红色斑片, 无明显不适, 未予重视, 此后红斑逐渐长大, 且于邻近部位出现类似皮损。体检:一般状况尚可, 轻度贫血貌, 消瘦体质。心、肺听诊无异常,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未触及包块, 肝脏肋下4.0 cm, 质韧, 边缘钝, 表面光滑, 无压痛;脾脏肋下2.0 cm, 质韧, 边缘钝, 表面光滑, 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皮肤可见呈对称、孤立、较密集分布的米粒大小皮色及淡红色丘疹。双足及踝部皮肤可见米粒大小出血性斑丘疹, 压之不退色。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72.83×109/L, 红细胞3.19×1012/L,血红蛋白 106 g/L,血小板 46×109/L;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6.9 U/L, 总蛋白58.5 g/L, 球蛋白25.7 g/L, 碱性磷酸酶241 U/L,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213.6 U/L, 腺苷脱氨酶50.2 U/L, 前白蛋白0.157 g/L, 总胆汁酸20.5 μmol/L;肾功能:尿素氮8.08 mmol/L, 视黄醇结合蛋白24.2 mg/L, β2微球蛋白6.7 mg/L;胸部正位片:右上肺及双肋隔角所见改变;胸部CT:双侧甲状腺改变, 双肺上叶胸膜下结节, 双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上纵膈及锁骨上、腋窝淋巴结肿大, 双侧胸腔、心包及腹腔积液、肝脏实质低密度结节, 脾脏增大。骨髓象:淋巴细胞异常增生, 占89%, 其中幼淋细胞占5.5%, 其余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血片分类:淋巴细胞占99%, 其中幼淋占12%;白血病免疫分型:以CD45设门, B门内细胞占87.8%, CD34(N), CD117(N), HLA-DR(N), CD38(N), cCD3(P), CD5(P), CD7(D), CD10(N), CD19(N), CD20(N), CD23(N), CD22(N), cCD79a(N), CD56(N), MPO(N), IgM(N);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临床诊断疑为蕈样肉芽肿。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棘层变薄, 真皮全层、皮下脂肪组织浅层的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密集的淋巴样细胞浸润, 细胞中等大小, 胞浆少, 多数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 染色质细, 核分裂像0~1个/高倍视野, 未见亲表皮现象。诊断: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小细胞变异型;双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给予CHOP方案化疗。CHOP方案化疗具体为:C 环磷酰胺:1.0 g, 静脉推注, 第1天, 为烷化剂,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主要作用靶点为DNA, 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H 吡柔比星:90 mg, 静脉推注, 第1天, 该药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细胞周期非特异药, 主要作用于S期, 与DNA结合, 抑制核酸合成以发挥细胞毒作用, 主要副作用为心脏毒性;O 长春新碱:2 mg, 静脉推注, 第1天, 属抗肿瘤植物药, 为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期的周期特异性药, 阻滞增殖期细胞于有丝分裂期, 这一同步化作用, 为其他抗肿瘤药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 不良反应为剂量限制毒性为神经毒性, 给药后6~8周出现, 轻者为感觉障碍, 浅部感觉异常, 或丧失深感觉;P 泼尼松:100 mg, 口服, 第1~5天, 可溶解肿瘤细胞, 亦可抑制淋巴因子生成, 不良反应有感染、消化道溃疡、精神症状、血糖、血压升高、骨质疏松等。为预防激素消化道溃疡副作用, 给予泮托拉唑抑酸治疗;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补钙预防激素骨质脱钙副作用;给予格拉斯琼止吐预防化疗药物消化道副作用;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补液(盐水、氯化钾)、呋塞米利尿、对症、支持治疗。5 d后病情缓解出院, 失访。

2 讨论

白血病皮损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非特异性者如瘙痒、皮肤苍白、紫癜、荨麻疹、鱼鳞病以及皮肤感染等, 可出现在近半数的白血病患者中。特异性者如丘疹、结节、斑块等, 是由异常增生的白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累及皮肤所致, 即皮肤白血病, 较为少见[1]。据统计白血病患者有特异性皮肤损害的约占15%。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白血病是指白血病的皮肤病变先于血象和骨髓象改变, 临床少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 其特点为成熟形态的淋巴细胞在体内积聚, 使血液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进而引起淋巴结、肝、脾肿大, 并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CLL特指B细胞肿瘤, 既往T-CLL现称为T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小细胞变异型。CLL的精确诊断主要依据血细胞计数、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 不典型的患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皮肤白血病在淋巴细胞、粒细胞系白血病中所占比例为1.3%~20%, 在单核细胞白血病中为10%~50%。Brandozzi等[2]回顾186例急性白血病, 7例(3.8%)发生皮肤白血病, 其中3例(1.6%)出现在诊断白血病当时或之前, 4例(2.7%)出现在诊断白血病之后。以皮损为首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罕见。本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皮肤所致。在少数病例, 白血病细胞可先于骨髓或外周血而首先浸润皮肤, 在皮肤出现白血病的特异性皮损, 但骨髓和外周血正常, 其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 出现特异性皮损的患者预后不佳。Brandozzi等[2]的研究中有5例患者在出现白血病皮肤受累后15~110 d后死亡, 平均生存时间为35 d。Aractingi等[3]报道的4例白血病患者2例出现特异性皮损后2~3个月内死亡。国内何焱玲等[4]的研究也证实白血病患者发生特异性皮损时, 病情处于进展加重状态, 预后较未发生特异性皮损者差。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及全身广泛扩散有关。此外, 皮肤白血病特异性皮损的出现也可能与病情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白血病患者化疗缓解后, 特异性皮损的出现, 常常提示白血病化疗后的复发。而有些病例骨髓及血象缓解后皮肤仍有浸润, 也可能成为白血病复发的主要细胞来源。本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皮肤暗红色斑块, 且血象明显改变, 肝脾及淋巴结均有改变, 经给予化疗后症状缓解, 提示皮损变化和病情发展相关。因此, 皮肤白血病特异性皮损的出现, 可能预示有外周血或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广泛扩散, 病情凶险, 应及时治疗。而发生在系统性白血病之前的皮肤白血病对病情、预后亦有提示作用。此类患者的系统性受累一般发生在皮损出现后3周或20个月以内(平均6个月)。本例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即有明显改变, 肝脾及淋巴结均有改变, 提示我们对于临床无症状性皮疹应注意警惕内脏系统肿瘤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Pont V, Miquel FJ, Gl'aU C, et a1. Skin involvement in chronicmyelomonocytie leukaemia as apredictor of transformation intoacute myeloid leukaemia. J Ea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1, 5(3):260-262.

[2] Brandozzi G, Rupoli S, Ombrosi L, et a1. Leukemia cutis inacute leukemias:A review of 186 patients. J Ear Aead DermatolVenereol, 1998,9(11):313.

[3] Aractingi S, Bachmeger C, Miclea, et al. Unusual specificcutanenous lesions in myelodysplastis syndromes. J Am AcadDermatol, 1995,3(2):187-191.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7篇

[关键词] XT-1800i;血液分析仪;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EB病毒

[中图分类号] R446.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1(b)-0137-03

Clinical value discussion of atypical lymphocyte alerting information from Sysmex XT-1800i for the EB virus infection

WANG Yu1 MOU Hong-lan2

1.Clinical Laboratory,Hospital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in China,Guanghan 618307,China;2.Clinical Laboratory,People′s Hospital of Pixian County in Chengdu City,Pixian 611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atypical lymphocyte alerting information from Sysmex XT-1800i for the EB virus infection. Methods 300 outpatients or inpatients with atypical lymphocyte alerting information from Sysmex XT-1800i from January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ll specimens were smeared and detected with Wright′s staining for microscopy,and serum EBV IgM antibody was detected in 2 hours. Results Positive samples of atypical lymphocytes confirmed by microscopy was 79.3%.The positive rate of serum EBV IgM in instrumental method(+) and microscopy(+) group was 87.9%,which was higher than 19.1% in instrumental method(+) but microscopy(-)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XT-1800i;Hematology analyzer;Heterotypic lymphocyte;Alerting information;EB virus

Sysmex XT-1800i是由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性能良好、自动化程度高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在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1-2]。其计数和分类检测结果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还可提供原始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异常信息,因此被一些实验室用于血液分析仪性能验证的参考仪器[3-4],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应该对有异型淋巴信息提示的血液标本采取涂片、瑞氏染色后手工镜检[5]。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产生,EB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7],还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本研究主要探讨Sysmex XT-1800i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信息与显微镜镜检的一致性,以及异型淋巴细胞信息与EBV IgM抗体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有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的300例门诊或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31例;年龄为1~16岁,平均(6.9±3.5)岁。

1.2 方法和试剂

所有入选患者均采集2 ml静脉血,放入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充分混匀。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用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以显微镜法为准。同时采集3 ml静脉血放入含有促凝剂的采血管内,3000 r/min离心分离出血清,-70℃保存,并在相同条件下检测EBV IgM抗体。Sysmex XT-1800i及配套试剂购自日本Sysmex公司,EBV 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Sysmex XT-1800i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标本的显微镜确认结果

300例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的血液标本中,显微镜确认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的标本232例(79.3%),镜检后异型淋巴细胞阴性的标本68例(20.7%)。

2.2 显微镜法确认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与阴性组EBV IgM阳性率的比较

仪器法、显微镜法均(+)组的血清EBV IgM阳性率为87.9%,显著高于仪器法(+)而显微镜法(-)组的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30,P

表1 显微镜法确认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与阴性组EBV IgM

阳性率的比较[n(%)]

与仪器法(+)而显微镜法(-)比较,*P

2.3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所占白细胞不同比例范围标本EBV IgM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显微镜法确认的232例阳性标本中,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为1%~10%者(低比例组)有83例,而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10%者(高比例组)有149例。结果显示,异型淋巴细胞低比例组的EBV IgM抗体阳性率为75.9%(63/83),异型淋巴细胞高比例组的EBV IgM抗体阳性率为94.6%(141/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6,P

3 讨论

实验研究显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能完全代替手工镜检,手工显微镜涂片染色镜检仍然是血液常规分析的“金标准”[9]。当血液分析仪出现报警提示信息时,实验室技术人员应该将其作为手工镜检复片的标准之一,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300例有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的患者血液标本中,显微镜法确认存在异型淋巴细胞的患者标本占79.3%,提示仪器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是血液中存在异型淋巴细胞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2]。

此外,仪器法和显微镜法检测异型淋巴细胞同时阳性组患者的血清EBV IgM阳性率高达87.9%,显著高于仪器法阳性而显微镜法阴性组的19.1%,提示当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时,应结合显微镜检查和EBV IgM抗体检测结果考虑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进一步研究发现,异型淋巴细胞低比例组(1%~10%)和高比例组(>10%)的EB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9%和94.6%,提示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越高,感染EB病毒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Sysmex XT-1800i异型淋巴细胞提示信息是手工涂片镜检的重要依据,能够为临床诊断EB病毒感染提供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1] Niu Qi,Zhang R,Zhao M,et al.Difference s in platelet indices between healthy Han population and Tibetans in China[J].PLoS One,2013,8(6):e67203.

[2] 曾晋国,王华先.两种不同血细胞检测系统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2): 178-179.

[3] 钱小华,张帆,沈阳.新鲜全血校准MINDRAY BC-5500型血细胞分析仪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538-540.

[4] 崔秀美,陈锋,杜耀华,等.干式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5):467-469.

[5] 刘伟平,余梅,殷明刚.Sysmex XT-2000i检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信息与EBV-VCA IgM抗体的关系探讨[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9):134-136.

[6] Osamu,Usami Hiroki,Saitoh Yugo,et al.Acyclovir reduces the duration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 illness[J].Tohoku J Exper Med,2013,229(2):137-142.

[7] 孙雨,王华,胡青华,等.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1):65-68.

[8] 仝艳艳,杜海军,曾毅.EBNA1在鼻咽癌发生中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1):73-75.

[9] 王继萍.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显微镜复核报告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133.

[10] 袁丽萍,张敏波,陈秀花,等.XE-2100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警示信息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1968-1970.

[11] 严晓青,陆亚君,张蕾.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IG报警信息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 (6): 741-742,744.

[12] 江雪霞,刘少娟,张东梅,等.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实验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4):475-476,479.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传单患者;EB病毒DNA;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

作者单位:563000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疱疹病毒是一较大的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组成,疱疹病毒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与肿瘤发生有关,尤其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属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我国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1],传单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均来自本院确诊的病房患者和部分门诊患者,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静脉血2~3 ml注入EDTAK2抗凝管中送检, 用水平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 min编号待测。男性30人,女性18人;年龄最小6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41岁,且均为临床上最后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其中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10×103(阳性)40例,异淋巴细胞>4%(阳性)22例。

12异淋巴细胞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用SYSMEX2100血流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士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片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3EB病毒DNA定量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使用罗氏(LightCycler480)480PCR扩增分析仪,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试剂盒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质量控制:查看阴性,阳性及标准定值是否吻合决定此次检测情况。阴性质控品:增长曲线不呈“3”型曲线或Ct=30,阳性质控品:增长曲线呈“3”型线,且强阳性质控品定量参值在10×106~20×108范围,临界阳性质控品参考值在20×102~20×104IU/ml范围(参考值为仪器自动分析计算出的数值)。阳性定量参考品:全部阳性,且线性相关系数097≤∣r∣≤1。测定结果有效必须具备以上质控条件同时满足,否则结果无效,需重做实验。检测EB病毒DNA灵敏检测范围在102~107拷贝/ml之间。

14操作步骤

141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充分混匀20次后,用SYSMEX2100血液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氏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血片的体尾部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42EB病毒DNA的定量测定

1421DNA提取(标本处理区)①取15 ml灭菌离心管编号(与标本同号)。②取50 μl DNA提取液于15 ml灭菌离心管中, 细心提取血清与血细胞交界处的白细胞层,尽量吸完放入灭菌离心管中,充分吹打混匀约静置5 min。③振荡器剧烈振荡混匀5~10 s,置(100±1)℃恒温金属浴中孵育(10±1) min,12000r/min离心5 min备用。

1422试剂准备(试剂准备区)①从冰箱中取出EB病毒DNA检测试剂,室温解冻,取02 ml样品扩增八连管,按比例加入EB病毒DNAPCR反应液40 μl+Taq酶3 μl/人份至八连管中。②将加好试剂的扩增八连管放入试剂准备区和标本处理区之间的传递窗中。③加样:在标本处理区从传递窗中取出加好试剂的八连管于生物安全柜中加样,分别依次加入处理好的标本上清液2 μl,阴性质控品、临界阳性质控品和强阳性质控品后,盖上密封条密闭,8000 r/min离心数秒。④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入标本处理区和扩增区之间的传递窗中,准备扩增。

1423样品扩增(PCR扩增区)①打开扩增区电脑及LightCycler480主机,查看反应条件是否吻合,否则重新设置。②从传递窗中取出准备好的样品扩增管,放入LightCycler480主机仪器扩增板内,再放进LightCycler480主机进行扩增。

2结果

21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组)的22例,EB病毒DNA检测值>10×103(阳性组)标本40例,见表1。

22结果发现在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患者中,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阳性达833%,由于核酸检测速度快,使用EDTAK2抗凝全血采样方便,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有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EDTAK2抗凝全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阳性率也高达458%(高于文献2所述[2]),此次研究发现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明显高于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统计方法处理t检验。

3讨论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几乎与所有鼻咽癌有关; EB病毒(EBV)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EB病毒(EBV)还同Burkitt淋巴瘤、免疫损伤性患者的淋巴瘤有关; EB病毒(EBV)同时也可能与何杰金氏病(Hodgkinsdisease)、慢性疲劳综合征、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等有关;检测EBV病毒的PCR(EBVDNA),PCR荧光定量技术可从少量标本中扩增检测出所需DNA,适用于多种不同标本的检测。为临床检测、普查EBV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本次检测的均为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核酸检测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 本次是EDTAK2抗凝全血提白细胞层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率高达833%高于文献3中所述[3],而且具有采样方便,检测时间快;可能阳性率更高,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诊断价值。此次实验检测没有取鼻咽部分泌物进行核酸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采样更方便,可能阳性率更高。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也是实验室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率458%高于文献4中所述[4]。虽然不如核酸检测阳性率的临床意义大。但是对实验环境要求不高,适合于各级实验室,更适合于不具备条件开展PCR核酸检测的医院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参考文献

[1]陈尚明,黄海英.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2例临床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4):305-307.

[2]陆丹,胡兴文,曾菊.儿童EB病毒感染与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32-1734.

[3]于谨铭,罗兵,李咏梅,等.EBVDNA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医学检验与临床,2012,23(5):8-10.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误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病情轻重不一,不典型病例多,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其认识,2005~2010年误诊的IM患者12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误诊的IM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7个月~21岁,其中≤5岁3例,6~12岁4例,13~18岁2例,≥18岁4例。既往无肝炎病、结核病、血液病等病史,无酗酒、服用损肝药物及输血史。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按以下诊断标准执行:①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合并咽痛、皮疹、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②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③血嗜异凝集试验阳性;④EB病毒IgM抗体阳性。符合前2项,同时具备后2项中任何1项即可明确诊断[1]。

临床表现:12例IM均有发热,体温37.8~40.2℃,热型不定,多为中高度热,热程4~17天;淋巴结肿大12例(100%),多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Ⅱ°以上肿大12例(100%);咽痛10例(83.3%);皮疹7例(58.3%),皮疹多为一过性及多形性;肝、脾肿大6例(50%),其中肝肿大4例,脾肿大5例;胸闷、心悸4例(33.3%);关节疼痛2例(16.7%),眼睑水肿2例(16.7%)。

就诊情况:12例患者都因怀疑其他传染病来就诊。其中误诊急性肝炎4例,猩红热4例,风疹1例,3例待诊。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 /L 10例(83.3%),2例正常。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血小板计数<100×109 /L 3例(25%)。②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2例(100%),其中≥2×ULN 8例,最高达816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2例(100%),其中≥2×ULN 7例;(GGT)升高7例(58.3%);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2例(16.7%)。心肌酶谱异常5例(41.7%),以肌酸激酶升高为主。③特异性检查: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7例(58.3%),EBV-IgM抗体阳性9例(75%)。CMV、柯萨奇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均阴性。④特殊检查:12例胸片检查肺纹理增多4例(33.3%)。心电图为心动过速2例(16.7%),ST-T段改变1例(8.3%)。

结 果

本组12例患者按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抗病毒用药为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中成药等。肝功能异常者应用甘草酸制剂、谷胱甘肽等药物护肝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联用抗菌素治疗。有2例患者因高热不退加用糖皮质激素。12例患者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

讨 论

EBV属疱疹病毒科,与全球约1%肿瘤发病有关[2]。在人体内,EBV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此外还可感染上皮细胞、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单核细胞等。IM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90%成人在儿童期曾有无症状感染。儿童发病多为隐性或轻微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常呈典型发病。

IM患者的临床症状仍以不规则高热、淋巴结肿大,伴耳后、颌下、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咽峡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一过性多形性皮疹,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大多有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高。肝功能普遍异常。

IM多为散发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呈多系统表现,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加之本病相对少见,极易与临床上一些疾病相混淆而误诊。本组12例误诊病例,由于症状多样化,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了以发热、咽痛、皮疹、白细胞升高为主要症状者误诊为猩红热4例;因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者误诊为急性肝炎4例;因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者误诊为风疹1例。分析误诊原因提示:①IM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症状多样化,临床特征与某些感染病性疾病相似,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诊断时偏重专科症状体征,对全身系统疾病缺乏诊疗经验。从本组误诊病例中看到,临床上如遇到长期发热伴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的病例时应警惕IM的可能。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是早期诊断IM的主要指标之一[3]。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自动多参数分析仪对异型淋巴细胞往往不能准确识别,对可疑病例有必要用手工推片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病后3天出现,第1周逐渐升高,可达>10%。故诊断IM必须反复多次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不能单靠1次<10%而否定IM的诊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感染,如CMV感染、幼儿急疹等也可升高,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只要仔细观察病情,对现有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开拓诊断思路,临床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秦刚,陈明泉,施光峰,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3):192.

2 Delecluse HJ,Feederle R,O’Sullivan B,et al.Epstein Barrvirus-associated tumours:an update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king pathologist[J].J Clin Pathol,2007,60(12):1358.

异型淋巴细胞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儿科疾病;诊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c)-0185-02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1]。血常规检验中的细胞是由骨髓和其它造血组织经过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熟过程,释放入血液中。该次研究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百分率(L%)、红细胞(R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 血小板(PLT)等检查。各种血液疾病和细胞的异常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虽然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已得到广泛普及,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与检验的精确度,但是它不能替代显微镜下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2-4]。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不仅能直观分析细胞外部的形态变化,还能直接观察细胞内有无核仁、核的大小形状、胞浆着色性、染色质粗细等各种内部结构及形态变化,鉴别区分异常细胞。因此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疾病诊断与鉴别的重要手段[5]。尤其是在儿科疾病中,患儿细胞变化非常特殊,镜下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准确的结果分析在儿科疾病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14年2月―9月收治的267例患儿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来了解儿科疾病中血液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儿科临床疾病诊断提供血液细胞形态学的相关信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需要复检的患儿267例,男145例,女122例,年龄15 d~11岁,所有患儿的血标本都是经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检测后需要进行血涂片镜检复查的。疾病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复检标准参照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推荐的国际血液学实验室“41条血细胞复检规则”[7]。

1.2 方法

采集患儿的静脉血标本,制作血涂片。快速将绿豆样大小的血滴熟练且均匀地推成宽18~20 mm,长25~35 mm的血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具体的血涂片制作及染色过程严格遵守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进行。复检的内容包括: 血小板(PLT)数量、形态与聚集现象,白细胞(WBC) 数量与分类、 形态,红细胞(RBC)形态、 大小与染色,血小板数量、形态、分布情况,粒细胞形态(空泡变性,Dohle体,退行性变,中毒颗粒,核棘突等),寄生虫类型(疟原虫、弓形虫、杜利氏体、附红细胞体、微丝蚴等),淋巴细胞形态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无数 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

2.1 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镜检血液细胞形态学特征

267例患儿中有213例经镜检后显示异常,占复检人数的79.77%。213例镜检异常的患儿中,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占44.60%,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肝炎,胃炎,腹泻)占21.60%,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占16.09%,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缺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占11.27%,其他占4.69%。具体疾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所占复检人数比例,具体见表1。

2.2 常见传染病中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

流行性感冒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6.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7.04%,肺炎支原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4.23%,均以 Ⅰ、Ⅱ 型为主。手足口病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3.29%。见表2。

3 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时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形态与数量有无改变。特别是白细胞形态的改变,主要为淋巴细胞的三种异型及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等[8]。患儿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贫血、黄疸、发热和不易控制的症状,临床上应做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细胞形态变化来排除与明确诊断某些疾病。

研究发现,感染性疾病患儿血细胞数量及形状多为异常,病毒性感染患儿的M%、L%均有所升高,并发现有幼稚粒细胞与异型淋巴细胞,细菌性疾病患儿的白细胞数量增多、核左移与发现有幼稚粒细胞。腹泻及病程较长的消化道疾病患儿多有轻度RBC改变(主要为大小不均)。导致患儿需要复检的按检出例数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巨大PLT、原始细胞、有核RBC、PLT聚集、异型淋巴细胞、未成熟粒细胞。由表1可见,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占44.60%)以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杜勒氏小体、空泡变性、中毒颗粒变性为主的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提示有重度细菌感染。患儿消化性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占到18.62%,患儿因生长发育迅速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RBC形态改变,L%相对升高。

研究还发现,当患儿发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大,且发生核左移,且核左移越重显示感染程度越重。当患儿感染严重时,发生严重核左移,如白血病患儿,有白血病细胞且核左移严重。同时,患儿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发生核右移,且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空泡形成,有大小不一的紫黑色颗粒出现,中性粒细胞胞体肿大退行性改变。

通过显微镜观察,淋巴细胞在患儿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出现组织或浆细胞样改变,幼稚单核。且红细胞体积变化与贫血类型相关,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大细胞,地中海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且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为红细胞中央染色区扩大明显,形态大小不一[9-11]。该研究中患儿的贫血为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占11.27%),红细胞体积较小。血液寄生虫可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断,阳性显示有寄生虫,该研究中,所有患儿中并没有发现阳性病例。由表2可知,手足口病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为3.29%, 以Ⅰ型异型淋巴细胞为主, 因此需要重视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单一且数量少的情况。其余传染病均以Ⅰ、Ⅱ 型为主,Ⅰ、Ⅱ 型异型淋巴细胞核可呈圆形、 椭圆形、 不规则形的异常形态,增强细胞结构复杂性,导致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误判为单核细胞,因此应引起重视。

该研究进行复检的患儿均参照复检标准,由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后有警示标志的,这减少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但全自动分析仪对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幼稚细胞、有核RBC、异型淋巴细胞等识别能力差。

总之,患儿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均可提示不同疾病。对复检标本进行认真的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诊、误诊的几率,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756.

[2] 陈艳.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 900-901.

[3] Sarawut Saichanma,Sucha Chulsomlee,Nonthaya Thangrua,et al. The observation report of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in Thailand teenager by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J].Advances in hematology,2014,20(14):93.

[4] Zini G,d′Onofrio G,Briggs C . 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and quantitation of schistocytes[J].Int J Lab Hematol,2012,34(2):107-116.

[5] 石红梅.浅谈血细胞形态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2,4(4):256-258.

[6]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280.

[7] Eric M Strohm,Elizabeth S L Berndl,Michael C Kolios.Probing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using high-frequency photoacoustics[J].Biophysical journal,2013,105(1):59-67.

[8] 叶巧国.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4):433-434.

[9] Erin M Miller,Robert B Hinton.A pediatric approach to family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3,61(1):187-205.

[10] 贾红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61-63,69.

[11] 罗雪林,覃庆开,何忠发,等.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医药前沿,2013,23(18):196-197.

上一篇:肾母细胞瘤范文 下一篇:干细胞移植范文

友情链接